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089241丛书名: 无

1. 名家推荐,权威版本。本丛书所选古诗词曲经由专家和中小学老师一起审阅,版本权威性强。
2. 古诗词曲容量大。本丛书不仅囊括了要求的***古诗词曲,还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和范围。
3. 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刻。按内容主题分类,是一大创新。同时在深刻挖掘古诗词曲本身含有的传统文化意义上,更有阅读趣味和深意。
4. 著名画家原版手绘插画。
5. 弘扬国学文化的经典。2014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指出,应该把古代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本丛书在此方面深入浅出,将以古诗词曲为代表的国学经典解读到位。
名人推荐:
我颇为赞赏本书创意之精、制作之佳,于品诗赏词之余,复得种种文化典故与国学知识,确实有享受文学盛宴之感,不禁乐在心中。
——著名清史专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 李治亭
其他:
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叶嘉莹
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诗歌王国”,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古风、唐诗、宋词、元曲……辞藻之绚丽,韵律之优美,意境之幽眇,思想之深邃,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中小学生更应该从古典诗歌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让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传承不息。
本书是《诗说中国文化》丛书之一,从浩如烟海的历代诗词中,选取了传诵千古的名家名篇,同时注意诗词的朝代分布相对均匀,改变了诸多诗词选本“唐诗宋词”唱重头戏的格局;在篇章安排上,依据古典诗歌的内容,将其分为咏物、写景、山水边塞、社会生活、节日、情感等七大主题,再依据朝代先后排列,便于学生系统掌握各类诗词的艺术特色。在每首诗下设置了“走近作者”“注释”“作品赏析”等栏目,并在*后设置“文化典故”“国学常识”“文学常识”“等不同板块,重在彰显蕴含在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本书邀请著名画家娄春亭绘制插图,带给小读者以美的享受。
壹 槛外长江空自流:写景篇
贰 时人不识凌云木:咏物篇
叁 花红易衰似郎意:爱情篇
肆 咸阳古道音尘绝:送别篇
伍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去国怀乡篇
陆 青冢沙平月更高:边塞战争篇
柒 鬓云欲度香腮雪:闺阁生活篇
捌 一蓑烟雨任平生:雅士生活篇
玖 田园荒后尚征苗:劳动者篇
拾 大鹏一日同风起:励志爱国篇
拾壹 出师未捷身先死:咏史怀古篇
度荆门望楚
(唐)陈子昂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3]。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1]章台:即章华台,春秋时期楚灵王所建的离宫,位于今湖北监利西北。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曼舞,故亦称“细腰宫”。
[2] 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今四川巴县)。
[3] 隈(wēi):山水尽头或曲深处。“白云隈”即天的尽头。
■走近作者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唐睿宗年间进士,武则天时历任麟台正字、右拾遗。后被诬,冤死狱中。陈子昂慷慨任侠,曾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有《陈伯玉集》。
●作品赏析
唐高宗调露年间,诗人初次出川应试,途经楚地而作此诗。此诗寓情于景,笔法细腻,含而不露。首联交代自己的行程,写诗人乘船远远地离开了巫峡,向前方望去,当年楚灵王广置细腰宫女的章台遗址,隐隐约约已在眼前,“遥遥”“望望”两组叠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进入楚地后的兴奋之情。颔联承起首联,进一步描绘眼前所见之景:巴楚山水相连,巴国山川的尽处,楚境就在袅袅的烟雾中迎面而来,船行渡过荆门,烟消雾散,天宽地阔,别具一番情趣。颈联写楚地之景,城邑在苍野的尽处分开畛(zhěn)域,碧野无边,树木连天。尾联抒情,诗人以楚狂接舆自比,直抒胸臆。面对楚地壮丽的山川,诗人情不自禁放声高歌起来:“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充分表达了他傲世的激昂之气,神采飞扬的形象跃然纸上。此诗所写景象壮丽,气势宏大,读者可以全面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高超的艺术才能。
◎文化典故
楚狂接舆
陈子昂诗句“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引用了“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就剪去头发,佯狂不仕,人称“楚狂接舆”。在我们今天看来,剪发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古人讲究蓄发,认为“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因此接舆剪去头发是惊世骇俗的行为。夏商周到东汉时期有髡(kūn)刑,也就是将人的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是上古五刑之一。据《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到楚国游历,接舆迎着孔子的车,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这就是著名的“接舆歌凤”的典故。此处“凤鸟”指孔子,凤鸟本来应该在政治清明的时候出现,而当今世道昏乱竟然也出现了,接舆借此讽刺孔子到处奔走、求为世用的不合时宜,认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希望孔子避乱隐居,因为当今从政的人处境太险恶了,此歌专门唱给孔子听,目的在于警喻提醒孔子。
“楚狂接舆”是佯狂避世的典型,后世文人常常以“楚狂”“接舆”自比,表达自己隐居不仕的心愿或放诞不羁的性情,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王维《辋(wǎng)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韩愈《芍药歌》“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等,这些诗作都引用了“楚狂接舆”的典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