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81872
内容简介
《文本解读逻辑思维研究与教学对话》以形式逻辑基本常识为纲,重构一个简明的框架系统,即定义、判断、划分、选言、假言、同一、矛盾、充足理由、类比、三步演进、归纳及综合,并按此纲目编选相应课文。共11讲。每讲有解读,有对话,可供研究模仿。作者意在以文本为例子,突破语文“以文本体式”为主的常规解读模式,超出“知”的模式,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做(读)文章的实践能力。
目 录
序 语文,必须搞“课堂革命”讲定义篇课从定义就开始“谈”错了——《谈骨气》解读第二课把握关键词定义,深入解读文本——《我为什么而活着》解读第二讲判断篇第三课判断与理由——《陈太丘与友期行》解读第四课先教学生作道德判断——《安恩和奶牛》解读第三讲划分篇第五课学习划分清楚归类——《李龙眠画罗汉记》解读第四讲选言篇第六课“河中石兽”该怎样寻——《河中石兽》解读第七课会选择决策妥——《唐雎不辱使命》解读第五讲假言篇第八课假言想象与行动决策——《狼》解读第九课假言思维是有前瞻性的告诫——《赤壁》《望岳》解读第六讲同一篇第十课批驳时刻要想到被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解读第七讲矛盾篇第十一课“矛盾”概念的本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解读第十二课封弟“戏也”与“不可戏”必有一错——《桐叶封弟辩》解读第八讲充足理由篇第十三课忽略晏子机智的错误是要辱国的——《晏子使楚》解读第九讲类比篇第十四课寻找陌生事物间的亲缘关系——《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解读第十讲三步演进篇第十五课三步演进论是非——《鲁人欲徙越》解读第十六课孔子未决我们未必不能决——《两小儿辩日胜负辨》解读第十七课三步演进写小说——《植树的牧羊人》解读第十一讲归纳篇第十八课定好自己人生的“栖居”阶位——《台阶》解读第十九课赋予日常生活以尊严和意义——《猫》解读第二十课螺蛳壳里的大道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解读后记
在线试读
《文本解读逻辑思维研究与教学对话》:
他在爱情方面特别强调尊重个性,尊重感情体验,对爱情和婚姻持开放的态度。在那样早的年代便有这样的自我尊重意识,与今天人们的认知颇有些相近。但是,他的这种自我尊重和开放是否有过度自我之嫌呢?有人说罗素对情感生活的态度近于浪漫的乌托邦,甚至随着对罗素情感生活的认知深入了解而减少对罗素的敬仰。的确如此!他一生结过四次婚,而且在这四次婚姻过程中还有多个情人。我们不反对婚姻生活里要强调有爱,但也要强调有责任。罗素在情感生活中是否有点儿任性呢?强调自我尊重并没有错,但是伤害另一方就不妥了。当某女与他发生恋情在等待他与时任妻子离婚并渴望与之结婚时,但等来的则是他又与另一个女人如胶似漆的爱恋,为此某女精神崩溃而疯了。尽管该女人自己对自己的悲剧应负主要责任,但罗素呢?他难道不该承担一些责任吗?
所以,阅读该文,我们不能就文论文,要与罗素的行动相联系,不能为尊者讳而大谈他对爱的执着追求。我们应当对还不懂爱情婚姻的初中生在此作有批判的分析。
关于对知识的追求,他在文中说“我希望理解人类的心灵”“知道群星为何闪烁”“试图领悟毕达哥拉斯所景仰的数字力量”“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是罗素对人类各种现象的发生、自然界客观情景的解释乃至科学知识规律认识努力探索的宣言。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前两者的知识探究好理解,至于毕达哥拉斯关于“数”的景仰需稍加解释。他发现世界就是在“数”中存在着,“数”是“万物的原则”。比如毕达哥拉斯提出“比例”说,万物的构造和事物的和谐都有事物相关元素“数量关系”的恰当配置。世界是存在于“数”的世界中。正因如此,罗素追随毕达哥拉斯探求“数学”。大家想一想,我们周围的一切不正是这样吗?就说我们的教室,它的长、宽、高必须有恰当的数字比,我们才感到舒服。如果改变这个现状,把高度降低1.5米,那么我们在里面上课就会很压抑。正因这一切对人们的生存如此重要,罗素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研究当中。甚至在狱中服刑时,他还完成了一本数学引论。他一生著书达71种,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等领域,尤其以哲学和数学成就,震惊世界,引领世界。
后要谈的是罗素“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他不仅以杰出的理论知识为解除人类的愚昧作出了贡献,他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社会活动家。他身体力行,为减少人类的苦难而呐喊奔走。反对战争,反对独裁,甚至卖掉自己的珍藏创建和平基金会。年轻时因反对不义战争而入狱,晚年,以89岁高龄还去英国国防部门前抗议美国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静坐示威。他是保卫和平的战士。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他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还会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去行动。他在文中说“希望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发现自己“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这就更令人尊敬了。
那么罗素为什么特意提出这三大目标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三大目标是具体的三件人生大事,但却代表了人生整体的生存目的及方式。“渴求爱情”代表一个人应该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一种浪漫的追求;“探求知识”不仅是生存的一种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只有认识世界才能获取生活的资本、支撑生活,比如罗素对毕达哥拉斯关于“数”的认知的崇敬是对知识在生存中重要作用的认知;而“同情苦难”则是把个人享受生活推延及他人,让他人亦生活得美好。我们且抛开人们对罗素本人的毁誉评价,从他所关注的人生三大目标中,可以抽象概括出“人生三要”,即:一个人要努力追求诗意的生活,要努力认识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获取生存的能力,要与他人共享生活。这是罗素全面的生存观,也是一个人应有的生存观。
罗素的一生是漫长的,写此文时已高达88岁,但他感到还没有活够。他在文中后写到:“如果有人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这样的人生热情让人感动。我们知道,罗素终以98岁高龄走完人生,他对生活的爱显然与他在生命的旅途有那样多的灿烂美景相关。尽管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但他是一个令人景仰的人!
……
他在爱情方面特别强调尊重个性,尊重感情体验,对爱情和婚姻持开放的态度。在那样早的年代便有这样的自我尊重意识,与今天人们的认知颇有些相近。但是,他的这种自我尊重和开放是否有过度自我之嫌呢?有人说罗素对情感生活的态度近于浪漫的乌托邦,甚至随着对罗素情感生活的认知深入了解而减少对罗素的敬仰。的确如此!他一生结过四次婚,而且在这四次婚姻过程中还有多个情人。我们不反对婚姻生活里要强调有爱,但也要强调有责任。罗素在情感生活中是否有点儿任性呢?强调自我尊重并没有错,但是伤害另一方就不妥了。当某女与他发生恋情在等待他与时任妻子离婚并渴望与之结婚时,但等来的则是他又与另一个女人如胶似漆的爱恋,为此某女精神崩溃而疯了。尽管该女人自己对自己的悲剧应负主要责任,但罗素呢?他难道不该承担一些责任吗?
所以,阅读该文,我们不能就文论文,要与罗素的行动相联系,不能为尊者讳而大谈他对爱的执着追求。我们应当对还不懂爱情婚姻的初中生在此作有批判的分析。
关于对知识的追求,他在文中说“我希望理解人类的心灵”“知道群星为何闪烁”“试图领悟毕达哥拉斯所景仰的数字力量”“数字支配着万物流转”。这是罗素对人类各种现象的发生、自然界客观情景的解释乃至科学知识规律认识努力探索的宣言。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前两者的知识探究好理解,至于毕达哥拉斯关于“数”的景仰需稍加解释。他发现世界就是在“数”中存在着,“数”是“万物的原则”。比如毕达哥拉斯提出“比例”说,万物的构造和事物的和谐都有事物相关元素“数量关系”的恰当配置。世界是存在于“数”的世界中。正因如此,罗素追随毕达哥拉斯探求“数学”。大家想一想,我们周围的一切不正是这样吗?就说我们的教室,它的长、宽、高必须有恰当的数字比,我们才感到舒服。如果改变这个现状,把高度降低1.5米,那么我们在里面上课就会很压抑。正因这一切对人们的生存如此重要,罗素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研究当中。甚至在狱中服刑时,他还完成了一本数学引论。他一生著书达71种,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等领域,尤其以哲学和数学成就,震惊世界,引领世界。
后要谈的是罗素“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他不仅以杰出的理论知识为解除人类的愚昧作出了贡献,他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社会活动家。他身体力行,为减少人类的苦难而呐喊奔走。反对战争,反对独裁,甚至卖掉自己的珍藏创建和平基金会。年轻时因反对不义战争而入狱,晚年,以89岁高龄还去英国国防部门前抗议美国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静坐示威。他是保卫和平的战士。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他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还会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去行动。他在文中说“希望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发现自己“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这就更令人尊敬了。
那么罗素为什么特意提出这三大目标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三大目标是具体的三件人生大事,但却代表了人生整体的生存目的及方式。“渴求爱情”代表一个人应该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一种浪漫的追求;“探求知识”不仅是生存的一种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只有认识世界才能获取生活的资本、支撑生活,比如罗素对毕达哥拉斯关于“数”的认知的崇敬是对知识在生存中重要作用的认知;而“同情苦难”则是把个人享受生活推延及他人,让他人亦生活得美好。我们且抛开人们对罗素本人的毁誉评价,从他所关注的人生三大目标中,可以抽象概括出“人生三要”,即:一个人要努力追求诗意的生活,要努力认识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获取生存的能力,要与他人共享生活。这是罗素全面的生存观,也是一个人应有的生存观。
罗素的一生是漫长的,写此文时已高达88岁,但他感到还没有活够。他在文中后写到:“如果有人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这样的人生热情让人感动。我们知道,罗素终以98岁高龄走完人生,他对生活的爱显然与他在生命的旅途有那样多的灿烂美景相关。尽管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但他是一个令人景仰的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