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47004丛书名: 荣格作品集
编辑推荐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代表作
经典著作,常读常新,不可多得。
经典著作,常读常新,不可多得。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了荣格的十一篇专题论文,内容涉及哲学、心理学、东西方宗教等方面,都是荣格在相关主题中的代表作。荣格对精神和心理活动的阐述分析已经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进入了哲学的领域,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境界。同时荣格也十分推崇东方哲学,他对东方哲学和宗教的独到阐述对今日的东方文化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 录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
心理学与宗教
分析心理学中的善与恶
我怎样用《易经》占卜
瑜伽能否被西方人接受?
东西方思想的差别
西藏的度亡经
铃木大拙的《禅宗入门》
本能与无意识
现代人的精神问题
心理学的现代意义
荣格生平著作年表
心理学与宗教
分析心理学中的善与恶
我怎样用《易经》占卜
瑜伽能否被西方人接受?
东西方思想的差别
西藏的度亡经
铃木大拙的《禅宗入门》
本能与无意识
现代人的精神问题
心理学的现代意义
荣格生平著作年表
在线试读
如果我们希望理解善与恶这样复杂的问题,我们一开始就必须采纳这样的建议:善恶本身是一些原则,我们必须随时记住,一种原则总是早在我们之前便已经存在,而且必然远远地延续到我们之后。
当我们谈论善与恶时,我们是在具体地谈论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深的性质事实上并不为我们所知。进一步讲,它是否被我们体验为恶、体验为罪,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主观判断。同样,罪与恶的程度和严重性也取决于我们的主观判断。
你们也许知道这样一个笑话,这个笑话说到得克萨斯的一个神父。有一天,一个年轻人脸色阴沉得可怕地去向他忏悔。“怎么了?”他问。“发生了可怕的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犯了谋杀罪。”“犯了几次?”—— 这个笑话表明,对同一件事,两个人的感觉和判断是多么地不同。我们把某一确定的事实说成是坏,往往并不清楚它是否真是如此。有些事在我看来是坏的,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坏。有时,在打发走一个病人之后,我简直想踢自己一脚,因为在我看来,我对他很不公正:也许我的态度太粗暴,也许我对他说的话并不正确。然而他第二次来的时候却对我说:“上一次真是好极了—— 你的建议正是我需要的。”与此相反的情形也同样可能发生—— 我自认为某次治疗如何出色,自认为对某个梦的解释如何成功,但后却证明所有这一切都完全错了。
我们是从哪里获得这种信念,从哪里获得这种确信而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呢?“你将像神一样知道善恶。”——可见只有神知道善恶,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一点在心理学中具有深刻的正确性。如果你采取这样一种态度——“这件事也许很坏,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也许并不坏”,你就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正确。但如果你事先就什么都知道,你的一举一动就会显得好像你就是上帝。事实上,我们都是受局限的个人,从根本上讲,我们并不知道在一个特定的个案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们对善恶的认识是抽象的,只有上帝才能透过具体情境看清底细。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也许可以形成一种意见,但我们却不知道它终是否有效。我们多可以谨慎地说:按如此这般的标准来判断,这样一件事可以说是好的或坏的。有些事情在某个国家是坏事,但在另一个国家却被认为是好事。这种价值的相对性也适用于审美领域:一件现代艺术品在某人眼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他愿意为它出一笔大价钱;而另一个人却可能丝毫也看不出它有任何价值。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可能避而不作判断。如果我们把一件我们认为的坏事说成是好事,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说谎。如果我告诉某人:“你写的那篇东西是了不起的杰作。”而私下里却认为它根本一钱不值,我当然也是在说谎。此刻,谎言对他也许有某种积极意义—— 他会因此而感到得意。然而真正建设性的效果,却只有在我发自内心地对他作出好的正面评价—— 并且是在恰当的时刻作出这样的评价时,才可能产生出来。当我们作一个强调性的判断时,我们是处在一种情感状态中,此时我们才能运用真实而有效的标准。
当我们谈论善与恶时,我们是在具体地谈论某种东西,而这种东西深的性质事实上并不为我们所知。进一步讲,它是否被我们体验为恶、体验为罪,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主观判断。同样,罪与恶的程度和严重性也取决于我们的主观判断。
你们也许知道这样一个笑话,这个笑话说到得克萨斯的一个神父。有一天,一个年轻人脸色阴沉得可怕地去向他忏悔。“怎么了?”他问。“发生了可怕的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犯了谋杀罪。”“犯了几次?”—— 这个笑话表明,对同一件事,两个人的感觉和判断是多么地不同。我们把某一确定的事实说成是坏,往往并不清楚它是否真是如此。有些事在我看来是坏的,但实际上它们并不坏。有时,在打发走一个病人之后,我简直想踢自己一脚,因为在我看来,我对他很不公正:也许我的态度太粗暴,也许我对他说的话并不正确。然而他第二次来的时候却对我说:“上一次真是好极了—— 你的建议正是我需要的。”与此相反的情形也同样可能发生—— 我自认为某次治疗如何出色,自认为对某个梦的解释如何成功,但后却证明所有这一切都完全错了。
我们是从哪里获得这种信念,从哪里获得这种确信而认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呢?“你将像神一样知道善恶。”——可见只有神知道善恶,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一点在心理学中具有深刻的正确性。如果你采取这样一种态度——“这件事也许很坏,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也许并不坏”,你就有可能把事情做得正确。但如果你事先就什么都知道,你的一举一动就会显得好像你就是上帝。事实上,我们都是受局限的个人,从根本上讲,我们并不知道在一个特定的个案中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们对善恶的认识是抽象的,只有上帝才能透过具体情境看清底细。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也许可以形成一种意见,但我们却不知道它终是否有效。我们多可以谨慎地说:按如此这般的标准来判断,这样一件事可以说是好的或坏的。有些事情在某个国家是坏事,但在另一个国家却被认为是好事。这种价值的相对性也适用于审美领域:一件现代艺术品在某人眼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他愿意为它出一笔大价钱;而另一个人却可能丝毫也看不出它有任何价值。
尽管如此,我们却不可能避而不作判断。如果我们把一件我们认为的坏事说成是好事,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说谎。如果我告诉某人:“你写的那篇东西是了不起的杰作。”而私下里却认为它根本一钱不值,我当然也是在说谎。此刻,谎言对他也许有某种积极意义—— 他会因此而感到得意。然而真正建设性的效果,却只有在我发自内心地对他作出好的正面评价—— 并且是在恰当的时刻作出这样的评价时,才可能产生出来。当我们作一个强调性的判断时,我们是处在一种情感状态中,此时我们才能运用真实而有效的标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