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59408丛书名: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参考用书
阅读本书,就相当于阅读了一本详细的、带有知识注释的考试大纲。准备考试的人员可通过阅读本书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掌握考试重点和难点,熟悉考试方法、试题形式,试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内容的分布、解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迅速提升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掌握水平。
本书也可作为系统集成项目经理日常工作的参考手册,也可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工作参考书。
目 录
第1章 信息化知识… 1
1.1
信息化概述… 1
1.1.1 信息与信息化… 1
1.1.2 国家信息化体系… 2
1.1.3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4
1.2
电子政务… 6
1.2.1 概念与内容… 6
1.2.2 目标和主要任务… 7
1.3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9
1.3.1 企业信息化… 9
1.3.2 企业资源计划… 11
1.3.3 客户关系管理… 12
1.3.4 供应链管理… 13
1.3.5 企业应用集成… 13
1.3.6 电子商务… 15
1.3.7 商业智能… 16
1.4
智慧城市… 18
1.4.1 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内涵… 18
1.4.2 智慧城市的参考模型… 19
1.4.3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20
1.4.4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21
1.5
例题分析… 24
第2章 信息系统服务管理… 27
2.1
信息系统服务业… 27
2.1.1 信息系统服务业的内容… 27
2.1.2 信息系统集成… 27
2.1.3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 28
2.2
信息系统服务管理体系… 29
2.2.1 我国的信息系统服务管理体系… 30
2.2.2 IT系统运营与服务… 30
2.2.3 IT服务管理… 32
2.2.4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 35
2.2.5 信息系统审计… 38
2.3
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 40
2.3.1 系统集成单位资质管理… 40
2.3.2 项目管理人员资格管理… 46
2.4
信息系统监理资质管理… 48
2.4.1 监理单位资质管理… 48
2.4.2 资质等级评定条件… 50
2.5
例题分析… 54
第3章 信息技术知识… 57
3.1
信息系统建设… 57
3.1.1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58
3.1.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58
3.2
软件工程… 60
3.2.1 需求分析… 60
3.2.2 软件设计… 62
3.2.3 软件测试… 63
3.2.4 软件维护… 65
3.2.5 软件开发工具… 66
3.2.6 构件与软件重用… 66
3.3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68
3.3.1 基本概念… 68
3.3.2 统一建模语言… 70
3.4
软件体系结构… 72
3.4.1 典型体系结构… 72
3.4.2 中间件… 75
3.5
典型应用集成技术… 76
3.5.1 数据仓库技术… 76
3.5.2 Web Service技术… 78
3.5.3 J2EE架构… 80
3.5.4 .NET架构… 82
3.5.5 软件引擎技术… 84
3.6
计算机网络知识… 85
3.6.1 网络技术标准与协议… 85
3.6.2 Internet技术及应用… 86
3.6.3 网络分类… 88
3.6.4 网络管理… 88
3.6.5 网络服务器… 89
3.6.6 网络交换与存储技术… 92
3.6.7 无线网络与光网络技术… 94
3.6.8 网络接入技术… 95
3.6.9 综合布线与机房工程… 97
3.6.10 网络规划与设计… 100
3.6.11 网络安全… 101
3.7
新一代信息技术… 108
3.7.1 大数据… 108
3.7.2 云计算… 110
3.7.3 物联网… 115
3.7.4 移动互联网… 118
3.7.5 互联网 . 120
3.8
例题分析… 122
第4章 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127
4.1
软件工程的国家标准… 127
4.1.1 软件工程基础标准… 128
4.1.2 软件工程开发标准… 129
4.1.3 软件工程文档标准… 130
4.1.4 软件工程管理标准… 132
4.2
知识产权管理… 134
4.2.1 著作权… 135
4.2.2 专利权… 136
4.2.3 商标权… 137
4.2.4 知识产权管理要项… 138
4.3
例题分析… 138
第5章 项目管理的一般知识… 143
5.1
项目管理概述… 143
5.1.1 系统集成项目的特点… 143
5.1.2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144
5.2
项目的组织… 145
5.3
项目生命周期… 146
5.3.1 生命周期的特征… 146
5.3.2 生命周期模型… 148
5.4
单个项目的管理过程… 152
5.4.1 项目过程… 153
5.4.2 项目管理过程组… 153
5.4.3 过程的交互… 154
5.4.4 相关术语解析… 154
5.5
例题分析… 158
第6章 项目立项管理… 162
6.1
建设方的立项管理… 162
6.1.1 可行性研究… 162
6.1.2 项目论证与评估… 166
6.1.3 项目招标… 168
6.2
承建方的立项管理… 170
6.2.1 项目识别… 170
6.2.2 项目论证… 171
6.2.3 投标… 172
6.3
签订合同… 173
6.4
政府采购法… 174
6.4.1 总则… 174
6.4.2 政府采购当事人… 175
6.4.3 政府采购方式… 176
6.4.4 政府采购程序… 177
6.4.5 政府采购合同… 178
6.4.6 质疑与投诉… 179
6.4.7 监督检查… 180
6.4.8 法律责任… 180
6.5
例题分析… 182
第7章 项目整体管理… 188
7.1
项目整体管理概述… 188
7.2
制定项目章程… 189
7.3
编制初步范围说明书… 190
7.4
项目管理计划… 191
7.4.1 项目管理计划概述… 191
7.4.2 制定项目管理计划… 194
7.4.3 指导与管理项目执行… 196
7.4.4 监控项目工作… 196
7.5
实施整体变更控制… 198
7.6
结束项目或阶段… 200
7.7
例题分析… 203
第8章 项目范围管理… 206
8.1
范围管理概述… 206
8.2 收集需求… 207
8.2.1 收集需求的方法… 207
8.2.2 需求管理计划… 210
8.2.3 需求规格说明书… 211
8.2.4 需求跟踪… 211
8.3
定义范围… 214
8.4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 215
8.5
核实范围… 218
8.6
控制范围… 219
8.7
例题分析… 220
第9章 项目进度管理… 223
9.1
进度管理概述… 223
9.2
定义活动… 224
9.3
排列活动顺序… 225
9.4
估算活动资源… 229
9.5
估算活动持续时间… 231
9.6
制订进度计划… 232
9.7
控制进度… 237
9.8
例题分析… 240
第10章 项目成本管理… 245
10.1
成本管理概述… 245
10.2
估算成本… 247
10.2.1 估算成本概述… 248
10.2.2 工具与技术… 249
10.2.3 输入与输出… 250
10.3
制定预算… 251
10.4
控制成本… 254
10.4.1 成本失控的原因… 254
10.4.2 工具与技术… 255
10.4.3 输入与输出… 256
10.5
例题分析… 258
第11章 项目质量管理… 262
11.1
质量管理基础… 262
11.1.1 原则与目标… 263
11.1.2 质量管理理论… 263
11.1.3 软件过程管理… 266
11.2
质量管理常用工具… 268
11.2.1 老七种工具… 269
11.2.2 新七种工具… 270
11.3
规划质量… 273
11.4
实施质量保证… 275
11.5
实施质量控制… 277
11.6
软件质量管理… 278
11.7
例题分析… 279
第12章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284
12.1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284
12.2
制定人力资源计划… 285
12.2.1 工具与技术… 285
12.2.2 输入与输出… 287
12.2.3 人力资源计划… 287
12.3
组建项目团队… 289
12.4
现代激励理论体系… 290
12.5
建设项目团队… 293
12.6
管理项目团队… 295
12.6.1 管理项目团队概述… 295
12.6.2 冲突管理… 297
12.7
例题分析… 298
第13章 项目沟通管理和干系人管理… 303
13.1
项目沟通管理概述… 303
13.2
识别项目干系人… 305
13.3
规划干系人管理… 307
13.3.1 规划干系人管理的工具与技术… 308
13.3.2 干系人管理计划… 309
13.4
管理干系人参与… 309
13.5
控制干系人参与… 311
13.6
制定沟通管理计划… 312
13.6.1 沟通需求分析… 312
13.6.2 沟通技术… 313
13.6.3 沟通模型… 313
13.6.4 沟通方法… 314
13.6.5 沟通管理计划… 315
13.7
管理沟通… 315
13.8
控制沟通… 316
13.9
绩效报告… 317
13.10
例题分析… 320
第14章 项目采购管理… 324
14.1
采购管理概述… 324
14.2
规划采购… 325
14.3
实施采购… 329
14.4
管理采购… 330
14.5
结束采购… 332
14.6
例题分析… 333
第15章 项目合同管理… 336
15.1
合同概述… 336
15.1.1 合同的概念… 336
15.1.2 合同的分类… 338
15.1.3 合同的内容… 341
15.1.4 合同签订的注意事项… 342
15.2
合同管理… 343
15.2.1 合同管理概述… 343
15.2.2 合同管理过程… 345
15.2.3 合同索赔管理… 346
15.3
合同法… 349
15.3.1 合同的订立… 349
15.3.2 合同的效力… 351
15.3.3 合同的履行… 352
15.3.4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353
15.3.5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354
15.3.6 违约责任… 355
15.3.7 其他规定… 356
15.3.8 承揽合同… 357
15.3.9 建设工程合同… 358
15.3.10 技术合同… 359
15.4
例题分析… 363
第16章 项目风险管理… 366
16.1
风险管理概述… 366
16.1.1 项目风险的特点… 366
16.1.2 风险的分类… 367
16.1.3 风险管理的过程… 369
16.2
规划风险管理… 370
16.3
识别风险… 372
16.3.1 识别风险的方法… 372
16.3.2 识别风险的输入与输出… 374
16.4
实施定性风险分析… 375
16.4.1 工具与技术… 375
16.4.2 输入与输出… 376
16.5
实施定量风险分析… 377
16.5.1 工具与技术… 377
16.5.2 输入与输出… 379
16.6
规划风险应对… 380
16.7
监控风险… 383
16.7.1 主要工作内容… 383
16.7.2 工具与技术… 384
16.7.3 输入与输出… 385
16.8
例题分析… 386
第17章 信息(文档)与配置管理… 389
17.1
项目相关信息及其管理… 389
17.2
配置管理概述… 390
17.3
制定配置管理计划… 392
17.4
配置识别与建立基线… 393
17.5
建立配置管理系统… 394
17.6
版本管理… 396
17.7
配置状态报告… 397
17.8
配置审核… 398
17.9
例题分析… 399
第18章 项目变更管理… 403
18.1
项目变更基本概念… 403
18.2
变更管理的基本原则… 404
18.3
变更管理组织机构与工作程序… 405
18.4
项目变更管理的工作内容… 406
18.5
例题分析… 407
第19章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411
19.1
信息安全管理… 411
19.1.1 信息安全的含义及目标… 411
19.1.2 信息安全管理的内容… 412
19.2
信息系统安全… 416
19.2.1 信息系统安全属性… 416
19.2.2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417
19.3
物理安全管理… 419
19.4
人员安全管理… 421
19.5
应用系统安全管理… 423
19.5.1 访问控制… 423
19.5.2 用户标识与认证… 425
19.6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427
19.7
例题分析… 428
第20章 案例分析… 435
20.1
试题解答方法… 435
20.2
试题解答实例… 435
20.2.1 进度管理… 436
20.2.2 关键路径… 437
20.2.3 质量管理… 439
20.2.4 整体管理… 440
20.2.5 合同管理… 442
20.2.6 成本管理… 443
20.2.7 范围管理… 444
图3-1 模块的内聚性 耦合是对程序结构中模块相互关联的度量。耦合取决于各个模块间接口的复杂程度、调用模块的方式,以及哪些信息通过接口。 一般模块之间可能的连接方式有7种,它们构成耦合性的7种类型,如图3-2所示。耦合是影响软件复杂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应尽量使用数据耦合,少用控制耦合,限制公共耦合的范围,完全不用内容耦合。
图3-2 模块的耦合性 界面设计已经经历了两个界限分明的时代。代是以文本为基础的简单交互,如常见的命令行、字符菜单等。由于代界面对人的因素考虑太少,用户感受不太好。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代更易于直接操作的界面。它大量使用图形、语音和其他交互媒介,充分考虑了人对美的需求。直接操作的界面使用视听、触摸等技术,给人以良好的用户感受,可让用户愉快地完成任务。更高层次的界面甚至模拟了人的生活空间,例如虚拟现实环境。 界面的美充分体现了人-机交互作用中人的特性与意图,越来越多的用户将通过具有吸引力而令人愉快的人-机界面与计算机打交道。 在开发时期的每个阶段,特别是设计阶段结束时,都要进行严格的技术评审,尽量不让错误传播到下一个阶段。设计评审一般采用评审会议的形式来进行。3.2.3 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在将软件交付给客户之前必须完成的步骤。目前,软件的正确性证明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软件测试仍是发现软件错误和缺陷的主要手段。软件测试的目的就是在软件投入生产性运行之前,尽可能多地发现软件产品(主要是指程序)中的错误和缺陷。 软件测试方法一般分为动态测试和静态测试两大类。 1. 动态测试 动态测试指通过运行程序来发现错误,分为黑盒测试法、白盒测试法和灰盒测试法。 黑盒测试法是指,将被测试对象看成一个黑盒子,测试人员完全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只在软件的接口处进行测试,依据需求规格说明书,检查程序是否满足功能要求。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等价类划分、边值分析、错误猜测、因果图和功能图等。 白盒测试法是指,将测试对象看作一个打开的盒子,测试人员须了解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以检查处理过程的细节为基础,对程序中尽可能多的逻辑路径进行测试,检验内部控制结构和数据结构是否有错,实际的运行状态与预期的状态是否一致。 由于白盒测试是结构测试,所以被测对象基本上是源程序,以程序的内部逻辑为基础设计测试用例。常用的白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有基本路径测试、循环覆盖测试、逻辑覆盖测试。 灰盒测试是一种介于白盒测试与黑盒测试之间的测试,它关注输出对于输入的正确性。同时也关注内部表现,但这种关注不像白盒测试那样详细且完整,只是通过一些表征性的现象、事件及标志来判断程序内部的运行状态。 2. 静态测试 静态测试指被测试程序不在机器上运行,而是采用人工检测和计算机辅助静态分析的手段对程序进行检测。静态分析中进行人工测试的主要方法有桌前检查、代码审查和代码走查。经验表明: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发现30%~70%的逻辑设计和编码错误。 桌前检查由程序员自己检查自己编写的程序。程序员在程序通过编译之后,进行单元测试设计之前,对源程序代码进行分析、检验,并补充相关的文档,目的是发现程序中的错误。 代码审查是由若干程序员和测试员组成一个会审小组,通过阅读、讨论和争议,对程序进行静态分析的过程。代码走查与代码审查的过程大致相同,但开会的程序与代码审查不同,代码走查不是简单的读程序和对照错误检查表进行检查,而是让与会者“充当”计算机,集体扮演计算机角色,让测试用例沿程序的逻辑运行一遍,随时记录程序的踪迹,供分析和讨论之用。 3. 测试阶段 根据测试目的、阶段的不同,可以将测试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等类型。 (1)单元测试。又称模块测试,是针对软件设计的小单位(程序模块)进行正确性检验的测试工作。其目的在于检查每个程序单元能否正确实现详细设计说明中的模块功能、性能、接口和设计约束等要求,发现模块内部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 (2)集成测试。也称组装测试、联合测试(对于子系统而言,则称为部件测试)。它主要是将已通过单元测试的模块集成在一起,来测试模块之间的协作性。集成测试计划通常是在软件概要设计阶段完成的。 (3)确认测试。也称有效性测试,主要是验证软件的功能、性能及其他特性是否与用户要求(需求)一致。确认测试计划通常在需求分析阶段完成。 (4)系统测试。如果项目不只包含软件,还涉及硬件和网络等,则要将软件与外部支持的硬件、外设、支持软件、数据等其他系统元素结合在一起,在实际运行环境下,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一系列集成与确认测试,这称为系统测试。一般来说,系统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功能测试、健壮性测试、性能测试、用户界面测试、安全性测试、安装与反安装测试等。系统测试计划通常在系统分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完成。 面向对象测试是与采用面向对象开发相对应的测试技术,它通常包括4个测试层次,从低到高排列分别是算法层、类层、模板层和系统层。 性能测试是通过自动化的测试工具模拟多种正常、峰值以及异常负载条件来对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的测试。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都属于性能测试,两者可以结合进行,统称为负载压力测试。通过负载测试,确定在各种工作负载下系统的性能,目标是测试当负载逐渐增加时,系统各项性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压力测试是通过确定一个系统的瓶颈或者不能接收的性能点,来获得系统能提供的服务级别的测试。 第三方测试指独立于软件开发方和用户方的测试,用这种方式组织的测试也称为“独立测试”。软件质量工程强调开展独立验证和确认(IV&V)活动,是由在技术、管理和财务上与开发组织具有规定程序独立的组织执行验证和确认过程。软件第三方测试是由相对独立的组织进行的软件测试,一般情况下是在模拟用户真实应用环境下,进行软件确认测试。 第三方测试机构是一个中介性质的服务机构,它通过自己专业化的测试手段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但是这些服务不同于公司内部的测试,因为第三方测试机构的测试除了发现软件问题之外,还有科学公正地评价软件的职能,这就要求该机构要保持公正、廉洁、客观、科学且独立的态度。3.2.4 软件维护 软件在正式交付用户以后,就进入漫长的维护期,在这个阶段中的基本任务主要是保证软件在这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够正常运行。软件维护需要的工作量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软件维护给开发商带来的成本压力也越来越大。 软件的维护活动基于软件是“可维护的”这一前提,因此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考虑到有关软件可维护性的问题。依据软件本身的特点,软件的可维护性主要由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三个因素决定。 软件的维护从性质上分为:纠错型维护、适应型维护、预防型和完善型维护。 尽管经过严格的测试,但并不能保证软件中完全没有错误,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延续,数据量的积累,各种应用环境的变化,软件仍可能会暴露出一些错误,此时就要进行纠错型维护。 随着计算机硬件新产品、操作系统新版本的不断推出,为适应不同的软硬件环境,正在运行的软件必须进行适应型维护,比如程序原来是在Windows 98操作系统上运行的,但需要移植到Windows 2000,就可能需要作一些适应新操作系统的适应性维护。 用户逐渐熟悉软件以后,会提出一些改进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就要进行完善型维护,这样的维护几乎占到维护工作量的一半以上。比如,打印格式的调整、统计口径的增加、业务流程的完善等。3.2.5 软件开发工具 软件开发工具是用于辅助软件生命周期过程的基于计算机的工具。通常以设计并实现工具来支持特定的软件工程方法,减少手工方式管理的负担。与软件工程方法一样,它们试图让软件工程更加系统化,工具的种类包括支持单个任务的工具及囊括整个生命周期的工具。 软件开发工具具体包括以下一些类型。 (1)软件需求工具,包括需求建模工具和需求追踪工具。 (2)软件设计工具,用于创建和检查软件设计,因为软件设计方法的多样性,这类工具的种类很多。 (3)软件构造工具,包括程序编辑器、编译器和代码生成器、解释器、调试器等。 (4)软件测试工具,包括测试生成器、测试执行框架、测试评价工具、测试管理工具、性能分析工具。 (5)软件维护工具,包括理解工具(如可视化工具)和再造工具(如重构工具)。 (6)软件配置管理工具,包括追踪工具、版本管理工具和发布工具。 (7)软件工程管理工具,包括项目管理计划与追踪工具、风险管理工具和度量工 具等。 (8)软件工程过程工具,包括建模工具、管理工具、软件开发环境。 (9)软件质量工具,包括检查工具和分析工具。3.2.6 构件与软件重用 软件重用(软件复用)是指在两次或多次不同的软件开发过程中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软件元素的过程。软件元素包括程序代码、测试用例、设计文档、设计过程、需求分析文档甚至领域知识,软件构件就是指这种可重用的元素,通常简称为构件。可重用的软件元素越大,就说重用的粒度越大。 使用软件重用技术可以减少软件开发活动中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这样就能提高软件生产率,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同时,由于构件大都经过严格的质量认证,并在实际运行环境中得到检验,因此,重用构件有助于改善软件质量。此外,大量使用构件,软件的灵活性和标准化程度也能得到提高。 构件开发的目的是重用,为了让构件在新的软件项目中发挥作用,构件库的使用者必须完成以下工作:检索与提取构件,理解与评价构件,修改构件,将构件组装到新的软件产品中。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构件标准主要有三个,分别是EJB、COM/DCOM/COM 和CORBA。 1.EJB EJB是用于开发和部署多层结构的、分布式的、面向对象的,基于Java应用系统跨平台的构建体系结构。使用EJB编写的应用程序具有可扩展性、交互性,以及多用户安全的特性。这些应用只需要写一次,就可以发布到任何支持EJB规范的服务器平台上。 有三种类型的EJB,分别是会话Bean(Session Bean)、实体Bean(Entity Bean)和消息驱动Bean(Message-driven Bean)。 一个会话Bean描述了与客户端的一个短暂的会话。当客户端的执行完成后,会话Bean和它的数据都将消失。实体Bean对应数据实体,它描述了存储在数据库表中的持久数据。如果客户端终止或者服务结束,底层的服务会负责保持实体Bean数据的持久性(也就是将其存储到某个地方,如数据库)。消息驱动Bean是EJB2.0新增的类型,它结合了一个会话Bean和一个JMS信息监听者的功能。客户将消息发给JMS目的地,然后JMS提供者和EJB容器协作,将消息发送给消息驱动Bean。 2.COM/DCOM/COM COM是个开放的组件标准,它有着很强的扩充和扩展能力。COM将组件的概念融入到Windows应用中。DCOM在COM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功能和特性,包括事务特性、安全模型、管理和配置等,使COM成为一个完整的组件架构。COM 使COM、DCOM和MTS形成一个全新的、功能强大的组件架构。 DCOM是基于客户机和服务器模型的。客户程序和构件程序是相对的,进行功能请求调用的是客户程序,而响应该请求的是构件程序。构件程序也可以作为客户程序去调用其他构件程序,正是这种角色的转换和相互调用关系使构件程序终构成一个软件 系统。 COM 并不是COM的新版本,可以将它理解为COM的新发展,或者为COM更高层次上的应用。COM 的底层结构仍以COM为基础,它几乎包容了COM的所有内容。COM 倡导了一种新的概念,它将COM组件软件提升到应用层而不再是底层的软件结构,它通过操作系统的各种支持,使组件对象模型建立在应用层上,将所有组件的底层细节留给操作系统。 COM 不再局限于COM的组件技术,它更加注重于分布式网络应用的设计和实现,已经成为Microsoft系统平台策略和软件发展策略的一部分。COM 继承了COM几乎全部的优势,同时又避免了COM实现方面的一些不足。COM 紧紧地与操作系统结合起来,通过系统服务为应用程序提供全面的服务。 3.CORBA CORBA是由OMG(Object Management Group,对象管理组织)制定的一个工业标准,其主要目标是提供一种机制,使得对象可以透明地发出请求和获得应答,从而建立起一个异质的分布式应用环境。 由于分布式对象计算技术具有明显优势,OMG提出了CORBA规范来适应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991年,OMG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给出了以ORB(Object Request Broker,对象请求代理)为中心的对象管理结构。 在OMG的对象管理结构中,ORB是一个关键的通信机制,它以实现互操作性为主要目标,处理对象之间的消息分布。对象服务实现基本的对象创建和管理功能,通用服务则使用对象管理结构所规定的类接口实现一些通用功能。 针对ORB,OMG又进一步提出了CORBA技术规范,主要内容包括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接口定义语言)、IR(Interface Repository,接口池)、DII(Dynamic Invocation Interface,动态调用接口)、OA(Object Adapter,对象适配器)等。3.3 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 结构化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软件危机”。但随着人们对软件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结构化方法已经无法承担快速高效开发复杂软件系统的重任。20世纪80年代逐渐成熟的面向对象方法学,使软件开发者对软件的分析、设计和编程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认识。由于“对象”概念的引入将数据和方法封装在一起,提高了模块的聚合度,降低了模块的耦合度,更大程度上支持了软件重用,从而十分有效地降低了软件的复杂度,提高了软件开发的生产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