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5018195
v 全书分4大维度,全面解读44个条目,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详尽说明!
v 集中展示世界不朽建筑杰作!
v 以图解的形式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诠释作品的方式,从而读懂艺术作品。
《建筑鉴赏方法》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建筑解读类图书,其中涉及建筑的方方面面,从建筑师的图纸,到建筑构件,再到建筑工艺,都以图解的形式进行了呈现。全书的讲解通俗易懂,而且并不枯燥,其中也包括一些建筑背景及文化象征含义的介绍。通过本书不仅可以在解读经典建筑的过程中学习建筑技术,而且也可以学习到更多好的建筑理念,对于建筑师的创作非常有帮助。当然,即使不从事建筑设计行业,也可以通过本书学习如何欣赏建筑之美。
推荐您购买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经典图书: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总会通过一些手段或媒介(技巧、裱框、结构、形式、风格以及图示等),更好地表达艺术作品的精髓。《绘画鉴赏方法》《版画鉴赏方法》《艺术风格鉴赏方法》《艺术流派鉴赏方法》《建筑鉴赏方法》这五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诠释作品的方式,从而读懂艺术作品。
《建筑鉴赏方法》通过对2000多年来民用、军事、住宅和宗教建筑的分析,为每一座建筑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从植物的覆盖,到墙壁的方位,再到各个元件结构的开口,比如柱子和拱门。书中对每一个条目都下了明确的定义,并且根据我们的历史发展通过实例进行辅助说明。
序言
建筑师的工具
建筑师的形象
画法几何
平面图与测面法
正视图与剖面图
建筑制图
建筑方案
建筑模型
透视图
建筑与工程
建筑理论
稳定性与形式
墙
柱子
柱头
檐部
支柱
壁柱和无帽壁柱
扶壁柱
拱券
屋顶覆盖层
拱顶
圆顶
立面
柱廊和凉廊
门道、门、正门
窗
楼梯、阶梯、斜梯
材料与建筑技术
木质材料
石材
土坯
砖
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铁及金属合金
玻璃
高科技聚合物
自然元素
建筑与装饰
建筑镀金
彩色装饰
壁画
雕塑
镶嵌图案
陶瓷工艺
木材的艺术
金属的艺术
建筑杰作
附录
图片出处说明
“对艺术家而言,艺术品的创作是很私人的事情,而建筑物的创作则不是。”阿道夫·路斯的这番话总结了建筑作品的创作理念。作为一名奥地利建筑师,他被誉为理性主义建筑的先驱。建筑在与其观者(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可以是住户、使用者、路人,甚至是破坏者)进行对话时,经常考虑历史和风格层面的东西而忽略了语义层面。这种对话在语言上使用了非常精确的建构于建筑构件、材料与建筑技术之上的语法结构。这些建筑构件、材料与建筑技术共同构成了建筑物的句法。
本书阐明了建筑的这一特性,分析了建筑的构件及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展示了从柱子到柱头、从墙壁到圆顶等建筑根本特征以及建筑有机体的各构件,比如立面、门、窗、楼梯等,本书的每一部分都关注建筑物的主要结构成分。建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居住和被保护的需求。通过使用自然界存在的材料,建筑实现了这一目标。因此,建筑必须密切关注这些材料中内在的自然法则。建筑材料对自然法则的依赖性及其自身的限制性赋予建筑一定的特性。这些元素不仅仅是建筑构造的附属品,它们还与历史背景、技术发展水平及建筑师的性格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它们自身即是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语言的化身。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设计的初始阶段,继而探讨了如下问题:建筑师如何使用现有工具在空间和体量方面将构思的建筑规划付诸实践,这包括实际项目的设计及现代化三维数字化项目系统等。最初想法和最终建筑攻略间的相互关系代表了真正的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这种相互关系,建筑工程才得以实施。建筑师创造了建筑。因此,只有通过建筑师的斡旋,物质世界的某些特征及其社会动态才能被融入建筑中。建筑师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存在,其自身就是解释世界的独特钥匙。
在建筑物的选择方面,本书更青睐欧洲的建筑作品,然而,这并不是要排除亚洲、非洲的建筑作品。建筑作品按其是否符合主题的逻辑进行编排;所示图片不仅体现了各个讨论主题,而且还体现了建筑形态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本书并没有严格地遵循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有时,呈现的顺序与实践顺序不符,有时却又与实践顺序一致。然而,本书力图在每一个主题的结尾处都附上非西方国家建筑作品的例子。在一些案例中,为了强调几个世纪以来在不同文化中建筑形式的持久性而将不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是非常有用的。
本书的最后一章主要介绍一些被奉为建筑史原型的建筑典范,这些景点案例跨越了地域,从西方文化的摇篮古希腊到中东,甚至远及日本。其目的是将支离破碎的建筑语言整合为一句连贯的话语,将那些迥异的理念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指导原则——这就是建筑有机体本身。与其说这关乎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建筑构件,不如说这关乎传统的风格理念(尽管它们确实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要创造一种变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涉及了建筑物所在的地理、资金的可用性、赞助商、将服务的目标及相关的创造性人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