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77688丛书名: 大夏书系·语文之道
走进朱煜老师的阅读教学,
领略师生共同成长的迷人课堂
朱煜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课随人意”,既朴实又扎实,设计中处处可见思维力,但自然淡远,耐人回味。
本书所精选的阅读教学课例篇篇堪称典范之作,课例前收录的思考、评析文章是朱老师设计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以所思、所评、所做,倾情相授使教学有设计感的技巧。
推荐文章:
《代序:让课堂说话》001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与单元设计策略》039
《课堂实录》189
001 / 代序:让课堂说话
上编 如是我思
003 / 内容还是形式,这不是问题
008 / 关于文章教学和文学教育的发言
015 / 关注表达形式,指导言语实践
019 / 关注表达,提高语言素养
025 /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030 /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的原则与操作
039 /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与单元设计策略
046 / 浅谈小学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055 / 《小学生朱自清读本》导读
中编 如是我评
061 / 水滴与大海
064 / 一堂扎实灵动的好课
066 / “不放松文字”的三个层面
068 / 全在言语实践中
070 / 纲举才能目张
074 / 从“小贩”到“导购员”
083 / 《天鹅的故事》课堂实录
下编 如是我教
091 / 《女娲补天》课堂实录
100 / 《雾凇》课堂实录
109 / 《个发明麻醉剂的人》课堂实录
119 / 《神奇的机器人》《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课堂实录
126 / 《长城》《颐和园》课堂实录
139 / 《母鸡》课堂实录
147 / 《绿毛龟》课堂实录
155 / 《将相和》课堂实录
165 / 《半截蜡烛》课堂实录
180 /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课堂实录
189 / 《冬天》课堂实录
204 / 《宝葫芦的秘密》教学案例
210 / 《总有一个吃包子的理由》教学设计
215 / 读懂比喻句
让课堂说话
一
本学期,我新接一个三年级班,开学前几天,我给家长们写了一封信:
各位家长:
很高兴能执教十一班,与诸位的孩子一起学习语文,一起成长。三年级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期,因此除了我在学校里努力外,还需要诸位与孩子们在家里花些心力。请先重视以下几件事情:
坚持每天与孩子交谈。谈老师、谈同学、谈生活中的小事、谈阅读体会等等,都可。要强调的是,交谈时务必保持平和理性平等交流的状态。同时,不管用普通话还是方言交流(我建议用方言),务必用规范的话语方式,尽量说得有条理。不要让孩子只回答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而是要努力说段落。
每天让孩子大声流利地朗读课文(或者孩子感兴趣的文字材料)十分钟至十五分钟。有些孩子有每天朗读英语的习惯,学习中文同样也要朗读。这是每天必做的功课,务必坚持。一个学期之后,大家会有惊喜。
如果您的孩子已经具备了阅读习惯,那么恭喜您。如果您的孩子还没有阅读的习惯,那么三年级是后的机会了,过了这一年,再想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会比较困难。开学之后,我会每月发布班级共读书目,家长可以上网或者去书店买。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我可以代购。每月共读的书,我会在学校里进行指导。在家里应给孩子准备一点课外书(参考书目等我了解了学生情况后发布)。现阶段的阅读不要在乎孩子读到多少东西,主要是培养阅读习惯。所以每天晚上要有固定的阅读时间。不要让孩子过多接触电子产品,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等新型电子产品。孩子阅读的书籍以符合孩子兴趣为主,不要局限于文学作品。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如果您愿意,可以定期翻阅孩子正在看的书,闲暇时与孩子交流交流,那样效果会更好。关于阅读,还会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届时期望得到诸位的支持。
每学完一篇课文,会在校内默写词语,这是必做的功课,我会提前布置。请家长在家里帮孩子复习好。
三年级学期,我们依然用铅笔书写作业。如果使用木头铅笔,那么要教会孩子定期削铅笔。每一份作业字迹必须端正,卷面必须整洁,书簿不能卷角。这些小事看上去不起眼,实际上作用很大,请不要忽视。抄写词语连续得到十个“优”且无错误的孩子将得到奖励——我写的一本小书(签名本)。
请为孩子准备一本笔记本(普通的练习本就好),届时您可以通过孩子的笔记,知道他在校的学习状态。
各位家长,学好语文很简单,多读多写就好。学好语文又很难,因为这不仅需要孩子们有韧性,还需要老师家长也有韧性。
总之,慢慢来,不要急,更不必有任何焦虑,都会好的。
我把信分享在QQ群里,同行们除了表示感谢,还问我是否有其他年级的语文学习要求。我赶紧找出一些资料分享给大家。一位老师开玩笑道:“朱老师的宝箱里,宝贝真不少。”其实,这些教学资料真不算稀奇。我很幸运,刚走上讲台时,得到不少前辈的指点。他们告诉我如何备课、上课、管理作业簿,如何与家长交流,等等。临到复习迎考阶段,我看到他们拿出平时积累的资料,根据考纲,设计出质量很高的复习卷。于是我也慢慢养成积累工作资料的习惯。如今信息技术发达,电脑普及,整理储存资料更是便捷。不过,如果没有这个习惯,这些资料倒真的有点金贵了。
年轻时,天天受着前辈们的熏陶而不自知。教了20多年的书,渐渐明白当年许许多多课堂内外细枝末节的意义,而且常常回想起前辈们在课堂中的风采。
20多年前,我的师父贾志敏老师五十开外。他弯着腰,与一年级的孩子手拉手,念儿歌《两个名字》。他坐在小椅子上,让学生蒙住自己的眼睛,背课文做游戏。这些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一篇《镇定的女主人》,贾老师上得简简单单,几次巧妙的句式练习,就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锻炼了言语能力。用“震撼”形容当时听课的感受,一点儿也不为过。后来,贾老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但为孩子们上作文课时,竟依然用表演的方式再现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兴趣。课后,我写下感想:
小学生写作文的难点无非两点——不知道写什么和不知道怎么写。其中后者尤难。贾老师的素描作文将生活中的场景搬进课堂,让学生通过情境和材料具备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这样便能很好地解决前述难题。典型表象就是那些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知觉形象。学生一旦在头脑中能对某事某物形成典型表象,就能将一篇文章的骨架搭出来。贾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一次表演,就是培养学生这一技能。看似随意的表演,其实并不简单。贾老师先是口述情节,再为参加表演的学生“说戏”,随后才表演。后还组织学生将表演内容梳理成几句话。在此基础上,才让学生动笔。由于设置了坡度,学生习作难度降低了,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文心理。有人总担心材料作文会影响到学生的想象力,其实,完全不必。当学生学会怎么写后,他们的想象力便犹如插上翅膀,能够自由翱翔。
我还有幸在七年前走进过复旦附中张大文老师的课堂。那次他给我们讲《为了忘却的记念》。张先生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讲解文章部分。全用串讲,发掘出文字背后的意思,阐述自己的见解。串讲完毕,张先生归纳白莽的人物形象特点,并请学员寻找贯穿部分的线索。再请大家自学第二部分,用相同的方法分析柔石的形象特点以及叙述线索。
自学结束,我自告奋勇举手作答。我说,我认为线索是“迂”这个字,而柔石的形象特征也是“迂”。这个字看上去是贬义的,其实鲁迅却是喜欢的,并认为这正是中国的青年所欠缺的。再用文本细读的方式验证了我的观点,也结合鲁迅其他文章说明我的体会。讲了十多分钟,赶紧收束。张先生笑眯眯地鼓励我,说可以得满分。随后他又串讲一番,还提到几处前后呼应关联的处理。后面几个部分用串讲、提问、范读、朗读来组织教学。
张先生用曲线图揭示出鲁迅作文时跌宕起伏的情绪,提醒学员不要因为“徐培根”的注释而影响对鲁迅思绪发展的正确体悟。这两点是整堂课的高潮。后,张先生从记叙、描写、抒情三方面作总结,并用环形图说明三者糅合的关系。
那时,张先生已七十三岁高龄,教学中始终充满激情,声震屋宇,全身心地投入。这对全体听课者而言是一种震撼,是一种感召。教师对于教学,只有这样真心真情地付出,才能细致地分析钻研补充教材,提炼出合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有所得。
有老师在听课后对串讲提出疑问。其实,串讲不应该是讨论的主要内容。这堂课,从教学形式上来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透过简单,我能感受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教师示范分析文本,学生再学着使用教师的方法,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再次示范。这样的学习过程的意义,即使没有受过专业师范教育的人也能理解。但真的要让这个过程体现在每一节课上,有多少教师能做到呢?教师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了热词。奇怪的是,“教书匠”一词依然褒贬不一。其实,要成为“教书匠”,在职业生涯中教好每一届学生,真不容易。因为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人的情况会变化。原先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可能过时,失去作用。怎么办?重新了解学生,更新知识结构,研习新的方法。时代在前行,真真假假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多,甚至到了乱花迷眼的地步。如何甄别?前辈们素朴的课堂说得很清楚——坚守常识,秉持学科本质。
坚守常识,秉持学科本质的课堂能说老实话,只有说老实话的课堂才能对师生有益。
二
说话,是为了发表感受,分享观点,我的课堂自然要说我的认识和观点。
我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有两项启蒙的任务。一是对孩子的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进行启蒙。在学校中,孩子应该接受系统、规范、科学的语言文字学习,并且通过学习,不仅能够理解运用母语,还要获得对母语的热爱以及不断学习母语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对孩子的思想、价值观、人生态度进行启蒙,为其成为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打好基础。我这样理解“启蒙”两字:“启”,即平等对话,在和谐温馨的气氛中传授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高处着眼,低处入手,传递普世的价值观;“蒙”,即注重基础,从学生实际出发,整合新旧,讲究互动生成,力求教学形式灵活,教学效果有效,教学氛围愉悦。
语言的启蒙需要循序渐进,由字词到句段,追求的目标是理解与运用。思想的启蒙必须依托语言的学习,与其紧密整合,才能不僵化不突兀,将抽象的观念化为真切的情感,达到水到渠成、润物无声、沁人心脾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语言文字启蒙与思想的启蒙不是割裂的,而是彼此渗透、关联的。扎实的语言文字练习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启蒙的基础,少了这个,思想启蒙将坠入空谈。反之,启蒙之花将自然绽放。如此,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留在他们心里的就不仅仅是个故事,他们还能懂得词句的意思,学会阅读、表达的方法,获得心灵的滋养、启蒙,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
说一个观点,注意表达方式,别人就容易接受,反之,则可能遭到拒绝。说话之道,归根结蒂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课堂要把话说好,在于教学有设计感。教学设计感落实与否,在于教师心中是否有课标、有学生,是否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是否能为学生解决困难。
每当在课堂中见到学生对答如流,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圈外人士比我们更喜欢这样的场景,然后总能抒发出许多感想和不切实际的愿景。我的想法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优异表现,一是因为孩子优异的天赋,二是因为教师平时的教授。当教师教会了学生某项知识技能,然后又提供适切的机会使其将知识方法融会贯通,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通过他们的交流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在课堂上听到孩子的一次精彩发言,欢喜之余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应该去探寻孩子之前已经学会了什么,老师是怎么教的,精彩发言的背后是怎样的思维过程、学习过程,这个过程能否让更多的孩子共享。
小学生是要教的。教学内容应该基于课程标准来确定,教学方法应该基于学情来选择,教学过程要围绕这两点精心设计。当然,我的意思不是教师设计好教案,引着学生一步一步完成。理想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内紧外松,以互动生成的方式达成预设目标,甚至出现未预料到的更好的结果。譬如师生共同画一棵大树,师生先一起画出枝叶,而主干的位置在教师心里。学生先画这枝或后画那叶,都行,教师在一旁协助就好。枝叶画完,主干自然呈现。这样的课堂是有设计感的。
以我教授的沪教版三年级《全神贯注》一课为例,详细说说设计感。
《全神贯注》一文是从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中选出来的。编者将叙述角度从原来的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全文紧紧扣住“全神贯注”一词展开。其中第二自然段分成三个部分将主人公忘我工作的状态写得细致生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与中心不难。但是了解作者如何写出“全神贯注”(即表达形式),是难点。还有第二自然段中的层次区分也是难点。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在“了解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角度写出主人公的特点”。第二自然段的层次分析,只是示范给学生看看,不多作解释。除了三年级要落实的字词教学、朗读指导外,还将课后习题中的背诵、词语辨析等都结合在教学中。
语文课讲究关注表达形式,一是关注文本作者的表达,二是关注学生的表达。学生要学会规范、得体地表达。不管是说话还是作文都要看清对象,分清场合。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需要充分利用课文材料,设计言语活动,勤加练习。有些老师总担心,教表达形式会不会让课堂枯燥乏味。其实,表达形式的教学不是机械地讲解习作方法,而是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
想让课堂不枯燥乏味,得妥善处理教学难点。有的难点要分解开来教,有的难点要由教师充分示范。比如教《全神贯注》时,根据学情,我将表达形式的教学与朗读指导结合起来,将难点的教学分成新授、巩固、运用三个阶段,让教有过程。
想让课堂不枯燥乏味,得处理好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自悟的关系。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使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互帮互助,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在《全神贯注》的教学中,我三次指导学生朗读描写罗丹修改雕像的段落,三次指导用了不同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有经历。
将课后练习或者作业指导设计成教学环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全神贯注》的课后练习中有道选择题,题目不好,但题型好。我将该题型用于辨析省略号的作用上,当学生得到答案之后,又可让其明白句中一对对反义词的作用。
有朋友问我:强调了设计感,每个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全,会不会阻碍互动生成,出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情况?我笑着说:怎么会!设计得越精细,对学生学习过程就能预设得更充分,更好地促发生成,真正把学生教会,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悦。
三
每天上完课,我总是尽快将教学过程记录下来,屈指算来已经坚持了11年。抄两段在下面:
教《穷人》时,学生抢着交流阅读体会。一个孩子说,她注意到课文节中写主人公桑娜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说明桑娜很能干,另外也说明他们夫妻很善良,因为善良,所以家才会显得温暖。同时也暗示我们故事终会是一个好的结局——邻居家的孤儿被收养了。另一个孩子得到启发,说自己留意到课文后一句话:“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孩子说,这个“啦”字写出桑娜在对丈夫撒娇。另一个孩子反驳说,“啦”字写出了她的开心。因为自己还没有说要收养邻居孩子的事,而丈夫却主动说了。第三个孩子说,“啦”字也写出了夫妻俩想法一致,一样善良,桑娜为有这样的丈夫而开心。
每周我都让学生们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题材不限,可以写实,可以虚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发挥出自己好的水平就好。于是惊喜出现了,一个孩子读了周作人和梁实秋,他写道:“相比《雅舍谈吃》,我觉得周作人老先生写的《知堂谈吃》看了更让人回味。梁实秋老先生写的《雅舍谈吃》看了让人兴奋,恨不得立刻吃到书上的美食。两本书各有各的特点,我都很喜欢。”一通表扬,一番点评之后,这个孩子又写了一篇,还是用比较的方法:“金庸的书把细节描写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犹在书中,为此神魂颠倒。书中人物的一招一式让人热血涌动。而古龙的书,却又别有洞天,他的小说比金庸更现代,剧情更悬疑,总有让人出乎意料的结果,使人很难停下阅读,看了还想看。”
幸好有动笔的习惯,不然这些小细节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幸好记录下了这些课堂话语,使我能不断反思、改进。在这样的课堂上,我是老师,也是学生。我是教授者,也是倾听者。我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将自主学习的成果分享给我。让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真是迷人。
2016年9月7日
小学语文教材分析与单元设计策略
小 引
某次,我参加一个教学展示活动,上的是沪教版五年级阅读课《半截蜡烛》。因为苏教版中也有这一课,放在六年级中,于是我就对两者作了一番比较。课文内容基本一致,但课后习题却相差甚远。
沪教版的习题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绝密情报各想出了什么办法?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称赞他们?
2.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先逐个概括出母子三人各自想出的办法,再连起来说一说。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这些词语能不能去掉?
(1)“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地把蜡烛吹熄。
(2)在斗争的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
(3)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苏教版的习题如下:
1.用钢笔描红。(八个生字略)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带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2)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饿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在危急关头他们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演一演。
沪教版在单元导语中针对语文学习,还提出如下要求:
仔细阅读课文,学习品味语句,在字里行间体会那深深的爱国情怀。
从一线教师的角度而言,沪教版的课后习题可以直接转化成教学环节,更易操作。其难易度也更加符合年段特征。由上述比较,我们可以明白,解读好的课后习题,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当然,解读课后习题只是解读教材的一个方面。下面就先来谈谈解读教材的问题。
一、教材解读前的准备
要解读好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必须先研读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上为语文课程下了如下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个定义简明扼要,但值得语文教师反复琢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了解语言表达形式对作者表情达意的作用。在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了大量的语言表达方法后,将其迁移到自己的言语表达中,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实践性”是指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充分的口头、书面语言的练习。在练习中,提升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落实途径是教表达形式。
教表达形式,不是说学了一个以先概括后具体为形式的段落,就立刻要写出一个“先概括后具体”的段落。这样的读写结合是机械的。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这种段落形式的优点,仿写出来的段落也只是徒有其表。
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
“几株”却要“斗雪”,“老梅”却能开出“满树的繁花”,而且还“不以深冬为意”。独特的构词造句方式,让语言充满了张力,富含着作者的情感。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就是要教给学生的。
课程标准中还列出多项语文课程需要完成的任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学习、使用语言;发展口头、书面表达能力;获得阅读能力培养语感;学会使用工具书及媒体。在这些任务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常被教师忽略的。通常,大家都认为数学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学科。但实际上,由于一些孩子的数感不佳,数学未必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语言学习却能提升所有孩子的思维能力。如何做呢?让孩子从小养成通顺规范地说话的习惯。如果说不通,就慢慢教,示范,训练。让孩子养成规范说话的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有效简便的方法。
上述这些任务,为教师备课、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和途径。只有真正理解这些任务,才能将语文课上得有效。
二、教材解读的策略
语文教材以单元的方式编写,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有的以课文内容或思想情感为主线,有的以语文知识能力为主线。不管是哪种形式,都应该以单元整体的视角去解读。不然就无法实施指向单元目标的教学。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策略通常有以下这些:
1.明晰课程的年段要求
年段要求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明确了年段目标再去解读具体年级的单元目标,就能使教学事半功倍。
低年级的教学应以字词句为主,在模仿中学习基本与规范的短语和句式;中年级应以段的教学为抓手,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学习基本的段落形式,初步建立篇的概念;高年级则要从整体入手,探寻作者的行文思路,感悟作者选材组材和遣词造句的匠心。
2.了解单元学习目标
解读教材,首先要解读单元学习目标,然后才是解读具体的课文内容。以沪教版四年级学期语文教材为例,该册书中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要学习要求如下:
单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有一定的感情。
第二单元,继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
第三单元,学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第四单元,继续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断总结方法。
第五单元,继续学习复述课文。
第六单元,继续练习复述课文。
第七单元,默读课文,分清课文主次。
第八单元,继续默读课文,学会抓住课文的重点,分清内容主次。
通过这样的信息提取,教材编者的意图一目了然。教师以课文为例子,围绕单元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学习效果一定是扎实有效的。
3.理清课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
掌握了整册教材的单元要求序列,再研究一个单元的课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就能分出不同的课型。以沪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学期单元为例,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有一定的感情。该单元有五篇课文:《老师领进门》是经典文本,讲述作家刘绍棠回忆自己的小学老师将自己领进文学之门的情况,可以将其定位为精读课文。《孔子和学生》文字浅显,将其作为略读课文,用来巩固单元学习目标。《父亲的叮嘱》以对话描写作为文本主体,是训练学生朗读对话的好材料,作为精读课文。《餐桌上的大学》也以对话描写为文本主体,正好可以当作前文训练的巩固之用,作为略读课文。《我的第二次生命》用来练习朗读,作为略读课文。
不同的课型任务、功能都不同。精读课旨在讲授单元知识能力点,略读课旨在巩固单元知识能力点,练习课旨在操练单元知识能力点。不同的课型形成合力,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帮助学生达成单元学习目标。
4.关注课后习题的设计
前文已经提到,设计得较好的课后练习能为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有效实施教学带来很大的便利。因此解读教材时对课后习题也应该作细致的解读。课后习题通常由字词理解、句子辨析、段落形式、篇章理解等内容构成。透过课后练习可以了解到本课重点的学习内容。如果对课后练习的解读有了经验,还能自己设计好的课后练习。
5.兼顾课程与儿童的细读文本
打开一篇课文,教师需要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读者是谁,可以学到什么等五个角度来解读。解读得越是透彻,可供选择的教学资源就越多。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教师读出来的信息都可以教给学生。教师需要具备儿童意识。基于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和自己学生的学情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点。
解读课文时,教师还必须有课程意识。教师解读课文是一种职业化阅读,这与一般读者的阅读是很不相同的。所谓职业化阅读就是指教师要将解读出来的信息自觉地放在课程标准前一一比照,然后确定教学内容。
三、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
以单元为单位解读教材,确定了教学单元教学目标,就可以单元为单位设计教学环节了。仍然以沪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学期单元为例。我针对课《老师领进门》和第二课《孔子和学生》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课《老师领进门》,精读。
课时:
1.读课题,引导学生提问:老师是谁?领谁?进了什么门?
2.自学词语:娓娓动听,炊烟袅袅,戛然而止,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红摹纸写字(戛、摹、袅)
3.读课后习题1中的两句话,讨论先前问题,以课题扩说句子。指导学生运用注释。(这个环节是说话练习,也是文章大意的概括,更是思维训练。)
4.指导朗读“讲故事”。
(1)齐读。
(2)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点评。
(3)齐读。
(4)比较故事与古诗,你喜欢哪个,说明理由。
(5)小结:想象力的重要。
5.指名读倒数第三节。齐读。
第二课时:
1.朗读古诗和故事。请学生逐句说明田老师是怎么想象的。(这个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体会如何合理想象。)
2.读后两个小节。同桌商量,作者与田老师见面时会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的句子连接起来说话。(这个环节是给理解文中重点句子作铺垫。)
3.背诵后两节。
4.理解“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5.完成课后造句。
6.回答:田老师是怎样领着作者走进文学之门的?
第二节课《孔子和学生》,略读。以朗读训练为重点。
1.简介孔子。
2.与两个学生合作读第二小节。请学生评价。
3.齐读第二节。分角色读。
4.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的作用。指名读第三节,互评,齐读,分角色读。
5.提取课文中的信息,完成表格(孔子学生们的优点与不足)。
讨论:看了表格有什么想法?
再讨论:用上黑板上的提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表格等),说说孔子给你留下的印象。(这个问题是化用了课后习题)
上述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比较清晰地呈现了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语言学习经历。以单元为单位实施教学,的好处就是集中用力——
一个单元五篇课文,全都服务于相同的单元教学目标。上述案例中,《老师领进门》是精读课,用两课时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获得充分的练习朗读的时间。而《孔子和学生》是略读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互相评点,巩固朗读技能。这只是一个单元中的两篇课文。试想,围绕共同的单元教学目标,两三个单元系统地教下来,学生对相关知识与能力的掌握一定是牢固的。
第二,处理好教与学的平衡关系。课堂上,教要有过程,学要有经历。确定了一个教学目标,教师就要设计出与之匹配的一系列教学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课中的指导朗读“讲故事”环节。课文中写田老师很善于讲故事,教一首小诗时就将其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学生们听。作者的想象力由此被激发出来,也就走进了文学之门。为了朗读好这个部分的内容,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齐读。
(2)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点评。
(3)齐读。
(4)比较故事与古诗,你喜欢哪个,说明理由。
(5)小结:想象力的重要。
学生通过朗读、互评将相关内容读好。然后再通过讨论,加深对该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实现从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
第三,目标集中,内容丰富。以单元的形式实施教学,教学目标集中,但不等于课堂上只能教授单元目标。如果是那样,语文课就会沦为单项技能训练课。语文学习是讲究综合的。比如《孔子和学生》的教学中,朗读指导是重点,但在多形式的朗读练习之后,我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提取信息的练习。然后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表达出来。朗读为信息提取作了铺垫,信息提取为个人观点的形成提供了支撑。个人观点的表达又可以提升朗读的质量。可见,教学目标是集中的,相关小环节既为实现目标服务,又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变得立体丰富。
基于单元的解读教材和教学设计并不是新事物,但值得花大力气研究、实践。因为时代对于大众语文学习的要求在变,学生在变,教材在变,学习方式与途径也在变。
2017年10月24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