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23242丛书名: 江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20江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基础知识速记巧解》江西省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考试量身打造,严格依据江西省事业单位考试真题编写,涵盖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难点、重点,符合考试难度。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对内文版式进行了全新改版,知识点以考点形式呈现,双色印刷,重要知识点处标注下划线等。
(2)精选核心考点,点拨作答难点,在部分知识点处设置“备考小贴士”,旨在帮助考生快速理解复习中的难点内容,将相关知识点“吃透”。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20江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基础知识速记巧解》在精心研究江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的基础上,严格依照其知识范围倾心编写而成。本书分为政治、经济、法律、科技与生活、人文与历史、管理、公文、地方概况与国情地理、公民道德建设与公共礼仪和主观题等十个部分,每部分以精炼的语言呈现核心要点,在重要知识点处标注下划线,部分知识点处有备考小贴士,帮助考生打消对“内容多”“篇幅长”的学习顾虑,尽快掌握重难点,将相关知识点“吃透”。
目 录
目录目录
第一部分政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
考点2物质/
考点3意识/
考点4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考点5量变质变规律/
考点6否定之否定规律/
考点7对立统一规律/
考点8实践/
考点9认识/
考点10社会历史观/
考点1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考点1商品/
考点2货币/
考点3资本/
考点4剩余价值/
考点5利润和平均利润/
第三章毛泽东思想/
考点1科学内涵/
考点2活的灵魂/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1邓小平理论/
考点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点3科学发展观/
考点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第五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考点1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
考点2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要点)/
考点3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
考点4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要点)/
考点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要点)/第二部分经济
第一章市场经济/
考点1市场经济概述/
考点2经济体制/
考点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4我国自贸区建设/
考点5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考点6京津冀协同发展/
考点7长江经济带/
考点8“一带一路”/
第二章微观经济/
考点1市场体系/
考点2市场机制/
考点3市场结构/
考点4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第三章宏观经济/
考点1国民收入核算/
考点2总供给与总需求/
考点3宏观调控目标/
考点4财政收支/
考点5财政政策/
考点6货币政策/
考点7通货膨胀/
考点8通货紧缩/
第四章国际经济/
考点1国际贸易/
考点2汇率/
考点3国际经济组织/第三部分法律
第一章法理学/
考点1法的特征/
考点2法的作用/
考点3法律关系/
考点4法的运行/
第二章宪法/
考点1国体/
考点2政体/
考点3其他基本制度/
考点4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考点5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考点6国家机构/
第三章监察法/
考点1监察机关的设立/
考点2监察机关的职责/
考点3监察范围/
考点4监察权限/
第四章民法/
考点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考点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考点3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考点4法人/
考点5人身权/
考点6物权/
考点7债的发生根据/
考点8知识产权/
考点9民事法律行为/
考点10代理的分类/
考点11表见代理/
考点12民事责任/
考点13遗产的范围/
考点14法定继承/
考点15遗嘱的有效要件/
考点16无效婚姻/
考点17夫妻共同财产/
第五章刑法/
考点1犯罪构成要件/
考点2犯罪的故意/
考点3犯罪的过失/
考点4正当防卫/
考点5紧急避险/
考点6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
考点7主刑/
考点8附加刑/
考点9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考点10侵犯财产罪/
考点11贪污贿赂罪/
第六章行政法/
考点1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考点2行政处罚的管辖/
考点3行政许可的范围/
考点4行政复议的范围/
考点5行政复议的管辖/
第七章诉讼法/
考点1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考点2民事诉讼适用级别管辖的案件/
考点3民事诉讼的地域管辖/
考点4代理人/
考点5期间、送达、调解/
考点6撤诉、缺席判决和延期审理/
考点7诉讼中止和终结/
考点8一审程序与二审程序的区别/
考点9刑事诉讼的级别管辖/
考点10刑事诉讼的专门管辖/
考点11强制措施/
考点12第一审程序/
考点13行政诉讼的管辖/
第八章经济法/
考点1消费者的权利/
考点2经营者的义务/
考点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考点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考点5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考点6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第四部分科技与生活
第一章高新技术/
考点1通信技术/
考点2计算机高新技术/
考点3新能源技术/
考点4生物工程技术/
第二章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
考点1航空航天成就/
考点2生物医学成就/
考点3信息技术成就/
考点4其他成就/
第三章物理常识/
考点1力学/
考点2光现象/
考点3声现象/
考点4热学/
第四章化学常识/
考点1基本概念/
考点2无机化学/
考点3有机化学/
第五章生物常识/
考点1人体的营养物质/
考点2遗传/
考点3变异/
第六章医学常识/
考点1常见医学名词/
考点2日常急救知识/
第七章安全常识/
考点1火灾/
考点2地震/
考点3洪灾/
考点4滑坡和泥石流/
考点5台风/
考点6飞机迫降/第五部分人文与历史
第一章中国文化常识/
考点1古代文和书法艺术/
考点2古代绘画/
考点3古代音乐/
考点4古代器物/
考点5古代科技成就/
考点6古代文化习俗/
考点7中国传统理念/
第二章中国文学常识/
考点1先秦文学/
考点2秦汉文学/
考点3魏晋南北朝文学/
考点4隋唐五代文学/
考点5宋代文学/
考点6元代文学/
考点7明清文学/
考点8现当代文学/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
考点1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考点2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
战国、秦、汉/
考点3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考点4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考点5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考点6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明、清/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史/
考点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考点2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考点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考点4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六部分管理
第一章管理学基本理论/
考点1管理概述/
考点2决策/
考点3组织/
考点4领导/
考点5控制/
第二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考点1公共管理概述/
考点2公共政策/
考点3公共决策/
考点4公共危机管理/
第三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
考点1政府职能/
考点2行政组织/
考点3行政领导/
考点4行政执行/
考点5行政监督/第七部分公文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
考点1公文概述/
考点2公文的特点/
考点3公文的种类/
考点4公文行文规则/
考点5公文格式/
第二章公文处理/
考点1公文拟制/
考点2公文办理/
考点3公文管理/
第三章常用法定公文写作/
考点1决定/
考点2通知/
考点3公告/
考点4通告/
考点5报告/
考点6请示/
考点7函/
考点8意见/
考点9通报/
考点10批复/
第四章机关事务性文书写作/
考点1调查报告/
考点2总结/
考点3倡议书/第八部分地方概况与国情地理
第一章江西省情/
考点1省情概况/
考点2历史人文/
考点3时政文件/
第二章国情概况/
考点1我国的疆域/
考点2我国的人口与民族/
考点3我国的地势与地形/
考点4我国的河流与湖泊/
考点5我国的气候/
考点6我国的资源/
考点7我国的能源/
考点8我国的地质灾害/
考点9我国的气象灾害/
第三章自然地理/
考点1太阳/
考点2地球/
考点3大气/
考点4陆地/
考点5洋流/
第九部分公民道德建设与公共礼仪
第一章公民道德建设/
考点1公民道德建设概述/
考点2社会公德/
考点3家庭美德/
考点4职业道德/
第二章公共礼仪/
考点1会务礼仪/
考点2会见与会谈/
考点3迎送礼仪/
考点4宴会礼仪/第十部分主观题
第一章归纳概括/
考点1归纳概括综述/
考点2归纳概括的一般应试方法/
第二章贯彻执行/
考点1贯彻执行综述/
考点2贯彻执行的一般应试方法/
第三章文章写作/
考点1标题的写法/
考点2开头的写法/
考点3文章论证/
考点4结尾的写法/
江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全程无忧班/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第一部分政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
考点2物质/
考点3意识/
考点4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考点5量变质变规律/
考点6否定之否定规律/
考点7对立统一规律/
考点8实践/
考点9认识/
考点10社会历史观/
考点1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考点1商品/
考点2货币/
考点3资本/
考点4剩余价值/
考点5利润和平均利润/
第三章毛泽东思想/
考点1科学内涵/
考点2活的灵魂/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1邓小平理论/
考点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考点3科学发展观/
考点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
第五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考点1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
考点2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要点)/
考点3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
考点4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要点)/
考点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要点)/第二部分经济
第一章市场经济/
考点1市场经济概述/
考点2经济体制/
考点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4我国自贸区建设/
考点5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考点6京津冀协同发展/
考点7长江经济带/
考点8“一带一路”/
第二章微观经济/
考点1市场体系/
考点2市场机制/
考点3市场结构/
考点4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第三章宏观经济/
考点1国民收入核算/
考点2总供给与总需求/
考点3宏观调控目标/
考点4财政收支/
考点5财政政策/
考点6货币政策/
考点7通货膨胀/
考点8通货紧缩/
第四章国际经济/
考点1国际贸易/
考点2汇率/
考点3国际经济组织/第三部分法律
第一章法理学/
考点1法的特征/
考点2法的作用/
考点3法律关系/
考点4法的运行/
第二章宪法/
考点1国体/
考点2政体/
考点3其他基本制度/
考点4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考点5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考点6国家机构/
第三章监察法/
考点1监察机关的设立/
考点2监察机关的职责/
考点3监察范围/
考点4监察权限/
第四章民法/
考点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考点2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考点3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考点4法人/
考点5人身权/
考点6物权/
考点7债的发生根据/
考点8知识产权/
考点9民事法律行为/
考点10代理的分类/
考点11表见代理/
考点12民事责任/
考点13遗产的范围/
考点14法定继承/
考点15遗嘱的有效要件/
考点16无效婚姻/
考点17夫妻共同财产/
第五章刑法/
考点1犯罪构成要件/
考点2犯罪的故意/
考点3犯罪的过失/
考点4正当防卫/
考点5紧急避险/
考点6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
考点7主刑/
考点8附加刑/
考点9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考点10侵犯财产罪/
考点11贪污贿赂罪/
第六章行政法/
考点1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考点2行政处罚的管辖/
考点3行政许可的范围/
考点4行政复议的范围/
考点5行政复议的管辖/
第七章诉讼法/
考点1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考点2民事诉讼适用级别管辖的案件/
考点3民事诉讼的地域管辖/
考点4代理人/
考点5期间、送达、调解/
考点6撤诉、缺席判决和延期审理/
考点7诉讼中止和终结/
考点8一审程序与二审程序的区别/
考点9刑事诉讼的级别管辖/
考点10刑事诉讼的专门管辖/
考点11强制措施/
考点12第一审程序/
考点13行政诉讼的管辖/
第八章经济法/
考点1消费者的权利/
考点2经营者的义务/
考点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考点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
考点5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考点6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第四部分科技与生活
第一章高新技术/
考点1通信技术/
考点2计算机高新技术/
考点3新能源技术/
考点4生物工程技术/
第二章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
考点1航空航天成就/
考点2生物医学成就/
考点3信息技术成就/
考点4其他成就/
第三章物理常识/
考点1力学/
考点2光现象/
考点3声现象/
考点4热学/
第四章化学常识/
考点1基本概念/
考点2无机化学/
考点3有机化学/
第五章生物常识/
考点1人体的营养物质/
考点2遗传/
考点3变异/
第六章医学常识/
考点1常见医学名词/
考点2日常急救知识/
第七章安全常识/
考点1火灾/
考点2地震/
考点3洪灾/
考点4滑坡和泥石流/
考点5台风/
考点6飞机迫降/第五部分人文与历史
第一章中国文化常识/
考点1古代文和书法艺术/
考点2古代绘画/
考点3古代音乐/
考点4古代器物/
考点5古代科技成就/
考点6古代文化习俗/
考点7中国传统理念/
第二章中国文学常识/
考点1先秦文学/
考点2秦汉文学/
考点3魏晋南北朝文学/
考点4隋唐五代文学/
考点5宋代文学/
考点6元代文学/
考点7明清文学/
考点8现当代文学/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
考点1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考点2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
战国、秦、汉/
考点3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考点4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考点5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考点6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明、清/
第四章中国近现代史/
考点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
考点2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考点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考点4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六部分管理
第一章管理学基本理论/
考点1管理概述/
考点2决策/
考点3组织/
考点4领导/
考点5控制/
第二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考点1公共管理概述/
考点2公共政策/
考点3公共决策/
考点4公共危机管理/
第三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
考点1政府职能/
考点2行政组织/
考点3行政领导/
考点4行政执行/
考点5行政监督/第七部分公文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
考点1公文概述/
考点2公文的特点/
考点3公文的种类/
考点4公文行文规则/
考点5公文格式/
第二章公文处理/
考点1公文拟制/
考点2公文办理/
考点3公文管理/
第三章常用法定公文写作/
考点1决定/
考点2通知/
考点3公告/
考点4通告/
考点5报告/
考点6请示/
考点7函/
考点8意见/
考点9通报/
考点10批复/
第四章机关事务性文书写作/
考点1调查报告/
考点2总结/
考点3倡议书/第八部分地方概况与国情地理
第一章江西省情/
考点1省情概况/
考点2历史人文/
考点3时政文件/
第二章国情概况/
考点1我国的疆域/
考点2我国的人口与民族/
考点3我国的地势与地形/
考点4我国的河流与湖泊/
考点5我国的气候/
考点6我国的资源/
考点7我国的能源/
考点8我国的地质灾害/
考点9我国的气象灾害/
第三章自然地理/
考点1太阳/
考点2地球/
考点3大气/
考点4陆地/
考点5洋流/
第九部分公民道德建设与公共礼仪
第一章公民道德建设/
考点1公民道德建设概述/
考点2社会公德/
考点3家庭美德/
考点4职业道德/
第二章公共礼仪/
考点1会务礼仪/
考点2会见与会谈/
考点3迎送礼仪/
考点4宴会礼仪/第十部分主观题
第一章归纳概括/
考点1归纳概括综述/
考点2归纳概括的一般应试方法/
第二章贯彻执行/
考点1贯彻执行综述/
考点2贯彻执行的一般应试方法/
第三章文章写作/
考点1标题的写法/
考点2开头的写法/
考点3文章论证/
考点4结尾的写法/
江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全程无忧班/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两个基本方面不同的回答结果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唯心主义哲学: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派生物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考点2物质
1概念
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和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关系理解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考点3意识
概念: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从内容上看,人的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④意识能够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制约因素:①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②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③受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考点4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特点。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考点5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如下表所示:区别量变质变性质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次序的变动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特点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呈现状态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结果事物还是其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事物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了另一事物3量变和质变的联系
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④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考点6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辩证否定: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是对否定的再次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版式,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考点7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2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相关内容如下表所示:
分类含义方法论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矛盾的
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
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而且要看到矛盾体系中的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考点8实践
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主要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社会政治实践;③科学文化实践。
考点9认识
认识的特性: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如下表所示:类别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特点直接性、具体性间接性、抽象性评价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深入事物的内部,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认识的两次飞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通过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考点10社会历史观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不同之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①人的活动(包括意识)总是在一定客观历史条件下进行的;②人的活动的目的和意志是由背后更深刻的物质条件决定的;③社会总趋势是不被个人的意志和愿望所决定的。
社会规律与人的意识能动性的关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会对社会进步起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类别含义二者关系社会
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
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考点1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者关系: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是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者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两个基本方面不同的回答结果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唯心主义哲学: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派生物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考点2物质
1概念
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和运动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关系理解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考点3意识
概念: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从内容上看,人的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④意识能够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制约因素:①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②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③受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考点4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特点。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考点5量变质变规律
1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如下表所示:区别量变质变性质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次序的变动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特点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呈现状态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结果事物还是其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事物不再是自身,而变成了另一事物3量变和质变的联系
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④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考点6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辩证否定: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是对否定的再次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版式,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考点7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2内因与外因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3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相关内容如下表所示:
分类含义方法论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矛盾的
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
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而且要看到矛盾体系中的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考点8实践
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主要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社会政治实践;③科学文化实践。
考点9认识
认识的特性: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如下表所示:类别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特点直接性、具体性间接性、抽象性评价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深入事物的内部,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认识的两次飞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通过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考点10社会历史观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不同之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①人的活动(包括意识)总是在一定客观历史条件下进行的;②人的活动的目的和意志是由背后更深刻的物质条件决定的;③社会总趋势是不被个人的意志和愿望所决定的。
社会规律与人的意识能动性的关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会对社会进步起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类别含义二者关系社会
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
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考点1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者关系: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是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者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