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739090丛书名: 学习型课堂丛书
课堂是充满智慧与生命活力的学习共同体
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会学、会想、会说
本书以“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为导入,结合大量的小学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案例,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不同作用的问题并使用恰当的提问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来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他们提升学习、思维等能力,以问题来推进教和学。
章 关于好问题
一、为什么要提好问题
二、怎样的问题是好问题
三、好问题的评价标准
第二章 把找结论的问题变为找理由的问题
一、提问不能只为找答案
二、巧用“为什么”,让学生从知识和经验中找理由,找依据
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并问为什么答案是正确的
四、关注“为什么”,解决讨论不起来的困惑
第三章 设计找过程的问题
——让学生探究“怎么”得来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
一、分析结论是分哪些步骤实现的
二、分析结论是在哪些证据下成立的
三、找过程可以在寻找答案之前,也可以在得出答案之后
第四章 设计找方法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找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一、提出直接让学生回答用了什么方法的问题
二、提出讨论不同、相反和例外情况的问题
三、变需要回忆的问题为可能引起争议的判断
四、用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第五章 设计找方案的问题
——调动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二、知识整体呈现让学生设计解决方案
三、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做更好”帮助学生设计解决方案
第六章 设计点拨的问题
——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用点拨推进思维继续深入
一、提示要注重方法、思路的点拨
二、用“理线头”的方式点拨
三、用找“共同点”或“不同点”点拨
四、用澄清性问题探查思维障碍
第七章 让课堂交流更有效
一、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二、适当的反馈与评价
三、为交流制订规则
打造“课堂转型”的实践样本
钟启泉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正在掀起一场“宁静的课堂革命”。围绕课堂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今日国际教育界的重要论题之一。
课堂不变,学校不会变。在我国,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愈来愈多的教师认识到,应试教育的课堂是同当今的“知识社会”时代格格不入的。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课堂创造。按照罗杰斯(C.Rogers)在1983年做出的“教育政治学”的分析,“传统教育与人性化教育是教育的两种模式或是两极” 。这种精彩分析跟我国教育界的教育两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分,是异曲同工的。我国的中小学课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被扭曲变形了。事实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已有30多年,新课程改革也有10多年了,然而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其典型表现就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结合论”。这是荒谬绝伦的逻辑!两种不同的教育路线,秉持不同的教育价值追求,是水火不容的。在罗杰斯看来,人性化教育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来自教师和伙伴的充分信赖,而这种前提条件在传统应试教育文化中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个判断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洞察“灌输型课堂”的反教育本质。同时,也凸显了我国中小学“课堂转型”——从“灌输型课堂”转向“学习型课堂” ——的紧迫性。
“学习型课堂”的建构需要创造种种条件。离开了对于课堂本来的教育价值的追求,离开了“教”与“学”概念的重建,离开了对于课堂事件的实质性理解,是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创造的。
,剔除“灌输型课堂”的种种弊端。教育的本质在于追求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所谓“教”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与技能,所谓“学”也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与技能。所谓“课堂教学”,本质上就在于每一个学生的愈益完满的体验的再造。在这种再造的过程中产生的,便是知识与技能。在这种课堂里,每一个学生不是被动地而是能动地学习;不是竞争性地而是合作性地学习;不是靠单向传递、孤独地记忆知识,而是基于双向性、多向性对话的学习。这样,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学校的课堂本质上就是不断地拓展新的知识疆域的场所。
第二,重建“教”与“学”的概念。“学习型课堂”得以建构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把“教”与“学”的概念作为“建构意义与关系的实践”,重新加以界定。可以说,这是把课堂作为“教”与“学”得以实现的场所重新加以审视的课题。佐藤学指出“‘学习’这一实践,是建构客观之关系与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同时是建构课堂中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也是建构自身内部关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所谓教育的实践,就是建构世界(认知内容的重建,即同客观世界对话)、建构伙伴(人际关系的重建,即同他人对话)、建构自我(自我概念的重建,即同自我对话)三者相互交织的活动” 。所以,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的成效,取决于每一个教师对于课堂世界的洞察,以及他们对于课堂创造的挑战精神与实践智慧。
第三,打造“课堂转型”的实践样本。毫无疑问,转型中的课堂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激发一线教师无穷的实践智慧,另一方面又不免会碰到这样那样“转型的烦恼”。这就给我们教育研究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同一线教师一道,洞察课堂事件的本质,开拓“课堂转型”的新视野与新经验。
《学习型课堂丛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汲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的成果,聚焦我国“课堂转型”的实践课题,通过“学习型课堂”的基本结构、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课堂评价要素的解码,力图为一线教师提供若干“课堂转型”的基本思路,为打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特征的“学习共同体”的新天地提供实践样本。《学习型课堂丛书》的这种尝试是值得我国基础教育界关注的。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会学、会想、会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