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44434丛书名: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语文》(一)本书是中公教育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图书研发团队在深入研究历年真题及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
(二)本书依据考试大纲编写,紧随考试形式变化,分析命题规律,优化图书内容,将真题和考点紧密结合起来。
(三)本书对大纲专业解读,详细讲解重难点,层次分明。并在正文部分穿插“考题再现”“知识拓展”等版块,对教材要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便于考生巩固提高。
(四)本书中设置了“备考指导”“强化练习”,学练结合,有效提升考生的应考能力。
(五)本书中出现的部分真题配备了视频讲解,考生可通过手机扫描题目旁边的二维码即可在线观看视频讲解,为考生答疑解惑。
(二)本书依据考试大纲编写,紧随考试形式变化,分析命题规律,优化图书内容,将真题和考点紧密结合起来。
(三)本书对大纲专业解读,详细讲解重难点,层次分明。并在正文部分穿插“考题再现”“知识拓展”等版块,对教材要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便于考生巩固提高。
(四)本书中设置了“备考指导”“强化练习”,学练结合,有效提升考生的应考能力。
(五)本书中出现的部分真题配备了视频讲解,考生可通过手机扫描题目旁边的二维码即可在线观看视频讲解,为考生答疑解惑。
购买本书即可享有增值服务——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四位一体陪伴考生备战。教材和历年真题试卷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学科专业知识中学语文》结合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的考试真题以及考试大纲,构架起中学语文教学内容、高等教育对应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三个部分的庞大知识体系,并在书中设置“真题再现”“知识拓展”“牛刀小试”等版块,是一本专门针对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的教材。本教材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基础、重要的考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各个知识点,使考生能透彻地理解知识点,从而烂熟于心。
目 录
目录
第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内容
第一章语言知识与应用(2)
第一节汉语拼音(2)
第二节词语(13)
第三节句子(26)
第四节常见病句(36)
第五节标点符号(43)
第六节常用辞格(55)
强化练习(70)
第二章阅读(73)
第一节古诗词阅读(73)
第二节文言文阅读(87)
第三节现代文阅读(95)
强化练习(106)
第三章写作(110)
第一节写作基础知识(110)
第二节常用写作体裁分析(114)
第三节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常见作文题目的基本类型(129)
强化练习(136)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对应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
第一章中外文学史(138)
第一节中外文学流派(138)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145)
第三节中国现代文学(180)
第四节中国当代文学(193)
第五节外国文学(198)
强化练习(215)
第二章文学概论(219)
第一节文学概述(219)
第二节文学创造(222)
第三节文学作品(225)
第四节文学鉴赏(229)
强化练习(235)
第三章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基本知识(236)
第一节现代汉语(236)
第二节古代汉语(241)
强化练习(256)
第三部分|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260)
第一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学段)(260)
第二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74)
强化练习(299)
第二章中学语文教学基础知识(303)
第一节中学语文教学方法(303)
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评价(306)
强化练习(312)
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能力(314)
第一节教学目标设计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314)
第二节教学内容的安排及课堂教学技艺(318)
第三节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及教学媒体的选择(323)
第四节教学过程设计(326)
第五节板书设计(335)
第六节教案写作(341)
强化练习(346)
福建省教师招聘课程简章(34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50)
第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内容
第一章语言知识与应用(2)
第一节汉语拼音(2)
第二节词语(13)
第三节句子(26)
第四节常见病句(36)
第五节标点符号(43)
第六节常用辞格(55)
强化练习(70)
第二章阅读(73)
第一节古诗词阅读(73)
第二节文言文阅读(87)
第三节现代文阅读(95)
强化练习(106)
第三章写作(110)
第一节写作基础知识(110)
第二节常用写作体裁分析(114)
第三节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常见作文题目的基本类型(129)
强化练习(136)
第二部分|高等教育对应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
第一章中外文学史(138)
第一节中外文学流派(138)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145)
第三节中国现代文学(180)
第四节中国当代文学(193)
第五节外国文学(198)
强化练习(215)
第二章文学概论(219)
第一节文学概述(219)
第二节文学创造(222)
第三节文学作品(225)
第四节文学鉴赏(229)
强化练习(235)
第三章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基本知识(236)
第一节现代汉语(236)
第二节古代汉语(241)
强化练习(256)
第三部分|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260)
第一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学段)(260)
第二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74)
强化练习(299)
第二章中学语文教学基础知识(303)
第一节中学语文教学方法(303)
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评价(306)
强化练习(312)
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能力(314)
第一节教学目标设计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314)
第二节教学内容的安排及课堂教学技艺(318)
第三节课堂教学方法的选用及教学媒体的选择(323)
第四节教学过程设计(326)
第五节板书设计(335)
第六节教案写作(341)
强化练习(346)
福建省教师招聘课程简章(34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50)
免费在线读
第一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内容
考情分析与备考指导
本书第一部分严格按照福建省中小学公开招聘考试语文学科笔试考试大纲的知识结构编写,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语言知识(汉、词语、句子、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及其应用的相关讲解;第二章为阅读、分析与鉴赏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的相关方法以及理论的阐释;第三章为写作基础知识、写作体裁及福建省作文题目类型的讲解。
本部分是福建省历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的必考内容。真题侧重对三大方向内容进行考查:①对音形辨析、成语使用正误、病句类型判断、修辞手法分析的考查;②对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表现手法、思想内涵、情感表达的理解与分析的考查;③对写作基本能力的考查。考生应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第一章语言知识与应用
第一节汉语拼音
一、音的识记
(一)声母的辨正
1.区分n和l
n的发音方式是舌尖翘起,顶住上齿龈,同时软腭下降,气流振动声带通过鼻腔流出。而l的发音方式是舌尖翘起,顶住上齿龈,同时软腭上升,堵住通往鼻腔的通道,气流经过舌头的两边或一边流出。
n、l不分的情形主要分布于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的一部分地区以及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地区,其表现情况也不同。有的两者可以互换,如:兰州话;有的l变为n,如:重庆话;有的是n变为l,如:南京话。各方言区的人最好先对自己方言中n、l的发音情况进行了解,再进行发音纠正。
2.区分zh、ch、sh与z、c、s
(1)发音部位不同
zh、ch、sh与z、c、s的区别在于发音部位的不同:zh、ch、sh发音时舌尖翘起来,顶住硬腭的前部,然后再放开,气流慢慢摩擦而出;或者舌尖翘起,靠近硬腭,气流摩擦而出。而z、c、s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背。
(2)区分两者与韵母的搭配关系
以ua、uɑi、uɑnɡ作韵母的,声母是zh、ch、sh,如:抓、耍、拽、庄、床、双。
以en作韵母的,除了“怎”“谮”“参(差)”“岑”“涔”“森”几个外,以enɡ作韵母的,除了“锃”“综(zènɡ)”“层”“曾”和以“曾”作声旁的少数外,其余的声母都是舌尖后音。
以ou作韵母的,除了“邹”“凑”“搜”等少数外,其余的声母都是舌尖后音。
以uen作韵母的中,只有“顺”“吮”“舜”“瞬”四个的声母是sh,其余声母是s。
以onɡ作韵母的中,声母只有s,没有sh。
3.分辨f和h
普通话f声母的,有的方言读成别的声母,如:厦门话;有的方言则把其中的一部分读成了h声母,如:上海浦东话。普通话h声母的,有的方言把其中一部分读成f,如:重庆话;还有f、h两读的,如:长沙话。
4.把方言中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的z、c、s、ɡ、k、h改成j、q、x
普通话声母z、c、s和ɡ、k、h都不能和i、ü或以i、ü起头的韵母相拼。普通话i、ü或以i、ü起头的韵母,在塞擦音、擦音中只跟j、q、x相拼。有些地区的人,遇到本地方言里z、c、s、ɡ、k、h等声母跟i、ü或以i、ü起头的韵母相拼时,把z与ɡ、c与k、s与h分别改为j、q、x,就跟普通话一致了。如:俊俏小姐、循序渐进、情绪宣泄。
5.读准声母r
一些地区的方言中,有的将r发成i,如:“热”读作“yè”,“日”读作“yì”,“肉”读作“yòu”;有的将r发成l,如:“融”读作“lónɡ”,“然”读作“lán”,“让”读作“lànɡ”;有的将r发成z,如:“人”读作“zén”,“认”读作“zèn”,“容”读作“zónɡ”。
6.读准普通话零声母的
普通话里一部分读零声母的,在有些方言中读成了辅音声母的,具体情况如下。
①韵母不是iu、ü,也不以i、u、ü起头的,有些方言加n声母,如:天津话的“爱”;有些方言加nɡ声母,如:西安话、广州话的“额”。这种情况下只要把该读零声母的记熟,再去掉前面的n或者nɡ就可以了。
②韵母是u或以u起头的,有些方言读成了[v],或以v带u,如:宁夏话的“文”,桂林话的“武”。这时,只要在发音时注意把双唇拢圆,避免上齿和下唇接触,就可以改正。
(二)韵母的辨正
1.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
在发音过程中舌尖逐步上抬与上齿龈形成阻碍,使气流从前鼻腔流出,就形成前鼻音。普通话前鼻音韵母共有8个,即ɑn、iɑn、uɑn、üɑn、en、in、uen、ün。在发元音的过程中舌根往上抬,使舌根与软腭形成阻碍,使气流从后鼻腔进入鼻腔,就形成后鼻音。普通话后鼻音韵母共有8个,即ɑnɡ、iɑnɡ、uɑnɡ、enɡ、inɡ、uenɡ、onɡ、ionɡ。
2.分辨i和ü
i与ü的混淆,一种是i混入ü,如:山东青岛话;一种是ü混入i,如:昆明、湖南、广西等地的一些方言。
i和ü的区别在于不圆唇和圆唇,在保持舌位不变的前提下,把嘴唇展开或圆起来,就可发出相应的i与ü。重点要记住哪些读i韵头,哪些读ü韵头。也可以利用谐声来分辨i和ü,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相混淆。
3.分辨o和e
有些方言中韵母o和e不分。如:东北不少地方的方言把o韵母的一些读成了e韵母;西南不少方言把e韵母的一些读成了o韵母。o和e的发音情况大致相同,区别在于o发音时唇形圆,e发音时唇形不圆。普通话韵母o只跟唇音声母拼合,韵母e则相反,不跟唇音声母拼合。
4.避免韵头i或u的丢失
有些方言往往丢失韵头i或u,把一些齐齿呼和合口呼韵母的读成开口呼。如:西南方言和湘方言往往把“队”(duì)读成“dèi”,把“推”(tuī)读成“tēi”。普通话唇音声母和n、l声母是跟ei韵母拼合的;其他声母则跟uei韵母拼合,只有极个别例外;普通话舌尖前音声母只跟uei韵母拼合,不跟ei韵母拼合。
(三)声调符号
普通话的全部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不包括轻声和变调)。
表1-1-1普通话声调分类及调值
调类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形状—/∨﹨
调值553521451
例000锤百炼
调值标法qiānchuíbǎiliàn
调值是指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五度标记法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走势的一种方法。
图1-1-1普通话调值五度标记图
【2017年·单选】下列加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剥(bō)皮剥(bō)削剥(bāo)蚀剥(bāo)豆
B.乘(chéng)法乘(chéng)载乘(chèng)机乘(chèng)兴
C.答(dā)腔答(dā)理答(dá)应答(dá)疑
D.兴(xīng)奋兴(xīng)许兴(xìng)头兴(xìng)味
【答案】D。解析:A项,“剥皮”的“剥”应读作“bāo”,“剥蚀”的“剥”应读作“bō”。B项,“乘机”和“乘兴”的“乘”都应读作“chéng”。C项,“答应”的“答”应读作“dā”。D项,加点读音全部正确。
(四)语音的音变
1.变调
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作变调。例如:“美”“好”连着念,听起来好像是“梅好”。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产生的。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下列几种。
(1)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的单念或在词语末尾的时候,调值不变。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变成35或21。
①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调值变成35,这叫逆行异化;在原为上声改读轻声的音前,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有的变成35,有的变成21。例如:
在上声前:水果了解领导演讲(变成35)
在轻声前:①捧起等等讲讲想起(变成35)
②嫂子姐姐毯子奶奶(变成21)
②三个上声相连,根据词语内部层次的不同,前两个音节有两种不同的变调。一种是第一音节调值变成21,第二音节调值变成35;一种是前两个音节调值都变成35。例如:
很勇敢小老虎(2135214)
展览馆管理组(3535214)
③如果连念的上声不止三个,则可以根据词语含义适当分组按上述办法变调。快读时,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音读214,前面的一律变为35。例如:
彼此友好彼此友好买把雨伞买把雨伞
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
④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音的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例如:
在阴平前:首都北京统一女兵
在阳平前:祖国海洋语言改良
在去声前:解放土地巩固鼓励
在轻声前:尾巴起来宝贝里头
(2)去声的变调
两个去声相连,前一个如果不是重读音节则变53。例如:信念、变化、办事、快速、互助、大会。
(3)“一、不”的变调
①“一、不”单念或用在词语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一”念阴平(55),“不”念去声(51)。例如:
一、二、三十一第一唯一不偏不
②在去声前,一律变35。例如:
一样一向不怕不够
③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变51,“不”仍读去声(51)。例如:
一般一边一年一成一手一两(变读51)
不吃不开不同不详不管不想(仍读51)
④“一、不”嵌在相同的动词中间,读轻声。例如:
想一想拖一拖来不来肯不肯
⑤“不”在可能补语中读轻声。例如:
做不好来不了
【单选题】下列词语中的“一”在朗读时,变调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一言为定B.一见如故
C.一般化D.一碗
【答案】B。解析:B项中的“一”变调读作“yí”,A、C、D三项中的“一”读作“yì”。
(4)“七、八”的变调
“七、八”在去声前调值可以变35,也可以不变,其余场合念阴平原调值55。例如:
七岁七块七路八岁八块八路(念35或55)
七天七成七亩八支八篮八两(仍念55)
(5)形容词重叠的变调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儿化时,第二个音节不论本调是什么,往往读成55,如:远远儿的、长长儿的。
单音节形容词的叠音后缀,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的,多半念成55,如:白生生、冷飕飕、亮堂堂、明晃晃。但也有念原调的,如:软绵绵、金灿灿。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变为轻声,第三、四个音节也多半读55,如:老老实实、清清楚楚。
考情分析与备考指导
本书第一部分严格按照福建省中小学公开招聘考试语文学科笔试考试大纲的知识结构编写,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语言知识(汉、词语、句子、标点符号、修辞手法等)及其应用的相关讲解;第二章为阅读、分析与鉴赏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的相关方法以及理论的阐释;第三章为写作基础知识、写作体裁及福建省作文题目类型的讲解。
本部分是福建省历年教师招聘考试真题的必考内容。真题侧重对三大方向内容进行考查:①对音形辨析、成语使用正误、病句类型判断、修辞手法分析的考查;②对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表现手法、思想内涵、情感表达的理解与分析的考查;③对写作基本能力的考查。考生应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第一章语言知识与应用
第一节汉语拼音
一、音的识记
(一)声母的辨正
1.区分n和l
n的发音方式是舌尖翘起,顶住上齿龈,同时软腭下降,气流振动声带通过鼻腔流出。而l的发音方式是舌尖翘起,顶住上齿龈,同时软腭上升,堵住通往鼻腔的通道,气流经过舌头的两边或一边流出。
n、l不分的情形主要分布于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的一部分地区以及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地区,其表现情况也不同。有的两者可以互换,如:兰州话;有的l变为n,如:重庆话;有的是n变为l,如:南京话。各方言区的人最好先对自己方言中n、l的发音情况进行了解,再进行发音纠正。
2.区分zh、ch、sh与z、c、s
(1)发音部位不同
zh、ch、sh与z、c、s的区别在于发音部位的不同:zh、ch、sh发音时舌尖翘起来,顶住硬腭的前部,然后再放开,气流慢慢摩擦而出;或者舌尖翘起,靠近硬腭,气流摩擦而出。而z、c、s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背。
(2)区分两者与韵母的搭配关系
以ua、uɑi、uɑnɡ作韵母的,声母是zh、ch、sh,如:抓、耍、拽、庄、床、双。
以en作韵母的,除了“怎”“谮”“参(差)”“岑”“涔”“森”几个外,以enɡ作韵母的,除了“锃”“综(zènɡ)”“层”“曾”和以“曾”作声旁的少数外,其余的声母都是舌尖后音。
以ou作韵母的,除了“邹”“凑”“搜”等少数外,其余的声母都是舌尖后音。
以uen作韵母的中,只有“顺”“吮”“舜”“瞬”四个的声母是sh,其余声母是s。
以onɡ作韵母的中,声母只有s,没有sh。
3.分辨f和h
普通话f声母的,有的方言读成别的声母,如:厦门话;有的方言则把其中的一部分读成了h声母,如:上海浦东话。普通话h声母的,有的方言把其中一部分读成f,如:重庆话;还有f、h两读的,如:长沙话。
4.把方言中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相拼的z、c、s、ɡ、k、h改成j、q、x
普通话声母z、c、s和ɡ、k、h都不能和i、ü或以i、ü起头的韵母相拼。普通话i、ü或以i、ü起头的韵母,在塞擦音、擦音中只跟j、q、x相拼。有些地区的人,遇到本地方言里z、c、s、ɡ、k、h等声母跟i、ü或以i、ü起头的韵母相拼时,把z与ɡ、c与k、s与h分别改为j、q、x,就跟普通话一致了。如:俊俏小姐、循序渐进、情绪宣泄。
5.读准声母r
一些地区的方言中,有的将r发成i,如:“热”读作“yè”,“日”读作“yì”,“肉”读作“yòu”;有的将r发成l,如:“融”读作“lónɡ”,“然”读作“lán”,“让”读作“lànɡ”;有的将r发成z,如:“人”读作“zén”,“认”读作“zèn”,“容”读作“zónɡ”。
6.读准普通话零声母的
普通话里一部分读零声母的,在有些方言中读成了辅音声母的,具体情况如下。
①韵母不是iu、ü,也不以i、u、ü起头的,有些方言加n声母,如:天津话的“爱”;有些方言加nɡ声母,如:西安话、广州话的“额”。这种情况下只要把该读零声母的记熟,再去掉前面的n或者nɡ就可以了。
②韵母是u或以u起头的,有些方言读成了[v],或以v带u,如:宁夏话的“文”,桂林话的“武”。这时,只要在发音时注意把双唇拢圆,避免上齿和下唇接触,就可以改正。
(二)韵母的辨正
1.区分前鼻音和后鼻音
在发音过程中舌尖逐步上抬与上齿龈形成阻碍,使气流从前鼻腔流出,就形成前鼻音。普通话前鼻音韵母共有8个,即ɑn、iɑn、uɑn、üɑn、en、in、uen、ün。在发元音的过程中舌根往上抬,使舌根与软腭形成阻碍,使气流从后鼻腔进入鼻腔,就形成后鼻音。普通话后鼻音韵母共有8个,即ɑnɡ、iɑnɡ、uɑnɡ、enɡ、inɡ、uenɡ、onɡ、ionɡ。
2.分辨i和ü
i与ü的混淆,一种是i混入ü,如:山东青岛话;一种是ü混入i,如:昆明、湖南、广西等地的一些方言。
i和ü的区别在于不圆唇和圆唇,在保持舌位不变的前提下,把嘴唇展开或圆起来,就可发出相应的i与ü。重点要记住哪些读i韵头,哪些读ü韵头。也可以利用谐声来分辨i和ü,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相混淆。
3.分辨o和e
有些方言中韵母o和e不分。如:东北不少地方的方言把o韵母的一些读成了e韵母;西南不少方言把e韵母的一些读成了o韵母。o和e的发音情况大致相同,区别在于o发音时唇形圆,e发音时唇形不圆。普通话韵母o只跟唇音声母拼合,韵母e则相反,不跟唇音声母拼合。
4.避免韵头i或u的丢失
有些方言往往丢失韵头i或u,把一些齐齿呼和合口呼韵母的读成开口呼。如:西南方言和湘方言往往把“队”(duì)读成“dèi”,把“推”(tuī)读成“tēi”。普通话唇音声母和n、l声母是跟ei韵母拼合的;其他声母则跟uei韵母拼合,只有极个别例外;普通话舌尖前音声母只跟uei韵母拼合,不跟ei韵母拼合。
(三)声调符号
普通话的全部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不包括轻声和变调)。
表1-1-1普通话声调分类及调值
调类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形状—/∨﹨
调值553521451
例000锤百炼
调值标法qiānchuíbǎiliàn
调值是指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五度标记法是用五度竖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音高走势的一种方法。
图1-1-1普通话调值五度标记图
【2017年·单选】下列加点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剥(bō)皮剥(bō)削剥(bāo)蚀剥(bāo)豆
B.乘(chéng)法乘(chéng)载乘(chèng)机乘(chèng)兴
C.答(dā)腔答(dā)理答(dá)应答(dá)疑
D.兴(xīng)奋兴(xīng)许兴(xìng)头兴(xìng)味
【答案】D。解析:A项,“剥皮”的“剥”应读作“bāo”,“剥蚀”的“剥”应读作“bō”。B项,“乘机”和“乘兴”的“乘”都应读作“chéng”。C项,“答应”的“答”应读作“dā”。D项,加点读音全部正确。
(四)语音的音变
1.变调
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作变调。例如:“美”“好”连着念,听起来好像是“梅好”。音节变调多数是受后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产生的。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下列几种。
(1)上声的变调
上声音节的单念或在词语末尾的时候,调值不变。在下列情况下,调值变成35或21。
①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调值变成35,这叫逆行异化;在原为上声改读轻声的音前,则有两种不同的变调,有的变成35,有的变成21。例如:
在上声前:水果了解领导演讲(变成35)
在轻声前:①捧起等等讲讲想起(变成35)
②嫂子姐姐毯子奶奶(变成21)
②三个上声相连,根据词语内部层次的不同,前两个音节有两种不同的变调。一种是第一音节调值变成21,第二音节调值变成35;一种是前两个音节调值都变成35。例如:
很勇敢小老虎(2135214)
展览馆管理组(3535214)
③如果连念的上声不止三个,则可以根据词语含义适当分组按上述办法变调。快读时,也可以只保留最后一个音读214,前面的一律变为35。例如:
彼此友好彼此友好买把雨伞买把雨伞
种马场养有五百匹好母马
④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音的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例如:
在阴平前:首都北京统一女兵
在阳平前:祖国海洋语言改良
在去声前:解放土地巩固鼓励
在轻声前:尾巴起来宝贝里头
(2)去声的变调
两个去声相连,前一个如果不是重读音节则变53。例如:信念、变化、办事、快速、互助、大会。
(3)“一、不”的变调
①“一、不”单念或用在词语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一”念阴平(55),“不”念去声(51)。例如:
一、二、三十一第一唯一不偏不
②在去声前,一律变35。例如:
一样一向不怕不够
③在非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前,“一”变51,“不”仍读去声(51)。例如:
一般一边一年一成一手一两(变读51)
不吃不开不同不详不管不想(仍读51)
④“一、不”嵌在相同的动词中间,读轻声。例如:
想一想拖一拖来不来肯不肯
⑤“不”在可能补语中读轻声。例如:
做不好来不了
【单选题】下列词语中的“一”在朗读时,变调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一言为定B.一见如故
C.一般化D.一碗
【答案】B。解析:B项中的“一”变调读作“yí”,A、C、D三项中的“一”读作“yì”。
(4)“七、八”的变调
“七、八”在去声前调值可以变35,也可以不变,其余场合念阴平原调值55。例如:
七岁七块七路八岁八块八路(念35或55)
七天七成七亩八支八篮八两(仍念55)
(5)形容词重叠的变调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儿化时,第二个音节不论本调是什么,往往读成55,如:远远儿的、长长儿的。
单音节形容词的叠音后缀,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的,多半念成55,如:白生生、冷飕飕、亮堂堂、明晃晃。但也有念原调的,如:软绵绵、金灿灿。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变为轻声,第三、四个音节也多半读55,如:老老实实、清清楚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