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97895丛书名: 无

为什么总有一些人能够抓住时代红利,打开未来之门?
李书福、郭广昌、张近东、刘永好、俞敏洪、冯仑……积40年经验,给你写了一封密信
他们的经历和积累数十年的经验,折射着各自时代的精神
也是给后来者的心法和干货秘笈
改革开放是是一次觉醒与长征,是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一个国家在四十年中风雨前行,人们的命运随之发生沧桑巨变。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激流勇进的民营企业家们的故事,尤其让人震撼,他们是改革开放主要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之一。
李书福俯首为牛、黄怒波敲骨吸蛆、郭广昌骑行天涯、刘永好绝处求生……从传统行业到互联网行业,从热门企业家到隐形冠军,中国企业家们在这一特殊时点,罕见打开心扉,拿起纸笔,记录下自己的初心和蜕变、企业的磨难和经验,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由此,这本书不只是一部企业领袖的心灵史、行业标杆的转型史,也是一部商界先行者累积数十年经验给后来者的一部心法和干货秘笈。
世界的基本规律即为进化。读此书,进步的速度也许会更快一点。
序言 进化:未来世界的主题— V
01.李书福:吉利集团的底层密码— 001
02.郭广昌:我与复星走到今天的六个“为什么”— 023
03.张近东:苏宁28 年来靠这两个词成为世界500 强— 043
04.刘永好:1993 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我做了“私营企业有希望”的发言— 059
05.李东生:我很享受做企业的37 年,坚守实业甘之如饴— 081
06.俞敏洪:只要不放弃,就永远没有失败!— 095
07.胡葆森:真正成功的企业不一定特赚钱,但都按这四个标准行事— 111
08.王玉锁:四十年,属于奋进者的风从未止息— 131
09.张跃:30 年来我做了七个大梦,大都实现了— 155
10.蒋锡培:政府要提高服务性价比— 169
11.刘积仁:企业一直很有钱,就很难有市场竞争力— 187
12.江南春:在最能折腾的年纪,极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 201
13.丁立国:没有信仰的企业,注定走不远— 215
14.冯仑:40 年,我的“被改革”史— 229
15.黄怒波:从猪狗不如的流浪儿到走出红墙大院的弄潮儿— 259
16.徐少春:金蝶25 年三次“蝶变”转型重生— 271
17.汪潮涌:成功和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295
18.刘庆峰:这件事我们坚持了19 年,终于做到了— 309
19.茅忠群:方太如何靠“半部论语”成为行业老大—
331
20.夏华:人,要敢于与众不同— 345
21.倪润峰:我思考了整整一个冬天,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 361
22.刘东华:我的三次觉悟— 381
这位时常搅动国际汽车产业风云的“汽车疯子”,难得地回顾了自己幼时当放牛娃的时光。“小时候的我,骑在牛背上,一边让牛吃草,一边看书学习;晚上还要在牛棚周边点燃牛烟,把蚊子赶走,让牛好好休息。这样,牛也高兴,我也快乐。”
农民出身,从背着相机到处拉人拍照的“野照相”,一路折腾到今天收购、并购了福特、沃尔沃的汽车界风云人物,这位朴实、偏执的中年人说,他愿意做牛,“因为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让我很有价值贡献感”。
在东华老师(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刘东华)的倡议下,由李书福的故事开始,我们邀请中国商界的企业领袖敞开心扉,自陈心曲,在过尽千帆、沧桑历遍的时代关键点,记录下他们的初心与感怀。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名句:“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在某种程度上,这首诗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生动写照。尽管不时遭遇“万山不许一溪奔”的艰难,但千万条溪流从未放弃东流入海的热望与执念,它们日夜喧腾、一路向前,终于汇聚成中国经济今天蔚然壮观的“大海”景观……
2018 年是改革开放40
周年。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背负青天朝下看,换了人间。中国这几十年的地覆天翻、玄黄巨变,在整个人类史上也堪称罕见。成就背后有大国运势,有伟人擘画,但最应该感谢与致敬的,恐怕还是企业家群体的砥砺奋发,他们内心深处的不甘与不服。而作为中国“经济奇迹”的书写者、建设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磨难与进步也映射着一个国家主动进取的艰难与努力。
2019 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一个国家的光荣与梦想,是十几亿民众不懈奋斗的结果,尤其是企业家。中国历史上有“轻商”的传统,企业、企业家的贡献与付出时有被忽略。事实上,他们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向上跃迁的支柱与阶梯。
有人说,几千年来,我们进化的是聪明,退化的是智慧(分别表现为工具理性的进步和价值理性的倒退),其实,在企业家群体中,也有分野。一些人在践踏规则、野蛮生长中物是人非,迷失异化;一些人在攻城略地、建功立业后坐享其成,迅疾退化;只有一部分人在人性暗礁与时代浪潮中逆流而上,实现进化。“谁能想到丑陋的一个蛹,却会变成翩翩的蝴蝶模样?”(李敖语)他们如蝶破茧,振翅高飞,生命形态升级的背后是对天空的全情向往和不屈不挠的基因能量。
由此,正和岛编辑了这本书,它是一个群体的心灵成长史,也浓缩着数十位行业标杆的企业转型史,甚至十多亿国民的命运演进史。它是对过往的梳理,却也隐含着对未来的启迪。
在“简史三部曲”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看来,40 亿年来,地球生物进化的准则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物竞天择。但是,在接下来的一两百年,这一法则将被颠覆,人们将不愿再被动地等待自然的选择。未来将在人类的主动进化中被重新定义,重新塑造。
进化,将是未来世界的主题。
这让我想起书中一位企业家的故事。这位集企业家、登山家、诗人身份于一身的卓越个体,有着难以想象的残酷童年:13 岁时,父母皆失,流浪街头,与狗抢食。在他和伙伴们眼里,“人间美味”就是附近一个饭馆的厨师用布袋倒给他们的剩骨头。
用石头砸开骨头以后,首先看到的是密密麻麻、正在蠕动的蛆虫。用草棍拨开它们,就能吸到里面油滑爽口的骨髓了。
这是黄怒波的故事。
多年以后,他说,“那时候的命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闹肚子。现在想起来,这也是一种进化吧”。 陈为 正和岛总编辑
——李书福(吉利集团董事长) 当时,我们在海南待了六七天。“闯海墙”前每天都是人头攒动。很多“海漂”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在街上卖馄饨、摆地摊。虽然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善,整个海口只有一个红绿灯,但是大家都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机遇,并愿意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因为这次旅行,我也在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总有一天我会再来寻找一片属于我的土地!”
——郭广昌(复星集团董事长) 我至今不能忘,每个星期我的“生活大事”,是在街头等待一个邻居傍晚归来。他是一个饭馆的厨师,每次都背回来一小布袋剩骨头。这些骨头上没有肉了,但我们一些孩子还是要抢。为什么呢?因为那些骨头里的骨髓是“人间美味”。但是,骨髓被石头砸开后,里面都有很多蛆。我们把蛆用草棍拨去后,吸吮甘露一般地把骨髓一吸而光。那时候的命贱,所以也从来不闹肚子。我现在想起来,那也是一种进化吧。
——黄怒波(中坤集团董事长)
郭广昌:我与复星走到今天的六个“为什么”
岛君说
当他在上海街头分发调研问卷时,可曾想到,有一天他的公司会成为这座城市里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当他省下饭钱买了一瓶青岛啤酒畅饮时,可曾想到,有一天他会成为这家百年品牌的重要股东?当他骑车来到海南天涯逐梦时,可曾想到,有一天他在这里打造的梦幻世界会成为无数人向往的乐园?当他在教室里啃着艰涩厚重的哲学课本时,可曾想到,有一天他有条件、有决心为全球每个家庭带去健康、快乐和富足?……
26 载春秋,郭广昌的6 个“为什么”清晰勾勒出他的心路历程、人生轨迹和复星的发展脉络,他的传奇故事看似是机缘巧合下的各种幸运,背后却是一种无可阻挡的必然。“why”(为什么)中有人生真义,每个认真思考、认真行动、认真坚持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企业家是改革开放中最大的探险者和建设者,他们扼住命运的咽喉,乘上了时代的快车,他们的故事就是“中国梦”与“时代精神”的生动演绎。不管是浙江乡村里与牛对话的“放牛娃”李书福,还是上海街道上骑着自行车一路打拼的郭广昌,他们身上浓缩着40 年来这个国家改革图强、向前向上的曲折与精彩、艰辛与喜悦。
01.为什么读哲学系
感谢小平同志,感谢改革开放政策,让我吃饱不饿肚子,让我能通过努力考上大学。也感谢母校复旦、复旦哲学系,让我这个农家子弟成为今天的郭广昌。
我老家是浙江横店,那里山比田多,当年是一个很穷的地方。不过我是幸运的,因为在我人生中最关键的少年时期,改革开放政策来了。靠着分田到户,虽然还是粗茶淡饭,但我总算能吃饱了,也没有耽误我长身体;因为恢复高考,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机会考上大学了,有机会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来到大上海。所以这40 年来,我一直深深感恩小平同志、感恩改革开放政策,希望能更好地回报我们的国家、社会。这是我的初心,我一直牢记。
因为有了这份初心,当年在考大学的时候,我觉得国家要有更加伟大的未来,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而改革开放,首先是要解放思想。如果未来我能够为解放思想做出贡献,那我就会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抱着这样的想法,我非常认真地将复旦哲学系作为了大学专业的第一选择。
可能有人说:哲学是无用之学。的确,在哲学系的学习没有教给我任何一项具体的技能,但它教会了我思考和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哲学学习要求多读书,而且是没有限制地阅读,这让我对社会、对生活有了更多涉猎和理解。正是因为我的大学生活与书为伴,所以特别充实,也让我的内心特别丰富。也正是因为有了广泛阅读的基础,我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的未来有了更多思考。
而在我当年所涉猎的众多书籍中,就有这样一本,对我的影响颇为深远,那就是《礼记·大学》。其中的许多哲学思想,都成为我之后的立业之本。那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我思考良久。人们常说,大学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建立并确定的时期。我思考着,作为一个处于改革开放之际的中华男儿,我的未来之路当在何方?
02.为什么要骑自行车到北京和海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年多的校园生活过后,从没出过远门的我在心中一直酝酿着要出去看一看的情绪,校园外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断吸引着我。
1987 年暑假,我终于将这种想法付诸实践,决定去看看我们的首都。可怎么去?那个时候兜里是真没钱,在学校做点小生意勉强可以供自己读书,但出门的路费真没着落。我想来想去,好在时间充裕,就决定一路骑自行车去北京;而路费,则来自我一个好朋友的当厂长的妈妈,她给了我200 元钱,支持我实现去北京的梦想。
抵达北京后,我就把自行车卖了,用来换回程的旅资。回程路上,我特意绕道去青岛,而且从那里坐船回上海也更便宜。结果谁也没想到,我在青岛还经历了一段今天看起来有些神奇的故事。
到了青岛,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回上海的船票。可买完票,我发现身上的钱只够吃顿很简单的饭或买瓶青岛啤酒了。那时候,青岛啤酒已经是中国名牌了,特别稀缺。而我在复旦,和同学分着喝一瓶光明啤酒,都能高兴半天。我就想,来了青岛无论如何都要“奢侈”一把啊。所以我一下狠心,不吃饭了,最终喝上了青岛啤酒。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以后能天天喝青岛啤酒,那就太爽了!
可谁想,现在复星已经成为青岛啤酒的第二大股东,“复星高照,鸿运当头”,啤酒也成为复星同学们最爱的饮料之一。想想这一切,改革开放让我们有了面包,也有了啤酒,这是最伟大的力量。
去北京的第二年,海南正式建省的消息传遍了中国大地。那时,复旦校园里有很多人想要去看看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我也不例外。于是在这一年,我又有了骑自行车旅行的计划。
1988 年暑假,我和12 名同学从上海出发,拿着永久自行车厂赞助的3 000 元钱和复旦大学团委的一封介绍信,沿着东南海岸线一路骑行到海南。因为当时我国的5 个经济特区都在这条线上,所以我们一边骑行一边调研,一路骑行了3 000 多公里,最终到达了海南。
此刻,我仍清晰地记得当时10 万人才下海南的盛况和自己感受到的震撼。我觉得,这应该就是时代的力量吧。当时,我们在海南待了六七天。“闯海墙”前每天都是人头攒动。很多“海漂”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在街上卖馄饨、摆地摊。虽然基础设施非常不完善,整个海口只有一个红绿灯,但是大家都看到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机遇,并愿意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拼搏。因为这次旅行,我也在心灵深处埋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总有一天我会再来寻找一片属于我的土地!”
前段时间,我再次到海南三亚,见证海南旅游3.0 的标杆——三亚亚特兰蒂斯盛大开业。我已经忘了自己那天是如何在仪式上完成发言的,后来许多朋友告诉我,台上的我曾数度哽咽。我想,30 年前的种子从扎根到萌芽,再到成为今天这拥有1 314 间客房、亚洲最大的水族缸和精彩绝伦的水上乐园与海豚湾的亚特兰蒂斯胜境,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爱,我也已期待了太久。
03.为什么创立复星
感谢改革开放,让我获得了改变自己人生的机遇;感谢上海,这座开放的城市给予了我们几个初出校园的“外地人”更多的包容。所以,我也决心用商业的方式创造价值、回报社会。
大学毕业时,我特别感激复旦老师的信任,给了我一个能留在上海、留在复旦当老师的机会。我也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因为在上海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对我的家庭来说已是远超预期,同时还能够报答母校的培养之恩,两全其美。
当时,作为团委老师,我依然还生活在校园这座象牙塔之中,工资不高但时间充裕,可以做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特别是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看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所以在这期间,我一直关注外面的社会,关注改革开放热火朝天的建设。
可时间长了,我又开始思考:这股变革的浪潮已开始席卷中华大地,而我仍停留在纯粹的“修身”上,我的未来当在何方?
因为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在校园里做一些小生意以完成学业,这时我又看到校园外商业对于社会变革的积极作用,所以就想着能否以从事商业的方式投入改革开放的热潮。说实话,在最初有从商的想法时,我对自己也没抱太大的期望,想着如果能通过商业改变自己家的生活条件,达到“齐家”的境界,就知足了。
1992 年,受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感召,我毅然决然地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复旦同学一起,开始了真正的“下海”历程,全身心地投入经济建设的大潮。那时候,我们的启动资金只有3.8 万元。
决定做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我和我的伙伴们不得不面对一无所有的尴尬境地。初创的复星一无人才、二无市场、三无资金,真可以说是一个“三无企业”。怎么办?我又想到了我的“老伙计”——自行车。
当时,刚刚进入上海市场的一家公司正招标寻找咨询公司为它出谋划策。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后,我们竞标成功。然后,我们几个人就天天骑着自行车到街头发放调查问卷。记得当时,我还被治安巡逻员扣下过调查问卷,并被带到了街道治安管理办公室,经过一番解释,才拿回了两袋子问卷重新奔赴街头。好在我们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元祖食品非常满意我们的市场调研,也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后来,我们又陆续完成了几单调查报告。
这也证明我确实能够通过商业的方式养活自己,给了我莫大的信心。
再后来,更多来自复旦的同学加入了我们,尤其是其中好几位还是生物遗传学专业的。由于他们的加入,复星拥有了第一款实体产品——PCR(聚合酶链式反应)乙肝诊断试剂。
尽管有了好产品,渠道还是得一点点打开。我还记得当年我跟汪同学(汪群斌)通宵坐着绿皮火车的硬座、全国各地去推销的情景。
现在想想,那就是复星产业的开端,我们正式进入了生物医药领域,开始在这一产业上深耕细作,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进行技术投入和研发创新,真正将产业运营和科技创新作为复星发展的驱动力。于是,就在我们日夜奋斗的不知不觉之间,复星已“立业”。正因为看到了商业和科技创新带给人们的健康和快乐,我们将《大学》中那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言改为了“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并以此作为我们复星的使命和价值观。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的身边,依然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未能安居乐业,我们需要通过“立业”去“助天下”,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复星决心实业报国最真实的写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