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716711

l 繁体版累计销售超50万册。叙事王子周志建心灵疗愈经典大作。
l 原生家庭留给你的伤,你可以选择自己疗愈。
l 献给在不完美家庭中勇敢受苦的你。
l 一本撼动人心、感人肺腑,充满生命力的精彩好书。
通过故事的疗愈,接纳那个受伤的自己,让大家“都挺好”。
本书献给所有不完美的父母、所有受苦的孩子及所有不放弃自己的灵魂。
本书以“拥抱不完美、做真实的自己”为主题,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叙事疗法,目前广受关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追求完美这种心理倾向的内在原因,帮助读者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本书既是一本叙事疗法的大众读本,也是一本广泛意义上的心灵励志书。
在这本书里,作者说了很多关于自己不完美的母亲、不完美的自己的故事。读者从这些故事里可以看见自己,也愿意开始说故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故事的疗愈在于让我们得以重拾生命中的每个碎片,然后把它们拼起来,使生命变得完整。这个历程,就是自我接纳,就是你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的过程。
一人故事,众人故事。我们能够在这些故事里,看见自己,疗愈自己,领悟人生。
第一章 认回每一个不完美的自己
认回孤单 … 002
梦的领悟,黑影的隐喻 … 011
在每个发生里,看见自己 … 016
跟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 022
谦卑的修炼 … 027
看见自己想当好人的背后 … 032
认回自己的独特性 … 039
认回我的孤独与爱自由 … 043
第二章 认回不完美的母亲
是的,我有一个不完美的母亲 … 048
认回不完美的母亲 … 055
让内心那个理想的母亲死掉 … 066
新母亲的诞生 … 079
受苦的女人(母亲的故事) … 088
因为慈悲,所以懂得 … 096
第三章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忏悔的力量 … 104
内在小孩的灵性疗愈 … 111
不要背叛你的孩子 … 118
超度童年的伤痛 … 123
被背叛的痛,不只如此 … 129
原谅自己不能原谅 … 134
认回被背叛的感觉 … 140
承认自己不喜欢母亲 … 146
你什么时候开花,都可以 … 152
不要阻止你的孩子长大 … 157
第四章 在不完美中看见生命的美好
陪孩子走路回家 … 164
故事创造故事 … 170
勇敢的巨人 … 176
重新拥抱内在那个小孩 … 188
打蟑螂记 … 196
这样的寂寞,有谁懂 … 201
所有外在发生,都在内在 … 205
尊重自己的感觉 … 210
早知道是做梦,就早点醒来 … 214
偏见无所不在 … 218
不用改变,于是改变 … 223
故事最终回 拥抱不完美,与自己和解的时刻 … 229
附 录 满满的感动,满满的爱——来自《故事的疗愈力量》读者的热烈回响 … 234
延伸阅读 … 242
故事,创造一种集体的疗愈
2012年秋天因为出了一本书《故事的疗愈力量》,从而改变了我的生活。
本以为,我只是单纯地说故事,单纯地分享自己这十几年的叙事经验,说完,故事就该结束了,不是吗?
喔,没那么简单。
我十分讶异,因为我的书、我的故事,竟然创造了许多陌生朋友跟我的生命联结,当然,他们每个人都是“受苦、但不放弃的灵魂”。
半年来,我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各地读者的来信,信中,他们勇敢地跟我分享看我书的感动、从我的故事里如何看见自己。很多人都说他们是边看边哭的,甚至,有人干脆给我写长长的信,跟我分享他们挣扎的生命故事。
收到这样的信,感动万分。读着这些故事,与每个受苦的灵魂相逢,经常叫我红着眼眶,深深呼吸着。我何德何能,竟然可以让这些朋友如此信任我,愿意将生命“托付”在我手中。别忘了,“故事就是生命”。
对待故事,我始终是礼敬的。
很感动有人愿意掏心掏肺跟我分享生命故事,刚开始,我认真地阅读,也认真地响应,但这却花费我不少时间与精力。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这样不行,我太满了,我装不下去了,我意识到:我还要生活,还要工作。因此,后期的读者来信,我只能尽量做简单响应,感谢他们的信任与分享。这点,真的要请读者们体谅包容。对,我承认,我无法满足每一个人,我是不完美的。这点,我得学习“全然接受”。
但在众多来信中,有一种故事很激励我。
有人告诉我,我的故事激励了他,也改变了他。对,很多人因为读了这本书而做了新的决定:有人决定离职,有人决定结束一段关系,有人决定去旅行,有人决定考心理咨询师,有人决定好好地活下去……
“你的决定,决定了你的人生。”这些人因为这些决定,从此人生有了大改变,走向一条新的道路。在叙事里,这就是“重写生命故事”。
这些故事,大大地激励了我。
我的书及故事能造成如此的影响力,我始料未及。后来我跟朋友说,我知道故事很有力量,但我不知道故事的力量竟然如此大。
其中有两个故事,最叫我感动,我一定要分享。
2013年1月,我在北京有一场大型演讲。演讲完毕,听众排着长长的队伍准备让我签名。签到一半,一位中年妇女走到我的面前,眼神专注地看着我,然后红了眼眶。当时,我吓了一跳。突然,她缓缓地说:“周老师,感谢你的书,它救了我一命。”
我愣在那里,表情惊讶,不知该如何回应。
然后,她接着说:“去年秋天,我得了抑郁症,一直想自杀,连我的咨询师也束手无策,有一天她跟我说:‘就算你要死,也先把这本书看完再说吧。’她把你的书丢给我,要我看。我花了三天看完,边看边哭,然后跑去跟我的咨询师说:‘我会好好活下去的。’”说完,她泪雨如注。我依然无言,红着眼眶。
另一个故事,是在台湾。
有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电话,他二话不说劈头就骂我,批评我写这样的书会害死人,还问我在哪一间大学任教,要去学校告我的状(听到这里,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人不是我的读者,他根本没看过我的书。书上写得很清楚,我是自由工作者啊,他竟然不知道)。
被骂得莫名其妙,我心里很不舒服。直到晚上,真相大白。
晚上我又接到一位陌生女子的电话。她说:“周老师,很抱歉,我先生下午打电话骚扰你,对你很不礼貌,真的很对不起。”
我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她先生酗酒,长期对她精神虐待,用粗话骂她,甚至打她,但她觉得“家丑不可外扬”,她一直隐忍着,不敢说,也不敢离婚,抗抑郁的药持续吃了好几年。
“有一天我去医院回诊,我的精神科医生看不下去,他推荐我看你的书,我买回来两天就看完了。然后,我每天就抱着这本书反复看,吃饭看、睡觉也看。边看边哭。”
“昨天,我先生又喝醉酒骂我,甚至想动粗,但这次我瞪着他,跟他说:‘你敢再动我一根汗毛试试看,我一定告你,跟你离婚!’”(听到这里,我的眼泪就飙出来了。)
这位女士瞬间变成一个“巨人”,变得好有力量。
那晚,她没有被打。第一次,她为自己“挺身而出”。
我终于明白了那通男子的电话是怎么一回事。
是的,是我“害”他不能继续虐待他老婆。他的老婆竟然敢“顶嘴”、想告他,是我“害”他不能继续使用暴力控制他老婆的。
我很高兴,我“害”了他。
最后,那位女士向我表达深深感谢:“我真的受够了,我要开始学会爱自己,谢谢你的书带给我力量。”
这些故事,带给我极大的震撼与启示。
真要感谢这本书,让我有机会可以跟这么多受苦的灵魂深深联结,当中,我再次充分感受到故事的神奇疗愈力量。
于是,我在想:如果我只要单纯、老老实实地说故事,就可以在无形中帮到一些人,那我为什么不做呢?这便是我一年后愿意继续写第二本书的动机。
是的,这本书可以当作上一本《故事的疗愈力量》的延续。我继续说着我的生命故事,以及我做叙事咨询工作的故事。如同苏格拉底说的:“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在还没有给出故事之前,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故事给出一种明白、一种看见。
尤其在这本书里,我说了更多关于自己不完美的生命故事。
是的,我有一个不完美的人生、不完美的家庭,我本身也是一个不完美的人。这些,通通要认回来。“我不用完美,但我要完整”,这句话在我的书里反复出现,使许多读者受益。
说着自己不完美的故事,除了认回自己,让自己更完整,当中,我也看见自己的勇气与力量。如同《不完美的礼物》一书作者布芮尼·布朗所言:“揭露自己的故事,并且在过程中爱自己,会是我们所行之事中,最勇敢的一件事。”
是的,说故事是一件“爱自己”的事,它也是一种自我疗愈。
更神奇的是,说故事不只疗愈自己,无形中也疗愈了他人。这几年,我的叙事工作坊、私塾,就是在做这件事。我们在彼此的故事里,看见彼此,也疗愈彼此。故事,创造出一种集体疗愈的效果与行动。
许多读者来信告诉我,因为我的书、我的故事,让他们的生命有了新的看见与改变,通过这些读者的回响,我才知道:原来,在故事中,我们是一体的(We are the
one)。
一人的故事,众人的故事。在故事中,让我们得以拥抱不完美、拥抱生命,并发现这是人性的共通之处。如同厄尼斯特·科兹所说:“不完美是我们与别人最大的共同处。”说得真好。让我们能够彼此靠近的,其实都是我们的“不完美”,而绝不是我们的优点、长处。
说故事,得从生命的断裂处开始。
这个“断裂处”,就是让我们伤痛的不完美处。在生命的裂缝里,藏着恩典,我们得去寻找;通过说故事,叫我们看见生命的恩典。
说故事,让我看见自己、认识自己,也更拥抱真实却不完美的自己。在故事中,让我们踏踏实实地跟自己“在”一起。这就是“我说,故我在”。
在这本书里,我说了很多关于自己不完美的母亲、不完美的自己的故事。唉,对于要如此“厚颜无耻”去暴露自己不完美,我不是没挣扎过,当然有,心里还是会挣扎的,相信我。只是,我依然相信,这件事是值得我去做的。故事的疗愈,得从我以身作则开始。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这是我的信念。
最后,感谢中国妇女出版社愿意出版这本书。同时我更要感谢我的个案案主、参加我私塾工作坊的学员,没有你们,就没有叙事实践,也就没有这些故事。这本书有些故事,如果是出自他们身上的,都经过化名与大量修饰处理,目的在于尊重其个人隐私。如果还有其他不完善之处,敬请不吝指教,当然更欢迎读者与我分享您的阅读心得。
因为故事,叫我们同在。
因为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度与力量。
因为故事,叫我们活着,不再孤单。
因为故事,让我们拥抱不完美,并活出真实的自我。
切记,我们都不完美,但我们都足够好了。故事的疗愈力量,就是这样来的。
来自各方的赞誉,一致真诚推荐的好书
放弃改变,改变才可能发生
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和生命中的缺憾,需要很大的勇气;要认回且拥抱它们更是非常困难。因为,那先要面对害怕及痛苦,并义无反顾地转身与自己的“黑影”相遇。但志建老师做到了!
这样的实践,其实必须带着诚挚的“愿意”,去真实地接触内在自我,并抱持高度尊重生命的态度。完形治疗创始人皮尔斯(Perls)曾说过一句看似吊诡但颇富哲理的话:“只有放弃改变之后,改变才可能发生。”我的咨询经验告诉我:所谓“放弃改变”,就是一种全然接纳自己或他人的精神,因为接纳一切,让我们的情绪及生命能量得以自由流动,松动与改变于是开始。
志建老师以坦诚与真实说故事的方式,分享了一段段自我疗愈与疗愈他人的美好历程。他的叙事治疗充满着温柔的力量!
——曹中玮(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
咨商学系兼职副教授,心理咨询师)
一个具有疗愈性的人
人人都有故事,却不见得会说故事,即使会说故事,也不一定能说得具有疗愈性。志建不只是充分发挥他说故事的天分,而且还把故事说得具有疗愈性。
疗愈,就是从认识自己开始,以真诚一致与同理心,面对生命故事,认回自己,进而爱自己。志建娓娓道来,促使读者进入自己的生命故事,让困顿的生命看见希望,并在生命的转折处进行自我疗愈,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诠释经验,并拥抱自己的不完美。阅读本书可以说是一种集体的疗愈,志建是一个具有疗愈性的人。
——陈美琴(台湾辅仁大学医学院
临床心理学系副教授)
一本令人震撼、用生命写成的书
历史,英文叫作“ history”——他的故事。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故事,就没有历史,没有历史,就没有文化,也没根底了。
人,也一样,也是由无数个喜怒哀乐、辛酸血泪故事集合而成。
人,如果没有故事,也就没根了,就不会长大了。
阅读志建的文章,心情是复杂多重的。故事精彩,文笔流畅,可以轻松阅读,但是故事内容是深刻的、有血有泪的,所以无法一气呵成,必须留白、喘息、沉淀、反思……也因为这是用生命写成的故事,所以震撼性很高,启发性很好,影响力也就在其中了。
志建的故事疗愈,让大家可以安全、放心地述说自己的伤心往事,通过一次又一次地述说自己的故事,把破碎的自己逐渐整合起来,真诚地拥抱自己的不完美。这些故事,疗愈了说故事的主人翁,也疗愈了阅读故事的读者,包括我自己。
感谢志建的好故事,这是一本助己助人的功德好书。
——杨田林(台湾专业人文企管讲师)
他是天生的治疗者
治疗者的状态其实不比被治疗者来得不耐人寻味,而所谓好的治疗者必然是负伤疗愈者。对我来说,志建是属于“天生的治疗者”,他通过反复叙说自己的家族故事及叙事实践的理念,改写了自己的故事版本,也帮助无数人跳脱了“被诅咒者”的角色,让自己及别人得到释怀和祝福的可能性。
——徐立仁 (台湾某医院精神科医师)
一本带出深深反思的真诚好书
在休息的时间里能够阅读这本书,其实是很感动的。我把它当成文本,一边阅读,一边反思自己的生命故事。在缓慢阅读的过程中,我会间断地停下来问自己:“我为何那么害怕犯错?为何当别人超越我的时候,那种‘输人一等’的恐慌是如此的真实?”谢谢志建,你的故事如此真诚,如此动人!
——连廷诰(台湾远东科技大学旅游事业管理学系副教授)
光是“好看”还不足以形容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很喜欢,不只是用“好看”就足以形容……
内心的琴弦一直被作者及叙说的生命故事拨动着,有好多好多的共鸣。
在一个个“原来……如此……”的发现中,认回这就是我,也能看见我不只是我,而完整了想要成为自己的我。
——林祺堂(台湾心灵魔法师)
哇,志建真勇敢!
“哇”与“喔”,是看这本书,不时发出的声音。“哇”说的是敬佩,志建真勇敢!“喔”说的是一份懂得,真实真的需要好大的勇气!
——黄士均(心理咨询工作者)
第一章
认回每一个
不完美的自己
当一个人能够真实地接触自我
看见、不批判,接纳、不否定
如实观照、反思
对我来说,这就是修行了
认回孤单
如果否认了生命里的孤单,
于是也否定了自己的存在,
这,才会叫自己更孤单。
人,生而孤独。其实,从小我就是一个孤单的孩子。
在长长的书写里,叫我认回了自己的孤单。后来,在我孤单的故事里,让别人也遇见了他自己的孤单。于是,我才明白了“人,生而孤独”这句话。于是也才知道:如果人否认了生命里的孤单,才会叫自己更孤单。
孤独,如果是生命中的必然,那就转身、认回,将它看个透。
进入我的孤单,叫我得以靠近自己,并与他人的孤独同在。
于是,我想说故事——说我孤单的故事。
故事,就从一个梦说起吧。
梦
有一年春天,接近清明时分,一连下了好几天雨,我的心被滴滴答答的雨声敲出一个又一个洞,那是寂寞的洞。于是,在一个天将亮的清晨,我做了一个梦。
梦里,我跟我两个侄子在玩,其实他们现在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但在梦里,他们变成了小孩,而且是身体很小的小孩,像卡通里面,把小孩子画得很小很小、很可爱的那种。
小小的身体,圆滚滚的脸,小孩用单纯的眼睛看着我、跟我说话,一直笑、一直笑,笑得很开心。不一会儿,他们爬到我身上,像松鼠一般,在我身上蹿来蹿去,玩得不亦乐乎。
梦中的我,玩得好开心。记忆中,我不曾这么跟小孩子玩过。
不一会儿,他们突然长大了,变成了大人。
接着,我们玩着互背的游戏。一下子是我背侄子,一下子换成侄子背我,我们玩得不亦乐乎,笑声连连。梦中,我有点儿担心侄子背不动我,但他却可以,他背着我,开心地大笑,然后一直跑、一直跑。哈哈哈,笑声穿透天际……
忽然间,我醒了。
醒来时,嘴角还残留着梦里的微笑,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洋溢在心头。在那个当下,我以为,侄子还贴在我背上,因为背上余温犹存。
喔,原来是一场梦……
童年的孤寂
醒来后,打开窗,望着窗外湿冷的天气,吸了一口冷空气,也叹了一口气。此刻,整栋房子,只有我,一个人。
幽幽地坐回床上,继续回味着梦里的笑声与欢乐,我想要抓住此刻幸福的余温。
突然间,我想起了就在上个月,我也做过类似的梦。
那一次,我梦见自己出现在一所高中,看见一群高中生在教室里打打闹闹、玩成一片。那次梦里,我像个隐形人,在一旁观看年轻人打闹,同时也感染着他们的青春气息,那个当下,心情十分愉悦。
那一次,从梦中醒来时,一样有一种满足、喜悦感,心里暖暖的。
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我自忖着。
不久之后,我意识到一件事:我看见了我的孤单。对,我很孤单。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如此。
这两次梦中的场景,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经验。从小,很少有人这样和我玩、逗我开心;从小,也很少有人这样开心地背着我、逗我笑。印象中,我经常是孤单一个人的。孤独,是我童年的写照。
小时候家贫,父母为了生计必须出外劳动、做小生意,经常把我放在家里。那时候的我四五岁吧,经常一个人在家,兄姐都去上学了,我没上学,或许是家贫,父母没让我上幼儿园。
在四五岁之前呢?
当我还是婴儿的时候,据说母亲背着我到处摆地摊、做生意。我当然不记得了。但我想这应该是真的吧,因为我有一点O形腿,据说那就是小孩子被大人背在身后太久所造成的。
小时候的我,在母亲的背上,除了母亲的体温,就是自己一个人。母亲忙着做生意,无暇管我,我只是依附在她背上的一个“东西”。
有一次,我哭闹得很凶,一位跟母亲买东西的妇人好心对母亲说:“你的孩子饿了,赶快带他回家喂奶吧。”此刻,母亲才意识到,原来,她的背后还有一个我,而且我饿了。这是母亲前几年才跟我说的故事。
等到两岁以后,我可以爬、可以走时,我就离开了母亲的背。
那时,我还无法独立在家,于是母亲依然带着我到市场跟她一起摆地摊做生意。人来人往中,母亲忙着吆喝卖东西、招呼客人,赚钱维持生计,是母亲的第一要务。而我呢?离开了母亲的背,小小的我一个人处在人潮中,不是满地爬,就是呆呆地坐在地上望着人来人往,等待母亲收工。那种等待,是漫长的,但我也习惯了。在长长的等待里,我一个人,发呆,没人理。
喔,原来我的孤单,是这样来的。
等到四五岁,当我可以自己独立进食时,母亲就把我一个人放在家里了。我不再成为她东奔西跑的累赘。那时候,母亲依旧很拼命,每天早出晚归,一个人背着大大的背包,里面装满兜售的物品,外出赚钱打拼。
那段一个人在家里的日子,我依稀有点儿印象。
记得,我经常在离家门口五十米的一棵大龙眼树下玩耍,等待家人回来。记忆中的大树,是一棵茂盛的龙眼树,高大浓密,它取代了母亲的背,成为我童年唯一的依靠。
每天,日升日落,在大树下,我玩着树枝、听着风声、对着天空发呆,打发一整天。信不信由你,那时候,我一个人在树底下,经常喃喃自语,对着树、对着空气说话,甚至,跟一些看不见的东西说话。
有一年秋天,我坐在树下,望着一旁秋收的稻田,一群农夫正忙着收割。每到中午,农妇会送来丰盛的午餐和点心,然后,好心的农夫会拿来一块糯米糕或端来一碗绿豆汤给我。那一年秋天,树下的我,开始跟人有了联结。
吃着温暖的食物,农夫每次都问我是谁家的孩子。每次,我都低着头只顾吃喝,不说话。然后,在那个秋收的季节里,每天我都会出现在田埂边,依旧一个人,发呆,然后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好心的农夫会来分我点心吃。喔,那是一个温暖的秋天。
有一天,农夫给我一碗红豆汤后,再次问我的名字,我依旧不答,然后他转身,跟旁边的农夫说:“真可怜,这孩子是哑巴。”
是的,从小我就是一个安静的人。那份安静来自跟人的关系断裂。
前几年过年,大我一岁的表姐还跟我说,她对我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我经常坐在田埂边,一个人对着天空发呆,一坐就坐好几个钟头。那个田埂,就在离龙眼树十米的地方。
等到上了小学,我还是一个人。
那时小学一、二年级只上半天学,因为教室不够,所以一、二年级须轮流使用教室。如果我下午上课,早上我就会一个人在家,等到中午时,自己去厨房热菜吃。饭菜是妈妈一早出门时留在餐桌上的,自己弄热来吃,吃完再自己一个人走半小时的路去上学。
每次我跟朋友讲这些事,他们都不信,觉得我在编故事。“太夸张了吧。”朋友说。如果是现在,根据法律规定,我的父母这样把我单独留在家里,绝对是违法的。但是,法律哪里知道,以前贫穷人家,为了养家糊口,父母得出外打拼的辛苦与不得已。
贫穷与匮乏,会逼着孩子长大。贫穷人家的孩子,很早就得学会独立、自立自强,这是生存之道。
我当然知道,这不是父母的错,也不是我的父母不爱我,那是大环境造成的。按照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论,当时我的家还停留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那是一种“生存焦虑”的求生存阶段。这些,不是有钱人家,也不是冰冷的法律可以理解明白的。
贫穷与自卑
于是我终于明白:我独立自主的生存之道,是怎么来的了。
生长在那样的大环境、贫穷的年代、蓝领阶级的家庭里,你不得不长大,不得不自立自强。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生存、生存。
说完了故事,于是我也渐渐明了:这个生存之道,带给我的日后影响是什么。
对,当我学会了独立、不依靠别人、一切都自己打理时,我自然也变得孤单、孤僻、不合群。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擅长跟人“合作”,虽然我也很渴望体验跟人一起完成一件事的感觉。如好友D所说:“你能力太强了,很多事一个人就可以搞定,根本不需要别人。”这是真的,我经常觉得一个人反而好做事。
记得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好焦虑。
我的焦虑,跟一般孩子的焦虑不同。很多小学生的上学焦虑来自与父母的“分离焦虑”,但我不是。从三四岁起,父母就经常不在家,都是我一个人,我早已习惯分离、习惯孤独了。我的焦虑反而是,我不知道要如何跟一群陌生人相处,我更不知道如何跟一样年纪的孩子玩耍、互动。
那时候小小的我,真的很焦虑。
小学一年级时,我很怕生,记得第一次去学校的我焦虑到连下课都不敢出去玩,包括上厕所也不敢去,结果,我就直接坐在教室,尿湿裤子。然后,这件事成为全班的笑柄,于是,我就更退缩、更自闭了。
这也是让我自卑的开始。
从小孤单的我,经常一个人,很晚社会化。进入小学,我开始意识到别人的存在,也开始意识到我跟别人的“不同”。这个不同,让我很自卑,也让我被“边缘化”。贫穷与人际的失能,都很叫人自卑,这是我小时候深刻的记忆。
自我救赎之道
学习心理咨询将近25年,在生命走入秋天之际,回首人生,说着自己从小孤单的故事,我于是明了:自己为什么会走上心理助人工作者这条路。原来,这是一条“自我救赎”之道。
小时候的贫穷、父母为了求生存造成对我的忽略,这些虽然让我很早就学会独立自主,但是,如今我才明白:我内心有一个小男孩,他渴望爱、渴望被照顾呵护,这个小男孩很想被看见,很想他的需求被满足。而且我也知道,这种爱的需求一直都在,它不会因为我长大成人、功成名就而消失。
研习心理学以后,我更加明白:贫穷与物质的匮乏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爱与关系的匮乏。
当年母亲的生存焦虑,已经大到无法对孩子给出爱来,我必须承认:从小我爱的“奶水”是不足的。虽然我知道这不能怪她,母亲本身是先天不足,她从小就没有被爱够,她的父母是剥削型的父母;但此刻,我却不能否认自己内在小孩爱的匮乏与需求。
我也知道,其实他们是爱我的,他们尽力了,不然不会拼命去赚钱,好让我们一家人可以温饱、存活,不是吗?但我也必须承认:这种爱(奶水),是不够的,对当时那个小男孩而言。
从小我就不哭不闹,在当时那个物质与爱同时匮乏的大环境下,凡事的考虑就是“生存”。于是,我自动地变成一个乖顺懂事的孩子,安安静静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孤单、自由。
现在回观,当然理解那份过度的成熟与懂事,其实是压抑。压抑,切断了内在本我的需求与渴望,这件事,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虽然独立让我得以存活,活得坚强又能干(像我妈一样),但独立也让我孤单,并与他人产生断裂。
早上的梦里,叫我遇见了自己内在孤单的小男孩。回顾儿时过往,去面对自己不完美的人生,更叫我明白一件事:孤单,是我的生命本质,而我会走上心理助人之路,其实也是想要认回我内在那个孤单的小男孩。
说故事,认回自己的同时,我也在疗愈内在那个孤单的小男孩。
梦的领悟,黑影的隐喻
直到今日,通过这个梦,
内心那个小男孩,才得以被我这个“父母”,
以充满爱意的方式,给认了回来。
说完以上的故事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这么能够同理我的案主了。
因为我从个案身上,看见了自己。我自己走得有多深,我就能走进别人的生命有多深。我看见了自己的孤单,于是我也才能同时看见案主生命里的孤单寂寞。
成为心理助人工作者,让我享受着跟人的亲密互动,这是我要的。聆听故事,借由别人的生命,我得以同时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当我进入那幽暗深远的黑洞之后,我同时看见自己与案主的内在小孩,那个一直渴望被理解、被拥抱的小孩。
我想,我今生的任务,就是去解救自己内心那个小男孩吧。
我靠近了自己的内在小孩,于是我才可能去靠近他人的内在小孩。这十多年来,我致力于叙事疗法,聆听着别人的生命故事,原来,我在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好父母”,借由聆听别人内在小孩的声音,去聆听自己内在小男孩的声音;我试着学习爱别人,其实是在学习如何爱自己。
爱自己,是需要学习的,相信我。尤其当你从小就处于爱的匮乏状态时。
在初中、高中的时候,我经常羡慕那些有一大堆朋友、可以轻易跟人说说笑笑、建立亲密关系的同学。那时候的我缺乏这种能力,也缺乏这种关系,直到近不惑之年后,我才开始学会跟人深谈,说内心事。这都要归功于“叙事”。叙事这件事,我是彻彻底底先实践在自己身上的。你不能给别人你身上没有的东西。通过说故事、听故事,让我与自己有了深深联结,进而,才能跟他人产生亲密的联结。
再回顾那天清晨做的梦,梦中的我,充满了爱意,跟着侄子一起玩耍,那一刻,十分开心。此刻,我突然领悟到:梦中的孩子,其实就是我自己。
其实我是在跟自己玩,我在背我自己。原来,现在的我,已经有能力爱自己、有能力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了。这个发现,叫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是的,直到今日,这个梦不只叫我认回自己的孤单,更让我以一个“好父母”充满爱意的姿态,去认回那个小男孩。这是一个充满疗愈的梦。
转身面对黑影
从一个梦开始,诉说自己孤单的童年,同时也去认回童年孤单的自己,这就是故事疗愈。
过去所有发生的且不完美的,除非你转身面对,与它相遇,才能叫那个经验得以“安歇”、重新被安顿。不然,它会成为一个阴影,一辈子跟随你,叫你痛苦不堪。
此刻,我突然想起一个故事,那是一个隐喻。这个隐喻出自《地海巫师》这本奇幻小说。
书里描述了巫师格得如何学习巫术成为大法师的过程。年轻气盛的格得在巫师学院时,一直是个表现优秀、领悟力高的巫师,所以很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他的同伴很不服气,经常挑战他,而他也喜欢接受挑战,得意地展现自己的魔法实力,想叫人屈服于他。
据说,在所有法术中最难的是把黑影、黑暗的力量召唤出来,然后再把它们收回去。一般巫师都不会,但是格得会,因为他非常聪颖、领悟力过人。有一次,在同学的挑衅下,他又把黑影、黑暗的力量召唤出来,但这一次,他却收不回去了,毕竟,他还是个年轻的巫师。
于是,黑影就每天跟着他,不断地伤害他、迫害他,而且会幻化成他的影像,到处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所以他也一天到晚被人追杀。
格得因此陷入痛苦,一路逃亡,不知所措。于是他想起在巫术世界里的传说,要制伏黑暗力量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找到它的真名,喊出它的名字,黑影就会被制伏。
格得花了很长时间寻找黑影的名字,但始终无功而返。
有一天,他又被黑影追杀。这次,他逃到天涯海角,面对悬崖无路可逃时,他决定放弃逃亡。他突然转身面对黑影。就在他面对黑影时,逃无可逃的他内心涌上一股巨大的悲伤,然后,他对着黑影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格得、格得。”刹那间,黑影消失了。黑影竟然被收服了。
这是一则隐喻故事,其实“黑影就是自己,自己就是黑影”。转身面对自己,才能收服黑影。
同理:是指对人要有同理心,即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感受、去理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