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56595丛书名: 点灯人丛书
录像也许是这套母语课堂的特色。
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中,佐藤学一再建议教师端起录像机,拍摄或者互相拍摄“自己的家常课堂”。佐藤学以为,观看或互相观看这样的日常课堂,能够给予教师成长以巨大帮助。
连续性是*重要的教育原则。《薛瑞萍母语课堂》这套书包括《诵读课》《写作课》《吟诵课》是对“连续性原则”的落实。无论教师具体做法有怎样的不足,“六年一贯”带来的责任感、安全感、师生一体感——已经赋予这套“母语课堂”所有“横切一面”或“惊鸿一瞥”式教学记录无法比拟的真实力、生命力。
本书是著名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吟诵课堂的完整记录,记载了薛老师把《我爱吟诵》带进教室,实施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实践历程。薛老师用她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温润的母语吟诵课堂、母语吟诵教室,并结合具体的教育情境对儿童课堂吟诵实践探索做了生动呈现。对一线教师有着极强的参考作用。
一年级
一去二三里 1
入竹万竿斜 4
近乡情更怯 6
江清月近人 9
话说《鸟鸣 涧》 13
敬亭山啊李青莲 17
白发三千丈 20
风雪夜归人 26
春风花草香 31
将军夜引弓 33
谁与一杯 饮 36
凌寒独自开 38
二月春风似剪刀 41
儿童相见不相识 44
春风不度玉门关 47
秦时明月汉时关 50
遍插茱萸少一人 52
桃花潭水深千尺 54
故人西辞黄鹤楼 56
门泊东吴万里船 58
旧时王谢堂前燕 61
二年级
秋千院落夜沉沉 66
也傍桑阴学种瓜 68
子规声里雨如烟 70
返景入深林 72
独坐幽篁里 74
锄禾日当午 75
和周天子一起发虔诚恭敬心 77
万径人踪灭 87
春草明年绿 90
云深不知处 95
床前明月光 98
三年级
夜半钟声到客船 103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107
帝王诗的绝唱 111
两岸猿声啼不住 115
锦城丝管日纷纷 120
可爱深红爱浅红 122
双袖龙钟泪不干 126
行人临发又开封 132
日暮汉宫传蜡烛 136
无边光景一时新 141
不脱蓑衣卧月明 148
虫声新透绿窗纱 153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158
四年级
思君不见下渝州 164
直把杭州作汴州 168
相煎何太急 172
是橙黄橘绿时 177
《击壤歌》《丰年》《乡村四 月》 181
结庐在人境 186
悠然见南山 193
会当凌绝顶 197
让杜甫的春雨浸透灵魂 203
青青园中葵 212
附录
请诵《顾随诗词讲 记》 217
课堂实录光盘目录 228
对连续、完整、真实的追求
(代序)
一
录像也许是这套母语课堂的特色。
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中,佐藤学一再建议教师端起录像机,拍摄或者互相拍摄“自己的家常课堂”。佐藤学以为,观看或互相观看这样的日常课堂,能够给予教师成长以巨大帮助。
十年前,当我记录《心平气和的一年级》时,就有朋友提出录像的建议,然而出于对文字的自负,我没有去做。
这一届录像是从2010年10月20日开始的。为了告诉当时完全不知道孩子回家哼唱和舞动的是什么的家长:这就是吟诵。
因为吟诵,看云次感觉到文字的无力。
从那以后,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有意识的——吟诵课、诵读课、讲述课、家长会、吟唱声中的借书……四年来,发生在简陋教室里的真实课堂、真实成长,就这样星移斗转地有了影像。
那好的不会独自来,会带了所有的一起来。
回头,一年级我会一开学就教吟诵。
注意吟诵录像中的讲台,那上面从来都有班级图书、《日有所诵》、《全阅读》。诵读课的黑板上也往往挂着刚刚吟过的诗文,墙角的桌子上也放着播放光盘的“面包机”。
分在《吟诵课》《诵读课》里的很多录像,其实是从“一堂”完整的晨诵课里截开的。每天的学习从换书和吟诵开始,先打开身体,然后《日有所诵》,然后《全阅读》。这是我们的节奏和韵律。每周两节数学早读,我用一节正课换过来。换不过来的一节英语,我则提前15分钟到堂。换书、读过一单元《日有所诵》之后,正式的铃声方才响起。我施施然离去,留给英语老师的,是孩子齐整和灵醒的吸收状态。英语老师不要太乐意!
二
连续性是重要的教育原则。
《诵读课》《写作课》《吟诵课》以及正在记录的《讲述课》,是对“连续性原则”的落实。无论教师具体做法有怎样的不足,“六年一贯”带来的责任感、安全感、师生一体感——已经赋予这套“母语课堂”所有“横切一面”或“惊鸿一瞥”式教学记录无法比拟的真实力、生命力。对此,看云及云门弟子无需自谦。
这是教师个人的幸运,是一班孩子的幸运。而这种连续性,原本是“真实的教育得以发生”的前提。
生命应当完整。健康和未遭异化的生命天然追求意志、情感、思维——有次第、均衡全面的发展。这是看云在这一届努力实践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原因。
课程化是一种节奏和韵律。具体做法:
1.以《日有所诵》为材料,日有所诵。
2.建立班级书库,保证孩子每天借阅一本图书。
3.一周一个故事。周三讲述,周四重讲。
4.以《我爱吟诵》为教材,一周吟诵一首诗(“每周一歌”)。
5.以《全阅读》为教材,一周一单元进行朗读教学。
其中做得比较辛苦的是《全阅读》。《全阅读》令孩子在一二年级时相当受累。幸运的是我们坚持下来,并且找到了比较舒服的节奏。那就是:文本有选择地进入课堂;精读、略读、自读相结合;将“认识汉字”散到平时,孩子是喜欢画字解字的,集中画解反而降低趣味和效果;“名言佳句”也可分两次搭配到任务轻松的诗歌单元里。
进入课堂的篇目如何选择?朗读与讨论的关系如何处理?如何通过《全阅读》的朗读教学提升孩子阅读境界、写作能力?所有这些,在看云这里经历了一个辛苦、纠结和充满(对孩子)心疼的经过。然而,恰是这种辛苦、纠结和心疼将我和这一班孩子紧密联系起来。
然而。我又在《人学》里读到:
你们必须谨记在心,你所教导的孩子除了你对他的教育之外,还有另外的事要做。他有各种事情要做,而这些事只间接属于你的工作范围。孩子得成长。是的,他必须成长,而正当你教育他的时候,你应该了解他必须正确地成长。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你一定不要让你的教学、你的教育干扰孩子的成长。你一定不要造成其成长的干扰;更恰当的说,你的教学与教育应该与孩子的成长相容。(台湾版《人学》P161)
如雷在耳。醍醐灌顶。于是谨在心中恭敬作答:
教师要自觉限制自己的权利。儿童阅读也要警惕贪多求深,尤其要警惕对于显性的、数据化的阅读成果的追求,因为珍贵的东西恰是无法量化的。比如师生的幸福指数,比如一班孩子脸色是否红润?眼睛是否有光?婴儿肥是否迅速消失?——这意味着孩子因为死记硬背或过度智力学习提前进入衰老和僵硬的过程。
宁可少做,也不能让孩子太累。这是我在讲座中较少说到《全阅读》的原因。然而前面四条不会累到孩子。不仅不会累到,而且会为偏狭虚假的语文课带来生机。
如果您是《日有所诵》已经做得扎实的,不妨有选择地将《全阅读》带进课堂。毕竟教材里值得精读的绝少,毕竟只诵诗文是不够的。况且,对于像《月亮,生日快乐》《我家的大白鹅》《一片叶子落下来》《腊八粥》……对于这类经典篇什的诵读和研习,会从遣词造句、选材立意、布篇谋局等方面给予孩子写作以持续可靠的、课程化的启迪和帮助。
当我写这篇序的时候,第二版《全阅读》已经面世有日,新版是否比初版轻松、亲切?没有亲手做过,看云于此不敢妄言。短、小、轻、薄自是体制内教材的痼疾,如果为了对治而走到长、大、重、厚的另一极,则更令人扼腕。
宁有遗珠之恨,不取蝜蝂之殇。就轻松、自然、与儿童成长相容而言,《全阅读》较《日有所诵》还有一段距离。然而,《全阅读》仍是同类读本中儿童、宜课程化者。值得寄以厚望,课以重责。
三
关于日有所诵的重要性,关于“语调音语舞”对儿童身、心、灵的全面滋养,以及“真实的写作”对于培养“真力量、真人格”的助益,书中已有详述。这里我想说说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教育就是教会人正确的呼吸。(斯坦纳)
阅读是吸入,而写作——只是呼出方式的一种。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古人将立言放在第三是有道理的。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太上立德的孔子,一生述而不作,儒学却因孔子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基本构架;“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其次立功的诸葛亮,除了《诫子书》,只留下质朴实用的策论、奏章;还有深夜读《春秋》的关羽,没有留下关于忠义的任何文章,但他却作为忠义精神的化身,千年以来在中国民间受到类似神祇的崇拜。
孔子、诸葛亮、关羽可谓饱学博学,却都不以文章名世,然而你怎能说他们的书白读。
阅读是吸入,而写作只是呼出方式的一种。一部分孩子会把阅读呼出为文字,一部分孩子则呼出成为气质、气概、性格、智慧、勇气、能力。“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未必都转化为“显性”的文章。男生尤其如此。
要想写好就得多读,但是读书不全是为了写作。孩子有权对于写作不喜欢,没兴趣。而那些温润、丰富的阅读,一定会从另一个方向呼出,比如看世界的眼界和心态,比如待人接物的从容和裕如,以及职场上的自信儒雅、恋爱时的善解人意……
且让孩子只为享受而读书吧,不必人人都成为文学少年,也不能人人都是文学少年。更不要奢求立竿见影的阅读成效。立竿见影的多是面子工程,面子工程无往而不害人害己。
归根到底,写作是为了满足孩子自己表达的需要。而不是满足别人和社会。至于高考,“就那么回事!”想透这一点,参透这一层,少了基于功利心的焦虑,阅读反而能够更好地滋养孩子的心灵和文笔。
聆听也是阅读。有意反复的、课程化的讲述对于培养孩子专注力、聆听力、理解力意义重大。以日记的方式复述“课堂上的故事”对于儿童习作是一条亲切温暖的启蒙之道。关于讲述,请大家关注《薛老师讲中国故事》。
就这样的结束吧。
感谢您的开卷。
薛瑞萍
2014年5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