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858559
编辑推荐
工程师有没有文化?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在新兴产业里出现了一波自命为“工匠”或者“工程师”的企业家,例如罗永浩、雷军。然而,对于底层的工程师,如程序员,人们对他们抱有一些不好的刻板印象——衣着打扮差、没品位等。这本书系统阐释了工程学的发展足迹、工程师的工作方法、工程学与科学的关系、工程学与工程师对社会的重大影响等。读了这本书,工程师能更有文化,普通大众能了解工程师有文化。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工程的世界里,科学和工程、技术和研究之间的根本差别正在快速消泯之中。本书展示的是:随着21世纪的曙光降临,自然科学家的目标——发现什么是未知的,工程师的目标——创造什么是未有的,两者正在经历一种前所未有的一体化趋同过程。
欧阳莹之广泛地论证了:当今的工程学不仅是科学的合作者,而且两者同等重要。通过简略地提及工业实验室、化学工程和电气工程的出现,机床工业和汽车工业旋风般的历史进程,以及核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兴起,她的著作展现了现代工程学的壮阔图景:它的历史、结构、技术成就和社会责任性,它同自然科学、工商管理和公共政策的相互关系。欧阳莹之擅长利用案例进行研究,例如F-117A型“夜鹰”隐形战斗机、波音777型客机的开发,以及亥维赛等工程师兼科学家型、福特和比尔?盖茨等工程师兼企业家型、斯隆和韦尔奇等工程师兼经理型等杰出人物的实践,给广大读者一种清晰的感悟:工程学必将在未来科学研究中发挥基本作用。
目 录
对本书的评价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中文版序
译者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技术腾飞
2.1 从实用技艺到技术
2.2 结构工程越来越数学化
2.3 机器试验
2.4 科学与化学工业
2.5 电力和通信
第三章 信息工程
3.1 从微电子技术到纳米技术
3.2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3.3 无线通信、人造卫星和因特网
第四章 处在社会中的工程师
4.1 社会进步与工程师形象
4.2 研究与发展中的伙伴关系
4.3 对经济部门的贡献
第五章 设计创新
5.1 以负反馈方式进行的发明思维
5.2 系统工程中的设计程序
5.3 航空器研发中的“联合攻关”
5.4 从机载计算机到门铰链
第六章 实用系统的科学
6.1 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中的数学
6.2 信息论与控制论
6.3 风洞实验与因特网模拟
6.4 综合性的材料工程学
6.5 生物工程学前沿
第七章 工程师背景的领导者
7.1 汽车产业的行业领军人物
7.2 公共政策与核动力
7.3 管理技术风险
附录A 工程师的统计概况
附录B 美国的研究与开发
注释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中文版序
译者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技术腾飞
2.1 从实用技艺到技术
2.2 结构工程越来越数学化
2.3 机器试验
2.4 科学与化学工业
2.5 电力和通信
第三章 信息工程
3.1 从微电子技术到纳米技术
3.2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3.3 无线通信、人造卫星和因特网
第四章 处在社会中的工程师
4.1 社会进步与工程师形象
4.2 研究与发展中的伙伴关系
4.3 对经济部门的贡献
第五章 设计创新
5.1 以负反馈方式进行的发明思维
5.2 系统工程中的设计程序
5.3 航空器研发中的“联合攻关”
5.4 从机载计算机到门铰链
第六章 实用系统的科学
6.1 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中的数学
6.2 信息论与控制论
6.3 风洞实验与因特网模拟
6.4 综合性的材料工程学
6.5 生物工程学前沿
第七章 工程师背景的领导者
7.1 汽车产业的行业领军人物
7.2 公共政策与核动力
7.3 管理技术风险
附录A 工程师的统计概况
附录B 美国的研究与开发
注释
前 言
中国古来以农立国,士人不免轻工贱商。这态度应随现代化而彻底改变。现代工程融会数理,与科学并驾齐驱,且在应用上常顾及科学之所不及。工程师不但要精于运算及掌握理论,他更要清晰什么科学原则适用于什么实际环境,决定施用哪些自然现象以获效果最佳的设计。无论飞机或桥梁、电脑或通信,工程产品必须在现实条件下运作无滞。因此创造科技产品的工程师一面宏观应用大局,一面工夫入微,摒弃文人空抛主义、虚谈玄理等浮夸风气。一贯客观务实的立场,加上科学分析,培养成工程师很强的规划决策能力。能运筹者亦可驰骋于商界政坛。从铁路、汽车开始,许多现代工业都基于科技工程。把工程要务之一的策划生产扩展到工商管理乃顺理成章。在美国,工程师于20世纪初首创大型公司的体制,至今仍有不少名列企业总裁首席。在现时中国,国家领导人中理工出身的也不在少数,想非偶然。18世纪初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整个欧洲 (除俄国) 的不相上下,各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3%。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经济猛进,中国则迟滞不前。到1978年,欧洲的生产总值上升至世界生产总值的28%,高于美国的22%,中国的则下沉至5%,不及苏联的9%。幸而这时中国开始改革,扭转世局。至 2007 年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购买力计)已跃居世界第二,驾乎俄、德、英三国总和之上。而且经济增长速度不减,索回历史地位。国运兴衰,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复杂因素,但无可否认,科技是必要因素之一。中国在世界竞争,目前最靠重的仍是大量低薪劳工,但其他优势亦不断增强。政府开放市场,引进外国科技,更致力教育,投资科研,促助发展,栽培本国技术能力。西方分析家目睹中国超乎常速地发展中级甚至高级科技的工业,震惊之余,却也认为:虽然中国的大学每年毕业的理工学士人数比欧盟或美国的多,但毕业生素质总体尚低;况且偏重死记硬背、遵奉权威的教育习俗,有碍培育独立思考的创新人才。西方国家多把例行科技让给东方人去做,自己专攻最尖端亦最盈利的突破创新。但事情正在变化,明天的格局或许会大为不同。科技创新如今是大热门。创新不止发明,也不同发现。再奇巧的发明,若不能被适价生产、广受欢迎,也只能积尘架上,不成创新产品。科学发现专顾自然现象,工程技术创新必须兼顾自然、人民和社会因素。由于其复杂程度,发展工程技术创新所需的人才物资,高于纯科学研究的10倍以上。这是工程学和纯科学的一大分异。如何分配有限资源,协调科研与发展,以求当下及长期的最大创新,给予国民经济最大推动,是政策和社会上的大问题。参与解决它,工程师和科学家们责无旁贷。现代工程怎样创新?本书介绍工程学三大相叠范畴:科学、设计、管理。它提供一个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广泛认识,并叙述不少历史实例,旨在解释工程师们如何运用科学,改造自然,变抽象知识为实用资料,组织劳动生产,捕捉时机,发明创新,或渐进,或突破,发展出100年前梦想不到但今天是生活必需的各种优秀科技。 我本专研物理,后转思索有关科技的哲学。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科研生涯中,我交到不少从事工程的朋友,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为了撰写本书,我旁听了好些课。在此谨向各位教授和友人致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