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68433丛书名: 大夏书系·学校领导力
《适合的教育才是zui好的教育》内容丰富,涵盖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高考改革等内容,为读者全方位呈现了作者的教育行走与思考,为广大教育界人士以及关心教育的所有人提供了思考的路径。
《适合的教育才是zui好的教育》作者人生经历丰富,既做过教育副厅长又当过研究室主任、大学校长,丰富的教育经历,为其文字注入了思考的灵魂,让他的思考更接地气,更有实践价值。
《适合的教育才是zui好的教育》主题新颖,小议题更是引人入胜,语言流畅,浅显易懂,集作者几十年教育思考之大成。
推荐文章:
《作为“有限教育”的新基础教育》p012
《义教均衡,县级政府责无旁贷》p062
《课改,教改的金钥匙》p104
《好教师:爱比技能更重要》p137
《适合的教育才是zui好的教育》分为五个部分:从减负谈起,呼唤“有限教育”;从区域入手,区域均衡是关键;从高考切入,改革要“以法育人”;从职业探讨,为好教师“正名”;从特教延伸,给力特别的教育。内容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教育、高考改革等内容,从宏观角度勾勒了作者的教育行走与思考,向读者呈现了一位教育官员对教育的殷切期盼与坚定希望。
003 减负:一个教育的伪命题?
006 减负:从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着手
009 减负:让基础教育回归本义
012 作为“有限教育”的新基础教育
015 把分数请下评判台
018 有限教育与过度教育:学制是否应该缩短?
021 过度教育:表现与思考
024 基础教育是如何走向“过度”的
026 入学,如何公平
029 开学,十个到位
032 谁输在了“起跑线”上?
035 学前教育发展的贵州路径
038 学前教育应该提倡什么
041 在幼儿园,学会什么和不该学什么
从减负谈起,呼唤“有限教育”
从责任入手,区域均衡是关键
047 校长责任的边界在哪里
050 义务教育的质量不只是分数
053 教育:让社会层级能够正常地流动
056 为什么要教育均衡
059 义务教育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
062 义教均衡,县级政府责无旁贷
065 随迁子女教育事关社会发展大局
068 无限责任,只能让*门卓“无”成效
071 民办教育,提供更多的选择
074 管办评分离的关键在于“评”之独立
077 教育督导如何独立
080 怎样让教育督导有权威
083 教育质量监测:让教育督导拥有坚实的数据基础
089 谁之高考,谁之公平
092 高考:给人改变命运的梦想
095 高考改革,从降低英语分值开始
098 改革高考,我的“疯狂设想”
101 教育改革,缩短学制刻不容缓
104 课改,教改的金钥匙
107 课改的红利
110 课改,农村能否提供另外一种经验
113 依法治国理念下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以法育人
116 去行政化:高校改革的伪命题
119 没有思想者,大学何以被称为“大学”
122 大学,开启怎样的人生之门
125 高校党委书记,如何成为高校的灵魂人物
131 教师职业的含金量是考出来的吗
134 教师也是普通人
137 好教师:爱比技能更重要
140 小学教育呼唤全科教师
143 让教师活得有尊严
149 特殊教育:以国家的名义
152 特殊教育中蕴含的教育本质
155 特殊教育的关键:融入与尊重
158 特殊教育要特别“给力”
161 职业价值观,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164 误入歧途的职业教育
167 职业教育应是基础后教育
170 民族教育,要从过分强调差异走向发展与融合
173 写好环境国际教育的中国方案
175 坚持文化自信 开展国际合作
179 附录 媒体访谈
附录 媒体访谈
李奇勇:做有温度的教育
□ 记者 郭 瑞 周书贤 □ 宋 刚
教育应该是人自然和本能的需要,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归宿。教育要走出困境,只能从根本上摒弃“过度教育”,实行“适度教育”,提倡“有限教育”。这是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的观点,也是贵州教育人“做有温度的教育”的新追求。
变不了环境,变得了人的素质
中国教师报:贵州省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交通不便,孩子上学苦,吃饭难。从2006年完成“两基”攻坚到2009年通过国家验收,贵州省在义务教育均衡方面付出的努力,比其他地区更多吧?
李奇勇: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在贵州省办什么事情都难,不光是办教育难。但是,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市(州),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来抓,贵州省要脱贫致富,首先要让孩子摆脱愚昧。环境不能改变,但是能够通过努力,让人的素质发生改变。2009年,在“两基”验收总结会上,时任*副部长的陈小娅几次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今天,贵州省的人均GDP仍然是全国倒数的省份,但是在“两基”攻坚的那几年,我们对教育的投入是前面几十年的几十倍。
中国教师报:“两基”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后,贵州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7月与*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贵州省要达到怎样的发展目标?
李奇勇:我们的目标是:到2017年年底,全省各县(市、区、特区)(以下简称“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即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师资源等基本办学条件均衡;到2020年年底,全省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省内区域间、城乡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缩小。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有相应的阶段性“时间表”和“路线图”作为指引。
教育公平度反映地区幸福指数
中国教师报:从贵州省的情况来看,城镇农民工比例较大,让这个群体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体现着党政领导对教育公平的认识高度。教育厅对此有怎样的理解?
李奇勇:高度认识义务教育的重要性是执政的需要。人们常说,教育是民生问题,这样的认识还不够,应该说教育将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归宿。我们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搞建设、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人民过得好的终极指标是孩子过得好。让孩子过得好,靠什么?落脚在教育上。因此,教育是执政的基石。
教育发展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的关键词是公平,公平是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让孩子接受平等的教育。
通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可以凝练成四个字:公平、质量。能否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权,反映着一个地区的幸福指数。
然而,仅仅提供给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还不够,教育公平的内涵需要教育价值观的支撑,也就是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我在很多场合提到过,要办有温度的教育。把握好“度”,孩子才会感到舒适、自然,才不会觉得上学是痛苦、是负担。
中国教师报:贵州省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发展目标,对教育有何积极影响?
李奇勇:工业化带动工业园区项目,园区建设者普遍来自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可以随父母迁移,学校解决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可以让孩子的父母安心地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教育要做城镇化的排头兵,没有教育的城镇化是瘸腿的城镇化。在规划城镇建设的同时,应做好学校建设的科学规划。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要靠教育实现,有了农民的现代化,才会有农业的现代化。
微环境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
中国教师报:教育的公平与均衡,不仅仅是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更重要的是微环境内,学生是否可以享受平等、公平的待遇。在义务教育阶段,破解择校难题,消除违规分班,贵州省有哪些有效举措?
李奇勇:贵州省在消除择校方面做得很好。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微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意识到教育竞争不能沦为择班、择师的不公平之争。
在落实“减负增效提质”工作方面,我们提出三项“八个”规定。其中“八个严控”用来规范办学行为,即:严控在校时间、严控课程课时、严控家庭作业、严控集体补课、严控教辅资料、严控考试次数、严控招生秩序、严控择校择班。
我们省里有一位校长,每年招生结束,他总会亲自分班,后将各班学生名单交给教务处,这是规避择班、择师,避免人情的一条有效路径。
中国教师报:这个做法很好,班级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除了“八个严控”外,另外两项“八个”规定对减负工作起到怎样的保障作用?
李奇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也是长期阻碍与困扰贵州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顽疾。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减负增效提质”工作。
另外两项“八个”规定分别为:“八个制度”切实减轻负担,即:建立中考试卷质量评估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报制度、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家校联动制度、规范办学责任制度、规范办学督查制度、规范办学奖惩制度、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八个突破”破解提质难题,即: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实现突破、推进全面育人上实现突破、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上实现突破、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上实现突破、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上实现突破、人人能成才上实现突破、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上实现突破、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上实现突破。
贵州省许多地方和学校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把功夫用在课堂上”“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向作业有效性要效率”等举措,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实现了教学相长。
均衡调配师资,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中国教师报:目前,贵州省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阶段性成绩?
李奇勇:近年来,贵州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补充农村教师数量和注重教师质量的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大力实施“特岗计划”,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不足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共为全省60余个边远贫困县农村学校补充了4.4万名特岗教师。同时,通过实施“支教计划”、地方“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为农村学校定点定向培养紧缺学科师资。目前,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规模上已基本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通过实施“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利用“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万千万工程”等项目,特别是通过大力实施“国培计划”,2010~2011年共培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近10万人,为贵州省的农村学校培训了一批“种子”教师,推动了全省大规模、高质量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是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如制定下发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管理意见的通知》。文件明确规定:逐步实行农村参照县镇标准核定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的政策。
中国教师报:如何均衡调配师资,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呢?
李奇勇:统筹使用学校编制,充实壮大教师队伍。保障教师的优质来源,到2017年,贵州省全部师范院校均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实施国家“特岗计划”的同时,努力推进地方“特岗计划”。做好“国培”“省培”计划,将“继教工程”推向深入,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
保障教育工作者各项待遇,引导和鼓励教师到农村和偏远学校任教。保证足额发放教师工资,为教师缴纳“五险一金”。建立县域内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教师和校长在同一学校工作一定年限后,应予交流。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关键
中国教师报:2010年,贵州省正式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两年来,做了哪些工作?
李奇勇:从2004年开始,全国先期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省份,经过七八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2010年,我们借鉴其经验和成果,启动选修课程建设和开设工作,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继续做好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工作,以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提升掌握和运用新教材实施教学的能力。
为贯彻落实好高中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要求,推进课改的顺利实施,各市(州)均成立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市(州)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整体推进和指导课程改革。此外,加强管理,建立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加大投入,为课改提供保障;培训先行,提高课改实施能力;教研支撑,提升专业保障水平。
学校方面,开足开好必修课,创新选课方式,探索评价和学分管理方式,开好综合实践课程,开展校本教研。
中国教师报:现在人们有一个共识,课程改革的基础是课堂教学改革。贵州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李奇勇: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贵州省,各学校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更多地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更富有激情;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课堂上更加关注交流、体现探究、注重实践、落实训练,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倡导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全面而多样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很有特点,一些学生和教师的发明还申请了国家专利;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一定提升,涌现了一批优秀教师;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显现。
(原载2012年11月14日《中国教师报》)
从减负谈起,呼唤“有限教育”
从责任入手,区域均衡是关键
从高考切入,改革要“以法育人”
从职业探讨,为好教师“正名”
从特教延伸,给力特别的教育
《作为“有限教育”的新基础教育》p012
当前,基础教育所面临的形式、任务和环境,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
义务教育的普及,甚至高中教育的普及,让接受基础教育成为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读书、受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完成基础教育与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社会职业,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状况和人生路径,也就没有了直接的关系。依靠基础教育“知识改变命运”的现象越来越少,人们对基础教育的功利要求也越来越淡。受教育的对象由部分转变为全部,进而深刻地改变了基础教育的任务和使命。
今天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长模式已由“线性”增长飞跃为“几何级数”的增长。一个人,就算穷其一生,苦读不辍,能够掌握的知识,也不过沧海一粟。通过个人的博学强记,想要融汇古今、学贯中西,恐怕只能是神话。面对急速膨胀的知识海洋,只有有限生命并怀抱多种人生梦想的人类,只能“取一瓢饮”。
纸质的书本,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已逐步让位于既能海量存贮又可即时运用的电脑。“云”技术的兴起,更是将无限信息、爆炸知识的收集、保存、分类和运用变得十分便捷。知识不必记忆,运算依靠机器;知识不再神秘,随取随用随新已成现实。旧式教育的苦读,在知识的海洋里犹如驾舢舨而远航,费力而未知前途,徒劳而难抵彼岸。
新形势下,我们应选取哪些知识供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我认为,学习这些知识,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精力,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亲自去创造和体验;掌握这些知识,不需要对个人禀赋提出过高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成功和趣味;拥有这些知识,不需要占用太多的大脑空间,孩子们可以摆脱旧的思维惯性,更快速地创新,激活个体生命的活力。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选取这些知识,不能因循旧教育的那一套。若是还坚持“知识改变命运”的功利观念,成为“知识越多越成功”这一伪命题的俘虏,势必造成中学想大学的问题,小学读中学的功课,幼儿园干小学的事情。减负还是会无奈地成为知识的“敌人”,愚昧的“帮凶”,既无内应也无外援,彻底成为一句空话。
要坚持摒弃基础教育阶段“书要苦读”的片面观念,回归“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中华传统教育思想,让下一代在新的基础教育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对部分学术工作者生存状态的描述,不该是对普通大众的要求。在中小学中,要培养普通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书本的热爱,帮助其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不能让“书要苦读”的伪命题成为“过度教育”的通行证,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泯灭了很多人对学习、对书本的感情和兴趣,甚至因为“读不进去”,逼得部分人成为“辍学生”和“新文盲”。这是新的基础教育所不容许的。
新的基础教育是在知识爆炸、地球成“村”的时代大背景下,面向全民族每一个人开展的文明传承的启蒙教育。海量知识和人人参与的两个无限因子,在“知识越多越成功”和“书要苦读”的伪命题指引下,被传承文明这一巨大的责任驱使,很容易走向“过度教育”的深渊。过度教育的“多”和“苦”,不知扼杀了多少少年对知识的向往、对学习的爱好,甚至已经极大地窒息了整个民族的创新活力和聪明才智。
新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有限教育”,或者称为“适度教育”。虽然知识背景和面对的人依旧是无限的,但我们紧扣住了文明传承的启蒙教育这一根本任务,不奢求、不虚荣、不浮夸。我们只干一件事,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依靠什么,和谁一起,这就足够了。明确了目标、任务,基础教育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就完全清楚了。我们只需要掌握能够回答上述问题的有限的知识就可以,而不需要把人类已有的知识全都掌握,或者尽量多地掌握。基础教育的学制可以缩短,内容大幅减少,难度刚好合适。学习的内容有限、难度有限、负担有限,再说减负就成了笑话。
虽然社会不断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铿锵有力,但千百年来人类对幸福、成功的感受从未改变,那就是在掌握自身命运前提下的自尊和博爱。由此我们相信,教会学生做人、开启未来之门的基础教育所需要的知识也应该从未改变,或者说它的核心内容永远都不会改变。这些知识不会太多,但十分要紧。这就是“有限教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