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4808191丛书名: 学科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丛书
章 考试与命题…………………………………….…. 1
节 考试的基本理念和知识 ………………………….…. 1
第二节 试卷和试题 ………………………….….……… 9
第二章 中学语文科考试概述………………….….…. .…. 15
节 中学语文科考试的沿革………………………….….… 15
第二节 中学语文科命题问题透视与思考……………………… 19
第三节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科命题的发展动态……………… 25
第三章 中学语文科形成性考试和表现性考试的
命题技术及教学……………………………… .…. 31
节 中学语文科形成性考试的命题技术……………………… 31
第二节 中学语文科表现性考试的命题技术……………………… 50
第三节 教学和评测的整合设计………………………….….… 62
第四章 中学语文科终结性考试的命题技术………… 69
节 终结性考试概述……………………………………… 69
第二节 终结性考试的命题技术……………………………… 73
第三节 终结性考试编制需注意的问题…………………………… 93
第五章 中学语文科大规模教育考试的命题技术……… 96
节 大规模教育考试概述 ………………………………… 96
第二节 中考语文科的命题技术………………………………… 103
第三节 高考语文科的命题技术………………………………… 113
第四节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的命题技术………………………149
第五节 自主招生考试语文科的命题技术…………………………154
第六章 中学语文科的命题质量鉴定与反馈………………..169
节 不同类型考试的命题质量鉴定……………………………169
第二节 考试反馈和试题分析……………………………………180
第七章 :国外中学“语文”科考试名题鉴赏….………… 188
节 形成性考试和表现性考试…………………………………189
第二节 终结性考试…………………………………………… 197
第三节 大规模教育考试………………………………………202
参考文献…………………………………………………….. 232
后 记………………………………………………………. 236
第二章 中学语文科考试概述
第三节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科命题的发展动态
面对语文命题领域存在的问题,语文考试到底该何去何从?近年来*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的相继出台,指出了我国教育测评的发展趋势。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考试命题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把握新课程理念下试题编制的精神内涵,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发挥考试的回流作用即积极的反拨作用(Back wash Effect)。
一、我国语文考试测评的发展动态
(一)考试内容的变化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考试内容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其考试内容应该包括语言技能的诸多方面: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因此,既要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也要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价。然而,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向来以书面语为重点,“语文”更多地被理解为“语言文学”或者“语言文字”的简称,思想上根深蒂固地认为人的书面语是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的,所以在思维训练和传意上比口语更为重要”。基础语文教育首先就是继承中国语文教学的老传统,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指导下模仿写作。这种以书面语为教学基础并以书面语领先的强势思想,极大地满足了注重知识灌输、追求升学应试的基础教育模式,从而使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集中在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上,口语交际教学形同虚设,听说能力的训练无法落到实处。在升学竞争的滚滚硝烟中,大规模考试因不重视或基本不包含对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从而对口语交际教学造成了不良的反拨作用。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语文试题的编制更多地考虑检测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近两年来,一些地区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在中考语文试卷中设计了听说能力书面检测题。同时,语文试题将考试目标由传统的知识的检测和巩固定位为“转知为智”――知识的创新和开发。此外,新课程改革提倡考试题型要以主观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新课程从语文学科的特殊角度充分肯定了试题的多样选择和思维的多种流向,给学生以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体现了以鼓励新见解为特征的变革。同时,对语文综合素质和其他潜能的考核还体现在其他各种考试中。例如,自主招生考试语文题相比普通高考语文题而言,思维性强,它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新颖的观点及灵活的思维。
(二)考试形式的变化
考试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也惟有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才能作出全面、科学而准确的判断,从而避免评价结果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考试作为一种反馈、检测、评价的手段,同样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但是,应试教育中出现的“高分低能”,反映出考试的局限性。素质教育不会取消考试,但要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要克服考试的局限性,做到“分”与“能”对应,“分”是“能”的反映。以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能力是难以用书面形式来检查的。
为了更好地、更科学地检测学生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例如,目前语文学科开始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内容,灵活运用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和实践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相对高考而言,中考改革力度更大。例如,2001年宜昌市语文中考首次采用开卷方式进行,目的是让考生充分发挥个性和创造性。尽管对于如何在语文中考开卷考试中保证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但在提高命题质量的前提下,开卷考试有利于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考试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教师不再是旁观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开始认识到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从“校外评价”转向“校内评价”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权主要交给学校和教师,实施校内评价,捍卫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在香港,校内评价已成了升学考核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台湾,中小学生评价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弹性化,具体体现在不排除使用纸笔测验,而是降低纸笔测验的比率,加重其他方式的比率,弹性运用各种评价方式来适当评价学生。在我国内地,如何采用多样化评价方式,将“校内评价”纳入升学考核,也成了广大专家探讨研究的热点。
总之,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结合是改革推进的关键。尽管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一直是作为两项独立的改革而各自进行,但实际上这二者的关系是十分密切。考试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涉及具体的考试命题;而考试命题要体现生源选拔要求,也需要依靠考试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当前高考的考试内容要既导向中学素质教育,又满足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人才选拔要求,需要设置考试标准不同、命题要求各异、考测目标多样的试题。而“一次高考”、“一张考卷”无法反映考试内容多样化的需求,必须推进高考形式的改革,利用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来分解不同目标,缓解不同矛盾。反过来,高考形式改革的多样性,无论是国家统考、地方考试,还是统一考试、单独考试,其实施都离不开具体的考试命题、考试标准制定以及考试内容选择,而这一切均有赖于考试内容改革的实际水平。考试改革的推进,需要借助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密切配合。
二、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的应对――了解各类考试的命题技术
从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考试命题的发展动态,我们可了解目前新课程改革在给予教师更大的评价自主权的同时,在评价素养方面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指导学生进行“校内评价”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指导学生应对“校外评价”的能力,终形成“教学――评价”的良性循环系统。按考试目的、考试频率,可将目前使用的考试分成三类,即教学过程中的考试、终结性考试和大规模教育考试。(如图2-3-1所示)。
图2-3-1 中学考试系统图
教学过程中的考试、终结性考试和大规模教育考试是考试系统的三个层次。三角形说明教学过程中的考试是经常使用,在课程关注方面具有小范围,同时还有短的周期,而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管理是不经常的,具有的范围和长的周期。终结性考试介于二者之间。下面分别对各类考试的特点作简要介绍。
(一)教学过程中的考试
教学过程中的考试是由任课教师诊断学生在学习中的进程、知识和理解方面存在的差距,以及如何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学习。这类考试是在教学的自然进程中发生,教师根据自己在各个教学阶段的需要,可自行设计和编制试题考试。教学过程中的考试,可包括课堂测验、小测验、单元测验、实验操作等,本书将对形成性考试和表现性考试进行介绍。
教学过程中的考试多数属于标准参照考试,但其客观性与标准化程度又不如标准化考试。例如,试卷的编制不如标准化考试那样周密,一般不进行试测,不需要建立考试评分的量表,考试的实施和记分也不那么严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自编试题考试没有长处。从实践效果看,它突出的优点是:(1)它与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息息相关,使用频繁,它可以在一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的始末和中途,就较短时间的教学内容或特定的目的施行考试。这种考试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2)考试内容与教材内容、教育目标、教学进度完全相一致。(3)考试的难易程度适合学生的水平。(4)对于学生经常发生的错误,教师可以有的放矢进行纠正。(5)教师自编试题考试还有省时、省力、灵活、方便的特点,所以它是学校中应用多和教师们愿意用的考试。
(二)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试被认为是中等规模、中等周期的评价,处于教学过程中的考试和大规模教育考试之间,通常在学校或地区层面进行管理。通常情况下,终结性考试的结果可能是在教师或学生层面引用,但信息的使用整合已超越了课堂之外的层面。终结性考试与教学过程中的考试一样可能会在课堂层面为教师提供信息,但一个关键的区别是,考试结果还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汇总,并在更广的层面报告。因此,管理的时机很可能要由学校或地区控制,而不是由教师控制,这是区别终结性考试与教学过程中的考试的一个关键特征。
一般来说,我们将期中、期末考试、抽测统考视为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得到信息反馈,便于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工作。考试还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薄弱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
期中、期末考试一般是由学校各年级语文教研组共同制定题目,抽测统考则由各级教研部门负责。各级教研部门应积极配合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指导地方、学校或教师落实教学与管理的改进建议。省级教研室一般参与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抽样、实测、批卷、保密等一系列组织工作的规划与指导,向教育质量监测的专业机构购买本地数据,撰写具体的分析报告。地(市)级教研室则会独立承担一个统考单位组织与管理的专业责任与能力,建立或购买基于课程标准的非国家抽样统一考试年级(如语文学科的五、七、八年级)试题库;在省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组织标准参照的抽样统一考试,分县(区)或学校、学科、年级提供旨在改进的分析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所在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报告。县(区)级及以下教研室则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各项统考工作,认真研究本地质量分析报告,有效指导学校或教师落实教学改进的建议。
(三)大规模教育考试
大规模教育考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要求,通过考生解答问题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推测考生具备某一心理特征(如知识、能力)的程度。大规模教育考试是在既定的学期或学年结束时,根据设置的内容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表现。这些评估通常是国家或地区,并作为问责程序的一部分使用,或以其他方式告知政策。这些标准化评价常作为问责体系的一部分,不是为了给教师提供有关目前学生学习的及时信息而设计的。它们是不灵活的评估。本书将中考、高考、学考都纳入大规模考试这一章节进行介绍。其中,自主招生考试虽然不是大规模教育考试,但也属于高校招生制度的一部分,所以也纳入这一章节进行介绍。
语文考试的目的不同,试题的内容、形式,试卷的编制,考试的时间,考试的方式、方法等要求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一次语文考试之前,首先要研究考试目的,如果是大规模考试,还应根据考试目的制定相应的考试大纲,具体落实试题编制过程中的一系列措施。各类考试的关系如图2-3-2所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