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369748
★一位中国妈妈在德国的育儿思考!
亲身感受中西文化差异及育儿理念碰撞,
双重视角检视两国育儿文化精粕,
庄谐并重地把育儿这件正经事儿讲透,
找更适合中国妈妈的育儿方法。
★比德国制造更值得关注的是德国教育!全方位解读全世界做事ZUI认真ZUI讲质量的民族的育儿经验。
八大内容板块,全面覆盖0岁到学龄前儿童的养育需求:
日常护理、喂养和睡眠引导、家庭教育、情商教育与性格养成、规则教育、早教、幼儿园体验、性教育等,
从理念到实操,为新生代中国父母建立更全面更科学的育儿知识体系。
观念对,方法才会对!
★首席教育专家卢勤、辣妈学院CEO李欢等知名学者、专家、育儿达人、读者纷纷点赞推荐!
★装帧设计精美大气、充满童趣,
内文四色 双色彩印,
打造舒适愉悦的阅读感受。
随书附赠三张超人气精美识物卡 识字卡。
为什么要跟德国妈妈学育儿?
为什么德国社会如此文明?
为什么德国人在全球受到普遍的尊重?
为什么德国经济在欧洲一枝独秀,“德国制造”的质量享誉世界?
这就要从德国家庭教育开始谈起,仔细看看德国妈妈们究竟有什么教育理念和高招,可以让孩子在全球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脱颖而出。
本书的内容来自一个只写干货,不灌鸡汤的原创微信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的创办者李茜(悠悠妈),本着专业精神为新生代父母介绍*靠谱*实用的德国育儿知识和先进早教理念,偶尔穿插女儿悠悠在德国的真实成长经历和异国文化体验,让你在学到国外育儿知识的同时也能从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方式。
精彩评论 / 001
自序 / 005
part 1
德式日常护理
——绕开育儿弯路,育儿这件事很简单
德国人那一口好牙,源自从出牙前就开始的护理 / 002
在使用安抚奶嘴这件事上,德国父母几乎没有纠结 / 013
一岁之前不要用枕头
/ 018
如厕训练?德国儿科医生说:我们对此不感兴趣 / 023
德国儿科医生不止一次地提醒我光脚丫的好处 / 029
60%德国儿童所穿鞋子都太小!你的孩子穿对了吗 / 032
如何给孩子选择人生中的双鞋 / 037
宝宝腹泻怎么办?来自德国儿科医生的建议 / 043
有关婴幼儿便秘,你该知道的都在这里 / 049
如何增强宝宝的抵抗力?答案也许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 056
part 2
德式喂养和睡眠引导
——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带的大人
辅食的正确添加顺序和科学搭配 / 064
中国妈妈更应该注意,主食多样化更健康 / 069
0~6岁该喝多少奶?过量饮奶危害多 / 072
如何科学地断奶
/ 075
从德国宝宝的睡眠训练看德国人的计划性和严谨态度 / 080
中国宝宝的缺铁恐慌症
/ 090
你中了补钙的圈套吗?盲目补钙是个坑 / 096
part 3
德式家庭教育
——用生活完成教育,润物细无声
用生活完成教育,润物细无声 / 104
德国婆婆的七宗“罪”,让我不得不服 / 110
德国孩子一两岁就能独立愉快地玩耍半小时 / 117
学学德国人“逗”孩子的分寸:孩子不是大人的玩具 / 123
面对孩子争抢玩具,德国人竟然是这么处理的 / 128
认真倾听和重视孩子说的话,在德国是一种传统 / 133
国外妈妈带娃轻松?那是因为夫妻分工合作 / 138
带着孩子去露营,德国爸爸有一套 / 142
part 4
德式情商教育与性格养成
——先育人,后育才
我们究竟误读了孩子多少次 / 148
可怕的两岁:自我意识觉醒 / 152
从小培养孩子的友善,才能将暴力行为抑制在萌芽中 / 155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永远不会太早 / 161
德国人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用力在暗处 / 168
延迟满足能力和自控力培养——从一颗糖开始
/ 174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机会 / 179
3岁独立完成4小时峡谷徒步攀岩,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 185
孩子胆小没自信,怎么办
/ 191
幽默感:智商情商双高的体现 / 196
part 5
德式规则教育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德国教育中的自由与规则,请别再误解“快乐教育”了 / 204
在幼儿园,中国的孩子学守纪律,德国的孩子学守规则 / 209
听话与自主,二者之间的度该如何把握 / 216
别再威胁孩子了!孩子不听话,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 220
帮助孩子做到,比惩罚孩子没做到重要100倍 / 226
part 6
德式早教
——激发孩子的潜力与兴趣
谁说德国禁止早教了?他们的早教班选择丰富着呢 / 232
如何让0~1岁宝宝更聪明?新手父母需要知道的四大做法 / 241
语言启蒙,做到这4点,真正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 / 249
培养专注力,做到这点比“不打扰”更重要 / 256
别小看“幼稚”的角色扮演游戏,它能培养孩子看不见的能力 / 262
part 7
在德国上幼儿园
——知识、技能、气质和情感培养
德国受欢迎的幼儿园,不是蒙台梭利,不是华德福,而是它 / 270
在布置得像家一样的德国幼儿园度过自由的一天 / 276
德国幼儿园除了玩什么都不教?隐形教学才是幼儿教育的境界 / 283
入园适应,德国幼儿园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 289
三岁前送去托管对孩子一定不好?这到底是迷思还是科学 / 296
part 8
德式家庭性教育
——好的防护,是尽早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性认知
孩子换衣服、上厕所要求关门了?请尊重孩子的裸体羞耻感 / 304
“妈妈,我从哪里来?”性教育从不回避孩子的问题开始 / 309
如何防止孩子被性侵?德国专家教你提前做好防护 / 316
本书参考文献 / 327
这是一本很值得父母和家教工作者阅读的好书。品质源于家庭,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在徳国的中国妈妈悠悠妈,认真学习,潜心写作,把世界上做事*认真*讲质量的民族的育儿经验,分享给大家,是难能可贵的。教育从来无小事,孩子的成长不仅会影响一个家庭,更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美好的生活源于美好的教育。我十分赞成悠悠妈的一句话:用生活完成教育,润物细无声。
——卢勤/首席教育专家、“知心姐姐”
很多人跟我说很羡慕节目中的明星辣妈们可以随心所欲发展自己的事业,殊不知,她们在育儿方面也很有一套,在成为成功的女性之前,她们一定是先做好妈妈这个角色。
《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就是教你作为妈妈应该怎么做。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快节奏的学习、竞争压力中长大的,在拥有孩子之前很少有机会和时间接触到育儿知识,即便做了父母,自己其实还是个孩子。悠悠妈不仅仅是个很好的观察者,还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妈妈,她在将德国的教育方法引入到中国、教你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之外,还可以让你学会如何做好父母这个神圣的角色。
——李欢/辣妈学院CEO
《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很适合中国父母阅读、学习,一方面,悠悠妈是中国人,特别了解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悠悠妈远嫁德国,长期生活在德国,拥有“正宗”的德国丈夫和德国婆婆,有机会深入探究德国本土的育儿方法和理念。如果你想从孩子小时候起就接触来自世界的良好教育,培养他/她自信、独立、友善、幽默的品格,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徐智明/北大毕业,《育儿基本》作者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但精品很少见,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我很喜欢德国妈妈的理念——在生活中完成教育,这才是一个智慧妈妈应该有的样子,做到这点并不难,家长也会更轻松。
——柳佳/《父母》杂志编辑
这本书没出版前,我就有幸阅读了全部的书稿。读完的*感觉是:悠悠妈的文笔朴实流畅,书里提及的一些育儿观点及案例很实用,可以给到父母们很多实践参考。书里的一个家庭育儿故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悠悠妈的一位同事马库斯,工作上很拘谨,话也很少,很多同事私下都会用“怪异”形容他。悠悠妈与他做了一次交流,才知道造成他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从小在缺爱的家庭长大。每一个看起来有性格缺陷的人,背后可能就有一对不懂教育的父母。悠悠妈擅长从身边人的故事及自己的育儿实践中,娓娓道来各种育儿主张。这本书可以成为大家育儿路上的贴心伙伴。
——吴静芬/亲宝宝内容付费运营总监
茜是一位非常懂教育的妈妈。接孩子放学时,她经常会和我探讨孩子的行为,从一些小事情延伸到教育理念上的思考和碰撞,可以看出她非常擅于观察与总结。茜的文章贴近生活,非常真实生动。作为一个德国人,我们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习以为常。读了茜对德国人教育方式的总结,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正是德国特色!就连我这个德国老师也爱读茜写的文章,我很喜欢和茜讨论中德教育理念的差异。
——Ulla Tarp/德国幼儿园园长
生孩子不容易,养孩子更不容易。悠悠妈的书从细节着手讲述在德国养育孩子的经验,既有新颖的理论,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建议,是每个想多多开阔眼界、增加育儿经验的妈妈不可或缺的枕边宝典。
——吕寒璐/加州大学硕士、两个孩子的妈妈
我是一个两个孩子的妈妈,都说一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可是当我关注了悠悠妈的微信公号后才发现,我是一胎照猪养,二胎照书养啊!育儿的路上,*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觉得亏欠了大宝很多,幸亏养育二宝的时候懂得了科学育儿。听说悠悠妈要出书了,我一定支持,呼吁中国的父母们人手一本!
——悠悠妈的忠实读者
自序
刚刚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我还在爱尔兰工作。在家庭医生的推荐下,我去了都柏林市中心的一家妇幼医院做产检,次去,除了要填很多个人以及家庭健康情况的表格,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医院给每个孕妇的见面礼是用袋子装好的一整套书。
当时还对怀孕和育儿一无所知的我,一回到家就兴趣勃勃地读起这些书来,里面有关于孕妇饮食营养和孕期保养的,有孕期40周每一周胎儿的发育情况介绍,还有对分娩的准备和分娩过程的介绍,更细心到连临产前去医院要带什么都写进了书里。这些专业书籍给了我巨大帮助。
女儿出生前两个月,我从爱尔兰辞了职,和先生一起搬回德国。很快我们在德国找好了分娩医院,报了产前课程,并参观了产房。周末两天,每天6个小时,足足12个小时的课程,让我和先生对孕期后期身体发生的变化和分娩过程了解得极为详细,也学到了帮助顺产的方法。
2014年6月,我很顺利地在德国医院生下了女儿悠悠。刚刚出院没多久,我们就收到了市政府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的来信,说要家访。这还是我次听说政府工作人员要家访,是访什么呢?我的德国婆婆比我还激动,说一定要在家访时留给工作人员一个好印象,不要让他们觉得我们是不合格的父母。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的人表面上是来家访,实际上也是趁机考察父母以及家庭居住环境是否适合孩子健康成长,不合格的父母是会被剥夺抚养权的!婆婆还专门送来了一瓶鲜花,嘱咐我一定要摆放在餐桌上。
看来,对待家访一定要严肃点。我和先生把家里打扫得窗明几净,给女儿换上了漂亮的衣服,等待工作人员的到来。
一位中年女士准时到达。没有我想象中的如警察一般的巡视检查,倒是给我们带来了一书包礼物。打开书包一看,里面全部是育儿书:有0~12个月按月龄每月一封的父母信,讲述每个月龄宝宝的发育情况;有0~1岁和1~6岁的育儿百科;还有一些针对某个专题的书,比如,鼓励妈妈母乳喂养,鼓励父母戒烟,幼儿急救知识,多语启蒙,等等。当然,书包里还有一些送给宝宝的玩具和绘本。
工作人员询问了我们初为人父人母的感受,是否需要帮助,后留下了一个小册子,上面写的是青少年保护办公室不同部门的电话号码。她告诉我们如果在养孩子上有任何问题或者困难,可以打上面的电话咨询,会有专业人员提供咨询服务,也有父母课程可以上。做父母是需要学习的,而不是天生就会。
这些育儿书籍为我提供了非常全面的育儿指导,比如,从出生开始每天一滴维生素D,一岁前不能使用枕头,等等。那时的我,总是在孩子睡后甘之如饴地从书中汲取科学育儿方法。
德国的儿童医疗系统也很专业,女儿在医院一出生,就收到了一个属于她个人的健康记录册,上面明确写明了从出生到6岁需要做的所有体检和时间,以及每次体检需检查的项目。如果忘记带孩子去体检,还会收到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的来信,督促父母及时带孩子去体检。每次体检,父母有任何养育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提问,从医生那里获得权威的解答。
悠悠一岁半时去了德国幼儿园的小小班。德国幼儿园的入园适应期足足有一个月时间,
家长在此期间可以每天陪孩子在幼儿园,甚至和老师孩子一起去森林游玩,帮助孩子建立对幼儿园环境以及老师的信任感,这让我有机会近距离一睹德国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方式,亲身体验真实的德国教育。
这几年,在国内,德国教育备受推崇,不断有国内的朋友在微信上向我发来有关德国教育的文章,询问它们的真实性。我看了那些文章,很多都有夸大事实的成分。可以看出,写那种文章的人,要么自己没有在德国生活过,要么就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故意扭曲事实。
这让我内心出现了一股强烈冲动:我要向大家展现一个真实的德国。我在德国学了那么多科学育儿知识,见证了孩子们在德国幼儿园的生活,又在社区早教活动中认识了很多德国父母,领略了德国家庭的养孩理念,这些一手的经历给我的育儿带来许多启发和帮助,我为什么不把自己亲眼看到、学到的写出来让更多人受益呢?
2016年4月,我开始在微信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以“悠悠妈”的网名进行写作,篇即是对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德国禁止学前教育一文的辟谣。随后我陆续分享了在德国当妈妈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内容主要涵盖科学育儿知识、德国家庭教育以及德国幼儿园教育三个方面。
我不喜欢虚无缥缈的描述,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要落到细节的执行上才能真正对读者有用,因此我所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力求接地气,用真实生动的例子呈现德国育儿和教育理念。我希望我的文章虽然写的是德国,也能为国内外父母所借鉴,运用在家庭教育中,因此实用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跟着德国妈妈学育儿》一书收集了我过去两年的精华文章,为了让此书的结构更加科学严谨,系统性更强,我对以前发表的零散文章进行了编辑整理,使得读者读起来能够感受到更清晰的结构,查阅起相关知识点也更加容易。
在科学育儿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是健康快乐而又完整的。人的心灵既强大又脆弱,幼年时期若被世界温柔对待,长大了自然便能善待别人;若不曾体验过爱与尊重,长大后再多的说教也难以感化一颗冷漠的心。当我们每个家庭都能以科学的方式养育孩子、尊重孩子,未来的社会一定会多出许多内心柔软、充满阳光的人,这样的人越多,社会就会越美好和谐。
一想到传播科学育儿知识与教育理念能让我们后代生活的社会越变越好,我就有了持续写下去的动力。它让我感到,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也衷心希望,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在不断学习中成为懂孩子的父母。
李茜
2018年3月4日于德国科隆
面对孩子争抢玩具,
德国人竟然是这么处理的
每年带女儿回国,我都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悠悠作为年龄较小的妹妹经常受到优待,当她和比她大的孩子们争玩具时,大孩子的家长们总是特别友好地用同一种语气要求自己的孩子:“你是姐姐/哥哥,悠悠比你小,你要让着妹妹哦。”对这种礼让行为,我着实感到受宠若惊,因为我们在德国很少受到这种“大让小”的优待。
在德国,我曾带着1岁多的悠悠跟邻居2岁多的丽雅姐姐一起去家附近的农场玩,那里只有一台电动摇摇马,两个孩子以前经常一起坐,我和丽雅妈妈轮流投币。那次一开始,两个孩子玩得像往常一样热乎,也说好一起去坐摇摇马。可是等丽雅妈妈投完币,我正准备抱悠悠坐上去时,丽雅不乐意了,她坚持要一个人坐,不让悠悠上来。悠悠在一旁吵着非要坐上去,丽雅妈妈试着说服女儿无果后很快就放弃了,朝我耸了耸肩,做了个无可奈何的表情。我也只好安慰悠悠等姐姐坐完了再上去。
我当时想,如果换成是悠悠坐在摇摇马上,出现这种情况时,我肯定会碍于面子而尽力说服悠悠和姐姐一起坐,甚至不顾悠悠的反对“大度”地邀请丽雅坐上来。在公共场合玩时,每当有更小的孩子来拿悠悠手上的玩具时,特别是对方家长在旁边时,我总觉得如果不劝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让给别的孩子玩一下,就会感到很不好意思。
可是我也注意到,当悠悠和其他大孩子争玩具争输了的时候,不管是公共玩具还是人家自己的玩具,德国父母都没有立即要求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让给悠悠,他们要么顺手拿一个别的玩具来转移悠悠的注意力,要么安慰她“等哥哥/姐姐玩完了,过一会儿就给你玩啊”。
在感叹中国家长大度的同时,我开始思考:这种由大人强加的不由孩子分说的
“大让小” 规矩对大孩子来说有时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公平呢?
当大孩子因为不听劝而被家长强行拿走手中的玩具递给年龄较小的孩子时;当大孩子手里正在玩的玩具无端被小孩子抢走,大人没有出来主持正义,而是一味劝自家孩子让着小妹妹/小弟弟时,我在大孩子眼里看到了无助、愤怒、委屈和不被理解,各种情绪瞬间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一股无法言说的怒火,所有的不满都指向一个问题:凭什么大的就一定要让着小的?
仔细想想,我似乎也找不到什么合乎科学的答案。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们长期受到长幼尊卑观念的礼仪文化影响,尊老爱幼成为我们的基本行为规范之一。很多时候家长要求大孩子让着小孩子完全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礼貌谦让,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文化直觉。不可否认,尊老爱幼的礼仪本身是值得提倡的,要一个10岁的孩子让着不懂事的2岁宝宝完全在情理之中。可问题是,有时候年龄明明只差几个月或一两岁,两个孩子都还处于懵懂状态,却要求大的一定要让着小的,是不是有点儿强人所难?
什么时候不需要让
硬要一个正处于强烈物权意识发展期的两岁孩子让着要抢自己玩具的1岁宝宝,对两岁宝宝的伤害就犹如割肉一样疼。处于物权意识发展期的孩子会对自己东西的所属权尤为敏感,他们相信自己应该对自己的物品拥有掌控权(事实上孩子确实有这个权利),一旦不经孩子允许就拿走属于他们的东西,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不安和被剥夺的感觉。相比之下,1岁孩子的物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对于别人的和自己的东西界限不明显。这时候与其逼迫两岁宝宝忍痛割爱,不如告诉1岁宝宝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或者拿另一个玩具来转移1岁宝宝的注意力来得轻松。
让孩子学着谦让、分享需要看时机,前提是先要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保护孩子的心理需求,强行逆规律而上,结果很可能是家长与孩子两败俱伤,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在排队玩滑滑梯,突然一个一两岁的小宝宝冲过来无视大家的排队,直接插到前面,她的奶奶不但不制止,还对排队的大孩子说:“弟弟还小,你们让着他点啊。”如果让了,损害的不仅仅是老老实实排队的孩子的利益,更是对规则的践踏与破坏。维护规则与秩序人人有责,不能因为年龄小就不遵守。相反,规则意识应该从小培养,而不是等长大了再说。
在一些二胎家庭,家长们总是护着小的,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大的让着小的,照顾和体谅小孩子的感受。殊不知,很多小孩子在这样的宠溺环境中养成了“倚小卖小”的心理惯性,习惯了被照顾、被体谅,却不懂得自己也需要去照顾和体谅别人的感受。而大孩子也因此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满肚子委屈和埋怨。
比起谦让,我们更应该教给孩子的是理解和照顾别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懂得为别人考虑才是社会化和教育的结果。虽说孩子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做到换位思考,但不代表我们就不用去教,不代表就可以放任纵容。
为什么可以不让
在德国幼儿园,老师们遵循先来后到原则,谁先拿到玩具谁就有先玩的权利,对抢输了的孩子老师会给予安慰,并尝试用其他替代玩具来安抚小宝宝,同时也会告诉先拿到玩具的孩子玩几分钟后就给其他孩子玩,大家轮流玩。就算到时间了孩子仍然不愿意把手上的玩具交出来,老师也不会强制孩子就范,而是继续一边和孩子商量,一边等待着孩子自己主动做出改变。一天没效,就天天说(只说但不强迫),总有一天孩子会突然给我们惊喜,变成我们期待的那个“懂事的孩子”。
这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绝不仅仅是先来后到这么简单。
,它注重的是平等对待对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需求。在德国人眼中,大小孩子的需求同等重要,不能光照顾年龄较小孩子的需求而忽略年龄较大的孩子,一个孩子并不因年龄小就天然地拥有特权,也不因年龄大就该无条件地牺牲自己的权利。
第二,我们必须认识到,学龄前儿童受制于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还未发展成熟到具备真正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一味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让着比自己小的孩子,很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在对孩子提要求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孩子的自身能力情况。
第三,不强迫。无论我们希望孩子做什么,都不应采取强迫态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唤醒孩子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内在渴望,真正成功的教育是孩子自愿自发地做到,是对规则规范的内化与认同,而不仅仅是在逼迫和唠叨中变得“听话”。要想让孩子学会尊重和照顾别人的感受,那么首先他自己的感受需得到尊重。如果我们都不去尊重和维护自己孩子的感受,怎么有资格要求他去照顾其他孩子的感受呢?
生活中不难发现,那些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恰恰是小时候没有受到过尊重的人。所以,在教孩子让着年龄小的孩子的同时,也别忘了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我们要对孩子有信心,当孩子从我们身上感到了被尊重的力量时,一旦时机成熟,自然也懂得去尊重别人。
第四,我小不代表全世界都要照顾我。德国老师遵循的先来后到原则也算是对小宝宝的一种自然的挫折教育。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本已无处不在,根本不需再去刻意制造。在和大孩子争夺公共玩具时,小孩子多多少少会体会到受挫,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它反而能帮助小孩子逐渐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总是以我为中心,我有我的需求,别人也有别人的。在家里爸爸妈妈和其他家人经常把我的需求放在首位,尽量满足我,但在外面不是,我也需要考虑别人的需求,没有人会像爸爸妈妈一样永远让着我。为了在外面玩到我想玩的玩具,交到我想交的朋友,我有时必须做出妥协、让步、等待或者转换思维(如交换玩具)。这些都是人生的必经经历,孩子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受挫与协商中锻炼出了社交能力与情商。
如何教孩子谦让
那么我们就不需要教育孩子让着别人了吗?当然不是。不论在哪里,礼貌谦让、考虑和照顾别人的感受都是值得提倡的美德,也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品质。
当我看到德国孩子在排队等着滑滑梯时,坐在滑梯口正准备往下滑的小宝宝突然站起来荡起了单杠,后面的孩子却耐心安静地排队等待着,没有催,也没有挤到前面抢着滑,我知道那一定是他们的父母曾经无数次地陪着孩子排队,无数次地告诉孩子排队时要耐心等候,催促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
当我看到滑滑梯下面有小宝宝堵住了出口,坐在滑梯上的大孩子没有鲁莽地往下冲,而是一边嘴上喊着让小宝宝离开,一边耐心地坐在滑梯上等待时,我知道那一定是他们的父母曾经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无数次教育孩子,玩的时候也要注意别人的安全,不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
不论是让还是被让的一方,都需要知道,谦让和换位思考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遵守规则是大前提,因为规则是对我们每个人利益的保护。无视规则的礼让,不是包容,而是纵容。挡道的孩子还小不懂事可原谅,但是他们的家长却有责任站出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堵住滑梯出口妨碍其他孩子,并及时抱走自己的孩子。我们既要教育孩子换位思考,考虑别人的感受,也不要忘了让孩子学会适时地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
桨酱 –
科学的育儿知识,建议每一位妈妈都应该认真读读这本书
就要吃 –
这本书是我的一个同事推荐的,希望在这本书上能获取更多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