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83975
从2016年9月开始,全国小学语文界开始使用教育部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汪潮专家工作室”的研究成员以此为契机,认真编写《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文本解读及学习设计》这套丛书(共12册),近年将配合学期教学需要,按册分期出版。这套丛书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参考书,它致力于部编教材的文本解读及学习设计这两个语文教学的重大问题。依据语文学理,突出语文核心素养,根据学生心理,体现板块学习思想。这套丛书既有深入的解读,又有系统的设计,还有重点的提示。
本册是三年级下册,由汪潮教授主编。
《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文本解读及学习设计(三年级下册)》是由“汪潮专家工作室”的语文名师精英团队研制,由浙江外国语学院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汪潮教授任主编的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书。
本书稿根据小学语文部编教材编写,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文本解读”“学习目标”“核心内容”“学习设计”,既注重对教材文本进行教学角度的分析和评价,又强调了每篇课文教学的学习目标和核心内容,更着重对每篇课文进行系统的学习设计。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
2燕子 /
3荷花 /
4*昆虫备忘录 /
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 /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
语文园地 /
第二单元
5守株待兔 /
6陶罐和铁罐 /
7鹿角和鹿腿 /
8*池子与河流 /
口语交际: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习作:看图画,写一写 /
语文园地 /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 /
10纸的发明 /
11赵州桥 /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
语文园地 /
第四单元
13花钟 /
14蜜蜂 /
15*小虾 /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
语文园地 /
第五单元
16小真的长头发 /
17我变成了一棵树 /
交流平台 初试身手
/
习作:奇妙的想象 /
第六单元 课文
18童年的水墨画 /
19剃头大师 /
20肥皂泡 /
21*我不能失信 /
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
语文园地 /
第七单元 课文
22我们奇妙的世界 /
23海底世界 /
24火烧云 /
口语交际:劝告 /
习作:国宝大熊猫 /
语文园地 /
第八单元 课文
25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
26*方帽子店 /
27漏 /
28*枣核 /
口语交际:趣味故事会 /
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 /
语文园地
/
致语文小学老师
语文小学老师:请允许这样称呼大家。这样的称呼反映了两个口语表达的情形:一是双重身份。犹如复姓,姓“语”也姓“小”。二是文化现象。这里有先后关系,“语文”在先,“小学”紧随在后。不知大家能否接受。这也是编写《小学语文部编教材文本解读及学习设计》这套丛书(共12册)的基本出发点。
为了更好地使用本套丛书,下面根据丛书的主要内容进行编写说明。
一、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既是语文学习设计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成功和高效的重要保证。可以说,一切有效的语文教学都是基于特定的文本解读的。
这里的文本解读,主要是对教材中的课文或“口语交际”或“语文园地”或“快乐读书吧”或“习作”(三上开始有“习作”)进行教学角度的分析和评价。文本解读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如文章学、语言学、汉字学、逻辑学、美学、心理学、哲学、文化学等等。文本解读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体特点、情节内容、语言表达、插图配画、练习作业、文化底蕴等。从三年级开始,在教材的每个单元前设置了“篇章页”,对此也需要认真解读,以便从总体上把握单元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套丛书重点进行三个方面的解读。
1.文体特点。文无体不立,教无体不灵。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有一点“文体意识”,应该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样的解读和思考,才能保证语文的文本个性和教学的灵活性。(具体可参阅汪潮主编《不同文体教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2.文化底蕴。知识是短暂的,能力是长久的,文化是永恒的。立足于文化学角度的思考,是2016年起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显著特点,理应成为文本解读的重要内容。基于文化学的文本解读是颇有意义的,将是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为此,本套丛书非常关注文化现象,包括汉字文化、汉语文化、汉文文化和汉民族文化。文化具有历史性、渗透性和积淀性,所以每篇课文选择一两个典型的文化现象即可,有所侧重,有所渗透。
3.语言表达。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习得。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特别有意地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重点解读,包括语言知识(字、词、句、段、篇)和语言能力(听、说、读、习、写),主要涉及语言现象、语言法则、语言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
二、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方向,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标准,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纲”,纲举目张。
1.学习目标的重点。从学习的总目标看,语文学习目标包括四个方面: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在小学阶段,首先是语言文字,其次才是语言文章、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等。这种目标的定位是非常之必要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目标首先要重视汉语口语、汉文字的重点目标的达成。
2.学习目标的层次。学习目标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丰富,层次众多,难以逐一罗列。所以本套丛书进行了分层、分级考虑,提出了基础学习目标、特色学习目标、发展学习目标。一篇课文一般来说会有基础的三个,特色的两个,发展的一个。
三、核心内容
根据我们的研究,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核心要素:态度素养、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态度素养是必备品质,语言素养是关键要素,文化素养是根本保证。或者说,态度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动力系统,语言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操练系统,而文化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支撑系统。这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体系。
1.态度素养。“态度决定人生”,这大概是对态度重要性最为经典的阐述了。于是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公式: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其中的“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这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意愿是启动因素,兴趣是维持因素,而习惯是形成因素,共同构建了一个语文态度素养。
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祖国的语言文化。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汉字、汉语、汉文)的态度,关心汉语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等。
2.语言素养。小学生学语文的关键之所在是学好语言。应该说,语言素养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因素。语言素养是“一体两翼”的综合体:语言是体,情感和思维是两翼。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言素养包括三个要素:语言、情感和思维。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它是本质。其他两项都是基本属性,应有机地渗透到语言之中,既不能凌驾其上,也不能游离其外。
3.文化素养。语文课程和教学中的文化无处不在,而且博大精深。所以,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良好品质。
以汉字文化素养为例。(1)渗透汉字的字理。字理者,造字原理、规则也。如“六书”原理及现代汉字结构规律。当然,了解字理并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而是要把汉字的字理知识与汉字字形、精美的图形结合起来理解。(2)渗透汉字的演化。要有选择、有步骤地展现汉字诞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以通俗的语言解释其字形、字义的变化,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每个汉字的意义。当然,这是有机渗透,并不是逢字必讲其演化。(3)渗透汉字的故事。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汉字故事,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化习俗等,促进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不断形成。
为此,本套丛书从语言、思维、文化、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一篇课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为具体的学习设计提供基本的思路。当然,每课的核心内容1~2个,不宜太多,体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讲究实效。
四、学习设计
本套丛书在学习设计上力求具时代特色,其基本设计意图是。
1.学本课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争体现“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
2.全程构思。对整册教材的所有内容,包括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进行全面设计,对一篇课文也进行了多课时的系统设计。唯有基于整体构思,进行顶层设计才是更为开放有效的。
3.板块设计。采用板块设计有利于知识的条理性,有利于学习的组织性。每课时设计3~4个板块,其中1~2个板块(已用楷体表示)是针对核心内容的,是更精彩的,更有特色的。
4.体现学理。语文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语文学习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理可依,有序可循的。我们在每一个大板块后都有板块设计意图,便于大家进行理据思考。(具体可参阅汪潮著《语文学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这套丛书由“汪潮专家工作室”的语文精英团队研制,由浙江外国语学院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汪潮教授任主编。本套丛书分册配合教学进度分期出版发行。
本册是二年级上册,由汪潮教授主编,主要撰写人员是(以姓氏笔画为序):方建兰(第一、二单元)、刘充(第三、四单元)、孙红波(第五、六单元)、徐伟俊(第七、八单元)。陈贤彬、徐华芳、钱洪芹、雷森等老师参与了部分课文的撰写。福建教育出版社林彦、庄严、王彬、朱蕴茝、黄晓夏、刘贞辉为此书的出版尽心尽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还有众多的老师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在此深表感谢。
汪 潮
2019年1月9日于杭州
7鹿角和鹿腿
一、文本解读
1.文体特点。
(1)寓言故事。本文根据《伊索寓言》改写。寓言故事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往往通过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所以说,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读寓言故事,要明白其中的道理。
(2)拟人手法。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使鹿有心理活动,使狮子会“灰心丧气”……作者把鹿和狮子当作人来写,赋予人的动作和思想,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寓意。
(3)写作顺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写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两束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细长的腿,接着写狮子逼近并扑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角差点让它送了命。
2.文化底蕴。
(1)各有所长。这是一只漂亮的鹿,一次偶然的机会,它从水中的倒影中发现了自己的漂亮就自我陶醉其中。但就在被狮子追赶差点送命时,它嫌弃的腿却救了它。什么是真正的美?美丽的鹿角和实用的鹿腿到底谁才是重要的?课后第3题有两种说法,让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结合课文,学生不难选择,也使他们明白了寓意: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联系生活能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要只追求外表的华丽,而要注重内在,要学会尊重事实,取长补短。
(2)学会反思。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学会内省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倡导的。这只漂亮的鹿虽然一开始对腿充满抱怨,但是,当在危急时刻,美丽的角差点送了自己的命,而难看的腿却帮助自己“狮口逃生”时,它开始自我反思并得到了教训,明白了道理。学生也接触过一些寓言故事,比如《坐井观天》中的青蛙、明日复明日的寒号鸟……对比这些无论别人怎么说也无法听取别人劝告的小动物,鹿能在无人提醒的情况下,自己从实践中得到启发,并对自己的腿改变了态度,足见它具有很强的反思能力。这是非常可贵的。
(3)插图使用。《鹿角和鹿腿》是一篇经典寓言故事,故事作为课文最早出现在清末,至部编教材已经是第5次出现。1906年版课文强调了鹿是牡鹿,即雄鹿、公鹿,从科学学习的角度来说,区分雌雄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有帮助的。在鹿科动物中,基本上都是雄鹿有角。因此,欣赏陶醉自己高耸美丽鹿角的唯有雄鹿。课文附有鹿的插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了解精美别致的角和难看细长的腿的不同特点,再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鹿的神态,体会鹿的想法,以便更准确地把握鹿对它们的态度。
3.语言表达。
(1)情节铺垫。故事开头介绍“鹿口渴了,找到一个池塘,痛痛快快地喝起水来。池水清清的,像一面镜子”。一开场的环境描写,娓娓道来,把读者带入一个很美的意境中。“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一阵清风吹起了涟漪,鹿看到了自己的腿,这似乎预示着鹿的心情将从欣赏陶醉的快乐中出来,为后面狮子的出现作铺垫。接着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鹿经历遇险、脱险的过程。狮子不知不觉地出现在鹿面前,在生死考验前,正是细长有力的鹿腿帮了它大忙。此刻,越是将狮子的出现描写得神不知鬼不觉,就越能体现鹿腿的作用之大。
(2)心理描写。本文的心理描写是一个显著特色。从鹿意外发现自己倒影时的惊喜、欣赏倒影时的陶醉,到看到细腿时的嫌弃,再到看到狮子悄悄逼近时的紧张、惊恐、一波三折,直到脱险,无不表达得淋漓尽致。最危险时刻没有描写心理活动恰好衬托出了当时情况的紧急,而脱险后的自言自语正反映了鹿的后怕、庆幸,这也是文章寓意所在。
(3)前后对比。前后对比是本文语言表达的又一个特点。首先是欲扬先抑。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有完全不同的态度,是因为曾让自己陶醉不已的“两只美丽的角”差点“送了我的命”,而自己嫌弃的“四条难看的腿”让自己在危急时刻“狮口逃生”。故事前半部分,鹿对自己的腿抱怨越深,后面腿帮助自己逃生后的醒悟就越深刻。课文用了“美丽”“难看”“欣赏”“抱怨”等反义词的对比,突出了鹿角和鹿腿的不同特点,也为寓意的揭示埋下伏笔。课后第2题,让学生借助这些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的词来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就自然而然体会到了文章的寓意。其次是心情的前后对比。文中还用了不少“咦”“啊”“哎”“哎呀”等语气词进行前后对比,体现鹿不同的心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