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58106丛书名: 学校课程深度变革丛书
学科课程群建设 单元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科团队建设 小学实践案例
1、这是一所学校发展校本课程,规范课程建设的一个范本。
2、如何在国家新课程标准下,结合校情,发展本校特色课程。
3、组建学科课程,同时也是组建自己的教学队伍。
4、一所学校推进自身特色学科建设的完全路径。
学科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领域。引领教师进入学科深处,是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使命。把儿童放在学科的中央;教师是学科zui活跃的元素;学科不是单数,学科与世界关联;学科,其实是学习的科学;课堂,学科zui有活力的空间;把握学科成长的“典型证据”……这是推进特色学科建设的关键路径。
总序:迈向3.0的学校课程变革/杨四耕
前言 让教师进入学科深处
秘密1 把儿童放在学科的中央
学科的中央是儿童,学科的逻辑在给儿童提供生长养分。杜威说:“作为教师,他考虑的是怎样使教材变成经验的一部分;在儿童的可以利用的现在情况里有什么和教材有关;怎样利用这些因素:他自己的教材知识怎样可以帮助解释儿童的需要和行动,并确定儿童应处的环境,以便使他的成长获得适当的指导。他考虑的不限于教材本身,他是把教材作为在全部的和生长的经验中相关的因素来考虑的。”学科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教材里的东西,还有超越教材的教养。学科的逻辑与儿童的生长在本质上应趋向一致,学科建设深刻认识学科本质,并积极行动与超越。
【学科理念】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科追求】把儿童的学习需求放在中间
【学科建设】回应儿童的学习需求
【学科维度】与儿童的成长深度关联
秘密2 教师,学科活跃的元素
教师是学科的建构者、课程的生成者。教师不只是学科知识的教授者和课程的消费者。课程如果缺乏教师的诠释和激发,将只是没有生命的文本,不会对儿童产生任何意义。教师在课程中的缺位,会直接导致学科教学知识的贫乏。不论是学科内容知识,还是情境性知识,抑或一般教育性知识,都“具身”于教师。毫无疑问,教师是学科活跃的元素。学科作为教师的专业家园,具有专业性、个体性、整合性和缄默性等特征。构建教师与学科的新型关系,力求使儿童真正进入课程,让“生活世界”进入学科,是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核心使命。
【学科理念】让学习充满童趣
【学科追求】学科,教师的精神倒影
【学科建设】让教师释放专业能量
【学科维度】学科教师的完整身份
秘密3 教科书不是学科的全部
教科书是师生据以教学活动的材料,是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学媒介和参考资料。今天,教师要教给孩子什么?依据是什么?教育是人的事业,教师要教给孩子对一生有用的智慧和教养。教科书只是一个载体、一个例子而已。教科书上有什么,我们就讲什么;我们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就是教书匠。众所周知,学科具有超越事实的恒久价值,教科书不是学科的全部;学科不是单数,学科与世界关联。面对千差万别的儿童,我们理应围绕学科的基本观念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让儿童在学习中形成学科观念,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学校课程深度变革的关键策略。
【学科理念】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学科追求】回到学科的完整概念
【学科建设】学科不是一个单数
【学科维度】突破教科书的限制
秘密4 学科,或许是学习的科学
学习科学是着眼于特定场景揭示人类学习的复杂机制,以建立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系统框架为目的,并据此全方位展开对学与教的深刻研究的科学。今天,学习居于课程的中心,学习科学的发展正在改变传统的学与教。如何设计给养丰富的学习环境,如何更清晰地支持学习,如何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学习如何影响课堂教学结构等等,都需要我们将“学习”作为参照系置于其中才能真正洞悉其中的奥秘。一句话,让教师进入学科深处,需要重新审视学习,需要欢欣鼓舞地迎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时代。故此,我们可以说:学科,或许是学习科学的别称。
【学科理念】让学习洋溢生命激情
【学科追求】没有学习,何来学科?
【学科建设】一切围绕着学习旋转
【学科维度】学科,学习科学的别称
秘密5 课堂,学科有活力的空间
学科活力是优质学科的核心特征。所谓学科活力,就是学科要有丰富多彩的课程张力、生机勃勃的教学活力以及兴味盎然的学习动力。说白了,学科活力就是生命力,是师生的精神探险和生命张扬;学科活力就是学习力,是自主的精神造就和个性建构;学科活力就是发展力,是手、口、脑、耳的解放与潜能释放;学科活力就是感召力,是师生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呼应。因此,课堂教学要让儿童深刻体会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照应,充分感受学科繁殖力的侧面,让儿童对学科学习充满好奇心,让课堂成为学科有活力的空间。
【学科理念】让儿童拥有自己的世界
【学科追求】把课堂放得足够大
【学科建设】课堂是一片天空
【学科维度】让课堂展现孩子们的天性
秘密6 把握学科发展的“典型证据”
学科就像一个生命体,经历着由小变大、由普通而特色的演变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优质学科、特色学科的诉求日渐凸显,学科课程的个性特征不断丰富,学科教学的课堂转型不断明晰、学科内涵的理性认识也随之提升。重构学科体系,使其内部结构更趋合理,文化特征更具特色,发展方向更加清晰,自身优势更加明显,进而推动学科理性变革与成长。进入学科深处必须清醒地认识学科发展的三个“典型证据”:,纵向深化,即学科发展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向上深入,如对学科性质观的认识不断深化;第二,横向拓展,学科课程的不断丰富与拓展,如形成“1 X”学科课程群;第三,水平跃迁,由纵向深化与横向拓展共同构成不同的学科发展水平,如由优质学科发展到特色学科。
【学科理念】引发孩子们的探究欲
【学科追求】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科建设】典型记录科学探究的轨迹
【学科维度】让学科留下成长的足迹
后记
让教师进入学科深处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突出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究其原因,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命题和解题,很少研究学生、研究学法、研究资源的利用,更少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无法真正提高。
一所学校要追求内涵发展,应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为每一个学生寻找“有营养的教育”。我以为,其中课程是“有营养的教育”重要、核心的组成部分。只有课程丰富了,有特色了,真正落实了,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学科是学校课程变革的一个关键维度,学科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引领教师进入学科深处,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使命。何谓学科?我们认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老师的观点:在中小学,学科既是以知识系统为表征的“学科课程”,又是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建制为依托的“学科团队”,还是以知识传授为活动形态的“学科教学”与“学科学习”。它是一个由学科课程、学科团队、学科教学以及学科学习构成的一体四面的三棱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学科三棱锥”。据此,自2012年始,我校推进了“特色学科建设‘三棱锥’模型的应用研究”之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带领教师进入学科深处,发现了其中的核心秘密:把儿童放在学科的中央;教师是学科活跃的元素;学科不是单数,学科与世界关联;学科,其实是学习的科学;课堂,学科有活力的空间;把握学科成长的“典型证据”……这也是我校推进特色学科建设的路径。
学科课程、学科教学、学科学习、学科团队是学科的四大构成要素。特色学科建设的“三棱锥”模型是无法分割的整体,相辅相承才能发挥的作用力。因此,我们加强学科课程建设,形成“1 X”学科课程群;提炼学科教学经验,凝练有效教学共识;加强学科学习研究,形成符合实际的学法指导手册;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在特色学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因素,教师是学科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是学科教学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学科学习的引领者和点拨者,是学科团队建设的主力军和自变量。一句话:教师是学科建设活跃的元素。
教师的个体成长是学科团队建设的基础。从教师个体成长的共性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每一位教师都会在个人实践基础上产生显性或者隐性的教学经验,但是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梳理和提炼,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引领自我成长和发展。我们指导教师思考、梳理、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我们鼓励每位教师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性:做一名有见解的教师。目前,学校100%的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能够按照自己的“教学主张”设计一堂课、上一堂课、评一堂课,并给予自己的“教学主张”开发课程、推进学法指导……哦,“教学主张”真正撬动了教师专业生命的小宇宙!
独木不成林,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批好教师。学科团队是教师个体成长的摇篮。在这里,有智慧碰撞的平台;在这里,有华山论剑的气场。2012年,我校各学科组完成了团队核心价值的分析和提炼,通过多次的学科组内研讨、交流、展示,大家基于办学理念、学科特点和成员特质确立了共同的目标。例如:语文学科组提出了“童味语文”,数学学科组提出了“活力数学”,英语学科组提出了“I English”,体育学科组提出了“七彩体育”,美术学科组提出了“美雅课堂”,科学学科组提出了“A-D-S-L”文化。有了核心价值的指引,学科团队发展就有了灵魂,各学科迅速确立了促进未来发展的若干实践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实现团队和个体的发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觉得教科书不是学科的全部,它只是经验的一部分,完善的课程体系,才是学生成长的核心供给力。于是,我们确立了学校的课程理念:让每一朵“紫荆花”绽放得更加绚丽。我们认为,课程是炫丽的生命历程,课程是个性张扬的情境,课程是文化的亲密相遇,课程是灵动的多元组合。遵循学生发展为本和凸显校本特色的原则,我们根据紫荆花的花瓣形状,设定了五大板块的学校课程:学科特色课程、兴趣爱好课程、实践体验课程、节日文化课程和仪式典礼课程。
其中,学科特色课程是教师基于国家课程自主开发的回应儿童学习需求的微型课程。在我们学校,每位教师都基于学科特点和自己的教学主张开发了系列微型课程,形成了“1 X”学科课程群。如,英语学科有Classical English I、Classical English II、小小表演家、唱起来、英语俱乐部、英语儿歌等;美术学科有墨趣、活泼的小猴、童心童画、奇妙纸盘画等;数学学科有快乐七巧板、巧玩扑克牌、小学生感兴趣的10个数学故事、24点探秘、小学生要掌握的10种数学思想、生活数学大转盘、小学生必须掌握的10个数学小游戏、指尖数学、古题今探等。
课程可以给儿童成长以养分,课堂可以给儿童成长以活力。于是,学校有了让孩子们动起来的课堂、充满童趣的课堂、发展个性的课堂、改变世界的课堂。。语文张老师在执教《扬州茶馆》一课时,教材安排复述扬州小吃的制作方法,领会作者如何使用精准的动词生动地描述扬州小吃的色、香、味,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食文化”源远流长,扬州茶馆只是其中薄薄的一页,张老师精心设计的校本微课程《课文中的舌尖文化》作为孩子们课后延学的内容,说说家乡的美食,做做精美的糕点,分享自制美食。课堂,从学校延伸到了家庭。美术学科葛老师利用自己设计的“墨趣”课程,开设了“墨趣中国画社团”,让喜欢中国画的学生有一个更好的空间。科技组的教师开始了教学具开发、使用的探索研究,课堂上,孩子们动手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形成结论。从失败中分析问题,质疑过程方法以及程序的科学性;从成功中总结经验,链接生活;从些许细微的变化中提出假设,检验论证。科学课堂培养了一批“创造发明家”,教室的空间显然变得狭小而局促,于是,课堂从物质的空间走向了线上线下的互动,从班级教室搬进了家庭、博物馆、科技馆、农业科技园。
生命成长的原动力还在于成长的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研究学法、研究学生让学科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数学学科从学会 “听”(听课)、能“读”(读懂题意)、多“说”(说说解题思路)、善“记”(记住公式、数量关系)和勤“思” 这五个方面入手,形成《数学有效学习36计》,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学科通过“慧雅书童”项目,组织孩子们开展学习方法交流,将孩子们的《阅读小窍门》和《写作小窍门》整理后展示,由老师自编的校本教材《小学生摘录笔记六法》向学生介绍了六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圈点式读书笔记、摘要式读书笔记、评注式读书笔记、心得式读书笔记、卡片式读书笔记和剪报式读书笔记。科学学科在学生生疑、质疑、释疑、答疑上做文章,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自然教师带着孩子们制作自然笔记,观察自然界生活的生长规律;劳动技术教师指导孩子们制作模型飞机,研究制作过程中材质的选用与飞行长度之间的关系,动力与留空时间的关系;还有自然实验器材对实验科学性与稳定性的研究等。也许,学科是学习科学的别称。
总之,让教师进入学科深处,探寻学校内力提升的秘密,我们有了一点认识。未来,我们的路还很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