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98084
★ 作家出版社出版,余秋雨推荐、梅子涵作序
★ 戴尔·卡耐基《林肯传》的全译本,知识点有注释,适合7-14岁孩子阅读
★ 重量轻,版式疏朗,便于携带。收藏、馈赠俱佳。
本书是戴尔·卡耐基《林肯传》的全本,依据美国纽约口袋本出版公司quanwei版本译出。市场上已有的中文译本几乎皆为删节版本。而且,无一例外地将作者前言(《本书的写作原因及过程》)、第二十一章有关史丹顿的生平部分、第二十四章有关格兰特将军在参加内战前的经历部分、第二十九章的部分文字以及第三十至三十三章的全部文字,尽皆删去,并且在其他很多与林肯关系不大的细节上,也有一些删改。这些删节的内容,约占全本的五分之一。
这次对《林肯传》的重译,译者依据美国纽约口袋本出版公司(Pocket Books INC.New York)的版本,几乎无任何删改地译出。书的原名是《鲜为人知的林肯》(Lincoln The Unknown)。在这个全本中,除了林肯本人的生平经历之外,读者还将看到作者对写作经过的表述,以及林肯夫人、史丹顿、格兰特和刺杀林肯的布斯的生命历程,还有林肯尸体险些被盗等许多其他译本从未译出的精彩内容。
感人至深,成就伟大人生经历的艰辛与痛苦写得淋漓尽致。
大社出版,品质保证。
《林肯传》是20世纪伟大的人生导师、不断创造“人类出版史上奇迹”的戴尔•卡耐基的传记作品,描述了林肯这位平民总统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困苦的童年岁月、坎坷的求学之路、不幸的婚姻生活、忍辱负重的白宫生涯,真实地再现了一个神情忧郁、始终在痛苦中挣扎却能保持品德高尚、满怀仁慈之心的伟人形象,他那在坎坷中百折不挠的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成为人类历史上搏击人生的典范。
1 第 一 章
11 第 二 章
19 第 三 章
29 第 四 章
41 第 五 章
53 第 六 章
63 第 七 章
73 第 八 章
81 第 九 章
93 第 十 章
99 第十一章
109 第十二章
117 第十三章
129 第十四章
143 第十五章
151 第十六章
163 第十七章
171 第十八章
179 第十九章
187 第二十章
197 第二十一章
213 第二十二章
225 第二十三章
241 第二十四章
255 第二十五章
269 第二十六章
275 第二十七章
287 第二十八章
301 第二十九章
307 第三十章
323 第三十一章
333 第三十二章
347 第三十三章
种好处女地
——“小书虫读经典”总序
梅子涵
儿童并不知道什么叫经典。在很多儿童的阅读眼睛里,你口口声声说的经典也许还没有路边黑黑的店里买的那些下烂的漫画好看。现在多少儿童的书包里都是那下烂漫画,还有那些迅速瞎编出来的故事。那些迅速瞎编的人都在当富豪了,他们招摇过市、继续瞎编、继续下烂,扩大着自己的富豪王国。很多人都担心呢!我也担心。我们都担心什么呢?我们担心,这是不是会使得我们的很多孩子成为一个个阅读的小瘪三?什么叫瘪三,大概的解释就是:口袋里瘪瘪的,一分钱也没有,衣服破烂,脸上有污垢,在马路上荡来荡去。那么什么叫阅读瘪三呢?大概的解释就是:没有读到过什么好的文学,你让他讲个故事给你听听,他一开口就很认真地讲了一个下烂,他讲的时候还兴奋地笑个不停,脸上也有光彩。可是你仔细看看,那个光彩不是金黄的,不是碧绿的,不是鲜红的。那么那是什么的呢?你去看看那是什么的吧,仔细地看看,我不描述了,总之我也描述不好。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很多很多年来,人类一直在想办法,让儿童们阅读到他们应该阅读的书,阅读那些可以给他们的记忆留下美丽印象、久远温暖、善良智慧、生命道理的书。那些等他们长大以后,留恋地想到、说起,而且同时心里和神情都很体面的书。是的,体面,这个词很要紧。它不是指涂脂抹粉再出门,当然,需要的脂粉也应该;它不是指穿着昂价衣服上街、会客,当然,买得起昂价也不错,买不起,那就穿得合身、干干净净。我现在说的体面是指另一种体面。哪一种呢?我想也不用我来解释吧,也许你的解释会比我的更恰当。
生命的童年是无比美妙的,也是必须栽培的。如果不把“经典”往这美妙里栽培,这美妙的童年长着长着就弯弯曲曲、怪里怪气了。这个世界实在是不应当有许多怪里怪气、内心可恶的成年人的。这个世界所有的让生命活得危险、活得可怜、活得很多条道路都不通罗马的原因,几乎都可以从这些坏人的脚印、手印,乃至屁股印里找到证据。让他们全部死去、不再降生的根本方法究竟是什么,我们目前无法说得清楚,可是我们肯定应该相信,种好“处女地”,把真正的良种栽入童年这块干净土地,是幼小生命可以长好、并且可以优质成长的一个关键、大前提,一个每个大人都可以试一试的好处方,甚至是一个经典处方。否则人类这么多年来四面八方的国家都喊着“经典阅读”简直就是瞎喊了。你觉得这会是瞎喊吗?我觉得不会!当然不会!
我在丹麦的时候,曾经在安徒生的铜像前站过。他为儿童写过好的故事,但是他没有成为富豪。铜像的头转向左前方,安徒生的目光童话般软和、缥缈,那时他当然不会是在想怎么成为一个富豪!陪同的人说,因为左前方是那时人类的个儿童乐园,安徒生的眼睛是看着那个乐园里的孩子们。他是看着那处女地。他是不是在想,他写的那些美好、善良的诗和故事究竟能栽种出些什么呢?他好像能肯定,又不能完全确定。但是他对自己说,我还是要继续栽种,因为我是一个种处女地的人!
安徒生铜像软和、缥缈的目光也是哥本哈根大街上的一个童话。
我是一个种处女地的人。所有的为孩子们出版他们应该阅读的书的人也都是种处女地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好好种,孩子们也应当好好读。真正的富豪,不是那些瞎编、瞎出下烂书籍的人,而应当是好孩子,是我们。只不过这里所说的富豪不是指拥有很多钱,而是指生命里的优良、体面、高贵的情怀,是指孩子们长大后,怎么看都是一个像样的人,从里到外充满经典气味!这不是很容易达到。但是,阅读经典长大的人会渴望自己达到。这种渴望,已经很经典了!
卡耐基开启了一扇充满新鲜感和亲密感的大门,将这部伟人的传记写成了精彩的小说。
——《纽约先驱论坛报》
这是美国历史上令人惊讶的故事。这本关于林肯的书是前所未有的。在我看来,没有任何一本关于林肯的小部头著作能把林肯展现得如此丰富,如此令人刻骨铭心。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电台播音员 洛厄尔·托马斯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其实,这两位美国伟人有着非常不同的性格。如果说华盛顿的标记是他的高尚品德的话,那么,林肯的标记就是他那无与伦比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 曹德谦
章
在哈洛德堡她养育了八个孩子,并在当地民众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好名声——她的名字此前一度代表一种恶毒的称呼。日后,她的两个儿子成为牧师,她的一个外孙——其母正是她的那个私生女——后来当上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从前在哈洛德堡,有一个女人,名字叫安·麦克金迪。据史料记载,安和她的丈夫是早把猪、鸭子和纺车带进肯塔基州的人,史料上还提到安也是早在这片黑暗而蛮荒的地区生产黄油的女人。不过,真正让她出名的事件,则是她创造了一项纺织业中的经济成就。在神秘莫测的印第安人的村庄里,棉花没人种植,也压根买不到,林中的灰狼又会吃掉绵羊,所以在当时,找到成衣的材料几乎是不可能的。安·麦克金迪既聪慧,又敢于创新,她从两种储量很大且造价低廉的物质——荨麻和野牛毛——中制造出了“麦克金迪布”。
这可是一项伟大的发现。那些家庭主妇们为了到她的小木屋中学习这项新技术,经常要跑上一百五十英里的路。她们一边纺织,一边聊天。她们的话题可远不止荨麻和野牛毛,经常聊着聊着,她们就开始嚼舌了。于是,安·麦克金迪的小木屋,很快就成了当地闻名的绯闻交流站。
那个时代通奸是一项可被控告的侵犯性行为,而未婚生子简直就是轻度犯罪。况且对于安来说,除了发现一些不幸的女孩的错误行径然后跑去大陪审团那里揭发检举之外,很明显,没有其他事情能为她那猥琐的灵魂带来如此深厚而持久的满足感了。于是哈洛德堡地方法庭的笔录上就会经常出现某不幸女子的让人头疼的故事:她被指控未婚生子,“根据安·麦克金迪提供的信息”。在1783年春天哈洛德堡审判的十七件案子中,就有八件是关于未婚生子的。
在这些控告中,有一桩由大陪审团提起的指控,落款日期是1789年11月24日。控状如下:
“露西·汉克斯犯通奸罪。”
这不是露西次犯事儿了。几年以前,她在弗吉尼亚州就犯过一次。
可惜年岁已久,有关那次事件的留存记录实在太少:我们从中只能找到案件的大概要点,而毫无任何细节。然而通过这些要点再加上其他相关资料,我几乎已能重构该事件的完整过程了。因为案件的基本要素都已具备。
在拉帕汉诺克河与波托马可河之间,有一块狭长的土地,弗吉尼亚州的汉克斯家族就住在这里。而且,华盛顿家族、李氏家族、卡特家族、芳特洛伊家族还有许多其他名门望族都住在这里。这些贵族要去教堂做礼拜,穷人和不识字的人家同样要去——其中就包括汉克斯家族。
1781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华盛顿将军把拉法叶将军以主宾之礼领进了教堂,这一幕可是让当地不少民众都伸长了脖子——露西·汉克斯同样也在其中。就在一个月前,这个法国人帮助华盛顿在约克郡生擒了英国总督康华李斯,所以每个人都想一睹其风采。
话说拉法叶将军除了军事谋略和国家政务,还有一样特别的喜好:他对美丽的少女亦深感兴趣。每当别人给他引荐一位少女崇拜者,对于这个女子的赞美之词,他总要回敬一个吻。那天早上在教堂门前,他就吻了七个女孩。这一举动在公众中引发的热情,要远远高于牧师嗓音沉厚的布道。露西·汉克斯就是这七个女孩之一。
这一吻所引发的一连串事件对美国未来的影响,也许比拉法叶帮我们打的所有战役加起来都要大。
在那天早上的人群中,一个有钱的贵族单身汉也混在里面。他早就知道汉克斯一家。他大概清楚这家人的状况,知道他们既穷,地位又卑贱,且目不识丁。不过他感觉,拉法叶这天早上献给露西·汉克斯的吻,要比献给其他女孩的吻更热情一些——当然这可能出于他的幻想。
拉法叶将军卓越的军事才华和过人的泡妞技巧,都令这个单身汉深为佩服。于是,地主现在开始记挂起露西·汉克斯了。他知道世界上很多名门美女都是出身寒微,她们的出生环境甚至还不如露西,比如汉密尔顿夫人,比如杜巴瑞夫人——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裁缝的私生女。虽然杜巴瑞夫人几乎目不识丁,但她通过路易十五统治了整个法兰西。这些历史上的先例令人欣慰,它们使这个单身汉内心的低俗欲望瞬间罩上一层高贵的外衣。
第二天是星期一,他整整一天都被情欲折磨。于是到了星期二一早,他立刻就去了汉克斯那个脏兮兮的家,想雇露西到自己的农场上当女仆。
他已经有一大堆奴隶了,再雇个女仆实在没必要。因此他只让露西做些轻活,也没逼她和那些奴隶在一起做事。
那个时候弗吉尼亚的许多富人家庭有一个习惯,就是把子弟送往英国受教育。露西的这位雇主就曾在牛津读书,而且还把他喜欢的很多书带回了美国。有一天,他走进书房,发现露西手里拿块抹布坐在那里,居然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一本历史书中的插图。仆人这么做可是不守规矩的。不过他没有责备她,反而关上书房的门,坐在她身边,为她阅读插图下面的文字,而且还给她解释。露西听得饶有兴趣。后她居然表示她很想学习阅读和写字——这令他十分惊讶。
一个女仆想要念书,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现在的人们肯定很难理解。不过你要知道,那可是1781年,那时弗吉尼亚州连一所免费学校都没有,能在协约上签出自己大名的有产者的人数不到州人口的一半。所有的妇女在转让土地所有权时,只能在协议上画个符号。
然而,竟还有个女仆异想天开,要学念书学写字。即便是弗吉尼亚州有修养的公民,就算不说她反了天了,也会说这很危险。不过,我们的雇主先生好像对此颇感兴趣,他自愿当她的老师。那天晚饭之后,他就开始在书房里教她字母表。过了几个晚上,他就像抓锅柄一样把着露西的手,教她拼写单词。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持续了很长时间,不得不说,他教得还挺不错。露西当年的写字纸有一张留了下来,上面可以看到她那粗壮而自信的花体字线条。她的字体既有气骨又富个性,她不光用到了“批准”一词,而且拼写准确。在那个就连乔治·华盛顿也未必总能把字写对的时代,露西的进步不可谓不大。
每晚的读写课程结束后,露西和她的老师就并肩坐在书房里,看着壁炉里火苗飞舞。窗外一轮明月,不知不觉地缓缓升起在夜空与森林交际之处。
露西爱上了他,并且对他无比信任。这种爱与信任在她的体内疯狂蔓延,弄得她一连几个星期焦躁不安。她不想吃饭,不能入眠,面容憔悴。当她再也忍不下去时,就把实情告诉了他。此后,他曾一度考虑娶了露西,然而这只是一时冲动。家庭、朋友、社会地位、众人的议论以及诸多令人烦恼的事情……都让他不能走出这一步。而且,他开始厌倦她了,于是他给露西一些钱,把她打发走了。
几个月过去了,人们开始对露西指指点点,甚至避而远之。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露西不顾廉耻,带着她的孩子去教堂,这可引起了轰动。人群中那些自命纯良的女人们愤怒了。其中一人从教堂中央站起来,喊道:“把这荡妇赶出去!”
这些伤害够多了。露西的父亲不想让女儿受到更多伤害,于是汉克斯一家把他们那点可怜的家当装到篷车上,走过荒野大道,穿过坎伯兰山口,后定居在肯塔基州的哈洛德堡。幸好这里没人认识他们,他们也就能把露西孩子生身父亲的真相掩藏起来。
没想到,这里也和弗吉尼亚一样,露西的美貌对于男人仍旧魅力无比。于是她的身后总会有追求自己的男人,没完没了地阿谀奉承。后,自然她又陷入恋爱了。这次罪行的确定可就容易些了。绯闻一传十、十传百,然后就传到了安·麦克金迪那里。上文已经讲过,大陪审团指控露西犯有未婚生子罪。不过法官知道露西这种女子犯不上被弄上法庭,所以他把控告书塞进口袋就去猎鹿了。
这时已经是11月份。到了第二年3月份,新的控诉又来了。某位妇女这一次带来了更多也更为刻毒的绯闻,她甚至要求把这个娼妇拘到法庭上当面对质。于是,第二张传票送到了露西家门口。然而露西过于激动,居然把传票撕碎后扔到送达人的脸上。5月份开庭在即。幸亏此时来了一位优秀的男人,否则就算露西不情愿,也得被强制出庭了。
这个男人的名字叫亨利·史帕罗。他骑着一匹马,来到露西的房前。他从马上下来,走进门对她说(也许当时的谈话就是这样):“露西,我一点也不在乎那帮女人怎么说你。我爱你。我要娶你。”不管原本的对话是否如此,然而他确实向露西求过婚。不过露西不想马上结婚。她不愿让镇上再传出她这只小麻雀立刻寻求到婚姻生活的庇护的闲话。她说:“亨利,让我们再等一年吧。我要用这段时间向每一个人证明,我也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如果一年后你还喜欢我,那就再来吧。我会等着你。”
亨利·史帕罗马上就答应下来,这是1790年的4月26日,后来法庭传票再也没来打扰过她。差不多一年后他们结婚了。于是安·麦克金迪一伙人又开始晃起脑袋摇唇鼓舌了。她们说什么两个人的婚姻不会长啦,露西还会再次玩起她的老把戏啦,等等。到处都能听到她们的碎语,亨利·史帕罗也不例外,所以他说想把家搬到遥远的西部,找一处比这里和谐一些的环境,重新开始生活。然而露西拒绝了这种习惯性的逃跑念头。她把头高高昂起,说她不是坏女孩,她不准备逃跑。她已决定在哈洛德堡定居下来,和这帮碎嘴婆决战到底。
她说到做到。在哈洛德堡她养育了八个孩子,并在当地民众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好名声——她的名字此前一度代表一种恶毒的称呼。日后,她的两个儿子成为牧师,她的一个外孙——其母正是她的那个私生女——后来当上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这就是有关林肯直系祖先的全部故事。林肯的这位外公,很有修养,林肯对他敬重有加。
威廉·H.荷恩敦是林肯律师事务的合伙人,二人共事二十一载。也许他要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了解林肯。所幸他曾写过三卷本的《林肯传》,并于1888年出版。在有关林肯种类繁多的作品中,这是为重要的著作之一。我现在把卷中第三页到第四页的文字引述如下:
有关林肯先生祖辈的故事,我仅有一次听他说起过,那是在1880年我们驾着他那辆单骑小马车去往伊利诺伊州梅纳德郡地方法庭的途中。那次的案情与性格遗传有关,这也是我们的兴趣之所在。途中我次听他谈起他母亲的人格气质,他还谈起他自己哪些地方遗传了他母亲。他提到他母亲是露西·汉克斯和弗吉尼亚州一个有教养的农场主的私生女。他还说自己能拥有汉克斯家族其余成员所不具备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精神活动、雄心壮志以及其他的能力和品质,与他这位不知名的外公的遗传密切相关。他还有一种理论,就是相比正常婚姻生活养育的子女而言,私生子女通常更强壮更聪明。因此,他认为他的卓越禀赋来自那个没心没肺的弗吉尼亚无名氏。这些谈话让他想起了他的母亲。马车颠簸不止,继续向前行进,这时他有些后悔地说道:“上帝保佑我的母亲!我现在的所有成绩,以及我日后要是还能获得什么成就,这些都要归功于我的母亲。”随后他就陷入了沉默,于是我们的讨论停止。此后在路上有相当一段时间,我们一个字也没说。他很悲伤,陷入对刚刚提起的往事的沉思,此情此景就好像他为自己筑了一圈屏障,我不敢打破它。他说过的话,他那伤感的语调,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次经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