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71286
作者都是著名的一线教师,勤于思考,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到之处,所著可成为教学一线教参读物的很好补充和借鉴。
本书由《小学语文教师》主编陈金铭组织小学语文一线名师编写,书中汇集了王崧舟、罗才军、盛新凤等多位名师的智慧,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的所有课文做了有特色的细致解读,对小语教师富有参考借鉴乃至指导价值。作为最全面的一套教师解读用书,里面的解读原理、方法、策略,也适用于其他版本。
小学语文教材全程经典解读(人教版四年级)
目录
上册
第一组
大潮奔腾排空来
——《观潮》解读∕江玉辉
立足“壮观”走进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解读∕廖智英
着眼于“文字的运用”
——《鸟的天堂》解读∕曾扬明
美景当在美文中
——《火烧云》解读∕刘正生
第二组
在诗中追逐灵魂
——《题西林壁》解读∕雪梅
游客?归客?
——《游山西村》解读∕钱锋
呵呵,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解读∕罗才军
“蟋蟀”的背后
——《蟋蟀的住宅》解读∕蒯威
原来,魏格纳是个气象学家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解读∕王丽娜
第三组
好的童话该是这样的
——《巨人的花园》解读∕张学青
还原童话的情节和形象
——《幸福是什么》解读∕李晓瑜
追寻生命之树
——《去年的树》解读∕闵华
对话的节奏
——《小木偶的故事》解读/蒯威
第四组
语言与生命相融合
——《白鹅》解读∕曾扬明
“海军上将”
——《白公鹅》解读∕张学斌
以“整体”的视角诠释文本
——《猫》解读∕何平
深挖“不敢”细品“母爱”
——《母鸡》解读∕高启山王胜华
第五组
指向文本秘妙
——《长城》解读∕王崧舟
挖掘文本特色
——《颐和园》解读∕杨诗语
学习语言表达的典范
——《秦兵马俑》解读∕陈德兵
第六组
“二度”解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解读∕吕红蕾
架起一座桥梁
——《送元二使安西》解读∕彭清香
风景这边独好
——《搭石》解读∕王淑平
此处无声胜有声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解读∕徐丹凤
爱,让苦难也变得美丽
——《卡罗纳》解读∕程国新
设置误会是让故事变得曲折的秘诀
——《给予是快乐的》解读∕陈德兵
第七组
人尽其“品”,事尽其“格”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解读∕蒋岭
金针实应度与人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解读∕闫晓枫
在对比中认识乌塔
——《乌塔》解读∕陈德兵
感受语言的魔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解读∕陈德兵
第八组
“风雨”中的纠结
——《呼风唤雨的世纪》解读∕雪梅
注意这些不起眼的字词
——《电脑住宅》解读∕亓明国
学习提取信息
——《飞向蓝天的恐龙》解读∕陈德兵
科普语言的“魔力”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解读∕王玉良
下册
第一组
与诗仙一起感受孤独
——《独坐敬亭山》解读/王自文
享受别样的秋色
——《望洞庭》解读/高林生
梦里寻她千百度
——《忆江南》解读/陶玉翠
在品味中“得意、得言、得法”
——《桂林山水》解读/侯莹
游记,这样表达更有魅力
——《记金华的双龙洞》解读/王林波
习作指导的经典范文
——《七月的天山》解读/方根秀
第二组
那一个纯粹的人
——《中彩那天》解读/邵萍
能照见你倒影的一方池水
——《万年牢》解读/王晓燕
见证“尊严”
——《尊严》解读/武凤霞
心不同,心一样
——《将心比心》解读/庄华涛
第三组
“自然之道”和“教学之道”
——《自然之道》解读/干国祥
摇篮!摇篮?摇篮……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解读/冯琛莉
以文悟“道”
——《蝙蝠和雷达》解读/陈大伟
“打扫”森林,打扫偏见
——《“打扫”森林》解读/庄华涛
语言通俗表达独特
——《大自然的启示》解读/杨柳
第四组
机智勇敢的“小夜莺”
——《夜莺的歌声》解读/熊建峰
稚嫩的肩何以担起沉重的抗争
——《小英雄雨来》解读/刘卫锋
充盈情理之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解读/景洪春
享受春天享受和平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解读/顾菲
第五组
触摸内心的春天
——《触摸春天》解读/王崧舟
人性的光辉
——《永生的眼睛》解读/陈金铭
敬畏生命
——《生命生命》解读/陈晟吴治娟
绽放的生命之花
——《花的勇气》解读/周丹萍
第六组
感受田园诗情
——《乡下人家》解读/黄晓玲
形散神聚讴歌自然
——《牧场之国》解读/胡红
古诗词中的乡村生活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解读/亢丽
“且须归”?“不须归”?
——《渔歌子》解读/盛新凤
麦哨声声载乡情
——《麦哨》解读/韩玉婵
第七组
在学语习文中感悟“真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解读/包林军
挚友——全神贯注的见证人
——《全神贯注》解读/郭勇
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了纸上》解读/王崧舟
怎一个爱字了得
——《父亲的菜园》解读/童慧君
第八组
“言”“意”相生
——《纪昌学射》解读/屠素凤
名医之“名”与桓公之死
——《扁鹊治病》解读/庄华涛
人——神——圣
——《文成公主进蔵》解读/盛新凤
揣摩词句感受形象
——《普罗米修斯》解读/施燕红
关注编者意图,感受童话特点
——《渔夫的故事》解读/陶翠凤)
序
指向文本秘妙
——《长城》解读
王崧舟
这篇课文,如果请中央电视台的某个主持人来朗诵,你会请谁呢?有人请赵忠祥,可以;有人请朱军,肯定不行。要我请,我就请《国宝档案》的解说人——任志宏。为什么?因为文章的情感基调决定着任志宏凝重、内敛的声音表现力是朗诵这篇课文的最佳人选。其实,我说的这一点,已经触及文本秘妙了。
一、探寻文本秘妙
1.“结构”是它的第一个秘妙。
从文章的整体来看,先写什么?见闻;后写什么?联想。除了见闻和联想还有别的什么吗?没了。文章一共4个自然段,一、二两段写见闻,三、四两段写联想。通篇先写见闻后写联想,这是文本在结构上最大的秘妙。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长城》的内容,那么,你是不可能发现这个秘妙的。
2.“章法”是它的第二个秘妙。
这篇文章有什么章法呢?它的章法就是典型的“起承转合”。
第1自然段,起——“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第2自然段,承,“承”就是承接、承续,顺着“起”的内容和语势写下去——“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第3自然段,转,“转”是转折、转换,就章法而言,转是最难写的部分——“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还写长城吗?不写了;写什么呢?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语势上看,这都是一种转折、转换。
第4自然段,合——“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这里,“合”起到一个总结、提升的作用,“伟大的奇迹”正是点睛之笔,文眼在此。
3.“语言”是它的第三个秘妙。
《长城》的话语风格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第一是“平实”,第二是“精确”。不要以为平实很容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是一种很高的语言品位。“平实”中见出“精确”来,就更难了。朱光潜先生说语文的精确、妥帖绝非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比如“站在长城上”,很平实。如果把它改成“走在长城上”,行吗?不行。“走”不庄重,不敬畏。面对伟大的奇迹,你的感觉是什么?肃然起敬。所以,你必得“站着”,而不是“走来走去”。再看这个“踏着脚下的方砖”的“踏”字,改为“踩”,行吗?你踩的是谁呀?是我们的长城啊!“踩”轻浮,“踏”庄严,这就是“平实”中见出的“精确”。再看第三个“扶”字,“扶着墙上的条石”,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不信,你换一个,“摸着墙上的条石”,行吗?不行。简简单单三个字,背后的情味是什么?是对长城的无限崇敬。作者显然是怀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看长城、写长城的。平实的语言,表达的情感却是如此精确、妥帖,这就是高品位的文字。
4.“基调”是它的第四个秘妙。
我仔细统计过全文的标点符号,全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中间倒是出现过两个顿号,除此,还是逗号、句号、逗号、句号,不曾出现一个叹号。就句式的角度看,文本只有陈述句,没有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全文的情感基调是高度内敛和凝重的。其实,文中有些语句是可以改写成感叹句的。譬如:“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可以改为:“远看长城,它多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再譬如:“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可以改为“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还譬如:“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可以改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啊!”三个叹号一加,感情似乎变得强烈了,但是,全文的情感基调却因此被冲淡、被破坏了。说白了,还是作者对长城的情感态度问题。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就这样默默矗立了数千年,坚强、刚毅、庄重,它不需要任何人扯着嗓子喊“来看啊!快来看啊”,这叫“吆喝”,是小摊小贩的行为。长城的静默,才能显出它的雄伟和恢弘。因此,文本这种情感基调是最切合长城的特征的。
5.“顺序”是它的第五个秘妙。
它的宏观顺序当然是先写见闻、后写联想。但是,就中观和微观的层面看,文本的写作顺序一样值得我们加以关注。我们看:写见闻,“远看长城”,其实这个“看”字应该换一个字眼儿,远“望”长城,是吧?然后呢,就写“来到长城脚下”,这叫由远到近。再看,写联想,“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这是现实。“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叫历史。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一种自然而然的逻辑顺序。
6.“句法”是它的第六个秘妙。
《长城》一文的句法当然有很多秘妙,我觉得最有特点的是两处:第一,是它的数据说明。第二,是它的还原比较。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太多的数据,比如:“一万三千多里”“一百多里”“五六匹马”“两米多高”“三百多米”“两三千斤重”等等,大量的数据运用说明什么?精确,精准。长城如此神圣,不允许你对它有丝毫的扭曲和夸张,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它甚至不需要形容词。这是句法上的第一个特点。再看第二个特点,“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种写法叫还原比较。哪里是“还原”呢?“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不,这是作者想到的,这叫“想象还原”。把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画面和场景通过自己的想象还原出来。还原以后呢?比较。“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这叫比较。通过还原比较,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长城施工的艰难。无数肩膀,无数双手,无数汗水,无数鲜血,无数个生命才筑就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所以说,长城不是条石筑成的,是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的。
——–
——节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