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7798
★叶扬关注的是家庭的牵绊、束缚、伤害以及只能相互陪伴的无可奈何。无论是陪伴遭遇家暴的女儿渡过难关的父母,或者与前妻依然保持“合作”的中年男人,都展现了平凡生活里的勇气和温柔。
★擅长以男性视角书写的女性作家。叶扬能够通过两种性别的视角看待情感关系,她笔下的人物往往在社会所规定的性别角色以及自己的独特个性之间寻找平衡。
★介于老舍与王朔之间京派书写:既有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又为每个脆弱的人抱有悲悯与同情。叶扬笔下的故事,内核往往是柔软的、妥协的,是不可能彻底的反叛、不可能决绝的疏离。
一个不信任恋爱,但是想要个孩子的独立女性,和玩世不恭、害怕情感束缚的男性选择合作,结婚生子,二人维持了九年的平静生活,有一天被打破;一个男人和前妻离婚后,依然在儿子面前装成一家人那样吃饭,然而,儿子已经知道了真相;互相认识的三男二女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互相揭秘,婚姻令各人的缺陷暴露无遗,也令他们渐渐认清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这些小说展现了当下都市人在各方面生存压力之下,努力建立和维系情感关系的多种可能。
谜
说吧,说出你的秘密
有时候你并不觉得还有什么可能性
这个想法有诸多顾虑
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事情总不是看上去那样
特殊的日子
愿
请您听我说
请勿离开车祸现场
你的敏感与沉重
预展//“53:女人们”
在废墟中寻找那个女孩
说不定这里就是你们的归宿
有很多的公园
林中巨船
叶扬写出了当代人失重的、过得像公文一样的生活。
——毕飞宇
让我想起纪德的《窄门》。
——格非
她是懂得如何贴着人物来写的。是以他们的一笑一怒、一喜一悲、一举手一投足,似乎总能轻而易举地触动人心。
——赵松
作者拥有超高的小说技巧,游刃于各人物的情感与心理,哪怕*细小的纹理也不放过。……现代人的“佛”、“丧”情绪被作者敏感地记录于笔端,成为一枚时代记忆切片,完整封存。崭新的情感方式,现代日常展露出的新的可能性,随小说的一步步推进,清晰地显影于我们眼前,时而温存,时而惊悚。
——《鲤》杂志
1 安
到她家的时间比说好的提前了三个小时。这是我故意的。按门铃,听到她在话筒那边的慌张:“你……你怎么……”飞机当然不会早到,我只能说之前安排的会取消了,无处可去。通话器里传出她无法掩饰的叹息。打开门,她穿着臃肿的珊瑚绒夹棉居家服,秋裤从棉裤里伸出一大截,裹住秋衣。她穿的是粉色的,我想她丈夫也有一套蓝色的同款。居家服上满是深浅不同的斑点污渍,应该是孩子们弄的。她给我拿了一双绣花的拖鞋,我把冰凉的脚从黑靴子里拔出来,套进拖鞋,像跳进了她带路的兔子洞。玄关里洗衣液的化学薰衣草香掩盖着客厅传来的气味。我看着她的背影,她的胯骨和屁股。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这一点我站在这个家被大落地窗外射进来的阳光弄得暖乎乎的客厅里仍然不敢相信,屋里混杂着两个不同年龄小孩的食物、玩具,鼻子里满是体味、食物与排泄物的气味,到处都与孩子相关。坐在餐椅里的小小孩正在用手指从自己的饭碗里掏出性状模糊的东西向四周弹射着。稍大点儿的正冲她跑过来,揪住她肥大的裤管,把她拉弯了腰。她转头看我,知道我在看什么,但现实情况没有给她掩饰的可能。她微微歪着脸,有些生气,颧骨上是生孩子之后留下的斑。
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时光荏苒”。
她气哼哼地把孩子拉到一边,把沙发上的毛绒动物扔远,嘴里说着:你坐。进来之前,想起她,我总觉得事情并没过去多久,甚至暗暗以为仍然有挽回的余地,尤其是比较了我和她丈夫之后。可现在,我发现我脑子里的评判标准有问题,我们身处于彼此隔绝的两个次元。她的头发盘起,能看到耳边被汗沾湿的一缕碎发,以前做爱之后我很喜欢她脸上的红润与潮气,她闭着眼,钻进我的臂弯。小小孩在哭。大小孩在他旁边。她说:来了来了,几步小跑,向着阳光最好的地方。
2 我和安
我们好了三年九个月。那种以为会一辈子的好,在所有人面前放肆秀恩爱的愚蠢的好。最后,她告诉我,自己和男人上床了。“这不怪你,都怪我。”她哭着说。当然都怪你。我能说什么,嘴里冒出“那不怪你”敷衍了事的安慰,心里恨不得拿刀砍人。我问她那人是谁。这人太大胆了。太混账了。太肆无忌惮。想不出我们的交往圈子里谁能干出这种事,即使那些人都大胆、混账、肆无忌惮。她不说,只哭。“你还护着他……”以为撑满记忆的房间,很快空了。她的东西一件不剩。大部分被搬走了,我摔坏了剩下的。曾经她给这个房间带来了色彩,正红,浓绿,荧光黄,带有神秘气息的近乎黑的紫色,她说喜欢放肆的冶艳。我全都毁掉了。留下大黑大白的冷漠,之后,那个房间我也不想回去了。有人问我愿不愿意去南京的艺术馆工作,我头也不回走了。她想要坚守的秘密,最终在一次开幕酒会的闲聊里传到我的耳朵里。我非常不理智地钻出会场,站在威尼斯的河岸边给她打了电话。那是北京早上五点半。“那个人不会爱你的!他马上就会抛弃你!”我捂着一只耳朵对着手机大喊,迷幻音乐从古宅一次次被推开的门中传出来。她挂断了。等双年展结束,我回到国内,她已经不再接我电话了。半年以后,她嫁人了。嫁给了跟艺术毫不沾边的一个胖胖的财务顾问,第二年怀孕,她不再工作了。这几年,遇到我认为和她有联系的人,我还在问,她还拍照么?创作吗?他们的回答是,她当妈妈了,全职太太,你不知道她又怀孕了?
3 安她在混乱里给孩子都喂了饭,冲进卧室,关上了门。门再打开的时候,她身上是背后拉链拉了一半的黑裙子,跑过来,让我帮她拉。如果不认识以前的她,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身材算保持得很好了,只是没有肌肉线条,背后的肉被尺码不对的内衣勒出弧线,又被裙子强调了一次。她再出来的时候,已经化了浓妆,有了成熟女子魅惑人的风韵。
她仍然在乎他啊……“太浓了?”“嗯。”她戴上琥珀耳环,套上钻戒和玉镯。这身打扮让孩子们感到陌生,心生畏惧,可他们只能接近妈妈寻求安慰,她怕他们弄坏弄脏她的行头,躲躲闪闪,心烦意乱地说着:“快走吧快走吧快走吧。”她的公婆和小时工终于陆续到了。她已顾不上他们对她的装扮投来的目光,简单地交代了一番就催着我快走。
走吧走吧走吧。
我们要去参加预展。吕飞寄来了正式的邀请卡,上面对着装提出的要求是符合本人日常穿着风格的衣服。她现在身上穿的肯定不合格。发卷在她背后富有弹性地跳动着,大概是昨天甚至今天更早的时候烫的。除了预展的邀请卡之外,里面有一张白色厚纸上,无色凹印了一个数字——“53”,下面手写了几个字,给我写的是“期待你来”。给她写的是“想与你再见”。字松散地分布着,他的字竟然写得不错。这种话是敷衍,他很清楚我们会去。路上,安问我现在和吕飞有什么交集,我说大概是因为我的工作,也许他想让我所在的艺术馆收藏他的作品。“是么。”她若有所思。她问我是否了解吕飞在做什么。我说,估计还是女性话题。他没有做过别的主题,只描述女人。他上一个作品很轰动。在东莞以选美的方式从接客业者中找了十六个女孩,模拟时尚杂志年度人物封面大片的方式,让她们在一起拍了一张穿着华服的照片,以同样的姿态拍了一张裸照,像戈雅的《裸体的玛哈》和《着衣的玛哈》。他把两张照片放大到12 米长4 米高的大小,制作成填色画,在画布上印出填色范围和颜色编号,他调色,让十六个女孩自己用画笔向画面中填充丙烯颜料。监控录像与摄影师全程记录了她们从拍照到绘画完成的过程,包括她们在画室里吃饭、睡觉、上厕所,像真人秀一样。据说画被一个富商买下了,挂在他私人美术馆的过道两侧。吕飞卖的作品是录像,以及这十六个女孩的故事。据说,在这两张画完成之后,她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有一多半离开了东莞。在对安讲这个作品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吕飞对她做的事,和他对东莞女孩子们做的没什么不同,最终也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安本来是个艺术摄影师,我喜欢她的作品,里面包含着一个女孩的敏锐、神经质、疑惑,带着玉石俱焚的果断。我纠缠她,追求她,与她在一起,一开始是因为她像一颗闪耀的星,我没有任何才华,所以渴望借着她的光去体会梦想实现的感觉,后来……事情当然不同了。安听我说完吕飞的作品,若有所思地说:“我离所谓艺术太远了……他叫我去有什么意义吗……他不会做无意义的事。”是么?我不知道。
4 吕飞
安应该不清楚她的离开对我的打击有多大。一度陷入漫长的恍惚,我在眼泪中昏去,在噩梦中醒来,一起工作的人说我站在处女花园里哭,我全然不觉。不懂自己是怎么回事,明明几个月前分手的时候我冷静、果断,也许那时候没有说出来,我的心底仍然抱有希望,以为早晚可以挽回,或者,在那之前我会爱上其他人,比如在意大利遇到的冰岛艺术家,也许我会喜欢他的大胡子和有我两倍厚的木雕般的身体。可是,知道她的出轨对象是谁之后,我感到的是无法言语的绝望。他们在一起的画面只要一闪现,我的身体都会发抖。回国之后,我装作漫不经心地四处打听吕飞的行踪,他正好在上海,我不管不顾地从南京赶过去,跟踪过他几天。之前我见他都是在各种展览当中,只对他面容苍白、身形消瘦有印象,他像古龙小说里会出现的那种身体不正常的高手,浑身冰凉,总是戴着一副过大的眼镜,露出疲惫、玩世不恭的微笑,很难说那是真诚。那时我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后来当我发现他的眼睛是黄绿色的,像半透明状的晶体,我吃了一惊。他比我想象的沉默得多。我听说他总是和不同的女人在一起,却没见过他在任何公开场合带着女伴,酒会上,人们总是想和他打招呼,找他交谈,总有人会把他引荐给艺术圈真正的金主。大概以为他健谈的印象是由此而来的吧。实际上他似乎不太说话,他的经纪人总和他在一起,但我几乎看不到他们交谈,经纪人常常在打电话,吕飞不发一语地坐在附近,他有时会用纸笔写或画着什么,有时直直地看着一个角落或者前方。我从没见他跟人主动联系。在一周之内,他接电话的次数是零。与此同时,我向许多人打听他们对吕飞的印象,似乎没有人跟他特别熟,无论是艺术馆的人,还是其他艺术家、策展人,谈起他来既仰慕又嫉恨,说出的印象支离破碎、自相矛盾,他—特别容易接近、贪钱,很难请、不合作,任性、耍大牌,花钱如流水,不讲究吃穿,隐居,爱女人,和男人睡觉。也许这都是真的,也许只是信息太少、大家揣测太多。当你想了解一个人,而所有其他人的描述都无法拼成一个完整答案,该怎么办?他的个人史更像一个谜,在三十岁左右做出了在艺术圈知名的作品,在纽约一家艺术馆带天窗的大中庭里利用旋转走廊的侧壁搭建了一座假的雪山、一座木屋,请了一名真的青海山区藏族女孩带着一只活的山羊在那里生活了一周。展期内每半天允许十个人走进展区,人们和她说话,她笑而不答,专心看着她唯一的羊。当时的展评挖掘了所有关于意识形态、性别、全球性的贫富分化、气候变暖等等隐喻,他没有回应。在许多年之后,接受艺术记者访问,他轻描淡写地说,他们告诉他可以使用那个场地,他在那里看到了那座山、木屋、女孩和羊。对于这场展览,能找到的资料不多,艺术馆有一段很短的视频,一些散落的照片,包括“定妆照”—美丽的小女孩,紧紧地抱着她的山羊。他一战成名,但那之前的事,包括他为什么会在籍籍无名的时候被获准在世界上最难进入的艺术馆做作品,都没有合理的解释。我找到了三十种他的不同简历,每一份都对他二十九岁之前的经历讳莫如深,连教育经历都非常模糊,“……受教于……/……studied in……”一所非艺术类大学。有人说他家里非常有钱;有人说他依附于一位著名的女艺术家出道,真名实姓、言之凿凿;有人说他天赋异禀,之前在国外学习就备受关注。
一片空白。
那之后他从美国回北京,躲开著名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在偏僻的远郊找了一个厂房做自己的工作室。外界能看到的是他每年有一两件作品出现在某某艺术馆或者某项大展上,他本人像幽灵一般出席一些活动为那些不了解他的人站台,时而亲切多情,时而行踪诡秘。有人说他像杜尚,没什么经济上的需求,仅靠少许收入生活;有人说他富得流油,被人豢养。我打开时尚杂志最后两页,会在高端奢侈品的推广活动中看到他被夹在浓妆艳抹的女人之间。我期待着找到证据证明他是一个创作力低下、混圈子的无能废物。他以前的创作都不算什么,这个圈子有太多非常聪明最后却被自己的聪明反噬的人。
在梦里,我一遍遍地对安说,他配不上你。
即使醒来之后,我会心如刀绞地想着:我配不上她。
我以为安应该对吕飞这个类型的人免疫,轻佻的男艺术家横行,他们实际上并不比骗炮的大学生持有更多筹码,以为自己很有魅力,殊不知女人与他们上床只是因为自己的寂寞。安不该寂寞,她有我……研究吕飞的同时,我一直在思考,安和那些女人们为什么会喜欢他,我小心翼翼地回避着最关键、最让我伤心的答案。
5 意义
他知道我在盯梢,知道我是谁。第四天,在一家茶餐厅,他的经纪人走过来问我在干什么,花枝招展、怒气冲冲。我说我只是看看,没什么。吕飞是个名人,想看看他并不稀奇吧。经纪人露出要比一般直男高深得多的挖苦的笑容:“有些事你该放就得放。”我本来假装漫不经心地叼着冰咖啡的吸管,听了他的话不得不直直地盯着他。他耸耸肩:“难道不是吗?”停了一秒,“你应该去找背叛你感情的人。像他这样的人不会主动追求任何人,因为不需要,你懂吗?”我想是尾音上挑的“你懂吗”激怒了我,我几乎是从桌子后面跳起来抓住他闪亮衬衫的衣领。他脸上露出惊讶,看着我的手,轻声说:“难道你不明白吗?他们在一起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她来追他呀。”我正要失控,吕飞却站在我旁边,轻轻抓住我的胳膊。他什么也没说,拉开椅子坐在我身边。让领班安排把他那桌的菜拿过来。接下来,他说,你无非想搞明白她为什么要跟我在一起,既然是这样的话,我们看看怎么找到答案。为了研究他,我看了所有对他的采访报道。他说自己并不是一个艺术家,只是问问题,尝试找答案。当天下午他要返回北京为一个展览做准备,再之后要去巴黎。“一周,也许能做点儿什么。”他轻轻捏着冰橘茶的吸管,搅动着,看浅棕色的液体与里面的金橘、柠檬和薄荷叶一起转动,以微妙的声音自言自语似的说着,“如果有意义的话……”我第一次那么近地观察他,看到他眼睛的颜色,黄绿色、半透明状的晶体,吃了一惊。想起安在我质问她的那个电话里说的:“如果你是我,你会爱上他,不,即使你还是你,你也会爱上他。”
那之后,我跟着他在北京待了一周。
在候机厅里,他转脸看着我:“你知道我现在没有和她在一起吧。”我为她感到伤心,在那一瞬间。他露出苦笑。
6 在路上
吕飞的展览选在我最不喜欢的艺术区,建筑出自一个自负的艺术家之手,外行人造成的不合理之处很多,容纳了很多号称艺术中心的小艺廊,最初,大家在比着展示吸引眼球的怪东西,而后又在争抢有限的艺术家资源。我和安下车下得太早,不得不走了许多弯路,中间需要穿过犹如城中村一样的地方,脏脏的矮楼之间路面坑坑洼洼,时不时要绕过夜里下雨留下的积水。安大概很久没穿高跟鞋了,她一只手拽着大衣,一只手惊恐地抓着我的胳膊,走得歪歪扭扭。她身上传来是她的又不是她的香气,让我不好意思看她。我心里仍然有一股暖流,想让这段路走得时间更久一些。“为什么给我打电话?”我问。分开以后,我的手机号从来没变过,但她打过来用的是我从不知道的号码,明明她在北京从未离开过。陌生号码打来三次,我才接起。最初的几秒,她在电话那边没出声。“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我收到邀请,可能你也会收到。想不出谁给了他我的地址。”“你以为是我?”“想不出这个圈子里还有谁会关心我。”她的语气平淡,因为加了假睫毛,眼神变得朦胧。我不知道她的地址,现在,要为我不知道感到愧疚。可我为我的愧疚感到恼火。被背叛的人是我。最后一次打听她的近况是半年前。问得很简单:她过得好吗?“养两个孩子,当全职太太,怎么会不好?”友人热心地递给我她自己的手机,让我看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安发的晒娃照。孩子长得不像她,以后会像,据说孩子生下来都会像爸爸,为了让父亲们感到放心。照片里,在两个丑孩子的头之间,她笑得很开心。“以后有什么打算么?”我问,“想拍照吗?”该怎么问,“摄影”?“搞艺术”?“那有意义吗?”……意义……“我现在觉得孩子才是真的。”她说,“他们是我的一部分。”我们曾经躺在一起讨论未来,她说她讨厌孩子,他们让她感到害怕,我心里暗暗想,等到你三十岁事情会不一样。那时,我们共同的一个朋友刚刚经过人工授精在美国生了一个孩子。我坚定地以为,我和安的关系牢不可破,那种操作有一天会是我们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讨论的话题。“你该建立一个家庭。”她说,“到时你对世界的看法会变。”“变成什么样?”她露出微笑,笑里既有宠溺也有得意,“会感到自己不再是一个人,像登上了一条船。”我以为我会给她那条船。她注意到我的表情,低头看脚下的路。“你丈夫对你很好吧?”“他?算是爱我吧。”似乎我提起了让她不快的话题,她说,“我只在意孩子。他么……我不太关心他在干什么。”“你给孩子拍照吗?”我比自己以为的更想逗她开心。她果然立刻停下脚步,在冷风里掏出手机让我看她的照片,直到低温导致手机自动关机。她的孩子们在她的镜头里确实比在她家看到的真人漂亮、生动了许多,我想起她举着相机对着我的日子。我们曾住在狭小的屋子里,当时并没有任何不满,她总是端着相机拍我,无论我在做什么。有关我的照片,不是她最好的作品,但在一个关于女性艺术家的展览上得到了好评,如果以客观的眼光看,那一组照片有了太多主观感受、轻微的色情,偏执与迫切的期待。没有颜色、没有花、没有任何性征,她的镜头里是我的局部身体与我们的家,在我们分手前不久毫无预兆死去的猫。我们默默地向前走,她突然说:“你知道我怎么和吕飞……”不知道,我不确定自己现在想知道。“我问他喜欢不喜欢猫。”“你告诉他噜噜死了?”“对。”安说。他应该很擅长处理这种状况,会专注地看着她,听她说。他一定喜欢女人悲伤的时候,那很性感,有机可乘。我也会那样做。毕竟我和安能在一起,也是利用了她的伤感。安说:“他只是听我说话……我对着他一直讲啊讲啊讲,从那只猫,讲到你,讲到我们,我对着他哭啊哭啊哭……我以为我很勇敢,和你在一起……不不,我不相信永远,但至少可能会有七年?十年?……”她低下头,卷发从她肩膀垂下来,那为他准备的发卷。
吕飞从来没说过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那天我发现了我不想承认的事实,比如……我不是什么艺术家……只能被动地被人推着走,享受别人说,‘你是才女,好有才啊……’”她学着别人那种尖细、兴奋的声音,“满足于参加二流……”她撇撇嘴,“不,三流……是七八流……”,她苦笑着,“……的展览,因为我认为我不可能做得更好了,我不想去受那些苦。记得我写过一个‘未来作品清单’吗?……那些都太难了……我想像现在这样,过安逸的生活。”她冷冷地盯着我。我把眼光移开了,那时,我总是对她说,你会变成特别棒的艺术家。她是我的光,我的星,怎么能变成普通人呢……我像那种希望孩子去实现自己梦想的家长,以为只要鼓励她就够了,我会给她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一再问她你想要什么。我都给你。“吕飞说了什么吗?”我问。“他说,当艺术家不容易也不难,全看你自己。”我记得在北京,他的工作室里,他对我说“随波逐流和逆流前行,差不多”。我和安没再说话。毕竟结论很残酷,我们的分手,不怨任何人,只是到了需要一个理由的时候。来到展场,那里已经有很多人。大家在安检门前排队,抱怨着严格的安检措施需要每个人在一道扫描门前停留很久。现场来了一百多人,分成了两队,一队持有我们那种厚纸邀请卡,另外一队拿着另外一种颜色的请柬。我们这一队全是女的,一定有一个共同点,让我有不好的推测。有这种想法的人,我猜不止我一个。大家沉默地排队,互相打量着。安四处张望,感叹现在已经没人认得她了,回头问我:“你说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看见这一队里有好几个跟他交往过的人。”她用邀请卡挡住嘴,悄悄对我说,“你看前面那个穿黄色裤子的。他在2012 年夏天跟她睡过。那个穿玫红色大衣的……”过了几秒,她微微歪头看着我,“……我还跟他们说这不会发生在你身上……”我哭笑不得地呆看着她:“在说什么呀,听不懂你是什么意思……”“这都是和他睡过的人。”安直直地看着我,她的声音已经到了周围人能听到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