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5323385
积极心理学领域**本综合性的教科书,迄今为止国内**本**权威性、*全面的积极心理学著作。
作者之一斯奈德是积极心理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与本书另一位作者沙恩洛佩斯合著的《积极心理学手册》奠定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地位。
50多个案例故事,以及“个人小实验”和“生活提升策略”两个专栏帮助读者将积极心理学付诸实践,发展个人优势、增进幸福感和建立丰盛的人际关系。
考察文化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影响,首次系统论述积极心理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这在积极心理学著作中独一无二的。
当代版税收入**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作者戴维·迈尔斯特别推荐。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主席彭凯平教授作序推荐。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的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得更有意义。
《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由积极心理学的两位开创者C.R.斯奈德和沙恩·洛佩斯撰写,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第一部综合性的教科书,也是目前*权威性的积极心理学专著。《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不仅全面地总结文献,而且精心设计了练习和专栏,鼓励读者将积极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践,由此将积极心理科学带入生活。书中所阐述的主题包括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来改进学校教育和工作,以及如何提升人们相互协作的生活方式。
本书不但适合于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积极心理学,也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者的必备手册,同时也可以帮助普通读者发展个人优势、增进幸福感和建立丰盛的人际关系。
第一编 从积极视角审视心理学
第1 章 欢迎学习积极心理学
第2 章 积极心理学的西方视角
第3 章 积极心理学的东方视角
第4 章 人类优势和积极结果的分类与测量
第二编 不同背景下的积极心理学
第5 章 在文化背景下发展优势和生活幸福
第6 章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幸福生活
第三编 积极情绪状态和过程
第7 章 快乐的原理
第8 章 有效利用情绪体验
第四编 积极认知状态和过程
第 9 章 通过自我效能、乐观和希望看待我们的未来
第10 章 智慧和勇气
第11 章 专念、流畅感和精神感悟
目 录ix
第五编 亲社会行为
第12 章 同理心和利己
第13 章 依恋、爱和丰盛的关系
第六编 理解和改变人类行为
第14 章 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均衡概念建构
第15 章 干预以预防坏事和提升好事
第七编 积极环境
第16 章 积极的学校教育
第17 章 好的工作
第18 章 平衡“我”与“我们”
第八编 从积极视角展望心理学的未来
第19 章 走向积极
参考文献
推荐序
心的境界与幸福的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彭凯平教授
我幸福吗?什么是真实的幸福?如何实现幸福?有没有脱离红尘的幸福?
在每天看似简单重复的日子里,总有那么几个须臾之间,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这几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往往在答案还没有明了之前,我们已不得不被时间的双手推入到另一个开始。2012
年10
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个叫《你幸福吗?》的节目,采访街头普通的中国人,记录下一些生动有趣、朴实无华,但有时又令人意外的回答。它表明,我们中国人关心幸福,向往幸福,可并不总是知道什么是幸福。
但这并没有妨碍幸福在中国成为一个网络流行词。从积极心理学的历史来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 低于 3000
美元时,人们主要关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但是,当人均GDP 超过3000
美元之后,人们就开始更多地关注心理需求,比如精神、文化和幸福的追求。中国已在2008
年越过了这个门槛。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相互的问候往往是:“你吃了吗?”,如今,中国人可以说开始问:“你幸福吗?”这次中国最权威的电视台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聚焦在国家大事上,而是关注普通老百姓心中的幸福,这是一个观念的变化,也是时代进步的一个缩影。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现代化时代,现代化的时代会产生现代化的问题。幸福与我们渐行渐远,可以说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悖论。比如说,中国的学校已经成为幸福的一大“误区”,因为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应试教育系统下,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实在是令人堪忧。甚至有些孩子希望有灾害发生,那样自己可以不用去学校上学了。
中国的企业深受富士康事件的触动,开始开展“幸福企业”运动,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幸福女性”“幸福人生”“幸福社区”“幸福力”之类的课程开始流行,任何名字里带着“幸福”两个字的书都在热卖。但这场幸福热潮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是这个领域基本上已经成为成功励志学和心灵鸡汤的天下。还有一个更讽刺的现象叫“
被幸福”,意思是地方政府按自己的意愿去定义幸福,并修改统计数据,假造老百姓幸福的表象。
这些问题都可以由“积极心理学”来纠正。积极心理学是由一群杰出的心理学家在1998
年创立的,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他把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概念,转变成一门结论可靠、方法严谨的科学概念。塞利格曼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后,更是全力推动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比“幸福学”的含义更广泛。它研究人的所有积极心态,比如积极情绪、优秀品格、道德美德、幸福组织、创新卓越等人类美好的心理活动。它教人如何愉快生活,如何做一个善良、有道德、有理性的人。积极心理学倡导人首先要正心,这是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核心。塞利格曼在他的新书《持续的幸福》里提出“全面幸福”,来替代通常所说的“感觉幸福”。他把幸福定义为五个因素:正面情绪、身心投入、良好关系、人生意义和生活成就,而品格优势则是它们的共同基础。他认为,这五个因素(和整个积极心理学)代表了人在不受外界诱惑或强迫时会选择追求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及中国梦的实现。积极幸福带来的不仅是个人、情绪上的益处,还有道德和社会上的益处。例如,幸福的人有更多的利他倾向,更可能去帮助别人。幸福的人更少种族歧视、更少攀比,并且更容易宽恕别人。总之,幸福能让人成为更好的公民。一个更幸福的中国,也将是一个更有创造力的中国。当你害怕、有压力或郁闷时,你脑中运行的是分析批判性思维。当你的情绪更正面时,你就能更好地完成创造性任务。
因此,积极心理学已经变成中国的一个时尚概念。从百度的点击率分析来看,2009 年前没有多少人关注积极心理学,2009
年开始出现很多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点击。2010
年点击率达到了一个高峰,正好与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同步;第二次高峰是去年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现在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百度每年的点击率已经上万。
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在中国一定很美好,它能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积极,知晓幸福的含义,领悟幸福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学习到如何追求幸福的方法。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做一个幸福的人,共同建设我们幸福的大家,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梦想。中国梦,是中国人的蓬勃发展之梦。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蓬勃发展的科学,它可以提升幸福,让中国人更坚韧、更充实,让中国社会更稳定、更繁荣。梦是心理的现象,梦也是心的寄托。中国梦,一定是一个积极心理的梦。
本书第一作者C.R.
斯奈德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由他和沙恩·洛佩斯编写的《积极心理学手册》(2002)以及这部《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是近年来该领域里程碑式成就。这部权威教科书中译本的出版,对推动我国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也必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前 言
我们曾经听说,10 个读者中只有1 个会阅读教科书的前言。因此,如果你是那个少见的人,很高兴你加入了我们之中。
这是我们合作撰写的第三本积极心理学著作。前两本是积极心理学手册,一本介绍理论观点,另一本介绍评估问题。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将会继续发展,会有更多课程致力于讲授人们的心理优势。如果这些预测准确,那么对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将有极大的需求。而这正是我们发起这个项目的初衷。
我们的经纪人尼尔·萨尔金德(Neil
Salkind)与我们有同样的热情来编写一本积极心理学教科书。我们不可能再找到比尼尔更好的朋友和经纪人了。如果不是尼尔努力找到一家杰出的出版社认为有必要出版这本书,这个项目将无法开始。
我们感谢Sage 出版公司的优秀编辑吉姆· 布雷斯– 汤姆森(Jim
Brace-Thompson),他与我们一样,认为有必要出版一本积极心理学的教科书。在我们屡屡遇到障碍时,包括我们自己的健康问题和我们年迈的父母(他们不幸遭遇水灾,以及最近的丽塔飓风),吉姆一直支持着我们。吉姆默默地践行积极心理学的最佳宗旨,支持这个项目直至其完成。这本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非凡的编辑技能。因此,我们对吉姆·布雷斯–
汤姆森和他的继任者雪丽·德莱洛(Cheri Dellelo)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在这个项目开展期间,我们吸纳了两名新成员。当我们描写人类优势时,特顿·理查德·斯奈德(Trenton Richard
Snyder)和帕里什·约瑟夫·洛佩斯(Parrish
JosephLopez)加入我们的团队,恰逢其时。从他们目前的行动来看,这些年轻的绅士为自己能“胜任”这一项目深感荣幸。
正如在撰写积极心理学的漫长途程中不断有新的参与者加入一般,在此期间,我们也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损失。我们很难过,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唐纳德·克利夫顿(Donald
Clifton)去世了。他也许是我们有幸认识的最友善、最和蔼的人,并且他有着绝对的影响力,提出人类优势必须处于心理学学科的前沿。这里我们想到了电影《尽善尽美》中的演员杰克·尼科尔森所扮演角色的一句台词,他转向爱人说:“你让我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
唐纳德·克利夫顿也是如此。别了,唐纳德,感谢您留给我们的馈赠。你让我们变成了更好的人。
还要感谢我们的伴侣,这个项目让我们无暇顾及很多家务事。实际上,如果说我们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那便是家庭对创建美好生活非常关键。在这本书里,我们会介绍积极心理学这一发展中的领域。我们借用了许多杰出心理学家在治疗和研究工作中所形成的观点,我们感谢他们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我们也要感谢我们的来访者、学生(特别是Matt
Gallagher、Lindsey Hammond、Kim Monden、Kristin Rasmussen 和Melinda
Roberts) 和同事(Lisa Edwards、JeanaMagyar-Moe、Phil McKnight 和Jennifer
Teramoto
Pedrotti),他们给这个项目提供了很多帮助。多年来,在我们向他们传授知识的同时,他们也教给我们很多东西。希望研究团队(Hope
Research Group)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成员为这个项目提供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帮助,并见证这个项目最终完成。
我们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不同领域,并提供练习来帮助你领会这些新概念。
第一编,“从积极视角审视心理学”包括4 章。第1 章(“欢迎学习积极心理学”)向你介绍该领域。第2 章和第3
章探索了该领域的东西方文化背景。接下来,我们在第4
章(“人类优势和积极结果的分类与测量”)解释了对该领域内各主题进行归类的尝试。
第二编,“不同背景下的积极心理学”,我们讨论了情绪在积极生活中的作用。第5
章(“在文化背景下发展优势和幸福生活”),我们考察文化因素在决定何为积极中所起的作用。第6
章(“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幸福生活”),我们追踪人类优势的发展。
第三编,“积极情绪状态和过程”,共2 章。第7
章(“快乐的原理:理解积极情感、积极情绪、幸福和幸福感”),我们展示来自情绪和幸福研究的发现。第8
章(“有效利用情绪体验:情绪应对、情绪智力、社会情绪选择和情绪故事讲述”),揭示了关于情绪如何对生活中的有效应对做出积极贡献的最新发现。
第四编,“积极认知状态和过程”,包含3 章。第9
章(“通过自我效能、乐观和希望看待我们的未来”),涵盖最强大的积极认知和动机状态。在第10
章(“智慧和勇气:两种普遍的美德”)中,我们介绍了人们如何在困难的环境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在第11
章(“专念、流畅感和精神感悟:寻求最佳体验”)中,我们详细介绍了最新的研究发现,这些研究涉及与自我和高级力量有关的心理过程的作用。
第五编,“亲社会行为”。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探讨人际问题。在第12 章(“同理心和利己:利他、感恩和宽恕之门”)和第13
章(“依恋、爱和丰盛的关系”)中,我们展示人际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
第六编,“理解和改变人类行为”,将提供如何改善生活的深刻见解,主要包括第14 章(“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均衡概念建构”)和第15
章(“干预以预防坏事和提升好事”)。
第七编,“积极环境”,我们描述了学校(第16 章“积极的学校教育”)、工作(第17
章“好的工作:收益性受雇的心理学”)和社区(第18
章“平衡‘我’与‘我们’:建设更好的社区”)如何促进更有成效的、更幸福的生活。
最后,第八编,“从积极视角展望心理学的未来”,我们提供了关于积极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概览(第19 章“走向积极”)。
对你们中的许多人而言,这是你们第一次接触积极心理学这一新领域。我们很高兴向你们介绍这一领域。如果你们的生活在阅读了接下来的内容之后得到了小小的改善,那么我们几百个小时的努力工作就是值得的。
C. R. 斯奈德
沙恩·洛佩斯
堪萨斯州劳伦斯市
斯奈德在2005 年12 月1
日把这本书最终的手稿寄给了出版商。他很希望这本教科书能够帮助人们在心理学和生活中找到新的激情。事实上,通过教授本科生积极心理学课程,以及鼓励世界各地的同行在他们所有的课程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内容,他努力将这本书应用于实践。不幸的是,他不能实现传播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了,我们必须代替他完成这件事。我的导师和朋友里克·斯奈德于2006
年1 月17 日因癌症去世,我非常想念他。
沙恩·洛佩斯
堪萨斯州劳伦斯市
积极心理学正日趋成熟,本书应运而生。两位作者斯奈德和洛佩斯都是积极心理学运动的领导者,他们共同撰写了《积极心理学手册》,这部巨著奠定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地位。斯奈德的著述丰富,教学成就斐然,你可以相信本书是一部及时而一流的著作。
——戴维· 迈尔斯 美国霍普学院心理学教授
当代版税收入最高的心理学家
本书第一作者C.R. 斯奈德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由他和沙恩·
洛佩斯编写的《积极心理学手册》(2002)以及这部《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是近年来该领域里程碑式成就。这部权威教科书中译本的出版,对推动我国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也必将有着积极的意义。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快乐生活
幸福的古老定义
佛陀出家是为了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最终获得启迪,达到了内心的宁静,获得了一种幸福感。亚里士多德相信,美好生活的关键是完善的幸福(eudaimonia)(与高尚的生活相关联的人的丰盛),或者说基于对有意义的、发展性目标的毕生追求(也就是“做值得做的事情”)所带来的幸福(Waterman,
1993)。美国国父认为,对幸福的追求,就像我们对生命和自由的那种不可剥夺的权利追求一样重要。这些关于幸福的古老定义与许多其他有关情绪幸福感的概念一起,对20
世纪和21 世纪学者的观点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近来的心理学理论和遗传学研究则帮助我们澄清了幸福及其相关因素。
幸福的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需要/ 目标满足理论;( 2)过程/ 活动理论;( 3)遗传/ 人格倾向(Diener et
al., 2002)。(可通过完成本章第三个“个人小实验”来了解幸福的通俗定义。)
需要/ 目标满足理论(need/goal satisfaction
theories)是由心理治疗流派的某些领导者提出的。例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弗洛伊德和马斯洛)认为,紧张的减少或需要的满足会带来幸福。简而言之,该理论认为,我们感到幸福是因为我们达到了目标。这种“满足的幸福”使幸福成为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
提出过程/
活动(process/activity)观点的理论家认为,投入到特定的生命活动产生幸福。例如,麦克·奇克森特米哈伊(Mike
Csikszentmihalyi),20 世纪最早提出幸福的过程/
活动观点的理论家之一,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流畅感(flow)(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这些活动与任务相关的技能匹配或对技能提出挑战)的人通常非常幸福。确实,奇克森特米哈伊(1975/2000,
1990)的研究表明,投入到活动中会产生幸福。其他的过程/ 活动理论家(例如Emmons, 1986; Snyder,
1994)强调追求目标的过程如何产生活力和幸福。这种追求幸福的观点反映了美国创始者的
那种“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承诺。
强调幸福的遗传和人格倾向理论(genetic and personality predisposition theories
ofhappiness)的理论家(Diener & Larsen, 1984; Waston,
2000),倾向于把幸福看做稳定的,而幸福的满足论和过程/
活动论的理论家则认为,幸福是随着生活状况而改变的。科斯塔和麦克雷(Costa & McCrae, 1988)发现,在6
年中幸福的变化很小,因而支持了幸福的人格基础或生物决定论。卢卡斯和藤田(Lucas & Fujita,
2000)的研究发现,“大五”人格(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中的两个因素——外倾性和神经质——与幸福高度相关,从而证实了幸福和人格的关系。幸福的生物或遗传决定论的研究表明,有40%
的积极情绪和55% 的消极情绪是遗传而来的(Tellegen et al., 1998)。显然,还剩下大约50%
的幸福变异不是生物成分所能解释的。因此,总体而言,要对幸福感有更完全的理解,必须考察遗传因素以及需要/ 目标满足理论家和活动/
过程理论家所提出的那些变量。
主观幸福感:幸福的同义词
基于实用主义传统和享乐心理学的宗旨(强调对快乐和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迪纳(1984; 2000; Diener et al.,
2002)认为,主观幸福感是对自己当前状况的主观评价。具体来说,幸福感涉及我们的快乐体验和我们对生活给予的奖赏的感恩。根据此观点,迪纳把主观幸福感定义为积极情感(没有消极情感)和一般生活满意度的结合。而且,他使用主观幸福感这个术语作为幸福的同义词。(满意度的成分通常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来测量;Diener,
Emmons, Larsen & Griffin, 1985)。
主观幸福感强调人们对自身生活体验的报告。因此,主观报告起决定作用。这种对幸福的主观报告法假定,来自各种文化的人在对自身的情感和满意度进行个人化的评估时不会有什么不适,人们会在这种个人分析中坦率直言(Diener
et al.,2002)。这样的假设引导研究者试图根据个体的客观情况来理解其主观体验。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考察大学生(来自31
个国家)在各个生活领域中的满意度的研究发现,与富裕国家相比,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财政状况与满意度有更高的相关(Diener &
Diener,1995)。而且,富裕国家的人一般比贫穷国家的人更幸福。在一个国家内部,考察收入和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揭示,一旦家庭收入提升到贫困线以上,收入的额外提高未必与幸福感提高相联系。当根据经济地位(非常贫穷对非常富裕)来分类幸福感数据时发现,在贫穷人群中,收入和幸福感之间有很强的相关;而在富有的人群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不显著(Diener,
Diener & Diener, 1995)。
来自西方样本的数据表明,已婚男人和已婚女人都报告比未婚男女(从来没有结过婚、离婚的或分居的;Lee, Seccombe,
& Shehan,
1991)更幸福。不论年龄、收入和教育水平、种族背景,主观幸福感和婚姻之间的这种关系都有很高的一致性(Argyle,
1987)。同样,婚姻质量也与个人的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Sternberg &Hojjat, 1997)。
迪纳和塞利格曼(Diener & Seligman, 2003)对10%
最幸福的美国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最幸福的大学生都一致地具有较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对他们的数据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这群最幸福的学生中,好的社会功能是幸福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幸福+ 意义= 幸福感
支持享乐观的心理学家认为,主观幸福感和幸福是同义词。另一些学者的观点则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更一致,他们认为幸福和幸福感不是同义词。根据后者的观点,完善的幸福由幸福和意义构成。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描述就是:幸福感=
幸福+
意义。要理解这种幸福观,一个人必须理解美德和日常行为的社会含义。而且,这种观点需要追求幸福感的人真诚,根据他们真实的需要和所期望的目标来生活(Waterman,
1993)。因此,过一种完善幸福的生活并不仅是要体验“令人快乐的事”,还包括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要以丰盛为目的。幸福的享乐主义观和完善主义观都对21世纪的幸福定义产生了影响。
21 世纪的幸福定义
现代的西方心理学主要关注幸福的后物质主义观(Diener et al.,
2002),这种观点强调快乐、满足和生活的意义。确实,在今天流行的心理学文献中对幸福的界定都强调享乐、意义和真实性。例如,塞利格曼(Seligman,
2002)认为,心理优势可以带来幸福,让人们的生活愉快而有意义。
柳博米尔斯基、谢尔登和施凯德(Lyubomirsky, Sheldon & Schkade,
2005)描述了新的幸福模型:“个体长期的幸福水平受三个主要因素控制,即遗传决定的幸福起点、与幸福相关的环境因素以及与幸福相关的活动和实践”(p.
111)。柳博米尔斯基和同事提出了“持续幸福的框架”(p.
114),整合了幸福的遗传因素、幸福的环境/地理因素和有意向的人类改变这一复杂过程。基于以往的研究,柳博米尔斯基等人提出,遗传能解释幸福总体变异的50%,而生活环境(包括好与坏)和个体的意向活动(健康生活和积极改变的尝试)分别解释了幸福变异的10%
和40%。幸福的这一模型承认幸福有不可改变的成分,但也为能够获取快乐、意义和健康的意志力和自生目标留出了空间。
毋庸置疑,21
世纪的学者们会提出更多关于幸福的精确界定。我们预测,通过积极心理科学和实践来追求幸福,最终会更好地认识遗传的(Lyubomirsky
et al.,2005)、神经的(Urry et al.,
2004)和神经生物学的幸福相关因素和基础,并会将东方哲学中的满足、安宁和幸福与西方世界的世俗智慧整合起来。这样,将来的幸福科学包含了幸福的遗传和生物基础,并考察佛教教义中对幸福的讨论以及本杰明·富兰克林对高尚生活的建议(参见图7.4)。对幸福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研究,以及对幸福的哲学探索,会使我们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全世界。
完全的心理健康:情绪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幸福感
里夫和凯斯(Ryff & Keyers, 1995; Keyes & Lopez, 2002; Keyes
&
Magyar-Moe,2003)整合了许多快乐原理来定义完全的心理健康。具体地说,他们把最佳功能看成是情绪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他们将其称为主观幸福感;它是指拥有积极情感且对生活满意,少有消极情感)、社会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包括社会接纳、社会实现、社会贡献、社会一致、社会整合)、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自我接纳、个人成长、人生目标、环境掌控、自主、与他人有积极关系的结合)。考虑到心理疾病的症状,他们将“完全的心理健康”定义为“高水平的情绪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整合,且最近没有心理疾病”(Keyes
& Lopez, 2002,
p.49)。心理健康的这种观点将幸福感的所有方面整合到一个模型,该模型既包含维度(因为极端的心理健康和极端的心理疾病都会在这个模型中反映出来),又包含类别(因为可以按此模型诊断为不同的类别)。这个完全状态模型(complete
state model)(Keyes & Lopez, p. 49
;见图7.5)表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共存是不断变化的,
其结果是,总的幸福感状态从完全的心理疾病向完全的心理健康波动。
在你的生活中提升幸福感
虽然有许多幸福理论和数不尽的幸福定义,但是研究者们(例如Sheldon &Lyubomirsky,
2004)已经开始在过去工作(Fordyce, 1977,
1983)的基础上尽力回答来访者的问题:“我能学会如何变得更幸福吗?”作为幸福研究专家,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
1993)在《追求幸福》一书中提供了一些策略来帮助你在生活中提升幸福感(见图7.6)。我们也提供了在具体生活领域中促进幸福的生活提升策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