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12445
编辑推荐
★娃哈哈官方授权★揭秘娃哈哈的另类生长模式,正面展示宗庆后的东方管理智慧。★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教授团队入住哇哈哈8个月,访谈了宗庆后及30位企业高管、供应商和客户代表,还原一个你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娃哈哈。★家国情怀、“清”与“亲”的政企关系、坚守主业、小步快跑、民主集中制、以军事战略抢市场、“员工的事情企业办,企业的事情员工办”、联销体模式、高度扁平组织……看根植于中国的管理思想如何带领企业 中国市场!
内容简介
时代造就了伟大的企业,伟大的企业成就了时代。本书通过对娃哈哈集团进行实地调研,采访了宗庆后董事长、企业20多位管理者以及上下游相关企业,得出了娃哈哈与宗庆后先生创业创新的“密码”:信念、创新、效率、实干、本源、共享、双元。宗庆后董事长认为,自己是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娃哈哈的基业。以他为代表的这一代民营企业家,用坚定的信念改变了潮水的方向,带动了制度的进步。
目 录
丛书推荐序 四十不惑立潮头
总序 记录一段重要历史
作者自序 重新认识宗庆后
前言 宗庆后与娃哈哈的使命
第一章 信念 / 1
忠诚:国家是企业战略的指南针 / 3
使命:做民族的、人类的产业 / 20
家长:员工的事情企业办 / 39
第二章 创新 / 51
单元: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创新活力 / 54
模组:协作创新下的复合能力 / 71
系统:全价值链创新 / 83
第三章 效率 / 91
速度经济:小步快跑 / 93
规模经济:“草履虫”式单元复制 / 102
学习效应:从追赶到超越 / 110
组织体制:一个大脑、N 个终端 / 122
第四章 实干 / 139
布鞋首富 / 142
娃哈哈人的“亮剑精神” / 148
我们都是娃哈哈人 / 155
第五章 本源 / 161
学习与洞见 / 163
边界与定力 / 171
系统与简化 / 180
第六章 共享 / 186
政企:“亲”“清”关系的典范 / 188
伙伴: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 / 192
员工:全方位共享 / 198
第七章 双元 / 207
战略:短期效率与长期探索 / 211
能力:单项专长与复合能力 / 212
管控:高度集权与自由民主 / 214
工作:专注业务与生活保障 / 216
启 示 宗庆后的经营管理智慧 / 218
总序 记录一段重要历史
作者自序 重新认识宗庆后
前言 宗庆后与娃哈哈的使命
第一章 信念 / 1
忠诚:国家是企业战略的指南针 / 3
使命:做民族的、人类的产业 / 20
家长:员工的事情企业办 / 39
第二章 创新 / 51
单元:每一个细胞都充满创新活力 / 54
模组:协作创新下的复合能力 / 71
系统:全价值链创新 / 83
第三章 效率 / 91
速度经济:小步快跑 / 93
规模经济:“草履虫”式单元复制 / 102
学习效应:从追赶到超越 / 110
组织体制:一个大脑、N 个终端 / 122
第四章 实干 / 139
布鞋首富 / 142
娃哈哈人的“亮剑精神” / 148
我们都是娃哈哈人 / 155
第五章 本源 / 161
学习与洞见 / 163
边界与定力 / 171
系统与简化 / 180
第六章 共享 / 186
政企:“亲”“清”关系的典范 / 188
伙伴: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 / 192
员工:全方位共享 / 198
第七章 双元 / 207
战略:短期效率与长期探索 / 211
能力:单项专长与复合能力 / 212
管控:高度集权与自由民主 / 214
工作:专注业务与生活保障 / 216
启 示 宗庆后的经营管理智慧 / 218
前 言
宗庆后与娃哈哈的使命
“人生或许就是一个碾过,扬起,吹动,沉淀,覆盖的过程吧,岁月的年轮碾过了几千年,这个过程也就重演了几千遍。”年代作家梁晓声在长篇小说《年轮》中说,时代和时代的转折之间,夹扁了那么多生活的样本,但其中总有不屈。
从20世纪70年代到今天,是中国社会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巨大的改革洪潮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财富的增长,更是对人性与价值观的巨大冲击和洗礼。这种变化与每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每一个个体被裹挟着前进,有些被洪流淹没,有些随波逐流,而有些勇立潮头。其中,宗庆后无疑是一位佼佼者,他自强不息,将一家校办小厂打造成行业领军企业。
企业的成立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环境。对于宗庆后等优秀企业家而言,其创业发展往往是自觉遵循制度和推动改造制度并行的过程。创业机会的发现和创造,不由企业家自身拥有多少资源来决定,更多地依赖于创业者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追逐自控的特质,他们充分调动、整合外部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创业机会。相反,通过对自身资源能力的精确考量来评估创业机会的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或企业家,更多的是生意人或职业经理人。
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波澜壮阔,成就非凡。这种转型经济下的企业成长战略,难以用根植于发达市场经济背景的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来充分解释。从经典战略管理思想看,外部行业因素给予企业机会与威胁,内部企业因素则界定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两者交互影响企业发展。行业的结构性力量和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一起推动娃哈哈不断成长,并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但是,娃哈哈成功的原因还远不止于此,我们必须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给予其更加饱满的解析。那是一个从管束转向开放的时代,娃哈哈是一个勇敢走向市场化的先驱,不屈不挠,勇立潮头。宗庆后深入融合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企业发展道路,极具东方管理智慧。
娃哈哈的基业长青路
问:您觉得娃哈哈会基业长青吗?
答:在主业上可以做到!
——对话宗庆后
2018年4月12日下午,娃哈哈集团总部会议室
1987年,宗庆后正式创业,从杭州上城区文教局的一场会议开始。这场会议是娃哈哈的诞生时刻,也是整个第一批中国崛起力量的缩影,他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制度尚未完全放开、政策改革刚刚露出曙光、外部资本极为稀缺的外部环境,企业靠的是企业家的自我开拓与奋斗。
当时,杭州上城区文教局召开了一场下属校办企业经销部负责人的选拔会。会议内容是,为该区推动改革试验的校办企业承包经营遴选一位负责人,负责改制创新的校办企业的经营事宜,全年需要完成4万元的利润指标。文教局只提供4万元的开办费、14万元的贷款,也就是说,承接者除了上交年度的4万元利润,还要承担14万元的贷款。会议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牵头此事的文教局副局长傅美珍此刻正在等待一个人的声音,就是此前她力推的人选——宗庆后。
终于,人群中有人说:“我干吧,不过创利4万元好像少了点,我可以保证上交10万元。”这个人就是宗庆后,当年他已经42岁,此前经历过15年的舟山和绍兴两地农场放逐、8年的销售员磨炼,他正在等待一个机会,真正可以破土而出、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
31年后的2018年,宗庆后在面对央视《对话》栏目主持人的谈话时回忆道:“40年前,我刚刚从农村回到杭州顶替我母亲工作,到校办厂当工人。这一段时间我做过推销员,因为我不是掌权人,后来我想再发展,人家不想发展,我也没办法。校办企业不懂得做生意,把它做亏掉了,把本钱做亏掉了。当时教育局要重组企业,认为我还是比较会赚钱的,所以,就由我担任校办企业的经理。我以前给校办企业跑业务的时候,因为是小学校办企业,都被人家看不起。所以我当时的目标是一年挣10万元钱。”
要尝试、要发展,这是宗庆后发自内心的愿望。尽管在1987年,改革还没有深入,民营经济尚未腾飞,温州的投机倒把还在饱受打击。摆在宗庆后眼前的是一个亟待实践先行的时代,他所需要做的事情是自力更生。
1987年,私营经济地位刚刚明确,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必须尽快制订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它们的合法利益,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
承认私营企业,已是前进的一大步。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修正案正式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这给领先国内发展的浙商群体带来了政策机遇。这一时期,宗庆后抓住机会谋求企业快速发展。
1987年4月6日,宗庆后被正式任命为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经理,负责销售学生用品,2分钱一块的橡皮、6分钱一本的作业簿,每件物品只有几厘钱的获利。当年,宗庆后在承包经销部之余还先后创办了晶宫食品商店、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员工70人,创利17.23万元。他实现了第一年的经营承诺,这也是娃哈哈第一笔原始积累。
198
“人生或许就是一个碾过,扬起,吹动,沉淀,覆盖的过程吧,岁月的年轮碾过了几千年,这个过程也就重演了几千遍。”年代作家梁晓声在长篇小说《年轮》中说,时代和时代的转折之间,夹扁了那么多生活的样本,但其中总有不屈。
从20世纪70年代到今天,是中国社会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巨大的改革洪潮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财富的增长,更是对人性与价值观的巨大冲击和洗礼。这种变化与每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每一个个体被裹挟着前进,有些被洪流淹没,有些随波逐流,而有些勇立潮头。其中,宗庆后无疑是一位佼佼者,他自强不息,将一家校办小厂打造成行业领军企业。
企业的成立和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环境。对于宗庆后等优秀企业家而言,其创业发展往往是自觉遵循制度和推动改造制度并行的过程。创业机会的发现和创造,不由企业家自身拥有多少资源来决定,更多地依赖于创业者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追逐自控的特质,他们充分调动、整合外部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创业机会。相反,通过对自身资源能力的精确考量来评估创业机会的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或企业家,更多的是生意人或职业经理人。
回顾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波澜壮阔,成就非凡。这种转型经济下的企业成长战略,难以用根植于发达市场经济背景的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来充分解释。从经典战略管理思想看,外部行业因素给予企业机会与威胁,内部企业因素则界定了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两者交互影响企业发展。行业的结构性力量和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一起推动娃哈哈不断成长,并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但是,娃哈哈成功的原因还远不止于此,我们必须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中给予其更加饱满的解析。那是一个从管束转向开放的时代,娃哈哈是一个勇敢走向市场化的先驱,不屈不挠,勇立潮头。宗庆后深入融合并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企业发展道路,极具东方管理智慧。
娃哈哈的基业长青路
问:您觉得娃哈哈会基业长青吗?
答:在主业上可以做到!
——对话宗庆后
2018年4月12日下午,娃哈哈集团总部会议室
1987年,宗庆后正式创业,从杭州上城区文教局的一场会议开始。这场会议是娃哈哈的诞生时刻,也是整个第一批中国崛起力量的缩影,他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制度尚未完全放开、政策改革刚刚露出曙光、外部资本极为稀缺的外部环境,企业靠的是企业家的自我开拓与奋斗。
当时,杭州上城区文教局召开了一场下属校办企业经销部负责人的选拔会。会议内容是,为该区推动改革试验的校办企业承包经营遴选一位负责人,负责改制创新的校办企业的经营事宜,全年需要完成4万元的利润指标。文教局只提供4万元的开办费、14万元的贷款,也就是说,承接者除了上交年度的4万元利润,还要承担14万元的贷款。会议在紧张的气氛中进行,牵头此事的文教局副局长傅美珍此刻正在等待一个人的声音,就是此前她力推的人选——宗庆后。
终于,人群中有人说:“我干吧,不过创利4万元好像少了点,我可以保证上交10万元。”这个人就是宗庆后,当年他已经42岁,此前经历过15年的舟山和绍兴两地农场放逐、8年的销售员磨炼,他正在等待一个机会,真正可以破土而出、成就一番事业的机会。
31年后的2018年,宗庆后在面对央视《对话》栏目主持人的谈话时回忆道:“40年前,我刚刚从农村回到杭州顶替我母亲工作,到校办厂当工人。这一段时间我做过推销员,因为我不是掌权人,后来我想再发展,人家不想发展,我也没办法。校办企业不懂得做生意,把它做亏掉了,把本钱做亏掉了。当时教育局要重组企业,认为我还是比较会赚钱的,所以,就由我担任校办企业的经理。我以前给校办企业跑业务的时候,因为是小学校办企业,都被人家看不起。所以我当时的目标是一年挣10万元钱。”
要尝试、要发展,这是宗庆后发自内心的愿望。尽管在1987年,改革还没有深入,民营经济尚未腾飞,温州的投机倒把还在饱受打击。摆在宗庆后眼前的是一个亟待实践先行的时代,他所需要做的事情是自力更生。
1987年,私营经济地位刚刚明确,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必须尽快制订有关私营经济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它们的合法利益,加强对它们的引导、监督和管理。
承认私营企业,已是前进的一大步。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修正案正式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这给领先国内发展的浙商群体带来了政策机遇。这一时期,宗庆后抓住机会谋求企业快速发展。
1987年4月6日,宗庆后被正式任命为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经理,负责销售学生用品,2分钱一块的橡皮、6分钱一本的作业簿,每件物品只有几厘钱的获利。当年,宗庆后在承包经销部之余还先后创办了晶宫食品商店、保灵儿童营养食品厂,员工70人,创利17.23万元。他实现了第一年的经营承诺,这也是娃哈哈第一笔原始积累。
198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