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51602丛书名: 人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论丛
卓越是一种追求,它是指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成为卓越的教师,是教师发展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付淑琼博士所著的《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选择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为研究对象,对其具体的质量保障措施等展开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与探讨,并凝练可供我国学习与规避的经验与教训,进而结合我国现实状况提出有针对性且具体可行的实施建议,这既是当前我国卓越教师培养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教师队伍质量整体提升的迫切需要。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以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在厘清“什么是卓越教师”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与探讨了美国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三大主体是如何通过政策法令、拨款资助、管理监督、入学选拔、培养实施、成效评估等来保障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的。后,本书在分析我国卓越教师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卓越教师培养质量与成效保驾护航。
章 绪论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已有研究综述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六节 创新之处与有待改进的地方
第二章 什么是卓越教师?
节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卓越教师标准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期的卓越教师标准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的卓越教师标准
第四节 特点分析与若干思考
第三章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实施背景与培养现状
节 实施背景
第二节 培养现状
第四章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保障: 政府保障
节 联邦政府: 政策制定与资金拨款
第二节 州政府: 政策落实与评估监督
第五章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保障: 高校保障
节 入学、专业选拔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高校—政府—中小学校(U-G-S)协同培养
第三节 培养过程评价
第四节 培养结果的评估
第五节 案例: 恩波利亚州立大学
第六章 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保障: 社会保障
节 专业认证: 以美国教师培养认证委员会为例
第二节 专业评奖: 以美国卓越教师教育奖为例
第三节 专业排名: 以全美教师质量委员会为例
第四节 合作与支持: 中小学校
第七章 特点分析与对我国的启示
节 特点分析
第二节 对我国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人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论丛”总序
所谓人学,简言之,即关于人的哲学。它是一门基于人的历史性实践活动,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样态,以解放与弘扬人的主体性为旨归,从整体上研究人性、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活动与发展规律及其人生价值、目的等基本原则的学问。它认定人是一切的根本原因和终目的,针对主体自身,面向主观意识,认识人的本质属性,理解人的生存意义,探究人的自我价值,挖掘个体与世界的内在联系,从而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帮助人获得自由与幸福。
人学是教师发展的哲学基础和基本前提,为我们研究作为“人”的教师及其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人学视野中,需要、生命、超越、主体、价值等反映了人类对人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现代特性认识的升华,通过人学视野来观照教师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强调教师是自己存在与发展的内在根据和理由,在关注与尊重教师的前提下实现教师发展;强调教师是认识的主体,并在实践基础上确立教师的主体性维度;强调价值本身的意义,力求对教师生命价值的热切关注,激扬与点燃教师的生命活力,提升与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本丛书冠名“人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论丛”,意谓以人学为哲学基础和基本前提,来观照当下的教师发展。本丛书由七部专著组成,各部专著内容梗概如下:
要探讨教师发展,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教师,被赋予“教师”这一称谓之后,其身份、地位及由此带来的身份认同感如何。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实力的增长,在教师数量、质量及待遇等问题已部分解决的情形下,教师的身份认同日益成为当下我国教师发展的元问题。容中逵博士所著的《教师身份认同的理想之维:一项教师发展史的文化社会学考察》从他者与自我两个维度,对自先秦以降中国教师身份认同的历史演进作了系统考察,并就影响教师现实身份构建的二维互动博弈机理作了理论分析,对当下我国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迷失问题作了深度揭示,并就如何有效构建教师身份认同提出了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观点及践行建议,力促教师成为一个诗意栖居的生命个体。
教师发展不单是教师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促进教师良性发展的关键性支撑因素,乃是教学文化的变革与建构。亦即,教师发展的关键不是在“知”和“术”层面,而是在“灵魂”层面,教师发展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肖正德博士所著的《教学文化变革与重构:
教师发展的“灵魂”》对当下我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进程中教师发展的“灵魂”层面:教学文化的变革进行历史考察、理论阐释和深刻审视,为其实践重构指明路向。通篇主旨在于变革与重构教学文化,重塑教师的“灵魂”,促进教师真正地发展。
教师专业是一类以厚重伦理道德为底色的事业,教师专业发展也不能只是基于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型发展,更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伦理素养,增强教师从事伦理实践的能力。王凯博士所著的《教师专业伦理决策论》从以往抽象师德的讨论转向教师专业伦理实践的探究,聚焦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伦理困境,分析教师应对伦理困境的实际伦理思维方式,并借鉴国外相关教师伦理决策模式的研究成果,提出我国教师伦理困境的应对之策。
对当今中国而言,现代性尚未完成,个人还没有成为理性的现代性主体,公民道德教育不能追随西方“前沿”而奢谈现代性危机(特别是现代性的精神危机),同样也不能不关注西方的现代性危机(特别是现代性的精神危机)。因此,我国教师既要具有现代性的“启蒙能力”,也要具有反思现代性的“新启蒙能力”。严从根博士所著的《启蒙中反思启蒙:
教师公民道德教育能力论》以“坚持启蒙,反思启蒙”为视角提出了教师公民道德教育能力的内涵、维度等,并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之上,深刻地揭示出我国教师公民道德教育能力的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教师公民道德教育能力的有效策略。
教学是教师个人的社会行动,这种社会行动指向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贾群生博士所著的《教学观念实在论:教师行为研究的新视野》着眼于“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什么样的主观条件”,站在教学行动者的立场上,提出并围绕“教学观念实在”这个核心概念,研究了“教学行为之是”和“教学行为的发生”,提出了教学新三论,从而创新了教学本体论和教学认识论,体现了我国教学论研究和教师研究领域的新进展。该专著的主要观点是:教学行为是教学观念实在的显现;教学观念实在是教学行为的组成部分,它产生于教师个人观念系统的内部对话;教师是在个人理解中建构着教学观念实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出教学机会,产生教学观念实在,让教学外显行为显现,调整并产生新的教学观念实在。
学习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学习本身也是一种能力,即学习力。教师学习力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教师发展的水平。教师学习力不是在实践中自然生成的,而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自觉修炼、持续提升,同时也需要制度和政策的保障。孙德芳博士所著的《教师学力研究》从城乡差异的角度对教师学力进行相关评价性研究,诠释教师学力的概念,调查教师学力差异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个中缘由,后提出了缩小城乡教师学力差距的保障机制与政策建议。
卓越是一种追求,它是指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成为卓越的教师,是教师发展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付淑琼博士所著的《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以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在厘清“什么是卓越教师”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与探讨了美国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三大主体是如何通过政策法令、拨款资助、管理监督、入学选拔、培养实施、成效评估等来保障美国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的。后,该专著还在分析我国卓越教师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美国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卓越教师培养质量与成效保驾护航。
本丛书由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七位博士撰就。在选题上,有的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终成果,有的系作者在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整理而就,有的系作者长期致力于某方向研究的成果结晶。虽然选题渠道不一,但都围绕一个论题——“人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都一致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个专业工作者,还是一个真实的生命体。生命是一个丰富的活体,具有不可还原的原始综合性。因此,本丛书将教师定位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体,将其角色从“圣化”和“匠化”的角色定位回归到真实的“人”的定位。在此认识基础上展开论述,重视与倡导教师身份的重塑、专业伦理的执守、社会责任的担当、教学文化的变革、学习能力的提升及其卓越自我的修炼,为促进教师良性发展寻觅曙光。
希冀本丛书的出版,在理论层面能为教师发展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实践层面能为教师教育指明一条新的路径。
肖正德
2016年5月8日于杭州新民半岛
社会第三方力量薄弱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短板,这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第三只眼的作用又如此强大,在中小学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事务中必不可少,所以应充分挖掘与发挥中小学校的多重作用。
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民间力量、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的力量一直十分活跃,并发挥了十分积极与重要的作用,使之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重要的治理与协调力量,也是重要的专业监督力量。正是因为存在这么一支如此重要而又如此活跃的力量,美国高等教育始终能自如地应对各式各样的危机、进行自我调适,并能保持其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先位置。这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特有的传统,既不是靠政府力量和行政命令完成的,也不是短期内实现的,其背后有太多的历史、文化、社会传统与习惯、民众习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构建起了“今天的模样”。这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简单的学习与效仿等能够完成与实现的,即便是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等多方面高度相似的条件下,也不见得就一定能够形成如此活跃的场面。事实上,既然社会第三方的力量如此重要与强大,但核心与重点却是这些力量本身,而并非是那些自发结社的、那些非营利的民间组织和机构。由此,在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下,重要的不应该是等待民间机构与力量的滋生,尽管这点也极其重要,而是应给其充分的时间与条件让其健康滋长,应该找到能够有效发挥第三只眼的监督与调适作用的源泉,这点在各高校的卓越教师培养工作已经纷纷启动的当下显得格外重要。
中小学校,无疑是这一力量的担当者。它们既是卓越教师的需求方与用人方,也是参与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力量,同时它们又与市场(家长与学生)、政府、高校等多方有着紧密的联系,基于这样的多重角色,中小学校应该在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工作中发挥出必要的多重作用。相较高校与政府,中小学校清楚市场(家长和学生)和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包括教师的数量、质量等),也能将自己的需求直接反馈给政府和高校,同时又能直接参与与影响高校的培养过程;除此之外,还能对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结束、各位卓越教师毕业进入中小学校工作之后展开全面、直接与客观的跟踪调查工作,进而将跟踪调查的结果反馈给政府与高校,诊断与调适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所有环节等等。反之,高校卓越教师职前培养工作的成效高低与质量好坏,又直接影响着中小学校的工作开展与教育质量。由此,中小学校的作用与力量不可忽视与低估,只有让它们真正关注与重视、参与与融入到了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才能确保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真正的实践取向和符合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确保所培养出来的卓越教师真正卓越,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确保与提升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和基础教育质量。至于如何让中小学校真正关注与重视、真正参与与融合,这需要政府、高校等的共同努力,通过政策与资金扶持、给予发挥的空间与平台、重视横向的联系与沟通等去挖掘中小学校的多重作用,让中小学校能将其力量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资源配置和效果化。只有如此,卓越教师职前培养计划才有可能真正成功,进而实现让质的孩子经过全面的培养之后成为卓越的教师,终为国家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