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45496丛书名: 大夏书系·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用书
编辑推荐
NLP是在世界500强企业普遍使用的教练技术技术,本书将其应用于中小学班级管理。
这是一本适合中小学班主任阅读的专业、实用的“方法论”;更是一个“工具箱”,结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甚至管理学研究方法,可从中找到解决班级问题的妙招,理论易懂、案例丰富。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旨在帮助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实现“三赢”——我好,你好,大家好!让学生感受到主动成长的快乐。
所谓“教练型班主任”,是指善于运用教练的工作原理,技术性地推动工作对象(包括自己、学生和家长等)调整自身状态、调动自身潜力、优化自我管理能力、获得自主成长的班主任。所谓“修炼”,是指运用各种沟通交流工具成为自己的心态教练,成为学生的成长教练,成为班级的团队教练。
这是一本适合中小学班主任阅读的专业、实用的“方法论”;更是一个“工具箱”,结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甚至管理学研究方法,可从中找到解决班级问题的妙招,理论易懂、案例丰富。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旨在帮助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实现“三赢”——我好,你好,大家好!让学生感受到主动成长的快乐。
所谓“教练型班主任”,是指善于运用教练的工作原理,技术性地推动工作对象(包括自己、学生和家长等)调整自身状态、调动自身潜力、优化自我管理能力、获得自主成长的班主任。所谓“修炼”,是指运用各种沟通交流工具成为自己的心态教练,成为学生的成长教练,成为班级的团队教练。
编辑推荐篇章:
P70“自我觉察法”
P118“心理空间位置法”
P154“限制了学生成长的批评和表扬”
内容简介
《走进生命的教育——教练型班主任专业修炼》系作者在其独立承担的广州市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应用教练技术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研究》和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教练式语言模式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基础上,提炼出教练型班主任的理论框架。
作者将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领域,结合一线班主任的工作案例,从班主任自我调适、有效沟通和班级管理等角度,为中小学班主任提供了快速有效、便于操作的方法与策略。
作者将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领域,结合一线班主任的工作案例,从班主任自我调适、有效沟通和班级管理等角度,为中小学班主任提供了快速有效、便于操作的方法与策略。
目 录
序 一 001
序 二 007
自 序 010
Part 1 从裁判走向教练 001
导 语 003
我是谁 004
来自班主任的感受 004
来自外界的期待 005
实然身份如何走向应然身份 007
教练和教练技术 009
关于教练 009
关于教练技术(Coaching Technologies) 010
教练技术与神经语言程序学(NLP) 014
成为教练型班主任 017
何谓教练型班主任? 017
教练型班主任的主要特征 019
教练型班主任的核心任务 023
教练型班主任的理论基础 025
教练型班主任的基本信念 032
结 语 042
Part 2 成为自己的心态教练 057
导 语 059
谁握住了我的遥控器? 060
自动化的情绪反应 060
情绪的真面目 061
信念决定我们的情绪 064
调节情绪工具箱 069
自我觉察法 070
情绪命名法 071
运用身体法 073
转变信念工具箱 079
信念审查法 079
定框法 081
换框法 086
眼球转动整合法 096
结 语 099
Part 3 成为学生的成长教练 107
导 语 109
我如何说,学生才接受? 111
良好的沟通助推学生成长 111
有效的沟通是双向的 112
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 114
建立亲和关系工具箱 117
心理空间位置法 118
呼应法 122
感官叠加法 128
引导说服工具箱 130
提问法 130
语言归类法 135
位置感知法 139
同步带领法 143
故事隐喻法 149
表扬与批评工具箱 154
有害的评价 154
感受式回应法 157
三明治回应法 158
结 语 161
Part 4 成为班级的团队教练 167
导 语 169
我要带出怎样的班? 171
令人恐惧的班级氛围 171
从人际关系看班级氛围的营造 173
引领出有生命力的班级团队 174
建立班级归属感工具箱 178
理解层次贯通法 178
设定意愿法 184
能量小鱼法 189
激发团队创造力工具箱 195
议事厅法 195
爱因斯坦法 199
迪士尼法 203
结 语 208
后 记 215
致 谢 217
序 二 007
自 序 010
Part 1 从裁判走向教练 001
导 语 003
我是谁 004
来自班主任的感受 004
来自外界的期待 005
实然身份如何走向应然身份 007
教练和教练技术 009
关于教练 009
关于教练技术(Coaching Technologies) 010
教练技术与神经语言程序学(NLP) 014
成为教练型班主任 017
何谓教练型班主任? 017
教练型班主任的主要特征 019
教练型班主任的核心任务 023
教练型班主任的理论基础 025
教练型班主任的基本信念 032
结 语 042
Part 2 成为自己的心态教练 057
导 语 059
谁握住了我的遥控器? 060
自动化的情绪反应 060
情绪的真面目 061
信念决定我们的情绪 064
调节情绪工具箱 069
自我觉察法 070
情绪命名法 071
运用身体法 073
转变信念工具箱 079
信念审查法 079
定框法 081
换框法 086
眼球转动整合法 096
结 语 099
Part 3 成为学生的成长教练 107
导 语 109
我如何说,学生才接受? 111
良好的沟通助推学生成长 111
有效的沟通是双向的 112
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 114
建立亲和关系工具箱 117
心理空间位置法 118
呼应法 122
感官叠加法 128
引导说服工具箱 130
提问法 130
语言归类法 135
位置感知法 139
同步带领法 143
故事隐喻法 149
表扬与批评工具箱 154
有害的评价 154
感受式回应法 157
三明治回应法 158
结 语 161
Part 4 成为班级的团队教练 167
导 语 169
我要带出怎样的班? 171
令人恐惧的班级氛围 171
从人际关系看班级氛围的营造 173
引领出有生命力的班级团队 174
建立班级归属感工具箱 178
理解层次贯通法 178
设定意愿法 184
能量小鱼法 189
激发团队创造力工具箱 195
议事厅法 195
爱因斯坦法 199
迪士尼法 203
结 语 208
后 记 215
致 谢 217
前 言
让心灵丰盛 促现实丰满
一
神经语法程序学(NLP)在世纪之交传播进中国大陆,几年以后NLP教练技术也被引入中国。这些应用科学的传播与运用首先出现于企业管理和社会培训领域,教育界对其了解较晚。我有幸较早接触NLP,后来又接触NLP教练技术,十多年来学习与运用这些学问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人从消极到积极、从被动到主动、从焦虑到平和再到不断提升,内心逐渐变得强大与丰盛;潜能持续被开发出来,思维模式从过去比较守常到更灵活、更有效。当我也能感觉到自己比以前更聪明、更富智慧、更有创造性时,内心充满了喜悦与感恩。我深深体会到这些学问对于个体心灵提升、潜能开发的巨大价值。作为长期从事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高校教师,我特别希望能够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传播与推广这些应用科学,帮助面对极大工作压力的一线教师跳出内心枯竭疲惫的困境,去改变心态,开发潜能,发挥智慧,从而有效、高效地面对工作与人生的挑战。我也因此做了一些传播与推广的工作。
2009年,慧勤老师邀请我为她的课题做一些培训与指导工作,我很高兴,因为这是把NLP教练技术等新的应用科学引进教育领域的一次行动研究。当我参与其中时,我不仅能感受到老师们渴望学习提升的热情,更能感受到课题培训与课题研究的效果。从2010年开始,课题组就通过短信发布“教练型班主任每周分享”,开始时是慧勤老师提供,后来发展到课题组的其他成员也参与其中。我常把保留在我手机中的一线班主任们的分享语录向别的班主任作介绍。以下随机选取几条与大家分享,我们可以从他们学习与思想的成果中感受到他们的成长与智慧。
? 当我们越是想杜绝问题,就越是加强了对问题的执著;越对外渴求,就越感到内在的匮乏。如果不想要这样的痛苦,就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可以从问题中学到什么?真正的心灵教练,就是你自己!
? 怎样才算是接纳自己?既接纳自己成功的部分,也接纳自己失败的部分;既接纳自己强大的部分,也接纳自己脆弱的部分。承认自己的多面,才能接纳一个*完整的自己。
? 有时候我们的思想会被事情的表象框住,带来负面的感受。试着问问: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当中有没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为事情重定意义,给思想换框,你就能看到自己身上的资源。
? 用理解学生的不容易,替代对学生的不满意。因为学生每一个不良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些未被满足的内在期待;每一个有违纪行为的个体,几乎都有不被爱的痛苦经历。
? 语言归类法在做学生工作中的妙用:应对学生不良行为时,上归类肯定正面动机,下归类将问题具体化,横归类探讨多种可能;处理两方冲突时,上归类寻共识,下归类理分歧,横归类找方法。
? 开学**课,如何一开口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试试用短提问代替要求:你对自己有什么新的期待呢?你能想象老师会带来什么新惊喜吗?你决定要超越别人还是被超越呢?无论开放或封闭的问题,**连问七个以上,这对建立联系、营造氛围、引发思考很有帮助。
经过几年的努力,“应用教练技术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研究”课题结项,更重要的是借此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小学班主任。今天,当我看着慧勤老师在带领中小学一线班主任进行培训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本书稿时,我更进一步看到老师们的成长和他们的智慧与创造性。除此以外,慧勤老师还开发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授和网络课程——“教练型班主任工作方略”,她在培训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培训)风格,其《教练式培训,为班主任专业成长助燃》获广州市德育创新成果一等奖;《基于教练技术的班主任培训方略》在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权威刊物《中小学教师培训》举办的“创刊30周年征文”评奖活动中获特等奖,并发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CN22-1214/G4,2014年12月),全文被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CN11-4300/G2,2015年4月)。这一系列成果对于把教练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引进学校教育和教师培训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时下流行的一种对现实生存环境感受的描述和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表达。许多人会抱怨现实环境。毋庸置疑,环境确实需要改善,但环境的改变往往非我们个人能力所及。我们可以做什么?怎样才能让自己跳出困境?事实上,不同的人在面临相似的情境时会有不同的表现,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通过学习提升,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更积极,让我们的思维模式变得更有效,把我们的智慧开发出来,这将令我们的工作、人生从此不同。而要达此目标,需要“道”“术”兼修。
首先,要觉察和调整自己的信念系统,因为人的信念支配其态度与行为。在我们个体的信念系统中,会有一些积极、有效的信念,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无效的信念。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许多信念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因此有时候我们虽然并未意识到这些信念,但实际上它们仍然是我们为人处世、选择不同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因。所以,不断觉察并调整优化自己的信念系统非常重要。这是在“道”的层面上的提升。
本书在**章的“教练型班主任的基本信念”中介绍的九条信念,看似简单,但如果能真正成为你的信念和思维模式,将让你终身受益。你需要理解这些信念,并经常用此提醒自己。例如,我们常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失去信心,而经常提醒自己“每个学生都已具备足够的成长资源”,我们就会更多地去关注和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积极面和资源,心态容易变得积极。
又如,我们有时自己会说或者听到身边的人说“没有办法”,其实,人的语言会引导其思维,当我们说“没有办法”的时候,大脑不会再去想办法,而正好休息一下。所以实际上常常并不是“没有办法”,而是你认为“没有办法”,因此大脑不再去想办法,结果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如果我们不断提醒自己“每个问题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法”,就会推动大脑不断想办法,让我们的思维变得灵活,我们的智慧就会不断发挥出来。
“无所谓失败,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促进成长的学习过程。”乍听起来,这好像是不面对现实,否认失败。其实,失败往往是指我们“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无所谓失败”并非不承认失败,而是让我们在面对失败时,不是去聚焦于没有达到的预期目标,而是聚焦于从中学习到了什么。因为聚焦于前者往往让人感到沮丧、力量减少,又于事无补。实际上,人们常常并不是通过一次行动就能够达到目标的,在屡次没有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从失败中学习并进行调整,从而*终达到目标。回过头来看,确实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学习的机会。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事实是,如果不从失败中学习,失败永远不会变为成功之母。从这个角度看待失败,我们的心态会比较平和。
总之,遇到问题及时用这些信念提醒自己,我们自己会逐步调整看问题的角度,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更有效,心态更积极、灵活、平和,内心感到丰盛、喜悦。只有这样,班主任才可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其次,从理论到实践往往需要一个技术环节,这样才能解决“*后一公里”的问题。NLP和教练技术的另一大特点是实操性很强,基本上有一个理论,就有一个对应的操作技术。这对一线老师非常实用。在第2—4章中慧勤老师介绍的很多技术,以及课题组老师们的应用实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非常有用也有效的工具箱。其中既包括班主任作为班级领导者进行班级规划时可以用的理解层次贯通法,为班主任进行班级建设作顶层设计提供思考的脚手架;更有大量有效沟通、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技巧,为班主任的常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学习与践行这些技术是在“术”的层面上的修炼,它需要为教师对学生、对教育的热爱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需要以上述提到的“道”的层面,即信念系统层面的调整、完善与提升为前提。否则,这些“术”的运用效果恐怕有限。而且,事实上“道”明则“术”生,只要在信念系统层面提升到位,心态积极、灵活、平和,教师不仅能有效运用教练技术,还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新的技术。
非常可喜的是课题组的一线老师们把教练技术创造性地运用到班主任的工作过程中,为如何运用教练技术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当老师们心态积极、内心丰盛,他们的智慧就会迸发出来,使班主任工作更有效率,有更好的效果,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更丰满,从而助力千千万万孩子更健康地成长。这将是我们传播这些理论和技术的**价值所在。
感谢慧勤老师和她的团队为促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做了一件大好事!慧勤老师的名字也让我有一份期待:期待教育一线有更多勤奋敬业的老师能够通过学习提升发挥智慧,为实现中国教育之梦和我们自己的人生梦想加油助力、增添光彩!
王小棉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
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一
神经语法程序学(NLP)在世纪之交传播进中国大陆,几年以后NLP教练技术也被引入中国。这些应用科学的传播与运用首先出现于企业管理和社会培训领域,教育界对其了解较晚。我有幸较早接触NLP,后来又接触NLP教练技术,十多年来学习与运用这些学问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人从消极到积极、从被动到主动、从焦虑到平和再到不断提升,内心逐渐变得强大与丰盛;潜能持续被开发出来,思维模式从过去比较守常到更灵活、更有效。当我也能感觉到自己比以前更聪明、更富智慧、更有创造性时,内心充满了喜悦与感恩。我深深体会到这些学问对于个体心灵提升、潜能开发的巨大价值。作为长期从事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高校教师,我特别希望能够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传播与推广这些应用科学,帮助面对极大工作压力的一线教师跳出内心枯竭疲惫的困境,去改变心态,开发潜能,发挥智慧,从而有效、高效地面对工作与人生的挑战。我也因此做了一些传播与推广的工作。
2009年,慧勤老师邀请我为她的课题做一些培训与指导工作,我很高兴,因为这是把NLP教练技术等新的应用科学引进教育领域的一次行动研究。当我参与其中时,我不仅能感受到老师们渴望学习提升的热情,更能感受到课题培训与课题研究的效果。从2010年开始,课题组就通过短信发布“教练型班主任每周分享”,开始时是慧勤老师提供,后来发展到课题组的其他成员也参与其中。我常把保留在我手机中的一线班主任们的分享语录向别的班主任作介绍。以下随机选取几条与大家分享,我们可以从他们学习与思想的成果中感受到他们的成长与智慧。
? 当我们越是想杜绝问题,就越是加强了对问题的执著;越对外渴求,就越感到内在的匮乏。如果不想要这样的痛苦,就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可以从问题中学到什么?真正的心灵教练,就是你自己!
? 怎样才算是接纳自己?既接纳自己成功的部分,也接纳自己失败的部分;既接纳自己强大的部分,也接纳自己脆弱的部分。承认自己的多面,才能接纳一个*完整的自己。
? 有时候我们的思想会被事情的表象框住,带来负面的感受。试着问问: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好处?当中有没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为事情重定意义,给思想换框,你就能看到自己身上的资源。
? 用理解学生的不容易,替代对学生的不满意。因为学生每一个不良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些未被满足的内在期待;每一个有违纪行为的个体,几乎都有不被爱的痛苦经历。
? 语言归类法在做学生工作中的妙用:应对学生不良行为时,上归类肯定正面动机,下归类将问题具体化,横归类探讨多种可能;处理两方冲突时,上归类寻共识,下归类理分歧,横归类找方法。
? 开学**课,如何一开口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试试用短提问代替要求:你对自己有什么新的期待呢?你能想象老师会带来什么新惊喜吗?你决定要超越别人还是被超越呢?无论开放或封闭的问题,**连问七个以上,这对建立联系、营造氛围、引发思考很有帮助。
经过几年的努力,“应用教练技术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研究”课题结项,更重要的是借此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小学班主任。今天,当我看着慧勤老师在带领中小学一线班主任进行培训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本书稿时,我更进一步看到老师们的成长和他们的智慧与创造性。除此以外,慧勤老师还开发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授和网络课程——“教练型班主任工作方略”,她在培训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培训)风格,其《教练式培训,为班主任专业成长助燃》获广州市德育创新成果一等奖;《基于教练技术的班主任培训方略》在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权威刊物《中小学教师培训》举办的“创刊30周年征文”评奖活动中获特等奖,并发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CN22-1214/G4,2014年12月),全文被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CN11-4300/G2,2015年4月)。这一系列成果对于把教练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引进学校教育和教师培训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二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时下流行的一种对现实生存环境感受的描述和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表达。许多人会抱怨现实环境。毋庸置疑,环境确实需要改善,但环境的改变往往非我们个人能力所及。我们可以做什么?怎样才能让自己跳出困境?事实上,不同的人在面临相似的情境时会有不同的表现,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通过学习提升,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更积极,让我们的思维模式变得更有效,把我们的智慧开发出来,这将令我们的工作、人生从此不同。而要达此目标,需要“道”“术”兼修。
首先,要觉察和调整自己的信念系统,因为人的信念支配其态度与行为。在我们个体的信念系统中,会有一些积极、有效的信念,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无效的信念。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许多信念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因此有时候我们虽然并未意识到这些信念,但实际上它们仍然是我们为人处世、选择不同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因。所以,不断觉察并调整优化自己的信念系统非常重要。这是在“道”的层面上的提升。
本书在**章的“教练型班主任的基本信念”中介绍的九条信念,看似简单,但如果能真正成为你的信念和思维模式,将让你终身受益。你需要理解这些信念,并经常用此提醒自己。例如,我们常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失去信心,而经常提醒自己“每个学生都已具备足够的成长资源”,我们就会更多地去关注和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积极面和资源,心态容易变得积极。
又如,我们有时自己会说或者听到身边的人说“没有办法”,其实,人的语言会引导其思维,当我们说“没有办法”的时候,大脑不会再去想办法,而正好休息一下。所以实际上常常并不是“没有办法”,而是你认为“没有办法”,因此大脑不再去想办法,结果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如果我们不断提醒自己“每个问题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法”,就会推动大脑不断想办法,让我们的思维变得灵活,我们的智慧就会不断发挥出来。
“无所谓失败,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促进成长的学习过程。”乍听起来,这好像是不面对现实,否认失败。其实,失败往往是指我们“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无所谓失败”并非不承认失败,而是让我们在面对失败时,不是去聚焦于没有达到的预期目标,而是聚焦于从中学习到了什么。因为聚焦于前者往往让人感到沮丧、力量减少,又于事无补。实际上,人们常常并不是通过一次行动就能够达到目标的,在屡次没有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从失败中学习并进行调整,从而*终达到目标。回过头来看,确实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学习的机会。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事实是,如果不从失败中学习,失败永远不会变为成功之母。从这个角度看待失败,我们的心态会比较平和。
总之,遇到问题及时用这些信念提醒自己,我们自己会逐步调整看问题的角度,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更有效,心态更积极、灵活、平和,内心感到丰盛、喜悦。只有这样,班主任才可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其次,从理论到实践往往需要一个技术环节,这样才能解决“*后一公里”的问题。NLP和教练技术的另一大特点是实操性很强,基本上有一个理论,就有一个对应的操作技术。这对一线老师非常实用。在第2—4章中慧勤老师介绍的很多技术,以及课题组老师们的应用实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非常有用也有效的工具箱。其中既包括班主任作为班级领导者进行班级规划时可以用的理解层次贯通法,为班主任进行班级建设作顶层设计提供思考的脚手架;更有大量有效沟通、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技巧,为班主任的常规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学习与践行这些技术是在“术”的层面上的修炼,它需要为教师对学生、对教育的热爱提供不竭的动力,同时需要以上述提到的“道”的层面,即信念系统层面的调整、完善与提升为前提。否则,这些“术”的运用效果恐怕有限。而且,事实上“道”明则“术”生,只要在信念系统层面提升到位,心态积极、灵活、平和,教师不仅能有效运用教练技术,还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新的技术。
非常可喜的是课题组的一线老师们把教练技术创造性地运用到班主任的工作过程中,为如何运用教练技术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当老师们心态积极、内心丰盛,他们的智慧就会迸发出来,使班主任工作更有效率,有更好的效果,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更丰满,从而助力千千万万孩子更健康地成长。这将是我们传播这些理论和技术的**价值所在。
感谢慧勤老师和她的团队为促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专业发展做了一件大好事!慧勤老师的名字也让我有一份期待:期待教育一线有更多勤奋敬业的老师能够通过学习提升发挥智慧,为实现中国教育之梦和我们自己的人生梦想加油助力、增添光彩!
王小棉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
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
广东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媒体评论
作为长期从事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的高校教师,我特别希望能够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传播与推广这些应用科学(NLP教练技术等),帮助面对极大工作压力的一线教师跳出内心枯竭疲惫的困境,去改变心态,开发潜能,发挥智慧,从而有效、高效地面对工作与人生的挑战。
——王小棉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
——王小棉
(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
教练型班主任的精髓在于,他们不是自己跳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是通过提问、回应等方式,让孩子们有所觉察,激发出他们的智慧,让他们承担起责任,从而改变“心智模式”。教练型班主任的魅力在于,让孩子们感受到主动成长的快乐。
——曹宇红
(中科院心理所“管理者的心理资本”研究生班特聘讲师、北京大学“国际MBA”职业生涯和领导力教练)
免费在线读
有害的评价
限制了学生成长的批评和表扬
在一节自习课上,班主任列老师巡堂时发现小侠没有像大部分同学那样认真地做作业,于是将他叫出课室,严肃地批评:“为什么别人都能抓紧时间认真地学习,而你却在浪费时间?”
小侠解释道:“我的笔坏了,写不了。”
列老师继续说道:“你就是这么不争气,都初三了,还一点没有紧迫感。你不想学习就回家去,别在这里影响其他同学。”
“走就走!你们就是不喜欢我!”小侠毫不示弱,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座位,收拾了书包就回家去了。好几天也不愿回来上学。
事后,列老师告诉我,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他想要的。当时,他真的很为这个学生着急,恨铁不成钢,只想给他来个激将法。
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学生虽然成绩不太理想,但对老师一直都很尊重,也很少有过激的言行。据小侠自己说,小学四年级时因为一次测验成绩太差,被老师批评。老师说了一句“如果不想学就回家去”,让他很受打击。现在,列老师无意中又说到了这句话,无疑是勾起了小侠恐惧、绝望的情绪和无助、无价值的体验。
老师可以批评学生吗?早在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就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因此,批评不是问题,但如何批评就值得我们研究了。
不恰当的批评无助于学生的成长。首先,当我们总是质问学生“为什么”犯错时,就会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放在找理由上,这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为自己负责任的能力毫无裨益。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批评常常超越了对孩子不当行为的不满,而上升到了对其人格特质的评判。日常生活中,很多老师看似随意的评价,实际上都会给学生作出负面的身份定位,如给没有交作业的学生贴上“懒惰”的标签,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定义为“失败的人”,将上课讲话的学生判定为“不爱学习”等等。日积月累,这些话就会让学生的内心形成“我是没有能力、没有价值、没有希望的人”的判断,从而减少了学生进一步成长的可能性。
不恰当批评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不恰当的表扬同样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小文在四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象棋兴趣班,感觉很有趣。学习了一个学期,就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小学生象棋比赛,获得四年级组的一等奖。老师和家长都很高兴,在同学和亲戚面前夸小文是个“聪明的小棋王”。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第二个学期,小文在象棋兴趣班的表现每况愈下,连学校的比赛也没能胜出。到了五年级,不管老师和家长怎样鼓励,小文都不愿再上象棋兴趣班了,大家都感到很惋惜。
在后来的谈话中,小文告诉我,每次比赛他都很想赢,担心自己输了就不再是大人们心目中的聪明孩子。但是越是怕输就越是输,这让他感到很沮丧、很愧疚,于是干脆不再下棋,这样大人们就不会那么失望了。
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依据,给学生扣上一顶“高帽”,是很多老师在表扬学生的时候常用的方法。在当时,这可能会令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很愉悦,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表扬至少会引发两种不良的后果。**,这会使学生对他人的评价产生依赖,阻碍了学生自信心、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形成;第二,这还会使一些学生产生焦虑和恐惧的负面情绪,引发更多不当行为。如上例中的小文,他的内在其实并不认同自己真有大人们说的那么聪明,担心总有一天会“露馅”,与其让大人们失望,不如主动放弃。
用回应替代评价
表扬学生也好,批评学生也罢,其实我们都是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力量,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如果旧有的评价方式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做怎样的改变呢?
在教练的主要作用中,其中一项被形象地比喻为“镜子”。镜子不能够直接告诉我们穿得美不美,却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真实的穿着状况,美与不美由我们自己来作出评判。由此,我们可以尝试用回应替代评价,即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比较中立的、非评判性的回复和应答,让学生自己给自己作出评价。
如何回应呢?描述是*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前面提到的感官叠加法客观地描述自己看到、听到的事实,描述学生言行带来的直接效果,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无需进一步评价和判断。学生虽未成年,但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信念系统和独特的内在冰山,能从他人的回应中建构自我评价。
在进行回应的过程中,以下几种语言模式应该引起注意:
1.用“我”,不用“你”。在回应时,用“我”作为主语,传递的是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避免了用“你”字开头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指责和评判,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保护,有助于双方亲和关系的建立。例如,“你又迟到了!”与“看到你又没有准时,我感到很失望!”比较起来,前者的“火药味”就明显浓于后者,让听者不由产生抗拒。
2.问“怎么样”,不问“为什么”。假设同样是迟到问题,如果问“为什么又迟到?”学生就会找出很多的理由,如塞车了、闹钟出问题了、父母忘记叫我了等等,只会将学生带入问题框架之中,对问题的解决毫无帮助。如果问“怎么样才能不再迟到?”则将学生带入效果框架,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将来如何做得更好,让其为自己负起责任。
3.用“同时”,不用“但是”。如果有人对你说:“你今天穿得不错,但是发型比较乱。”相信你一定高兴不起来。因为“但是”作为转折性的连接词,如果是放在表扬的后面,会产生前轻后重的感觉,将人的关注点带到转折后面的部分,大大削弱听者对表扬信息的接收。用“同时”,则会令连词两边的内容比重相当,听者接收的信息更为全面。起到类似作用的连接词还有“此外”“在此基础上”等等。
限制了学生成长的批评和表扬
在一节自习课上,班主任列老师巡堂时发现小侠没有像大部分同学那样认真地做作业,于是将他叫出课室,严肃地批评:“为什么别人都能抓紧时间认真地学习,而你却在浪费时间?”
小侠解释道:“我的笔坏了,写不了。”
列老师继续说道:“你就是这么不争气,都初三了,还一点没有紧迫感。你不想学习就回家去,别在这里影响其他同学。”
“走就走!你们就是不喜欢我!”小侠毫不示弱,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座位,收拾了书包就回家去了。好几天也不愿回来上学。
事后,列老师告诉我,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他想要的。当时,他真的很为这个学生着急,恨铁不成钢,只想给他来个激将法。
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学生虽然成绩不太理想,但对老师一直都很尊重,也很少有过激的言行。据小侠自己说,小学四年级时因为一次测验成绩太差,被老师批评。老师说了一句“如果不想学就回家去”,让他很受打击。现在,列老师无意中又说到了这句话,无疑是勾起了小侠恐惧、绝望的情绪和无助、无价值的体验。
老师可以批评学生吗?早在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就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因此,批评不是问题,但如何批评就值得我们研究了。
不恰当的批评无助于学生的成长。首先,当我们总是质问学生“为什么”犯错时,就会引导学生将关注点放在找理由上,这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为自己负责任的能力毫无裨益。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批评常常超越了对孩子不当行为的不满,而上升到了对其人格特质的评判。日常生活中,很多老师看似随意的评价,实际上都会给学生作出负面的身份定位,如给没有交作业的学生贴上“懒惰”的标签,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定义为“失败的人”,将上课讲话的学生判定为“不爱学习”等等。日积月累,这些话就会让学生的内心形成“我是没有能力、没有价值、没有希望的人”的判断,从而减少了学生进一步成长的可能性。
不恰当批评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不恰当的表扬同样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小文在四年级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的象棋兴趣班,感觉很有趣。学习了一个学期,就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小学生象棋比赛,获得四年级组的一等奖。老师和家长都很高兴,在同学和亲戚面前夸小文是个“聪明的小棋王”。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到了第二个学期,小文在象棋兴趣班的表现每况愈下,连学校的比赛也没能胜出。到了五年级,不管老师和家长怎样鼓励,小文都不愿再上象棋兴趣班了,大家都感到很惋惜。
在后来的谈话中,小文告诉我,每次比赛他都很想赢,担心自己输了就不再是大人们心目中的聪明孩子。但是越是怕输就越是输,这让他感到很沮丧、很愧疚,于是干脆不再下棋,这样大人们就不会那么失望了。
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依据,给学生扣上一顶“高帽”,是很多老师在表扬学生的时候常用的方法。在当时,这可能会令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很愉悦,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表扬至少会引发两种不良的后果。**,这会使学生对他人的评价产生依赖,阻碍了学生自信心、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形成;第二,这还会使一些学生产生焦虑和恐惧的负面情绪,引发更多不当行为。如上例中的小文,他的内在其实并不认同自己真有大人们说的那么聪明,担心总有一天会“露馅”,与其让大人们失望,不如主动放弃。
用回应替代评价
表扬学生也好,批评学生也罢,其实我们都是希望他们能从中获得力量,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如果旧有的评价方式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做怎样的改变呢?
在教练的主要作用中,其中一项被形象地比喻为“镜子”。镜子不能够直接告诉我们穿得美不美,却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真实的穿着状况,美与不美由我们自己来作出评判。由此,我们可以尝试用回应替代评价,即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比较中立的、非评判性的回复和应答,让学生自己给自己作出评价。
如何回应呢?描述是*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前面提到的感官叠加法客观地描述自己看到、听到的事实,描述学生言行带来的直接效果,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无需进一步评价和判断。学生虽未成年,但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信念系统和独特的内在冰山,能从他人的回应中建构自我评价。
在进行回应的过程中,以下几种语言模式应该引起注意:
1.用“我”,不用“你”。在回应时,用“我”作为主语,传递的是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避免了用“你”字开头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指责和评判,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保护,有助于双方亲和关系的建立。例如,“你又迟到了!”与“看到你又没有准时,我感到很失望!”比较起来,前者的“火药味”就明显浓于后者,让听者不由产生抗拒。
2.问“怎么样”,不问“为什么”。假设同样是迟到问题,如果问“为什么又迟到?”学生就会找出很多的理由,如塞车了、闹钟出问题了、父母忘记叫我了等等,只会将学生带入问题框架之中,对问题的解决毫无帮助。如果问“怎么样才能不再迟到?”则将学生带入效果框架,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将来如何做得更好,让其为自己负起责任。
3.用“同时”,不用“但是”。如果有人对你说:“你今天穿得不错,但是发型比较乱。”相信你一定高兴不起来。因为“但是”作为转折性的连接词,如果是放在表扬的后面,会产生前轻后重的感觉,将人的关注点带到转折后面的部分,大大削弱听者对表扬信息的接收。用“同时”,则会令连词两边的内容比重相当,听者接收的信息更为全面。起到类似作用的连接词还有“此外”“在此基础上”等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