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44793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中学》秉承“依据大纲内容”和“紧扣真题考点”两个标准,致力于准确把握考试命题趋势,及时更新考试真题情况,给考生提供精准的备考资料。
2018版的中公教师资格图书对图书进行品质升级,具备如下特色:
新增特色模块,提高备考效率:教材中新加了备考锦囊,总结高频考点,呈现考试规律,传授记忆方法,分析作答思路。
优化图书内容,直击重点难点:本书涵盖近年真题,根据考试范围设置考点,对考点进行详细解读,对命题趋势进行合理预测。
升级增值服务,提升备考体验:本书新增备考点拨课,仅付一元即可在线观看章内重要考点串讲;更有免费的真题视频讲解、在线考试题库、移动自习室供考生自由学习。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中学》依据考题情况,设有5章内容:*章为职业理念,从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三个角度对考生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的先进教育理念进行解读。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和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呈现了现阶段*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帮助考生建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依法执教。第四章文化素养,从历史、科学、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几个角度,扩充考生的文化知识储备。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从信息处理、逻辑思维、阅读和写作四个方向提升教师的能力。
本书伊始设有应试攻略、考试大纲,帮助考生快速掌握考情;正文辅以考点聚焦、备考锦囊、真题再现、知识拓展等,帮助考生快速把握常考考点和考试重点;章后设有练习题巩固练习,是专门针对教师资格考生的高质量的辅导教材。
目 录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节教育观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四、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第二节学生观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第三节教师观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二、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节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法概述
二、教育法律关系
三、教育法的渊源
四、教育法律责任
五、教育法律救济
第二节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二、教育单行法
三、教育法规与政策
第三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师的权利
二、教师的义务
第四节学生的权利保护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法律法规关系中的学生
二、学生的权利与保护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节中学教师职业道德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师职业道德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三、《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解读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节历史文化素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三、世界历史
能力提升训练
第二节科学文化素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二、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
三、外国主要科技成就
四、著名的科学家及主要贡献
五、生活中的科学常识集萃
能力提升训练
第三节传统文化素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传统思想文化
二、古代教育
三、古代称谓
四、神话故事与历史典故
五、部分民族民俗
六、其他文化常识
能力提升训练
第四节文学素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国文学名家名篇
二、外国文学名家名篇
能力提升训练
第五节艺术素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文字和书法
二、绘画
三、雕塑
四、建筑
五、音乐
六、中国戏曲
七、电影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节信息处理能力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Word文字处理软件
二、Excel电子表格
三、PowerPoint演示文稿
能力提升训练
第二节逻辑思维能力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概念与命题
二、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三、复言命题的推理
四、智力推理
五、类比推理
六、图形推理
七、数字推理
能力提升训练
第三节阅读理解能力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阅读材料分析题题型介绍
二、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三、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七、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能力提升训练
第四节写作能力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写作概述
二、议论文写作
三、记叙文、散文写作
四、素材积累
五、历年真题及范文
能力提升训练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20)
节教育观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四、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第二节学生观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第三节教师观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二、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节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法概述
二、教育法律关系
三、教育法的渊源
四、教育法律责任
五、教育法律救济
第二节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二、教育单行法
三、教育法规与政策
第三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师的权利
二、教师的义务
第四节学生的权利保护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法律法规关系中的学生
二、学生的权利与保护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节中学教师职业道德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师职业道德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三、《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解读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节历史文化素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三、世界历史
能力提升训练
第二节科学文化素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二、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
三、外国主要科技成就
四、著名的科学家及主要贡献
五、生活中的科学常识集萃
能力提升训练
第三节传统文化素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传统思想文化
二、古代教育
三、古代称谓
四、神话故事与历史典故
五、部分民族民俗
六、其他文化常识
能力提升训练
第四节文学素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中国文学名家名篇
二、外国文学名家名篇
能力提升训练
第五节艺术素养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文字和书法
二、绘画
三、雕塑
四、建筑
五、音乐
六、中国戏曲
七、电影
能力提升训练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
节信息处理能力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Word文字处理软件
二、Excel电子表格
三、PowerPoint演示文稿
能力提升训练
第二节逻辑思维能力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概念与命题
二、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三、复言命题的推理
四、智力推理
五、类比推理
六、图形推理
七、数字推理
能力提升训练
第三节阅读理解能力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阅读材料分析题题型介绍
二、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三、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七、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能力提升训练
第四节写作能力
考点聚焦
考点梳理
一、教育写作概述
二、议论文写作
三、记叙文、散文写作
四、素材积累
五、历年真题及范文
能力提升训练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20)
在线试读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节教育观
1.题型题量
本节知识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题量为1~2题。也有可能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单独考查,或与学生观、教师观结合在一起考查。
2.高频考点及考查频次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一)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中开展教育活动,需要思考教育活动“是什么”“为了什么”,以及“怎样开展教育活动”。而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智育中心”的教育观。
总而言之,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二)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基本素质大体相同,但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比较单一的,教法、内容、考试方法均相同,看起来很公平,但这种方法有歧视的可能性,因为它只挑选了一种智能或部分智能的结合。更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儿童能够在程度上发挥潜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至少可以划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有这8种智能的可能性,这8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发展个性的教育。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节教育观
1.题型题量
本节知识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题量为1~2题。也有可能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单独考查,或与学生观、教师观结合在一起考查。
2.高频考点及考查频次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一)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中开展教育活动,需要思考教育活动“是什么”“为了什么”,以及“怎样开展教育活动”。而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智育中心”的教育观。
总而言之,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二)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基本素质大体相同,但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比较单一的,教法、内容、考试方法均相同,看起来很公平,但这种方法有歧视的可能性,因为它只挑选了一种智能或部分智能的结合。更好的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儿童能够在程度上发挥潜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智能至少可以划分为8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有这8种智能的可能性,这8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发展个性的教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