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71884丛书名: 大夏书系·教师月刊
《郑朝晖:相信理性的力量》(教师月刊2017.11)主要内容为郑朝晖老师对教育的观察与思考。作为一位以知识分子自我定位的中学特级教师,郑朝晖老师始终致力于思考教育的真问题,并唤起更多的教师,以理性的精神推动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这在众声嘈杂的当下,是极为难得的。
专栏
教育真的类似农业吗 _ 吴康宁
帅的诗歌 _ 吴慧琴
“祭”的热闹与冷清 _ 刘幸
封面
郑朝晖:相信理性的力量
人物
名师 搭建自己的脚手架——答《教师月刊》问 _ 叶建云
微博 余佩皋/顾彬
现场
记事 陈心想专辑•二〇一七年归国札记
艺诀须师徒传承
他在用心发现
读经,读进去还要出得来
重要的是“成长的乐趣”
论坛 建一所有哲学追求的学校 _ 陈燎原
吴非说 有好奇心才有新世界
朱永新答 阅读有多高,国家有多强
话题
“二孩”时代的教育(二)
“这是姐姐的学校啊” _ 王彦月
阅读
夏日书时光(外一篇) _ 郭静娟
人文
我的快乐小天使——写给女儿 _ 陆晓红
浪漫的事 _ 付玲
视窗
校园 华山中学:兵团基础教育的名片
家 一起走过的日子 _ 罗彩萌
文本 运气三人
报道 傅国涌新书分享会先后在浙江、北京举行
第十届全国中小学(中职校)班会课专题研讨现场会在平遥举行
广告 欢迎订阅2018年《教师月刊》
有好奇心才会有新世界
文 _ 吴非
从童年开始,有哪些事物让我好奇并长期保持兴趣?
我们手上捧着的书是怎样印制出来的?五十年后我对激光照排仍然感到神奇。我的本书还是铅排的,现在都用激光照排了,我们这代人亲历了印刷技术的革命,此前一千年沿用的基本仍是中国人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邮局。太神奇了:亲戚的信竟然两天时间就到了我们家,这中间有些什么人的手接触过?分拣、邮路、投递,这些词进入我的认知。直到老年,我仍然在想象古代驿站的组织和运作,而我至今并没有看过有关的资料和描述。
我曾对潜艇的潜航着迷,但始终不敢想象潜艇的自重能达到万吨级,能环球航行,我小时候的那些潜艇除了放在博物馆的,统统淘汰了。
手术室的无影灯原理。我在十几岁时好不容易找到示意图,原来不可能“无影”,只是优化了的设计消除了手术中心部位的影子。我到中年以后知道了比“无影灯”更复杂更先进的“微创”、“导管”等,新型仪器让医术更加精细,病患的痛苦减轻了。
向日葵。亲眼观察到向日葵的确在一天内转了半圈。我曾设想用替代的强光试验它能否“向光”,后来得知早就有科学家试验过了。我成年后得知科学家对向日葵“向日”的原因仍然说法不一。
砍去的树枝长出新枝,而且更加茂盛。我到五十岁时才明白适当地砍伐能保持林区的材质。
小时候得知风力可以发电,心向往之,那样可以省下多少煤啊,当年煤炭供应太紧张了,城市不得不分区停电。我在六十岁那年到西北去,看到成片的风力发电机,场面很震撼,我以为这是清洁的能源。同行的一位工程专家说:得不偿失,制造风力发电机先得耗费大量水泥和钢材,制造了工业污染。看了那巨大的机塔和叶片,我不得不承认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疑惑充满头脑,逼使我一直在思想。很多人有过和我一样的童年,他们也像我一样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我们因此有思想着的童年,带着梦想的童年。可以说,童年遐想的很多问题,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而且一直跟随我到了今天;而“世界”也在变,我明白,这是因为天下有无数的人一直在不停地“想”。
然而,我像是不太了解现在的学生了,为什么除了教辅和考试,他们就不能抽空多向世界看几眼?“到处都是建筑工地,随着楼体变高,周围高大的塔式起重机是如何上升的?”我问学生。“这个问题重要么?”“考试会考到么?”学生不认为需要了解。如果我是物理教师,我就主张考。怎么能说不重要呢,中国是世界生产塔机多的国家,也是使用塔机多的国家,在城市几乎随处可见,虽然他以后可能不会去操作塔机,虽然他以后不一定制造塔机,可是如果他是个善于学习并能举一反三的人,他就会认为有必要关注一下。
极左时期,中学课程有“学工”、“学农”,让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深入工地和农场了解工农业生产知识,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走。但如果让学生认为“工业”、“农业”与他完全无关,则会影响到他在未来的生存能力,因为他汲取智慧的渠道狭窄了。今天的社会,很多人出于生计,在从事他们并不热爱的职业,工作能给他带去不错的收入,却再也不会给他任何惊喜,这是对生命的浪费。所谓职业倦怠,与人在受教育过程中过早丧失好奇心有一定的关系。
中小学教育中“专心致志”的规训,值得按照常识去诠释一番:“专心”与“好奇心”是不是一定矛盾?没有“好奇心”如何“专心致志”?很多儿童,如果没有“好奇心”,连学校的门他也不想进呢!看一些小学识字教学的介绍,教师能用无数有趣的办法引导学生识字,很受启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当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专”,担心好奇心会造成学生知识芜杂,他可能只看到“杂”对学科考试存在不利,而未必看到“杂”有可能发展为教育所期望的“博”,更未必能发现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有可能逐渐形成一套观察、质疑、探究的思维方法并以之为创新的精神基础。
好奇的过程越长,思维的发展根基越发扎实。人总希望变得聪明一些,希望发现新世界,也希望世界能变新。随着阅历的丰富,不断地获得新的经验,他越发会认为世界、人间和生活的一切富有学习价值,人可以这样享受生命的过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