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3719730丛书名: 名家名译世界名著
《老人与海》
★“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的获奖作品。
★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惊人的销售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
★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名著,张爱玲、王小波、索尔贝娄等中外当代著名作家眼中“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
《名人传》
★一阕“英雄交响曲”,被高尔基誉为20世纪*伟大的小说。
★被高尔基誉为20世纪的伟大小说,至今全球销量已过50,000,000册,被译成数百种语言流传不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巨人三传,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传世佳作,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畅销书”之一。
《童年》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点推荐,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开篇之作。
★俄语文学中登峰造极的自传体小说,中小学生必读书。
★世界文学大师高尔基的经典自传之作,青少年不可错过的成长必读书!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世界文学史“完美之书”,海明威、村上春树、塞林格为之疯狂迷恋。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扛鼎之作之一,位居二十世纪百部英语**小说第二位。
★《时代周刊》“百大经典小说”, BBC“百大阅读”书单, NPR全国公共广播电台“世纪百部”选书No.2。
《父与子》
★屠格涅夫被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屠格涅夫创作生涯的**之作——《父与子》,被视为“俄国文学中*浓缩、*紧凑的长篇小说”之一!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团中央给青少年树立“人生的路标”必读书之一。
★生命中不容错过的文学名著,入选中小学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书。
★被誉为“超越国界的伟大文学作品”,被视为青年人的生活教科书。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中篇小说之一,曾获普利策奖。
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位老人只身到遥远的海域捕鱼的故事。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一条鱼而被人嘲笑的情况下,老人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条鱼实在是太大了,竟然在海上拖着老人的小渔船游逃了三天,最终筋疲力尽,才被老人杀死并绑在了渔船的一边。可惜在归程中,老人不断遭到鲨鱼的袭击,到岸时这条大马林鱼仅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白花花的脊骨。尽管如此,老人却从未服输。
“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圣地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名人传》
《名人传》由法国二十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所作,该传由三个名人的传记组成: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通过这几部传记,作者试图恢复二十世纪文学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该书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
《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次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尼克惊讶地发现,盖茨比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旧情人黛熙。盖茨比曾因贫穷而失去了黛熙,为了找回爱情,他不择一切手段成为有钱人,建起豪宅,只是想让昔日情人来小坐片刻。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翻开《了不起的盖茨比》,您将读到世界文学史上“完美之书”。
《父与子》
小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尖锐的思想斗争。屠格涅夫敏锐地反映了这一社会历史变革时期的尖锐斗争,刻画了两种社会势力——民主主义者和自由派贵族问的思想冲突。小说问世之初,即在文学界引起激烈争论。小说主人公巴扎罗夫是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与代表保守的自由主义势力的老贵族帕维尔和尼古拉兄弟格格不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对保尔柯察金成长经历的叙述,生动地描述了以保尔为代表的一批进步青年历经艰辛的生活、战争的烽火以及战后建设的一系列磨炼,终于被锻造成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曲折过程,逼真地再现了苏联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苏联年青一代的精神风貌。
作品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出身于社会底层,年少丧父,曾做过备受欺凌的店员,曾偷过德国侵略者的手枪,曾因只身营救革命者而坐过牢,曾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浴血战场,也曾忘我地投身于和平时期环境恶劣的筑路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使在瘫痪在床、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然不忘诺言,勇敢地拿起笔来服务于人民。他生命的全部追求,就是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作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保尔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忘我的革命激情、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旺盛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和战胜苦难的力量源泉。本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扬,并被译成50多种语言文字广泛传播。
《名人传》
《童年》
《了不起的盖茨比》
《父与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旨在将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名作家、名译者三方面共同组合形成的权威作品推荐给青少年。所选取书目均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能够对青少年读者产生积极影响的、符合“中小学生必读书目”内的经典文学作品。
一流的作品必须要有一流的翻译家进行打造,本套丛书的翻译者全部是我国老一代知名翻译家,宋兆霖、陈筱卿、李文俊等老一辈翻译家凭借着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老一辈专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更能准确地将原著通过中文展示给读者,同时文笔的优美和行文的流畅性是无可比拟的,这也是“名家名译”重要的组成部分。
《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在策划出版过程中,严格把握精品原则,在图书内容、装帧设计等方面,力求做到一流,本套丛书区别于市场同类书的关键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保证名家名译:本系列图书在策划阶段,花费大量精力寻找国内一流的翻译家作品,所有作品翻译者均为十分严谨的、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在业内知名度十分高的翻译家;
2.保证单品分册的读者认可度:本系列图书在立项阶段,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所选取单品图书均为市场上畅销品种,且符合“新课标”及“教育部推荐”中的重点图书;
3.装帧精美度:邀请行业内一流书籍装帧设计师作为美编,打造有珍藏价值的名著图书;
4.高性价比:在用纸、印刷工艺上斟酌考究,给阅读者创造性价比最好的阅读体验。
他是个独自驾一只小帆船(译注:这是一种尖头方尾平底的小船,挂三角帆。)在湾流(译注:即墨西哥湾流,世界第一大海洋暖流。岛国古巴位于墨西哥湾的口子上。)上捕鱼的老人。到今天为止,老头儿已经接连下海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捕到。前四十天里,有个男孩儿陪着他。可四十天一无所获之后,孩子的爹妈对他说:这一阵子老头儿肯定是兜底交上倒灶运(译注:原文salao为西班牙文,意为咸的、苦的、倒霉的。)了。那是坏运气里面最厉害的一种。遵父母之命,孩子上了另一条船,第一个礼拜他们就捕到了三条好鱼。看见老头儿每天回来时小帆船里空荡荡的,男孩儿心里面难受。他总是下去帮老头儿拿东西,或者是钓索卷儿,或者是钩鱼竿(译注:这种渔具一端带有大铁钩,用来扎住钓到的大鱼,将其拖上船。)、鱼叉和卷裹在桅杆上的帆。那面帆用面粉口袋片打了补丁,卷起来时仿佛一面象征永远失败的旗。
老头儿身形单薄瘦削,脖梗子上皱纹很深。从他的腮帮子上一溜顺着颊边往下,长着些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出来的良性皮肤瘤。他那双手则因为同大鱼较量,被钓索勒出了深深的伤痕。不过没有一道伤疤是新的。它们已年深日久,如同无鱼的荒漠中岁月侵蚀所形成的地貌。
他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老了,除了眼睛。它们同海水一样的蓝,带着欢快的、未曾被击败过的神采。
“桑地亚哥,”小帆船被拖到了岸边,他们往上爬时,男孩儿说道,“我又可以和你一起出海啦。我们家已经挣到了一点钱。”
老头儿教会了孩子捕鱼,男孩儿很爱他。
“不要,”老头儿说,“你上了一条好运气的船。待着吧。”
“可是你记得么,你曾经八十七天没逮到一条鱼,接下来三个礼拜我们却天天捕到大鱼。”
“我记得,”老头儿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动摇了才离开我的。”
“是爹爹赶我离开你的。我是个孩子,得听他的话。”
“我知道,”老头儿说,“这很正常。”
“他不怎么有信心。”
“是,”老头儿说,“可我们有,是不?”
“是的,”男孩儿说,“先去台子廊屋(译注:据考,这家馆子应是位于临海的台地上,形状类似于廊屋,供应啤酒、咖啡和吃食,客人主要是渔夫和游客。),我给你买杯啤酒,然后再把东西拿回家,好么?”
“我就不客气了,”老头儿说,“打鱼人酒不分家嘛。”
他们走进台子廊屋,坐了下来。不少渔夫拿老头儿打趣,他并不生气。还有些渔夫,那些上了年纪的,眼睛看着他,心里为他难受。但他们并没有表露出来,只斯斯文文地聊湾流,聊他们把钓索漂下去有多深,聊持续不变的好天气,和最近经历的事情。当天有收获的渔夫们都已经返回,各自将马林鱼剖开,满满地平摊在两块木板上,每块木板的两端各有两个人扛着,摇摇晃晃地抬到收购站去,在那儿等冰柜货车将它们运往哈瓦那的市场。而捕到鲨鱼的人已将所获送进小海湾另一侧的鲨鱼加工场,那儿的人把鲨鱼吊在滑车上,取出肝,割下翅子,剥去皮,将鲨鱼的肉先切成条,然后再腌制。
刮东风的日子里,港湾另一侧的鲨鱼加工场会飘过来一股子味儿。但今天只有淡淡的一丝气味,因为风转而向北刮去,且又渐渐平息了。台子廊屋里阳光明媚,令人怡悦。
“桑地亚哥,”男孩儿说。
“嗳,”老头儿应道。他正握着酒杯,回想多年前的事。
“我去给你弄点明天用的沙丁鱼来好么?”
“不用了。你去玩棒球吧。我仍然有力气划船,罗杰里奥会帮我撒网的。”
“我想去。我不能和你一起捕鱼,就让我帮你做点事吧。”
“你已经给我买了一杯啤酒,”老头儿说,“你是个男子汉啦。”
“你第一回带我上船,我多大?”
“五岁。那天我拖上船的鱼太生猛了,它几乎把船折腾成碎片,害你差点丢了小命。还记得么?”
“我记得鱼尾巴啪哒啪哒地拍打,横座板也被拍断了,还有棍子打鱼的声音。我记得我被你扔到船头,待在湿漉漉的钓索卷儿旁边,感觉到整个船在颤抖。你用棍子揍它的声音就像砍倒一棵树,甜丝丝的血腥味儿罩住了我全身。”…….
《名人传》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
——贝多芬
(1792年手册)
他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红色的阔脸庞,只是到了年岁老时脸色才变得蜡黄、病态,特别是冬季,当他蛰居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他额头突起,宽大。头发乌黑,厚实浓密,好像梳子都从未能梳通过,毛戗立着,似“墨杜萨①头上的蛇”。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使所有看到它的人都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会弄错其细微差异。由于两只眼睛在一张褐色悲壮的脸上放射出一道粗野的光芒,人们一般都以为眼睛是黑色的;其实不是黑色的,而是蓝灰色。这两只很小而又深陷的眼珠兴奋或激忿时会突然变大,在眼眶里转动,映出它们夹带着的一种奇妙真理的全部思想。它们常常朝天投去一抹忧愁的日光。鼻头宽大短方,一张狮面脸。一张细腻的嘴,但下唇向前超出上唇。牙床十分可怕,仿佛连核桃都能咬碎。右下颏有一个深深的酒窝儿,使脸看上去很不对称。
莫舍勒斯说:“他笑起来很甜,交谈时,常带着一种可爱而鼓舞人的神情。与之相反,他的笑却是不对劲儿的、粗野的、难看的,但笑声并不长。”——那是一个不习惯欢乐的人的笑。他平时的表情很阴郁,似“一种无法医治的忧伤”。1825年,雷斯塔伯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时,需要竭尽全力来忍住流泪。一年后,布劳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小酒店里碰到他,他正坐在一个角落里,
①一译美杜莎,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被其目光触及者即化为石头。
抽着一支长烟斗,双目紧闭,仿佛随着死神的临近,他越来越这样了。有个朋友跟他说话,他凄然地微微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谈话本,并用其聋子常有的尖声让对方把想要他做的写下来。——他的脸色经常变化,或是突然有灵感出现,甚至是在街上,会使行人吓一大跳,或是他正弹琴时被人撞见的时候。“面部肌肉常常隆起,青筋暴跳,野性的眼睛变得分外吓人,嘴唇发抖,一副被自己召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如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说:“像李尔王。”******
《童年》
一
在一间半暗不明而狭小的房间里,窗口附近的地板上,躺着我的爸爸。他身穿一件白衣服,人显得异于寻常的长,光着双脚,脚趾叉开,怪怪的。一双原本令人亲切的双手温顺地放在胸口,手指扭曲着。一双本是欢快的眼睛,紧闭着,上面压着两枚圆圆的黑色铜币 ,他善良的脸庞乌青发黑,呲牙裂嘴,令人见了心惊肉跳。
我妈光着上身,下身穿着红裙子,跪着,用梳子把我爹那柔软的头发从前额往脑后梳。那梳子原是我常用来切西瓜的。我妈嘴不停地念叨着,声音低沉、嘶哑。她灰色的眼睛红肿,泪珠儿像融化了的冰水,滴滴嗒嗒淌了下来。
我的手被外婆拉着。她长得胖胖的,脑袋大大的,眼睛也大大的,鼻子肌肉松弛,可笑地耷拉下来。她一身的黑衣黑裤,显得软绵绵的,挺讨人喜欢。她也在哭哭啼啼,起起伏伏,像是与我娘的哭声合着拍。她浑身都在哆嗦,一手拉着我,把我往我爸跟前推。我硬是缠着外婆不敢往前去,干脆躲到她身后去。我既害怕又不自在。
我从没见过大人也哭哭啼啼的,不明白外婆不停地念念叨叨着的是什么意思:
“你跟爹告个别吧,往后再也见不到他了。他去了,宝贝,走的不是时候,太早了……”
我曾病得很厉害——刚刚好起来。我害病的时候——这事儿我记得一清二楚——我爸快快活活地照料着我,可突然就没了,替他照顾我的换成了一个古怪的陌生人——我的外婆。
“你打哪儿来?”我问她。
她说:
“打上头来,打下诺夫戈罗德 来。可不是走着来,而是搭船来的。水上可走不了人,你这小鬼头儿。”
怪哩,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上头,我家上头不是住着几个染了发的大胡子波斯人吗,地下室里,待着的是一个卖熟羊皮的黄皮肤的卡尔梅克老头。倒是可以骑着楼梯的扶手,从上而下滑,要不就是一个跟斗翻下来——这种事儿我很有一手。这关水什么事?瞧她说得多邪乎,全乱套了。
“我干吗是小鬼头儿?”
“因为你爱嚷嚷。”她也笑着答道。
她说起话来挺亲切,听讨人喜欢,挺顺溜的。打第一天起我就喜欢上她了。这会儿我巴不得她这就带我离开这房间。
我妈那模样儿让我感到很不自在。看她哭哭啼啼、泪流满面的样子,叫人很替她担心。她这副模样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她这人一向挺严厉,话不多,全身上下收拾得干干净净,头发梳理得油光铮亮,个头活像匹高头大马,身强力壮,手劲大得吓人。可这会儿,不知怎么的,浑身浮肿,衣衫凌乱,整个人全都变了个样。原本有条不紊的头发,像只光可鉴人的帽子,披散到了裸露的肩上,耷拉到了脸上,原本编成了辫子的一半头发,摇来晃去,触到了睡过去的我爸的脸上。我早已来到房间,可她没瞧过我一眼。她径自边给我爸梳理头发,边痛哭流涕。
有几个穿黑衣的汉子和一名巡警往里探头探脑。巡警生气地说:
“快点收拾好!”
窗子已被一条深色的大披巾蒙起来了。披巾被风一吹,像只帆,鼓了起来。有一次我爸带我坐帆船,突然响起了一声炸雷。我爸笑着用膝盖夹住了我,大声道:
“没事,别怕,葱头儿!”
我妈突然从地上费劲地爬了起来,可很快又仰天倒了下去,头发散落一地。只见她紧闭眼睛,苍白的脸发青,也像我爸,呲牙裂嘴。她用怕人的声音说:
“把门关上……阿列克谢——走开!”……….
《了不起的盖茨比》
第一章
在我还是年少、稚嫩的年龄时,我父亲便给了我一个忠告,它至今萦绕在我的脑际。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他没有再说什么。可是我们父子之间常有一种一点就通的默契,我心里明白父亲的话里有着更多的含义。从此,我总是倾向于对人对事不妄做评断,我的这一习惯致使许多秘密的心灵向我敞开,也使我成了不少牢骚满腹的人的牺牲品。当这一品行在一个正常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变态的头脑便会很快地察觉到这一点并且依附于其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学院里我被不公正地指责为政客,因为我暗中知道许多行为不检、来路不明的人的隐私和悲苦。这些心腹话儿大多都是它们自己找上门来的——当我通过某种准确无误的迹象意识到谁有贴己话要向我倾诉的时候,我总是在装着睡觉,或是心不在焉,或是装出一种冷漠和不屑一顾: 因为青年人诉说其隐秘时,或者至少是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在开场总是窃用别人的话语,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吞吞吐吐。不妄加评断能给事情留下无限的余地。直到现在,我仍然有点害怕我会失去什么,假使我忘记了父亲不无骄傲地叮嘱和我不无骄傲地重复的话: 人们的善恶感一生下来就有差异。
在我这般地吹嘘了一通我的宽容精神之后,我到头来还得承认这种宽容是有它的限度的。人的品行有的好像建筑在坚硬的岩石上,有的好像建筑在泥沼里,不过超过一定的限度,我就不在乎它建在什么之上了。在我去年秋天从东部回来的时候,我真想让世界上的人都穿上军装,在道德上都永远取立正的姿势; 我再也不想毫无顾忌地尽兴地窥探人们的灵魂。只有盖茨比,以其名作为这本书名的男主人公,不包括在我的这一改变了的行为之列——盖茨比,此人体现了一切我分明蔑视的事物。不过,如果说人的品格是由一连串美好的行为举止组成的,那么,在盖茨比身上,倒也不乏有某种光彩,不乏有一种对生活展现出的种种憧憬的高度感应能力,宛如他身上接通了一架能测出万里之外的地震的精密机器。这种感应力与那毫无生气的易感性(它被冠之以“创造的品性”之后变得体面起来)毫无干系——它是一种与希望维系在一起的非凡品质,一种富于浪漫色彩的敏感性,这一天赋我在别人身上从来没有见到过,而且以后也不大可能见得到了。不——到最后盖茨比证明并没有错! 倒是那一吞噬了盖茨比的力量,那一接踵在其梦想之后扬起的污垢飞尘,使我暂时放弃了我窥视人生的徒劳悲伤和短暂欢乐的兴趣。
我家一连三代都是这个中西部城市里的有名的富贵人家。我们卡拉威家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家族,据家谱记载我们还是布克里奇公爵的后裔,不过我这一脉的实际创始人则是我的伯祖父,他五十一岁时来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他雇了一个人去替他打仗,自己却做起了五金批发生意,这门生意我父亲一直从事至今。
我从来没有见过我的这位伯祖父,不过家人以为我长得像他——特别的依据就是一直挂在我父亲办公室里的那幅颜色发了黄的伯祖父的画像。我一九一五年从纽黑文毕业,正好是我父亲从那里毕业二十五年,稍后一些时候我便参加了那一酷似公元一世纪初条顿民族之大迁徙的世界大战。我是那么醉心于那场反击战,以至回到美国以后我倒觉得无所适从。在我看来,中西部现在不再是世界繁荣的中心,倒像是这个世界上的边远的贫瘠之地——因此我决定到东部去学做票券生意。我所认识的人都在做票券生意,所以我想这门生意再多养活一个单身汉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我所有的姑舅叔婶们都商量了这件事,那慎重的态度就像是为我入学挑选学校一样,最后他们表情严肃而又略带迟疑地同意道:“啊,那就这样定了吧。”父亲答应资助我一年,几经耽搁之后,我终于在我二十二岁的那年春天到了东部,我当时以为这次来后我就永久性地住下去了。
来后第一件实际要做的事情,是寻找住房。那时正值温暖和煦的季节,我又是刚刚告别了有着宽阔的草地和葱绿林木的乡村,因此当我办公室里的一位年轻同事建议我们两人到近郊区租间房一起住时,我觉得这真是个好主意。他去租到了房子,一间久经风吹雨淋的木板平房,月租金八十元,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公司派他去了华盛顿,结果我独自一人住到了那里。我有一条狗——至少在它逃走之前与我相伴了一些日子——一辆旧道奇牌轿车和一位芬兰籍的女佣人,她为我整理床铺做早饭,有时守着电炉子,自言自语地说道她们国家的谚语格言。
这样寂寞地度过了一两日后,一天早晨,一个到此地比我还晚的男子在路上叫住了我……….
《父与子》
1
“什么,彼得?还看不见吗?”
一位年纪四十刚出头的老爷正在问他自己的仆人。一八五九年五月二十四日那一天,这位老爷没戴帽子从××公路上的一家客栈里走出来,走到低矮的台阶上。他身上穿一件满是尘土的大衣,下面穿一条有格子花纹的长裤子。他的仆人则是一个面颊丰满的年轻小子,下巴上面长着一撮浅白色的绒毛,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小小的,暗淡无光。
这个仆人身上的一切,包括挂在耳朵上面的一个绿色宝石耳环,颜色很不一致、涂过发油的头发和他那彬彬有礼的文雅举止,——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出他是一个属于最新一代的进步分子。他恭恭敬敬地朝大路方向望了一望,然后作出回答:
“老爷,一点也看不见,看不见!”
“看不见吗?”老爷又问一次。
“看不见。”仆人又一次作出回答。
老爷于是叹息一声,就在一条小小的板凳上坐了下来。他现在正弯着两条小腿,坐在那里,若有所思地不时朝四周瞭望。乘此机会,让我们把他的一些情况向读者介绍一下吧。
他的全名①叫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基尔萨诺夫。离这客栈十五俄里处,他有一座包括两百农奴的上好田庄,或者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把土地分给农民并开办了一个“农场”,他拥有两干俄亩②的土地。他的父亲,一位参加过一八一二年战争③的将军,是个识字不多的半文盲,虽然人很粗鲁,但并不凶恶。这个俄国人一辈子过着军人生活,先是指挥一个步兵旅,后来晋升当上了师长,长年驻扎在外省。由于官高位显,他在那里竟然扮演起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出生在俄国的南方,像他哥哥(关于他哥哥的情况,以后我们还要提到)一样,十四岁以前一直在家里受教育,身边围着他的尽是一些廉价请来的平庸的家庭教师、行为放肆但却善于阿谀奉承的副官和一些团队里的、各级司令部里的军官。他的母亲是科里亚金家的千金小姐,未出嫁以前,闺名Agatha④,结婚以后当上了将军夫人,便改名阿加福克列雅库兹米尼什娜基尔萨诺娃⑤,完全是属于“军官太太”那一类典型的女人。她经常戴一顶雍容华贵的帽子,穿着沙沙发响的丝绸衣服,在教堂里她总是第一个走到十字架前⑥。她说话声音很大,而且说起来就滔滔不绝。她每天早晨让孩子们走到跟前吻她的小手,晚上给他们祝福——总而言之,她生活过得十分惬意。作为将军的儿子,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不仅不以勇敢出众,而且甚至获得了胆小鬼的绰号。他本应像哥哥巴维尔那样去服兵役的,但就在决定他就职的消息传来的那一天,他折断了自己的腿,结果,卧床两个月之后,终生成了一名“跛子”。
父亲只好对他把手一挥,让他走文职道路了。父亲把他带到彼得堡(当时他刚满十七岁),安排他进了一所大学。顺便说一句,他哥哥当时却在近卫团里当上了一名军官。两个年轻的兄弟便住在一起,共租一套房间,共同受到堂舅伊里雅科里亚金——一位重要官员的照看。他们的父亲便回到自己的步兵师里,回到他夫人的身边。只是偶尔给两兄弟寄封信来,灰色的大信纸上,总是写得密密麻麻的,用的是笔触豪放的文书大字体。信的末尾总要签上“陆军少将彼得基尔萨诺夫”几个大字。然后用弯弯曲曲的花纹线条极其用心地将它们圈起来。一八三五年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①。也就在这一年,基尔萨诺夫将军因检阅失败而遭到撤职,随后即奉命退休。他便偕夫人来到彼得堡定居。他在塔弗里切斯基花园②租了一幢房子,并且加入了英国俱乐部③,但却突然中风而死。阿加福克列雅库兹米尼什娜不久也随着丈夫死去:她无法习惯过僻静、无聊的都市生活,是退休闲居的痛苦把她折磨致死的。还在父母亲健在的时候,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就爱上了一个小官员的女儿。这件事使得他的父母亲感到很大的不快。女孩的父亲普列波洛文斯基是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以前的房东。姑娘长相非常美丽,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那种“开放型”的女子。她经常阅读报纸上《科学》栏目里面的严肃文章。服丧期一过,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就把姑娘娶了过来,并且离开了他父亲通过关系把他弄进去的皇室地产管理局。从此他就同自己的妻子玛霞一起过起幸福的家庭生活来了。起先他们住在林学院附近的一所别墅里,后来搬到城里一套小巧玲珑的舒适住宅里,那里有干干净净的楼梯和一间有点寒冷的客亍,最后搬到了乡下。他最终便在这里永久定居下来。不久就生下了儿子阿尔卡季。这一对夫妻生活过得很恩爱,很平静,他们几乎从来没有分开过;他们一起读书,四只手同时弹奏一架钢琴,唱二部合唱。她种花、看管家禽;他呢,偶尔出去打打猎,料理料理田产。阿尔卡季也在平静的环境中越长越好,越长越大了。十年的时间,像一场梦一样,一闪而过。四七年基尔萨诺夫的妻子不幸去世。他好不容易才经受住这次打击,几个星期就白了头。本想出国去散散心,解解闷……但四八年④马上就到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第一章
“节前到我家补考的,统统站起来!”
一个身穿法衣、脖子上挂着沉重的十字架的胖子,气势汹汹地瞪着全班的学生。
他那对凶恶的小眼睛似乎要刺穿从座位上站起来的六个孩子——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