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186093
本书构建一个微观的、较为完整的管理认知动态演化理论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管理认知是如何形成、如何变化以及如何融合的,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从管理认知形成的社会过程出发,提出管理认知变革是企业群体性试错学习过程。进而研究绩效反馈、高管团队特征等因素是如何促进管理认知变革的,在理论上为管理认知变革研究拓展一个新的视角。本书为管理者主动干涉或修正企业管理认知提供理论指导。此外,本书也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即未来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管理认知融合问题,特别是探讨新的CEO上任后,如何进行新CEO和原管理团队的管理认知融合。未来的研究可以以之为研究重点,进行深入探索。
1.战略变革的理论发展
一般来说,学者对企业战略变革的研究均遵循一定的理论范式,且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大致可以将战略变革理论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基于战略行为理论的战略变革外生论。20世纪60、70年代,以钱德勒、安德鲁斯和安索夫为代表的设计和计划学派强调战略管理是一个正式的计划过程,提出战略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sw0T分析框架(明茨伯格,2001)。其基本思路是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分析企业在环境变化中所带来的机会与造成的威胁,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同时,企业还必须关注战略实施中的内部组织的整合,以使战略在环境的动态变化中具有创造性和应变性。
波特(Porter,1985)在此基础上认为,企业战略的中心问题是对付竞争,在给出五种基本力量决定的产业竞争条件下,企业战略的中心任务就是找到能够抵御或影响这些竞争性力量的位置。企业战略制定的起点是产业分析,即首先应选择一个利润潜力大的行业,然后确定并通过实施特定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或重点集中战略)使企业在所选行业中赢得某种竞争优势地位。波特(Porter,1985)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出发,提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行业结构,而行业结构则决定了该行业的平均盈利水平;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即处在行业中的哪个战略集团。波特的这个观点也叫定位学派,它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外部因素,战略管理就是要为企业选择进入具有良好市场结构的产业,并在该行业内谋求更为有利的战略集团地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