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225049
编辑推荐
★一部想象丰富的游记体小说,构思奇特的讽刺性寓言 。
★在荒诞、夸张中折射现实,呼唤正义与理性。
内容简介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一部杰出的游记体讽刺小说,以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这是一部寓言小说,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作者借船医格列佛之口逼真地描述了四次航海中的游历四国的经历。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飞岛国、慧骃国的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作者用了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了荒诞而离奇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英国议会中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图,对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英勇斗争。
1726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受到读者喜爱,一周之内售空;三周售出一万册。出版几个多世纪以来,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在中国也是颇具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被列为语文新课程标准书目。
目 录
译序
格列佛船长给自己表亲辛浦生的一封信
出版者致读者
部 利立浦特游记
第二部 布罗卜丁奈格游记
第三部 勒普塔、贝尔尼巴比、格拉布答布卓布、拉格奈格和日本之旅
第四部 慧嘶马国游记
前 言
译序
……..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令人爱不释手的书。一七二六年该书在英国首次出版时,受到读者们的普遍欢迎,一周之内销售一空;三周内售出一万册。并在短短的两年内译成法文、荷兰语和德文。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在短暂的一生中多次重读这部作品,并称它为值得保存的六部作品之一。
这本书受人们称道和评论家们瞩目的一点在于它对时事的针砭。斯威夫特主要抨击了当时政坛和学术界一些丑陋的现象。书中的很多情节都在影射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为了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政治讽喻,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所从事的政治活动及当时政坛的情况。
一七一年到一七一四年斯威夫特出任以罗伯特·哈利(后为牛津伯爵)和亨利·圣约翰(后来的维斯康特·宝林不罗克)为首的托利党政府的公共关系官员,发表了大量的抨击辉格党的文章。他赞成托利党要求结束“西班牙王位继位之战”的计划,并发表《联盟军的行为》,为托利党签订结束战争的和约营造舆论声势。斯威夫特为此成为受尊敬的公民,贵族和内阁大臣们纷纷向他献媚。
一七一四年,安娜女王去世,托利党垮台。辉格党执政后,迫害前任的托利党官员们,成立了秘密委员会调查他们在“和平”停战计划中的活动,牛津伯爵和宝林不罗克被指控犯有叛国罪。一七二二年斯威夫特的朋友爱特伯瑞涉嫌参与“雅克伯密谋”受到审讯,囚禁狱中。斯威夫特本人也随时面临着被迫害的危险。所有这些政治事件都成为《格列佛游记》中讽喻的话题。
格列佛在利立浦特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就是影射牛津伯爵和宝林不罗克一七一四年前后的经历和遭遇。格列佛在海战中取得胜利从而结束了利立浦特国和布莱夫斯库帝国(暗指法国)之间的战争。并通过非正规的途径(指宝林不罗克和法国秘密协商一事),格列佛扑灭了一场大火(指西班牙王位继位之战)。格列佛本应受到利立浦特国人的感谢,却因为技术不合法和为布莱夫斯库提出太宽厚的条件而遭到弹劾(指宝林不罗克因为签署和平协议遭到指控)。而格列佛逃到布莱夫斯库帝国暗指宝林不罗克逃往法国。
在第三部中,讲述了用分析粪便构成来侦察推翻政府的阴谋诡计的设想和用字母破译法来解析信件,作为指控犯罪嫌疑人的证据的故事,以此来影射对爱特伯瑞主教的审判。虽然采用的讽喻手法令人震惊和作呕,但是隐含的道德力量使故事有了存在的合理性。
斯威夫特曾在爱尔兰的拉勒库当教区牧师,后来又在都柏林圣帕特里克任教长之职。不管这是否出于他个人的意愿,但是他后来却是全心全意投入了爱尔兰反对英格兰压迫的斗争中。他撰写了许多宣传册号召爱尔兰人民保卫自己的利益和尊严,反抗英国政府的压迫,他是爱尔兰人民心中的英雄。
在《格列佛游记》第三部中,作者通过描绘勒普塔国地面城市和乡间的颓败、荒芜的景象讽喻都柏林和爱尔兰农业的衰败;有关林大力诺城的反叛活动及国王终所做的妥协指代的也许是一七二二年的反伍德运动(详见正文注释)。斯威夫特倡导科学要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他之所以对当代的科学进行辛辣的讽刺,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则在于他认为科学家们的行为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荒唐成分在内。所以在《格列佛游记》中才安插了从黄瓜中提取阳光、把粪便还原成食物、用蜘蛛丝纺线做衣、废除语言用实物交流的种种荒唐的研究。斯威夫特再次用离奇、甚至令人作呕的情节讽喻学究们的愚蠢可笑。而在批驳这种臆想科学在实际生活中造成的危害方面,斯威夫特叙述的口吻是沉重的,少了调侃的味道。
……..
除了针砭科学和政坛方面的弊端外,《格列佛游记》中闪光的一点是关于人性的看法。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人性的特点。在部“利立浦特游记”中,采用了居高临下的视角,用巨人的眼光俯视人类的荒唐渺小。利立浦特人为了自己微不足道的野心抱负,不惜牺牲人类美好的情感,他们诡计多端,残酷无情。在第二部“布罗卜丁奈格游记”中,从小矮人的角度仰视人类的粗俗和铁石心肠:布罗卜丁奈格人令人作呕的体味、举止和习惯;他们的刑法残暴;由于没有社会责任感,彼此之间的关系冷漠;他们对待格列佛十分粗暴,毫无体恤之情;国王和王后也把他当成开心的玩物豢养。在第三部“勒普塔、贝尔尼巴比、格拉布答布卓布、拉格奈格和日本之旅”中,作者以平常的心态平视人类的疯狂和邪恶的本性:理性被滥用,从事无谓的智力游戏或用来剥削压榨百姓;在格拉布答布卓布,展现在格列佛面前的是人类的罪恶史,其中充满了诈骗和罪恶,人性随着历史的前进一步步地堕落,走向深渊。在第四部“慧嘶马国游记”中,作者从理性动物慧嘶马的角度审视人类:人类在它们眼里和肮脏、邪恶、淫荡、愚蠢的野胡是一丘之貉;而且因为受了些理性的熏陶,变得比野胡更可恶。
这四幅描绘人性的图画,在色彩上呈逐渐暗淡的趋势,这又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格列佛对人性幻想破灭的过程。在故事的开端部分,格列佛还是一个乐观、单纯的人,以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因此在利立浦特国所见到的种种阴谋令他着实吃惊。而从慧嘶马国返回英国后,他成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偏执狂,满脑子是人类的邪恶,无法再看到个体身上再现的美德,他对慧嘶马的忠诚成了一种病态的狂热,他的生活因而成了一个可笑又可悲的笑话,格列佛本人也终成了作者斯威夫特无情嘲讽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斯威夫特不是格列佛。现实生活中的斯威夫特虽然憎恨人类的丑恶、政府各部门的腐败,但却真诚地热爱那些道德高尚的个体。他也不像格列佛那样纯粹以理性作为衡量人的标准,并因此而憎恨、厌恶、鄙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斯威夫特对人是宽容大度的,因为他从不指望人是完全理性的动物。在斯威夫特眼里,人虽不是理性的动物,但人是可以运用理性的动物。
《格列佛游记》另一个独特的地方表现在组织结构的多重性。卷分的结构像小说,有一个真实的主人公,他在讲述自己的冒险旅行。乍一看,像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但是很快,冒险的历程就显得过于荒诞,超出了小说对情节真实性的要求。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属于模仿游记故事的题材,讲述一系列滑稽、可笑而且虚幻、不真实的经历;但斯威夫特又在尽力再现当时游记题材的真实性。作为一部游记,它中间还有许多乌托邦的思想,慧嘶马国就是乌托邦理想主义思想的再现。而且在游记中作者采用了拉伯雷常用的讽刺技巧,用轻快的笔调对当代的科学家和政客们进行辛辣的嘲讽,揭示人类的劣根性。所以说这部游记既是游记,又是针砭时事、再现乌托邦理想的讽喻文学。其中揭示的许多现象仍是现今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对人性的探讨就更值得当代人去反思了。
本书中的书信部分和、二部由王林翻译;第三、四部由史晓丽翻译。译文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媒体评论
斯威夫特以幽默丰富了作品的道德含义,以讽刺揭露荒诞,并通过人物性格和叙述框架使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成为现实。
——英国作家、诗人 司各特
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
——英国作家、《一九八四》作者 乔治•奥威尔
这本书的文体美妙得令人惊叹,还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斯威夫特那样把我们这种困难的语言运用得如此简洁、明快而自然。
——英国作家 毛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