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909319
以文学之美充盈生命
以音乐之美滋养心灵
以电影之美教化人情
献给中学生:
重新爱上语文,涵泳文学之大美;重塑独立人格,追寻青春之梦想
献给家长:
阅读这本书,和孩子一起学习中国*美的语文
献给老师:
在浓重如铁的应试迷雾中,寻找师生的生命价值,重铸教育的尊严
钱理群 流沙河 傅国涌 冉云飞 余世存 李镇西 叶开 樊阳 郭初阳 蔡朝阳
倾情推荐
高中三年,困难的科目是语文?
如何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
孩子不读书,作为语文老师的家长怎么办?
如何去给孩子选书,如何帮助孩子在课堂外学好语文?
夏昆,史上非常忙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他的课堂里,孩子们不仅学习语文,还鉴赏诗词、音乐、电影,甚至吉他、骑游、动漫……他说,所有的目的,是以文学之美充盈生命,以音乐之美滋养心灵,以电影之美教化人情。他也用这些来陪伴家里自己的孩子们。他坚守“真实教育”的初心,只为追寻智慧与美。沉淀自己二十年中学语文的教学经验,夏老师在这本书中,为您讲述中国的语文,爱上语文,成长为好人。
夏昆和他的朋友们是一群“永远都走在路上”的教育行动者。
——钱理群
教室是什么?有人筑之以为牢房,有人戮之以为屠场;而夏昆老师所在的教室,歌之而成音乐厅,咏之而成诗园,静观沉思而成电影院。
夏老师的教室里,有林木的叹息、早晨的颜色。从这间教室里走出来的年轻人,会有蓝色的血和星球的世系。
——郭初阳(杭州越读馆)
男人应该是博学、宽容、幽默、有品位、有责任感的,我希望我们班的男孩们三年后能够成为这样的人;女人应该是美丽、温柔、善良、知性的,我也希望我们班的女孩三年后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把男孩教成男人,把女孩教成女人》
我们的语文是美的,美在艺术,美在思辨,美在独立,美在分享,也美在师生的互相陪伴与共同成长。
——《美好的语文,要珠,也要椟》
把男孩教成男人,把女孩教成女人
小宇已经大学毕业了,但是他时常想起自己的高中语文老师:
其实最早对语文老师是失去信心的,因为从小到大语文老师不过就是喜欢照着书念,然后逼着我们背诵,我都私下怀疑过,你天天逼着我们背诵,你可都记得?因为初中语文老师就是一个普通话极其不标准,经常照着辅导书上课的老师,打心眼里觉得失望。
可是夏老师长年不带书,因为课文大多倒背如流,无论文言文还是白话文。上他的课一直很劲爆。
他所说的夏老师就是我。
不过,高一的第一节课老师不带书再正常不过了,因为这节课一般都是进行学前教育,给学生讲讲高中学科的特点,老师的安排、期望以及要求,所以,我的第一节课也没带书,只是带了个U盘。
我还记得那天在学生惊讶的眼神和窃窃私语中,我手揣在兜里走进教室,把U盘插入电脑,打开,然后直起身来做自我介绍:“我叫夏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就是你们以后三年的语文老师。”
PPT打开,占满屏幕的是这样一行字:
语文是什么?
我把这个问题提给学生们,有学生回答说是语言与文字,有学生回答是语言与文学,也有学生说是语言与文化。我说:“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我们也许无法十分准确地给语文下个最好的定义,但是最起码我们知道,在生活中,如果语文没有学好,轻则闹笑话,重则出事。给大家举个例子:
“在一个铁路公路交叉道口贴了一张标语,上面写着这样的字:争分夺秒,多拉快跑。请大家看看,这个标语恰当吗?”
马上有学生说不恰当,并且指出了原因——不符合特定环境下的安全要求。
“很好,这里还有一条标语:生产搞上去,人口降下来。这个标语是贴在——火葬场的。”
我话音刚落,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
“大家的笑声告诉我,这个标语显然也是不恰当的。还有一条标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贴在高考考场的。大家觉得恰当吗?”
有学生说恰当,有的说不恰当。我叫认为不恰当的学生站起来说说理由,他们说这会影响考生和家长的心情。
“的确是这样,”我说,“咱们中国人都图个吉利,高考这么重要的事情,贴这标语,大家肯定会觉得很晦气,当然不恰当。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在生活中要是语文没有学好,有时候闹的笑话可真是让人无语的。而刚才我们举的这几个例子,其实就是前些年的一道高考题。”
“啊?”学生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所以,咱们现在还没正式开始高中生活,已经能解决这道高考题了,也许咱们现在可以退学回家了。”
听到这话,大家都笑了。
“语文在书本中,更在生活中;在现实中,也在历史中。”
学生们听得都很认真,我给他们讲起“蒹葭苍苍,在水一方”,讲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讲起“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讲起“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讲起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类诗意的栖居”,讲起帕斯卡尔说“人类是会思考的芦苇”……
最后一张PPT上,写着这样几个词:
语文 历史 哲学 美学
“这是我的看法,语文与历史、哲学、美学密不可分,而我们这三年的语文学习,我也会从这三方面入手,带领大家一起领略语文之美、艺术之美、文化之美。我的目的是……”
我顿了一下,因为我知道这句话是有歧义的:
“我的目的是,把你们从男孩教成男人,女孩教成女人。”
不出我所料,有学生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有学生开始坏笑。
“我的意思是,男人应该是博学、宽容、幽默、有品位、有责任感的,我希望我们班的男孩们三年后能够成为这样的人;女人应该是美丽、温柔、善良、知性的,我也希望我们班的女孩三年后能够成为这样的人。”
刚才面露惊讶之色的学生恍然大悟。
“那么希望我们一起努力!”
劲爆大胡子
在这个看脸的社会,学生对老师的最初印象也是从脸开始的。小宇这样描写我——他的高中语文老师:
那天一来教室,瞥见一个满脸胡子的大叔。本以为该胡子只是走错教室,因为他两手空空。很劲爆的消息,该胡子确实是我的语文老师。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笑,因为他写的语文老师就是我,我从来没有想到,我成为他们语文老师这个消息会很“劲爆”,虽然我知道我经常不刮胡子可能会引起注目。
其实我从来没有蓄意要留胡子。
想当年,咱也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光辉岁月,每天早晨起来,洗漱完毕,第一件事就是刮胡子,脸上刮得坦荡如砥光可鉴人,头发一丝不乱,偶尔还去发廊吹吹,做点发型。胡子刮完之后,再换上衬衫,打上领带,每天都跟参加婚礼似的隆重。不过想想,那似乎是大学时候,二十多年前了。
后来,胡子越来越密,一般的电动剃须刀已经无法承担此重任,只好改用刀片,可是刀片便宜的效果太差,效果好的又太贵,本着节约的原则,就很少刮胡子了,那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大胡子。头发?为了和胡子配套,自然也不多去管它。衬衫?打领带太麻烦,干脆还是T恤为主。西服?穿上之后就不知道手往哪里放,还是休闲装比较亲民。久而久之,就成了这副模样。朋友客气地说,这很像艺术家,其实我也知道,当今社会,说你像艺术家,也就跟说你像乞丐没有多大差别了。
胡子既然不是蓄意留的,那当然也不是蓄意刮的。有时候突发奇想,一下子就把胡子刮了,这种事情一年大概会有那么一两回,为了与刮胡子配套,当然也就顺便把头发理了,如果心情再好一点,也会把尘封已久的衬衫西装穿上,打上N久没有碰过的领带,皮鞋锃亮,昂首挺胸地走出家门,去迎接一场风暴。
说是风暴,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从我跨进校门,遇见的每一个熟人几乎都会重复一种流程,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然后从喉咙里困难地挤出几个字:“你……刮胡子了?”然后迅速离开,把这消息广为传播。有一次熟人走在马路对面,为了一睹这盛况,也不惜冒着被车撞的危险跑到我面前来瞻仰一下光洁的下巴和比以往面积拓展了很多的脸。
待到走进办公室坐定,同事们看见这一年一度的盛况,反应大抵按性别分为两类,男老师多是坏笑着嬉皮笑脸地问:“咦,把胡子刮了?要相亲?”我一般直接回答:“是啊,老婆介绍的。”女老师则是在惊诧之后难掩叹惋之情,仿佛是面对一个本来前途无限光明却不小心误入歧途的小男孩:“哎呀,怎么把胡子刮了呢?啧啧啧……”言外之意,自己体会。最雷人的是一位小美女老师,在办公室巡视了七八圈之后,很老练地总结:“我进来是觉得今天办公室亮了很多,原来是夏老师把胡子给刮了。”我差点晕倒:原来中国教育的黑暗都是我的胡子在作怪!
最大的风暴还是在我走进教室之后。第一个眼尖的学生发出一声“咦”,之后有学生附和“哎呀”,好像被踩了脚,然后各种叹词在极短的时间内重复叠加,终于汇成全班声震屋瓦的“哇……”这时候要上课当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只好站在讲台上,无可奈何地等着他们安静。
下课之后,总有学生如受惊的兔子一样奔出教室,绝对不是为了上厕所,而是去通报自己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这个重大消息:夏老师刮胡子了!
我来到这所学校工作后第一次刮胡子是在第一个学期,下课之后就有同学在周记里详细描述了我刮胡子给大家带来的心理震动。其实想来也是,要是马克思刮了胡子,大家肯定认不出来,哪怕依旧把他的画像挂在会场中央,如果希特勒刮了胡子,也许看上去就像一德意志的普通农夫,本·拉登如果刮了胡子,恐怕也不必太担心美国人的追杀了,可惜他不听我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夏老师刮了胡子之后,大不如以前那么帅了,并对夏老师这轻率而不顾广大群众内心感受的行为感到深深的遗憾,并且展望未来,希望在不久的讲来,夏老师的胡子能够春风吹又生,再如以往一样茂密茁壮。
上周我兴起又把胡子给刮了。就在昨天下课的时候,高一(10)班一个学生和我擦肩而过,打量一下我的脸,哀其不幸地说:“嗯,胡子快长出来了。”那表情像是关工委的老干部在热心关爱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我感激莫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