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186461
老师们几乎每天都会布置作业,但学生喜欢老师布置的作业吗?理想的作业行为除了”完成”和”正确”外,更重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目前,学生作业存在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本书从作业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学生作业心理机制,提出作业设计原则,并分别从常规作业、分层作业、单元作业、长周期作业等方面对作业设计进行具体指导。本书案例丰富,对于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改进中小学作业质量有着普遍指导意义。相信读者看后会很有共鸣,也很受教益。
前言 章 从学生立场看作业 一、学生视角的作业大调查 (一)严格管理下的超量作业 (二)“累”在于作业的“无趣” (三)“个性化”的批改方式受质疑 (四)喜欢上“副课”,但讨厌做作业 (五)作业中的强势家长 二、基于一周作业扫描的喜好度分析 (一)一周四科作业扫描 (二)作业类型的学生喜好度分析 (三)为什么学生喜欢“简单基础”类作业 三、用教师作业札记研究学生作业心理 (一)观察学生的作业表现 (二)访谈学生对作业的感受 (三)收集学生的作业问题 (四)剖析具典型意义的作业样本 四、在“精讲精练”中纳人学生作业心理 (一)“精讲精练”的问题 (二)作业中的“知识本位”倾向 (三)融合“学科知识”和“学生知识”的作业设计 第二章 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 一、心理学视野中的“家庭作业” (一)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 (二)作业对学生发展的心理意义 二、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因素 (一)作业的外部特征 (二)完成作业的个体因素 三、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一种整合的心理模型 (一)完成作业的过程 (二)完成作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获得机制 四、基于心理机制的七个作业设计原则 (一)要从学生视角理解作业的特征 (二)要关注学生作业品质的养成 (三)要以尽可能少的作业量促进尽可能多的认知投入 (四)让学生有更积极的作业情感体验 (五)让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和选择 (六)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知识的关联和应用 (七)让作业成为学生与他人共同走过的一段旅程 第三章 常规作业的设计与反馈:突破被动与枯燥 一、预习类作业的设计 (一)学生何以被动 (二)自主预习卡的设计 二、口头识记类作业的设计 (一)口头识记类作业的特点 (二)口头识记类作业的设计 三、动手抄默类作业的设计 (一)动手抄默类作业的特点 (二)抄默内容的确定 (三)让抄默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四、课后练习类作业的设计 (一)学生的课后练*担为什么这么大 (二)为学生课后练习减负的六大措施 五、实践类作业的设计 (一)常规作业中设计实践点的可能性 (二)将知识镶嵌于实践情境中 六、常规作业的批改与评分:以作文评价为例 (一)作文评价的一般做法及常见的问题 (二)作文评分规则 第四章 分层作业:适合每一类学生的思维旅程 一、分层作业的三大误区 (一)表面分层 (二)机械分层 (三)标签化 二、分层作业的特点 (一)基于学习差异的设计 (二)分层分类的优化组合 (三)激励性评价与弹性分组 三、分层作业的设计样式 (一)根据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分层 (二)增进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分层设计 (三)根据不同学习风格的分类作业 四、分层作业中的教师指导与同伴互助 (一)教师指导以激励学生自我挑战 (二)同伴互助以促进递进 第五章 单元作业:实现学生知识逻辑与心理逻辑的统一 一、单元作业的特点 (一)“单元”的知识整合 (二)重知识的应用 (三)从知识逻辑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逻辑 二、编制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作业指南 (一)厘清学科知识结构 (二)界定年段核心目标 (三)确定作业指南的框架 (四)积累作业设计样例 三、单元作业的设计样式 (一)根据作业指南设计的纸笔单元作业 (二)合作型单元作业 (三)实践型单元作业 四、单元作业的评价 (一)单元作业的评分规则 (二)单元作业的多元评价方法 第六章 长周期作业:在坚持中探究与表达 一、长周期作业的特点 (一)长流程 (二)以问题、表现性任务为载体 (三)培养坚持性的作业品质 二、长周期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要让学生有更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系统性 (三)要培育学生坚持不懈的作业品质 (四)要成为师生、生生、亲子共同合作的旅程 三、长周期作业的设计样式 (一)积累型长周期作业 (二)探究型长周期作业 (三)表现型长周期作业 四、长周期作业中的教师指导:长程指导单的设计 (一)为什么要设计长程指导单 (二)方案记录单的设计 (三)观察记录单的设计 (四)结果记录单的设计 五、长周期作业的评价 (一)长周期作业的评分规则 (二)设置评分的杠杆 后记
序言
破解作业对学生发展的密码
布置作业是教学过程链锁式结构的重要环节,但直到近代以来,仍然只有少数人从心理机制的角度展开研究,更不消说依此为据开展作业设计与改进的工作了。然而,掌握正确的作业设计与反馈,对如今学校的教学改革却十分有用。
比如说,2012年国际PISA测试,一方面,上海学生的整体表现达到了国际水平,其中学校讲求作业练习的精细安排以及有针对性的纠错指导起了不小的作用,这与早在上世纪的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的跨国研究结论相符:课外作业与某些学科(如数学)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相关。另一方面,调查表明,上海的课内练习密度高,课外作业时间每周平均达13.8小时,位列65个国家(地区)之首,存在太多机械划一的”熟题”作业,少了点长思考与自我发现的过程,与专家提倡的”有意义作业”差距甚大。由此推及,研究作业的设计与反馈,它可以从一定的视角提供衡量学校教改成败利钝的风向乃至准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教学过程的复杂内涵。
要对学生作业有个一般性理解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当研究深入到作业的教学功能和心理机制时,却发现要获得正确理解并非易事。本书的一群作者在一所学校里首次从学生的作业心理开始,探明学生的作业心理机制,进而运用帮助学生形成独立主动、合作共享、自我反思的积极干预手段,倾全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心理品质,打开了教学改革的又一明亮窗口。这项实践探索是对作业研究的一份有益贡献。
如果说物理学的根在实验室,那么教学论、心理学便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小学校,尤其是活生生的教学工作土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者走进学校,与教师共同研究作业心理机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的教师用心理机制设计与调整作业,两类不同角色人员的精彩合作,成功地解开了作业设计与反馈的若干奥秘,这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先是纠正传统作业只重视知识技能的被动训练倾向,使作业成为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切入口。学习要靠每位学生的自觉行动,这种学习有两个起点–自读(书中学)和自做(做中学),教学要摆脱灌输式,非得凸显这两个起点不可。而作业具备一种特有的自我调节学习的机制,如自设目标、自选策略、自保动机、自控过程、自我反思等。作业通过这种自我调控,可以突破被动与枯燥,如单元性的作业,可通过自我整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好的作业常常有可能成为学生独立学习的切入口。
第二,好的作业有利于直接进入精准针对每位学生的帮助式教学,使改革追求的个别化教学从理想通往可实现的现实。后工业化时代,教育正在走向个性化(个别化),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珍视班集体中每个学生,是这一过程的基本价值追求,而作业先行是一条现实的途径,诚如本书作者所说–作业要适合每一类学生的思维旅程。这就是有差异、个别化,从而推进精准针对每位学生的帮助式教学,从低阶梯的纠错、跟进练习,到高阶梯的以问题或项目为载体的作业,甚至是长周期作业,让学生在坚持中进行探究与表达。
第三,尤其重要的是,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作业设计与改进,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能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引作用。如作业中的行为规范,坚持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意识,面对与克服困难,抵御诱惑,调节不良情绪,培植恒心,形成学习的责任感,等等。
由此看来,本书作者似乎已能摸到作业的独特奥妙,包括上述的自我调控机制、个别学习机制与意志磨炼机制。当然,从教育实践者的立场来看,他们也许并非旨在对作业的概念与作用做出学理的概括,而是透过作业的大量实例,表明作业环节在教学领域中的深刻内涵。
因此,本书必然会引起广大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教师培训或指导者以及有志于深入理解作业机制的专家的极大兴趣,也会对教学领域中作业研究的文献提供颇有价值的补充。另外,这项工作还是一个合作研究的很好典范,说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怎样启发我们去理解如”作业”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话题,同时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自己对教学过程以及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优良素养的理解。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