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20273丛书名: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小学》是中公教育浙江教师招聘考试研发人员在深入研究浙江各地的考试要求和考试真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特色一:立足典型真题
在本书的编写中,融合了浙江各地教师招聘考试的历年考试真题,有较强的参照性。考生能通过真题了解考点,明确备考方向。
特色二:图书结构合理
“考纲透视”——每章(部分)内容前列出了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及其掌握程度。
“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备考锦囊等”——正文讲解中设置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备考锦囊等板块,帮助考生复习备考。
“牛刀小试”——每章后的练习题可一定程度上供考生进行自我检测和练习。
特色三:重点覆盖全面
本书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部分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尽可能地涵盖了历年真题考点,突出考试重点。每部分内容都有深入浅出的讲解,对常考知识点做出细致讲解,并以下划线的形式标示了重点内容。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基础知识小学》全书共设以下部分:
(1)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有关本书主要板块的相关信息,方便复习活动开展。
(2)备考指导:其中的考情分析、题型解读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
(3)正文内容:正文部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在精华内容的基础上,放置拓展类的模块,如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备考锦囊等。每章内容介绍完毕后,牛刀小试中的检测试题方便考生检测本章的学习效果。
(1)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有关本书主要板块的相关信息,方便复习活动开展。
(2)备考指导:其中的考情分析、题型解读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
(3)正文内容:正文部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在精华内容的基础上,放置拓展类的模块,如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备考锦囊等。每章内容介绍完毕后,牛刀小试中的检测试题方便考生检测本章的学习效果。
目 录
目录
中公名师微课视频索引(1)
教育基础知识点索引(1)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2)
考纲透视(2)
考点梳理(2)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2)
牛刀小试(24)
第二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基本规律(26)
考纲透视(26)
考点梳理(26)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26)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30)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36)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42)
牛刀小试(48)
第三章 学校教育制度(50)
考纲透视(50)
考点梳理(50)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50)
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54)
第三节 学校与学校文化(59)
牛刀小试(62)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64)
考纲透视(64)
考点梳理(64)
第一节 教师(64)
第二节 学生(73)
第三节 师生关系(77)
牛刀小试(80)
第五章 课程(82)
考纲透视(82)
考点梳理(82)
第一节 课程概述(82)
第二节 课程目标(90)
第三节 课程内容(92)
第四节 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95)
第五节 课程资源(100)
第六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实施状况(102)
牛刀小试(108)
第六章 教学(110)
考纲透视(110)
考点梳理(110)
第一节 教学概述(110)
第二节 教学过程(112)
第三节 教学原则(116)
第四节 教学方法(120)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125)
第六节 教学评价(130)
第七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35)
第八节 教学模式(140)
第九节 教学设计(142)
牛刀小试(149)
第七章 学校德育(151)
考纲透视(151)
考点梳理(151)
第一节 德育概述(151)
第二节 德育过程(156)
第三节 德育的实施(159)
牛刀小试(166)
第八章 班主任工作(169)
考纲透视(169)
考点梳理(169)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169)
第二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176)
第三节 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80)
牛刀小试(182)
第九章 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184)
考纲透视(184)
考点梳理(184)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184)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方法(188)
第三节 教育改革(194)
牛刀小试(195)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98)
考纲透视(198)
考点梳理(198)
第一节 心理学基本知识(198)
第二节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201)
第三节 心理的实质(203)
牛刀小试(205)
第二章 认知过程(206)
考纲透视(206)
考点梳理(207)
第一节 感觉(207)
第二节 知觉(209)
第三节 注意(214)
第四节 记忆(219)
第五节 思维(228)
第六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235)
第七节 表象与想象(241)
第八节 言语(244)
牛刀小试(246)
第三章 情感和意志过程(249)
考纲透视(249)
考点梳理(249)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249)
第二节 意志(255)
牛刀小试(259)
第四章 人格心理(262)
考纲透视(262)
考点梳理(262)
第一节 人格(262)
第二节 需要(265)
第三节 动机(267)
第四节 气质与性格(269)
第五节 智力与创造力(275)
牛刀小试(279)
第五章 儿童心理发展(281)
考纲透视(281)
考点梳理(281)
第一节 人生全程发展概述(281)
第二节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284)
第三节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287)
第四节 道德认识发展理论(289)
第五节 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292)
牛刀小试(294)
第六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297)
考纲透视(297)
考点梳理(298)
第一节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298)
第二节 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与教育(303)
第三节 小学生需要发展的特点与教育(304)
第四节 小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教育(305)
第五节 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与教育(308)
第六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与教育(312)
第七节 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发展的特点与教育(313)
牛刀小试(318)
第七章 学习理论(319)
考纲透视(319)
考点梳理(320)
第一节 学习概述(320)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23)
第三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30)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36)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39)
牛刀小试(341)
第八章 知识的学习与迁移(344)
考纲透视(344)
考点梳理(344)
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344)
第二节 技能的学习(354)
第三节 学习策略(360)
第四节 学习迁移(366)
牛刀小试(371)
第九章 学习动机(373)
考纲透视(373)
考点梳理(373)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373)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377)
牛刀小试(382)
第十章 教师心理(383)
考纲透视(383)
考点梳理(383)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383)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386)
第三节 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389)
第四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392)
牛刀小试(394)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396)
考纲透视(396)
考点梳理(396)
第一节 教育政策(396)
第二节 教育法规(402)
第三节 相关教育法学基础知识(409)
牛刀小试(421)
第二章 现行主要的教育政策及重要规定(423)
考纲透视(423)
考点梳理(423)
牛刀小试(449)
第三章 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451)
考纲透视(451)
考点梳理(452)
牛刀小试(522)
第四章 依法治校与依法执教(525)
考纲透视(525)
考点梳理(525)
第一节 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概述(525)
第二节 学校及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预防(528)
牛刀小试(533)
浙江省统考教师招聘辅导课程(535)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536)”
中公名师微课视频索引(1)
教育基础知识点索引(1)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2)
考纲透视(2)
考点梳理(2)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2)
牛刀小试(24)
第二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基本规律(26)
考纲透视(26)
考点梳理(26)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26)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30)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36)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42)
牛刀小试(48)
第三章 学校教育制度(50)
考纲透视(50)
考点梳理(50)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50)
第二节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54)
第三节 学校与学校文化(59)
牛刀小试(62)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64)
考纲透视(64)
考点梳理(64)
第一节 教师(64)
第二节 学生(73)
第三节 师生关系(77)
牛刀小试(80)
第五章 课程(82)
考纲透视(82)
考点梳理(82)
第一节 课程概述(82)
第二节 课程目标(90)
第三节 课程内容(92)
第四节 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95)
第五节 课程资源(100)
第六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实施状况(102)
牛刀小试(108)
第六章 教学(110)
考纲透视(110)
考点梳理(110)
第一节 教学概述(110)
第二节 教学过程(112)
第三节 教学原则(116)
第四节 教学方法(120)
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125)
第六节 教学评价(130)
第七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35)
第八节 教学模式(140)
第九节 教学设计(142)
牛刀小试(149)
第七章 学校德育(151)
考纲透视(151)
考点梳理(151)
第一节 德育概述(151)
第二节 德育过程(156)
第三节 德育的实施(159)
牛刀小试(166)
第八章 班主任工作(169)
考纲透视(169)
考点梳理(169)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169)
第二节 班级与班级管理(176)
第三节 良好班集体的培养(180)
牛刀小试(182)
第九章 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184)
考纲透视(184)
考点梳理(184)
第一节 教育研究概述(184)
第二节 教育研究方法(188)
第三节 教育改革(194)
牛刀小试(195)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98)
考纲透视(198)
考点梳理(198)
第一节 心理学基本知识(198)
第二节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201)
第三节 心理的实质(203)
牛刀小试(205)
第二章 认知过程(206)
考纲透视(206)
考点梳理(207)
第一节 感觉(207)
第二节 知觉(209)
第三节 注意(214)
第四节 记忆(219)
第五节 思维(228)
第六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235)
第七节 表象与想象(241)
第八节 言语(244)
牛刀小试(246)
第三章 情感和意志过程(249)
考纲透视(249)
考点梳理(249)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249)
第二节 意志(255)
牛刀小试(259)
第四章 人格心理(262)
考纲透视(262)
考点梳理(262)
第一节 人格(262)
第二节 需要(265)
第三节 动机(267)
第四节 气质与性格(269)
第五节 智力与创造力(275)
牛刀小试(279)
第五章 儿童心理发展(281)
考纲透视(281)
考点梳理(281)
第一节 人生全程发展概述(281)
第二节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284)
第三节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教育(287)
第四节 道德认识发展理论(289)
第五节 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292)
牛刀小试(294)
第六章 小学生心理发展(297)
考纲透视(297)
考点梳理(298)
第一节 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298)
第二节 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与教育(303)
第三节 小学生需要发展的特点与教育(304)
第四节 小学生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教育(305)
第五节 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与教育(308)
第六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与教育(312)
第七节 小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发展的特点与教育(313)
牛刀小试(318)
第七章 学习理论(319)
考纲透视(319)
考点梳理(320)
第一节 学习概述(320)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323)
第三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30)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36)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339)
牛刀小试(341)
第八章 知识的学习与迁移(344)
考纲透视(344)
考点梳理(344)
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344)
第二节 技能的学习(354)
第三节 学习策略(360)
第四节 学习迁移(366)
牛刀小试(371)
第九章 学习动机(373)
考纲透视(373)
考点梳理(373)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373)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377)
牛刀小试(382)
第十章 教师心理(383)
考纲透视(383)
考点梳理(383)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角色心理(383)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特征(386)
第三节 教师的职业成长心理(389)
第四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392)
牛刀小试(394)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基础知识(396)
考纲透视(396)
考点梳理(396)
第一节 教育政策(396)
第二节 教育法规(402)
第三节 相关教育法学基础知识(409)
牛刀小试(421)
第二章 现行主要的教育政策及重要规定(423)
考纲透视(423)
考点梳理(423)
牛刀小试(449)
第三章 现行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及重要规定(451)
考纲透视(451)
考点梳理(452)
牛刀小试(522)
第四章 依法治校与依法执教(525)
考纲透视(525)
考点梳理(525)
第一节 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概述(525)
第二节 学校及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预防(528)
牛刀小试(533)
浙江省统考教师招聘辅导课程(535)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536)”
免费在线读
第一部分教育学
考情分析与备考指导
教育学部分主要介绍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内容,在历年真题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
本部分共分为九章,包括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目的与教育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学校德育,班主任工作,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在备考时,考生应明确考试内容,深入理解各个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体系,在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这部分内容知识结构清晰、规律性强,考生只要根据考纲,抓住重点,复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从复习方法来看,考生首先要结合大纲,对教材进行整体梳理,保证不遗漏考点;其次针对每一模块有针对性地复习,循序渐进。由于本部分内容比较多,考生应经常复习。考生应对常考知识点进行反复识记,对掌握得比较模糊的知识点要结合真题和模拟题进行强化练习。本部分内容不仅是应试必需,也是进行教学实践的必备理论。因此,考生不仅要在备考时对本部分内容高度重视,也要在教育实践中结合实际对本章知识进行运用。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识记 1.教育、教育学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理解
1.教育的本质和起源
2.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4.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与评价
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6.教育学的价值
7.当代教育的特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运用 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3.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当前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教育的概念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不同于广义教育的特点:①专门化。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专门培养人。②制度化。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约束。
【2015·浙江·单选】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B.许慎
C.朱熹D.孟子
【答案】D。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组织形式)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的形态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1.根据正规化程度,教育可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是指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正规教育的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2.根据教育场所,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等特点。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是指学校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等特点。
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一般称为“三结合”教育,也称教育合力。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014·浙江·单选】小明的爷爷当年就读于半工半读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既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他接受的教育属于(??)。
A.正规教育B.半正规教育
C.非正规教育D.业余教育
【答案】A。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实践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媒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1.【2017·温州·单选】教育三要素是指(??)。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B.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
C.教育者教育影响教师D.教师学生教育影响
【答案】A。
2.【2017·衢州·单选】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教育者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D.教育内容
【答案】A。
二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017·温州·单选】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是(??)。
A.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B.是否促进人的发展
C.是否促进社会发展D.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
【答案】A。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有些动物在养育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一方面要系统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要客观看待教育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论)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被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论)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说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同样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
1.【2017·衢州·判断】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模仿。(??)
【答案】√。
2.【2014·浙江·单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原始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其代表人物是(??)。
A.孟禄B.斯金纳
C.沛西·能D.巴甫洛夫
【答案】A。
劳动起源说(论)
劳动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家。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除本书中介绍的三种外还有其他学说,但并不典型,也不作为重要考点。我们把其中三种典型的教育起源学说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总结成口诀,以供考生参考、记忆。
(1)(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息:“本能”一是表示该理论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二是代表人物之一是沛西·能;“生”是指该理论名称为生物起源说;“利”表示另一个代表人物利托尔诺。
(2)(心理起源说)心理仿梦露:“心理”表示理论名称是心理起源说;“仿”表示理论内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梦露”表示代表人物是孟禄。
(3)(劳动起源说)米凯爱劳动:“米凯”表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和凯洛夫;“劳动”表示理论名称是劳动起源说。
四 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教育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这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3.教育水平低下
原始社会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因此教育内容很简单。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古代社会的教育
1.学校的产生
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考情分析与备考指导
教育学部分主要介绍了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内容,在历年真题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
本部分共分为九章,包括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目的与教育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学校德育,班主任工作,教育研究与教育改革。在备考时,考生应明确考试内容,深入理解各个知识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体系,在系统掌握基本知识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这部分内容知识结构清晰、规律性强,考生只要根据考纲,抓住重点,复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从复习方法来看,考生首先要结合大纲,对教材进行整体梳理,保证不遗漏考点;其次针对每一模块有针对性地复习,循序渐进。由于本部分内容比较多,考生应经常复习。考生应对常考知识点进行反复识记,对掌握得比较模糊的知识点要结合真题和模拟题进行强化练习。本部分内容不仅是应试必需,也是进行教学实践的必备理论。因此,考生不仅要在备考时对本部分内容高度重视,也要在教育实践中结合实际对本章知识进行运用。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识记 1.教育、教育学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理解
1.教育的本质和起源
2.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3.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4.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观点与评价
5.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6.教育学的价值
7.当代教育的特征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运用 1.“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3.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当前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教育的概念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不同于广义教育的特点:①专门化。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专门培养人。②制度化。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约束。
【2015·浙江·单选】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B.许慎
C.朱熹D.孟子
【答案】D。
教育的形态(教育的组织形式)
根据不同的标准,教育的形态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1.根据正规化程度,教育可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是指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正规教育的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2.根据教育场所,教育可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等特点。
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是指学校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等特点。
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一般称为“三结合”教育,也称教育合力。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014·浙江·单选】小明的爷爷当年就读于半工半读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既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他接受的教育属于(??)。
A.正规教育B.半正规教育
C.非正规教育D.业余教育
【答案】A。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实践的对象,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媒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1.【2017·温州·单选】教育三要素是指(??)。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B.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
C.教育者教育影响教师D.教师学生教育影响
【答案】A。
2.【2017·衢州·单选】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教育者B.受教育者
C.教育措施D.教育内容
【答案】A。
二 教育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017·温州·单选】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是(??)。
A.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B.是否促进人的发展
C.是否促进社会发展D.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
【答案】A。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有些动物在养育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全面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本质,一方面要系统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要客观看待教育与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论)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被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论)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心理起源说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同样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
1.【2017·衢州·判断】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模仿。(??)
【答案】√。
2.【2014·浙江·单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原始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其代表人物是(??)。
A.孟禄B.斯金纳
C.沛西·能D.巴甫洛夫
【答案】A。
劳动起源说(论)
劳动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家。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
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除本书中介绍的三种外还有其他学说,但并不典型,也不作为重要考点。我们把其中三种典型的教育起源学说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总结成口诀,以供考生参考、记忆。
(1)(生物起源说)本能生利息:“本能”一是表示该理论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二是代表人物之一是沛西·能;“生”是指该理论名称为生物起源说;“利”表示另一个代表人物利托尔诺。
(2)(心理起源说)心理仿梦露:“心理”表示理论名称是心理起源说;“仿”表示理论内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梦露”表示代表人物是孟禄。
(3)(劳动起源说)米凯爱劳动:“米凯”表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和凯洛夫;“劳动”表示理论名称是劳动起源说。
四 教育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教育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这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3.教育水平低下
原始社会人类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因此教育内容很简单。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古代社会的教育
1.学校的产生
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