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8608165
编辑推荐
本书采取“评传”体例,试图对朱光潜进行新的、总体性的解读,总体上看,较以往研究成果,本书有以下较为突出的特点:
**,始终坚持“回到历史现场”的批评原则,试图揭示朱氏美学思想与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互动关系。朱光潜美学思想之所以多变,固然有个人学术思想成长发展的内因,但归根结底是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急剧变迁在以朱氏为代表的美学思想上的反映;朱氏美学思想的每一次新变,都与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相伴随,都是对中国社会变迁思考、回应的结果。因此,本书在梳理、讨论朱氏学术思想时,尤其重视其与社会环境、政治气候、学术氛围等等之间的纠葛互动。
第二,与上述“回到历史现场”原则相一致,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力求理性客观、价值中立,既不隐恶扬善,亦不苛责古人。如对于朱光潜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美学思想,作者一方面承认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印痕,但另一方面也不认同某些学者的看法,以为这是朱光潜学术思想的无原则倒退,更不认为这代表了朱光潜的政治投机,而是尽量给予“同情之了解”,并力图揭示朱氏在特殊历史语境下的挣扎与坚守。
第三,既准确深入地概括、分析了朱氏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思想,又探幽发微地揭示了这些形态各异的美学主张的内在关联。具体言之,作者不惟梳理并讨论了朱氏抗战之前“人生艺术化”的主张、抗战时期“以文艺解放民族生命力”的号召、美学大讨论期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定义以及晚期“作为历史哲学的人道主义美学”思想,同时又深刻揭示了这些形态各异的主张的内在发展脉络,认为其中既始终包含了朱光潜对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之超越意义的坚持,又包含了朱光潜美学视域从个体至民族国家至历史的不断扩大,从而改变了既往 “本质主义”的研究方法,展示出朱氏美学思想“既因时而变、摇曳多姿,又多变中有不变、始终如一”的总体特点,呈现出朱氏美学立体、丰富、变化的总体形象。
第四,文字材料之外,作者搜求了不少图片,既增加了著作的生动性,也增强了历史现场感。
**,始终坚持“回到历史现场”的批评原则,试图揭示朱氏美学思想与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互动关系。朱光潜美学思想之所以多变,固然有个人学术思想成长发展的内因,但归根结底是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急剧变迁在以朱氏为代表的美学思想上的反映;朱氏美学思想的每一次新变,都与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相伴随,都是对中国社会变迁思考、回应的结果。因此,本书在梳理、讨论朱氏学术思想时,尤其重视其与社会环境、政治气候、学术氛围等等之间的纠葛互动。
第二,与上述“回到历史现场”原则相一致,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力求理性客观、价值中立,既不隐恶扬善,亦不苛责古人。如对于朱光潜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美学思想,作者一方面承认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印痕,但另一方面也不认同某些学者的看法,以为这是朱光潜学术思想的无原则倒退,更不认为这代表了朱光潜的政治投机,而是尽量给予“同情之了解”,并力图揭示朱氏在特殊历史语境下的挣扎与坚守。
第三,既准确深入地概括、分析了朱氏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思想,又探幽发微地揭示了这些形态各异的美学主张的内在关联。具体言之,作者不惟梳理并讨论了朱氏抗战之前“人生艺术化”的主张、抗战时期“以文艺解放民族生命力”的号召、美学大讨论期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的定义以及晚期“作为历史哲学的人道主义美学”思想,同时又深刻揭示了这些形态各异的主张的内在发展脉络,认为其中既始终包含了朱光潜对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之超越意义的坚持,又包含了朱光潜美学视域从个体至民族国家至历史的不断扩大,从而改变了既往 “本质主义”的研究方法,展示出朱氏美学思想“既因时而变、摇曳多姿,又多变中有不变、始终如一”的总体特点,呈现出朱氏美学立体、丰富、变化的总体形象。
第四,文字材料之外,作者搜求了不少图片,既增加了著作的生动性,也增强了历史现场感。
内容简介
朱光潜是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本书依时间线索,将朱光潜一生划分为九个阶段,以每个阶段为一章,次递介绍各阶段的身世、家庭、行止、交游、学术、思想等,后一章则专门讨论朱光潜之人格风范,以使朱氏形象更其生动亲切。作为一部评传性著作,一方面,本书力求对朱氏各个时期的人生面相作全面丰富的呈现,但鉴于朱光潜的学者身份,本书重点当然是朱光潜学术思想起承转合的发展脉络。作者在广泛吸纳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就美学思想的变化发展而言,上述九个阶段则又可以简约为四个阶段:一是抗战之前以“人生艺术化”为标榜的无功利美学,主要在借鉴康德、尼采、克罗齐学说,强调审美和艺术对于人生的超拔意义;二是抗战时期“以文艺解放民族生命力”的号召,民族国家的维度开始进入了朱光潜美学之中,这实际上也构成了后来朱光潜美学思想转变的内在动力;三是五十至七十年代美学大讨论期间提出的“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践美学,马克思主义成为朱氏美学的重要印记,但这并不意味着朱光潜彻底抛弃了早年的思想和学说,毋宁说是以马克思“实践”概念重新整合、改造早年的美学思想。四是晚年建立的作为历史哲学的人道主义美学,这既是朱光潜维柯研究的直接成果,也是他以马克思哲学统合康德、尼采、克罗齐等人的逻辑结果,更是朱光潜一生试图以审美和艺术拯救中国现代性危机的一个必然结论。
目 录
序
章 从桐城到香港—求学时代
第二章 无言之美—早期教育实践
一、中国公学
二、白马湖畔
三、《无言之美》
四、立达学园
第三章 人生艺术化—八年留学
一、游学欧洲
二、青年导师
三、乱世谈美
四、人生艺术化
第四章 北大教授与京派领袖—三十年代在北平
一、执教北大
二、《诗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建立
三、慈慧殿三号的读诗会
四、主编《文学杂志》
五、鲁迅的批判
第五章 解放民族的生命力—抗战八年
一、南行记略
二、“易长风潮”与延安来信
三、“解放民族的生命力”
四、《诗论》与作为理想人格的陶渊明
第六章 “世界的出路,也就是中国的出路”–转折与新生
章 从桐城到香港—求学时代
第二章 无言之美—早期教育实践
一、中国公学
二、白马湖畔
三、《无言之美》
四、立达学园
第三章 人生艺术化—八年留学
一、游学欧洲
二、青年导师
三、乱世谈美
四、人生艺术化
第四章 北大教授与京派领袖—三十年代在北平
一、执教北大
二、《诗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建立
三、慈慧殿三号的读诗会
四、主编《文学杂志》
五、鲁迅的批判
第五章 解放民族的生命力—抗战八年
一、南行记略
二、“易长风潮”与延安来信
三、“解放民族的生命力”
四、《诗论》与作为理想人格的陶渊明
第六章 “世界的出路,也就是中国的出路”–转折与新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