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409996
《点亮心中的红绿灯》为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历、观察和感悟写出的亲感实受,以通俗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或宣传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或呼吁开车人提高自身素养,或讴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篇篇充满正能量,其中多篇文章曾见诸于报纸、杂志与网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点亮心中的红绿灯”,强调遵章行驶,突出安全行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开车是一场修行”,说说思想改造,有车了更应该有“车德”;第三部分“开车的人*应该学些什么”是开车人应该掌握的基本用车技巧。精炼,实用,读者能够从这些文章中读出些什么悟到些什么。
《点亮心中的红绿灯》:
别把“开慢点儿”当成耳旁风
加完油,准备开车离开,加油员对我说:“开慢点儿!”我回应一声:“谢谢。”然后缓缓起步。
“开慢点儿”这话,不知听过多少回了。探亲访友、外出办事、每一次告别,几乎都能听到这句话,而每次听到,心里都是暖暖的。
“开慢点儿”,相当于日常送客时的“慢走”,蕴含着依依不舍的感彩,既符合传统礼仪,又代表着现代精神文明,无论说者与听者关系是亲是疏,一句“开慢点儿”,足以从感情上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但是,一声“开慢点儿”,不仅仅是礼貌,更表达了对驾车者安全的关切。
如果开车的人切实把“开慢点儿”记在心里,时时绷紧“开慢点儿”这根弦,行车安全系数就会更高一点。路口开慢点,特殊路段开慢点,即使在宽阔的道路上也没有必要肆无忌惮地“放野马”。同样遇到意外情况,车速慢一点,就有回旋的余地,甚至可以规避事故;反之,“十次肇事九次快”,已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验证出来的事实。
本来,有关管理部门依据法规和实际情况对不同道路、不同路段的行车速度有着明确的限制,约束人们“开慢点儿”,采取这样的措施,是对驾车人负责,也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遗憾的是事关生命财产安全、违章超速行驶的事情时有发生,或者越快越好,或者争道抢行,更有甚者“勇”闯红灯,这样的行为,自然存在危险因素。
说起闯红灯,我曾在一家报纸上看到过有文章介绍经验,说红灯时做好准备,绿灯亮起立刻加大油门,快速通过路口。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几遍,觉得很不得劲。文章的作者不但对交通法规理解有误,而且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不负责任。城市道路行车本来就有限速规定,接近路口更应该减速,绝不是能开多快就开多快。有朋友说得好,“抢行无异于抢祸”,稳妥的司机接近和通过路口时往往半踩刹车,即使遇到突然情况也能泰然处之,倘若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求快,就离出事不远了,前不久所闻“绿灯头撞上绿灯尾”事件,应该就是很好的佐证。
闯红灯比一般抢行更为危险,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总是有人抱着侥幸心理,尤其在没有监控、录像设备的路口,闯红灯现象屡有发生。我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候,曾经几次目睹一位年轻的女士硬是从逆行车道闯过红灯,那架势,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她也是到学校接孩子的,我就不理解,如此拿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安全不当回事,难道就没有人对她说过“开慢点儿”?
有人嘱托“开慢点儿”是福分,千万别听得多了就不珍惜而当成耳旁风。
放下手机,立地成佛
儿子和一位同事过马路时遭遇了车祸,儿子左腿腓骨骨折还有几处擦伤,虽然要受一些苦痛,但不幸之中的万幸是没有生命危险。儿子的同事却没有那么幸运,身上多处骨折,严重的是头部受伤,尽管做了三次开颅手术,却迟迟没能醒来,七八天过后依然没有脱离险境。
车祸发生在一个夜晚的九点左右,第二天上午我看了车祸现场,那是马路靠近人行道的一侧,一条宽约六十厘米、长约两米的血迹,横贯自行车便道并延伸喷洒在路沿石上,令人触目惊心。看过现场之后,我很奇怪司机为什么偏离了正常的行驶方向,而且现场没有任何刹车痕迹。
车祸发生之后,司机在时间逃逸了,逃逸行为的确令人愤恨,但只是愤恨也不解决任何问题,医护人员、亲属、同事、朋友着急的是救助伤员。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