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83863丛书名: 大夏书系·《人民教育》精品文丛
大夏书系携手《人民教育》,倾力打造、全新奉献
1.特级教师吴非倾情作序推荐。
2.《人民教育》杂志近三年来关于教师成长的文章精华,囊括成尚荣、吴非、孙双金、黄厚江等名师的文章,内容扎实、针对性强,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启示性。
3.既有来自一线名师的教育智慧和经验分享,又有来自普通教师的教学感悟,情感真挚、朴素,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教育的热爱,定能让您产生无限的共鸣。
推荐文章:
慢慢来,先努力做个好教师吧
教师为什么要有专业生活
老师,你为什么不再进步了
此生迷上语文课
有光、有花、有童话的日子
总序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翟 博 1
序 教师应当是自觉的学习者 / 吴 非 1
辑
慢慢来,先努力做个好教师吧
慢慢来,先努力做个好教师吧/ 成尚荣3
新教师成长攻略 / 赵群筠8
好老师的成长基因 / 孙孔懿14
专注的力量 / 尤 炜18
教育家的成长及其影响因素/ 周 川 26
当代教师:如何走向教育家境界 / 潘涌30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新特征、新角色 / 郑金洲34
大数据时代,教师胜任力将重新定义 / 乔锦忠 41
教师应具备的七大素养 / 郑金洲 吕洪波47
高效教师的七个习惯 /(英)斯科特•巴克勒 保罗•卡斯尔 54
第二辑
像孔子那样做教师
像孔子那样做教师——《论语》新解 / 李亮 周 彦 61
“好老师”孔子的学习哲学 / 何伟俊70
教师为什么要有专业生活——民国白马湖教师群启示录 / 周勇76
我的小学老师 / 于永正82
培养一代雄健的国民,要有三五代教师持续站立的姿态 / 吴非89
第三辑
老师,你为什么不再进步了
“发现教师”就是占领学校发展的制高点 / 成尚荣99
发现教师:揭开学校发展的密码 / 孙双金104
老师,你为什么不再进步了——教师发展“高原期”突破的关键 / 宋立华…111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来自企业的启示 / 朱哲115
寻找教师职业幸福的魔方 /曹新美123
教师倦怠,校长何为 / 陈钱林130
寻求教育共识:学校应走向“集体行走时代” / 周彬134
为名师成长加足“燃料” /龚春燕140
第四辑
有光、有花、有童话的日子
学生家庭背景变得复杂,教师如何装下所有学生 / 吴非147
此生迷上语文课 / 黄厚江152
我的专业生活札记 / 张克中 157
有光、有花、有童话的日子/ 张学青161
教育人生的美感和质感 / 任小文165
教育风景:流连与创造 / 蒋 维170
行知路上,做一辈子的好老师/ 杨瑞清 174
成为一名好老师,是我终生追求的大事 / 刘晓莉180
读懂,但不迁就 / 黄行福183
只要能快快乐乐做实验 / 王爱生188
初心不改的教育路 / 丁光成193
做一个心中有风景的人 / 张静慧198
博物明理,格物启智 / 王 高203
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
翟博
《人民教育》编辑部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之邀,出版这套丛书,可喜可贺。
创刊于1950年的《人民教育》杂志,积聚了深厚的历史财富、广博的教育资源、深远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公信力,被读者亲切地誉为“中国基础教育刊”。近几年来,《人民教育》杂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宗旨,着力引领读者深入探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作出回应,获得读者高度认可。其中,既有对教育现代化、立德树人、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观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思考,也有校长领导力提升、学校办学的新经验,还有教师发展的新思路,更有前沿的学习方式的引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从《人民教育》近几年发表的文章中,精选、分类结集成册,既充分发挥了文献的长远价值,便于读者系统阅读,也能够更好地扩大传播面。在当前转瞬即逝的刷屏式海量、碎片阅读背景下,高水平的专业文章更能够帮助读者聚焦关注点,提高阅读的获得感,提升专业水平。
具体而言,《人民教育》精品文丛具有如下特点。
,丛书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历史使命,对重大教育课题和重点难点问题给出了丰富且可资借鉴的回答,是引领、推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珍贵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论断,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处理好德与才的关系,解决好德与才相统一的问题;要让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深刻领会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认真探索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深入研究立德树人的理论,是新时代给基础教育提出的重大课题。
在这一背景下,基础教育需要切实承担起一系列重大使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落实,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培育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全过程,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传承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要重新思考、践行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的标准。坚持育人为本,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专业素质。从单纯以学科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指标转到全面发展的理念上来;从关注少数尖子生的发展转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上来;从过于强调统一步调转到更多关注个性发展上来。
《人民教育》精品文丛,正是站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围绕以上重大课题、重要使命,组织国内专家、优秀校长教师,提供前沿思想理念和脚踏实地的解决方案。《新时代学校使命》一书,由社评和《人民教育》核心议题的前言构成,高度凝练了对当前教育问题的思考,包括教育自信、教育质量观、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教育活力,等等。《身体教育学》一书,力图借助“身体教育学”这个概念,以整体的观念来推动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一书,期待带动整个基础教育质量观的变化,以适应未来对人才和教育的要求。《名校的那些“秘密”》一书,以活生生的案例来展示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管理、课程、空间设计等诸多实践路径。《还可以怎样学习》一书,聚焦近年来学生发展素养目标的变化,以全球视野介绍更广阔、更多样、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好校长”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专注于校长的价值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师领导力和沟通领导力等核心要素的实践解读。《老师,你为什么不再进步了》一书,关注教师的成长与高原期突破。《朝向心灵伟大的教师》一书,汇集教育界、文化界及商界名人的成长故事和教育故事,力图为校长教师打开新的窗口,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
第二,丛书集中展现了中国教育实践经验与智慧,引导读者建立和提升教育自信。
中国教育质量迅速提升的一个重要秘密,就是中小学的每一堂课,都在努力体现国家战略、国家意志,国家顶层设计与一线微观实践高度融通呼应。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美好教育的热烈追求,是中国教育成功的重要动力。纵观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程,对美好教育的追求,成为教育发展、教育工作者改革创造的重要驱动力。这套丛书中提炼的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的改革经验,无不是在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殷切期盼。
与时代潮流合拍,创造高品质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经验。近年来,中小学涌现了一大批好校长、好教师,就在于他们敏锐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大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养成法治思维,涵养博大的精神世界,从宏观上保障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同时,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突破点,是从主要关注教学方式层面的改进转向学校整体层面的变革,体现了与新时代精神的密切呼应。
从这套丛书中还可以看到如国家认同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文化、课程构建与优化、选课走班制度等方面的具体操作经验。这些都是我们的中小学扎根中国大地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基础教育之所以卓越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教育自信的来源,值得学校校长、教师认真研读、借鉴。
第三,丛书呼吁教育工作者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
伟大的学校,不是仅仅为升学服务的学校,而是要为学生未来创造美好生活的学校。美好生活,不仅意味着谋生就业能力,也意味着正确的价值观,丰富的精神世界,厚重的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伟大的学校,也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还应该是教师的人生幸福所在。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只有当教师从心底里认同教师职业,才能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之中,也才能获得自身职业价值的实现,收获作为教师的幸福。伟大的学校,善于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帮助教师获得成就感。这也是《名校的那些“秘密”》等书揭示的秘密所在。
伟大的校长,其领导力不仅体现在过硬的政治素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上,还体现为优良的道德品质,更要有教育的定力,“习惯于择高处立,寻平处坐,向宽处行,务实,求稳,但内心却向往教育的理想,一切为了民族的未来”。伟大的校长,是善于成就教师的校长。李烈感言:“当我哪一天不再做校长时,如果老师们在背后这样说:‘李烈当校长的时候,我们是真的在快乐地工作着’,那就是对我的褒奖了。”伟大的校长还应是优秀的学习者,善于在繁忙的事务间隙,终身学习,反思完善。在工作中,伟大与平庸的区别往往在于能否不断注入生命的激情,能否不断发现心灵伟大的教师和存在无限发展潜能的孩子。
伟大的教师,首先是一个精神灿烂的人。教师是深度参与学生精神生活的引领者。无论是做“四有”好老师,还是做好“引路人”,教师自身的精神修养是前提,这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修养、对丰富个性的包容、对人的发展性的充分认识、传递正能量的意识和能力、沟通的艺术、自我情绪管理,等等。善于发现美是他们共同的特质。他们还是一群积极回应环境的人,能够敏锐地发现新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行动来调整自己,跟着时代一同进步。这些伟大教师的特质,读者可以从《老师,你为什么不再进步了》《朝向心灵伟大的教师》等书中充分感受。
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社会转型、技术变革等都给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考验着我们队伍的素质,更考验我们的学习能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愿读者在这套丛书中,能够充分感知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使命和要求,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脉络,把握学校办学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规律,发展和培育伟大学校、伟大校长、伟大教师成长的“基因”,立志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为伟大的时代贡献自己的价值。
2018年7月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书记、社长)
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提到任何高度来描述都不过分,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质量,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成尚荣(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重要的教育观,是“人的教育”。教师眼中如果没有“人”,面对复杂的班级状态,肯定束手无策,他的教育教学也必然乱成一团。教师眼中有“人”,富有人道精神,面对学生时,他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注重细节和习惯的养成,少犯错误。
——吴非(特级教师、杂文作家)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质,发现学生的特长,发现学生未来可能的优势。我们校长做的也是伯乐的工作,肩负着伯乐的使命,发现每一位教师的潜能,把每一位教师培养成“千里马”,让他们驰骋在人生的万里疆场。
——孙双金(江苏省南京市北*路小学校长)
有人问我: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算真正的特级教师?我说:我心中的特级教师,就是教了30年书还喜欢上课的教师;就是走进课堂就陶醉,自己陶醉,学生也陶醉的教师。
——黄厚江(特级教师、苏州中学原副校长)
对新教师来说,团队认知是他们融入区域教育、走上职业岗位的保障,也是他们能够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赵群筠(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局长)
老师,你为什么不再进步了
——教师发展“高原期”突破的关键
宋立华
成为骨干教师之后,有的人开始止步不前了,原因在于,一些人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倾听意识逐渐减弱,倾听行为变少:对待那些新手教师或者比自己资历低的教师,他们会因为自诩“走过的桥比别人走过的路多,吃过的盐比别人吃过的饭多”而封闭心灵的耳朵,不让那些可能有新的创意和想法的声音进入;对待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教师,他们不再是认真倾听、欣赏学习的态度,而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或者认为“不过如此”,以彰显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和做法的先进;对待学生,他们会以“过来人”自居,以保证优质教学效果为圭臬,采取“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做法,并自豪于“以前的学生就是这么教都成功了”,进而不再倾听学生的想法,导致课堂充满了教师自己响亮的“独奏”声音;对待自我,随着成绩和荣誉的获得而逐渐自恋、自赏、自满、自傲,不能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因为倾听的缺失,骨干教师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陷入了成长的泥沼中,专业发展变缓或停滞,从而步入“高原期”。
倾听的态度:无意、尊重与耐心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说:“听是容易的,任何人都能做到。但倾听正确的人,带着合适的关注,在恰当的时间,有好的结局,以正确的方式,不再是容易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了。”可见,倾听并非易事。骨干教师一旦缺乏倾听意识,倾听行为不恰当,就等于堵上了耳朵,封闭了心灵。因此,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倾听态度。
骨干教师需要具备许多良好的倾听态度,首当其冲的是无意、尊重与耐心。“无意”是一种“虚心清静,损气无盛,无思无虑”的态度,是一种抛弃偏见或者至少将偏见暂时抛到一边的态度。它意味着骨干教师倾听时不再持有任何固有的观念,也不为自己的任何前见所限制。因为事先没有向他人的言说投入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和行为,也就不会因个人观点的介入而变得视野狭窄。这样,同事、学生以及其他人的创造性潜能和可能性就能够逐渐彰显出来,骨干教师也因为偏见、前见的退场得以走进学生和同事的心灵,真正听懂他们的言说。
尊重和耐心则是指骨干教师要在内心深处将所有同事、所有学生当作与自己一样的平等主体,尊重他们独特的想法,耐心等待他人的言说,这样可以创造一种友好的氛围,将“畅谈”和“倾听”的外在途径打开,进而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没有尊重和耐心的倾听,常常以高傲的态度、藐视的话语、不屑一顾的眼神、不置可否的回应、迫不及待的打断等方式表现出来,容易造成对方心理上的不快,堵塞对方表达的渠道,自然也很难得到有价值的收获。
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描述了自己幼年与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对话的过程,其中,小林宗作用4个小时专注地倾听一个儿童滔滔不绝地讲自己感兴趣而成人认为无关紧要的事情。面对一个“知之甚少”的儿童,小林宗作没有用自己成人的丰富经验进行判断,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和蔼的神情,向前探出的身体,不时的追问,满脸的关切,恰当的引导,就是无意、尊重与耐心的真实写照,也是骨干教师在倾听同事、专家、学生时应具备的态度。
倾听的行为:勇气、移情与反省
有人说:“站起来说话需要勇气,坐下来倾听同样需要勇气。”此言不假。骨干教师要想做到真正的倾听,必须有勇气相伴。没有勇气,就会产生惧怕心理,害怕听到那些“异于自己所想”“颠覆自己观点”“反对自己主张”的话语,因为它们可能会“破坏教育教学预设”“挑战自己的话语权威”,将教学带入一个难以掌控的方向,将自己推向一个尴尬的境地。而这种缺乏勇气的倾听,自然置骨干教师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可见,勇气之于倾听的重要性。倾听的勇气如同美国学者帕尔默所说的教学勇气,它的秘诀是“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而这背后,是对教育、对教学、对学生深切的爱。
移情是一种换位思考,是“站在他人的位置”体验他人的内心和精神世界。骨干教师倾听时有了移情,就会变换位置、角色,以接纳的态度理解对方。比如,在倾听学生言说时,不再理所当然地认为“怎么那么笨,都讲过这么多遍了还不会”,也不再怀疑“学生头脑中为何会冒出那么多奇怪的想法”,而是从学生的阅历、心理出发去理解、体验学生的言语以及言语背后的内容。倾听时的移情,意味着骨干教师能够主动体察他人的各种需求和情感变化,用他人的眼光看待、分析、审视教育教学中的所作所为,这样的“想他人所想,思他人所思”的倾听才能够走进他人的心灵世界。同时,这种移情还表明了对他人言说的回应、关切、理解和珍惜。这样,倾听者和言说者之间就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取得良好的倾听效果。
反省是指骨干教师在倾听学生、同事以及其他人的整个过程中,对倾听的意识、方式、态度、行为等进行有意识的审视、监控与评价。比如,反省自己是否具有倾听意识,能否主动倾听他人;自己倾听过程中是否保持了尊重、勇气、关怀的态度;是否做到了无意、宽容和移情;自己的非言语表达是否真正符合倾听的情境,以及以上种种做得如何。倾听时的反省类似于“照镜子”,能让骨干教师时时、处处对自己倾听的方方面面有清醒的意识,如若没有做到或者做得不好,能够及时进行调整、完善。其目的是使骨干教师保持真正的“开放”和真实的“接纳”,让他人的声音能够顺利、准确地“入耳”“入心”。
倾听的原则:兼听则明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骨干教师要想尽快走出“高原期”就需要听取各种声音,包括那些与自己观点和看法不一样的见解、与自己思路相左的“异向交往话语”、与权威相反的结论甚至是当面的批评指正话语等。因为只有这样的倾听,才能避免犯片面的错误,才能走出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视为“真理”的误区,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与优点。
当然,骨干教师的“兼听”也并非一味地接受、不加辨别地吸收。“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在倾听过程中,骨干教师要对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分别裁定并加以取舍,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前进。
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凝练、表达并推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很重要,倾听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声音,并从各种声音中汲取有益成分更为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久久处于“高原期”的骨干教师更是如此。孔子云:“我欲仁,斯仁至矣。”也就是说,“仁”离我们并不遥远,如果我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算或想要(欲)“仁”的话,就会做到。
只要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倾听意识,想要改变自己倾听的现状,掌握一些倾听方法,必定会有效缓解、缩短其“高原期”,助力其专业发展从“高原”走向“高远”。在倾听专家理念中汲取教育的智慧和思想;在倾听学生所思所想所惑中走进他们的世界,完成教育任务并实现教学相长;在倾听同行经验传授中不断借鉴学习、吸取教育教学真经;在倾听家长的声音中吸取多元建议和意见以改进工作;在倾听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体悟,认识自我,看清前行的方向……可以说,成功的教育离不开善于倾听的教师,成功的教师就是善于倾听的教师。
(作者单位系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原载于《人民教育》2017年第2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