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736815丛书名: 学习型课堂丛书
课堂是充满智慧与生命活力的学习共同体
将现代管理学和现代学习理论引入课堂教学
从行为到能力改造我们的学习
让课堂上的学习更有效
本书系统地向小学教师介绍了学习型课堂的理论、小学学习型课堂的构建策略与评价标准,并引入大量国内实践过的针对性的小学课堂教学案例,操作性强,让小学教师对学习型课堂的理论知识有更全面、更深的理解,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目 录
章 课堂是学习型组织
一、课堂的新风貌
二、“学习共同体”——学习型课堂的愿景
三、学习者知识的再构建——学习型课堂的使命
四、关照师生生命价值——学习型课堂的本真
五、小结:课堂是充满智慧与生命活力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章 这样的学习有效
一、目标引领的学习
二、系统中的学习
三、不断得到帮助的学习
四、会评价的学习
第三章 从行为到能力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学习型课堂的实施路径
三、学习型课堂实践的起步策略
第四章 构建学习型课堂的策略
一、分享学习目标
二、设计更好的问题
三、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
四、用学习清单小结“过程与方法”
第五章 学习型课堂的评价标准
一、学习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
二、学习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解读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正在掀起一场“宁静的课堂革命”。围绕课堂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今日国际教育界的重要论题之一。
课堂不变,学校不会变。在我国,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愈来愈多的教师认识到,应试教育的课堂是同当今的“知识社会”时代格格不入的。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课堂创造。按照罗杰斯(C.Rogers)在1983年做出的“教育政治学”的分析,“传统教育与人性化教育是教育的两种模式或是两极” 。这种精彩分析跟我国教育界的教育两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分,是异曲同工的。我国的中小学课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被扭曲变形了。事实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已有30多年,新课程改革也有10多年了,然而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其典型表现就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结合论”。这是荒谬绝伦的逻辑!两种不同的教育路线,秉持不同的教育价值追求,是水火不容的。在罗杰斯看来,人性化教育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来自教师和伙伴的充分信赖,而这种前提条件在传统应试教育文化中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个判断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洞察“灌输型课堂”的反教育本质。同时,也凸显了我国中小学“课堂转型”——从“灌输型课堂”转向“学习型课堂” ——的紧迫性。
“学习型课堂”的建构需要创造种种条件。离开了对于课堂本来的教育价值的追求,离开了“教”与“学”概念的重建,离开了对于课堂事件的实质性理解,是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创造的。
,剔除“灌输型课堂”的种种弊端。教育的本质在于追求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所谓“教”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与技能,所谓“学”也不是单纯地获得知识与技能。所谓“课堂教学”,本质上就在于每一个学生的愈益完满的体验的再造。在这种再造的过程中产生的,便是知识与技能。在这种课堂里,每一个学生不是被动地而是能动地学习;不是竞争性地而是合作性地学习;不是靠单向传递、孤独地记忆知识,而是基于双向性、多向性对话的学习。这样,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学校的课堂本质上就是不断地拓展新的知识疆域的场所。
第二,重建“教”与“学”的概念。“学习型课堂”得以建构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把“教”与“学”的概念作为“建构意义与关系的实践”,重新加以界定。可以说,这是把课堂作为“教”与“学”得以实现的场所重新加以审视的课题。佐藤学指出“‘学习’这一实践,是建构客观之关系与意义的认知性、文化性实践,同时是建构课堂中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政治性实践,也是建构自身内部关系的伦理性、存在性实践”,“所谓教育的实践,就是建构世界(认知内容的重建,即同客观世界对话)、建构伙伴(人际关系的重建,即同他人对话)、建构自我(自我概念的重建,即同自我对话)三者相互交织的活动” 。所以,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的成效,取决于每一个教师对于课堂世界的洞察,以及他们对于课堂创造的挑战精神与实践智慧。
第三,打造“课堂转型”的实践样本。毫无疑问,转型中的课堂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激发一线教师无穷的实践智慧,另一方面又不免会碰到这样那样“转型的烦恼”。这就给我们教育研究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同一线教师一道,洞察课堂事件的本质,开拓“课堂转型”的新视野与新经验。
《学习型课堂丛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汲取国际学习科学研究的成果,聚焦我国“课堂转型”的实践课题,通过“学习型课堂”的基本结构、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课堂评价要素的解码,力图为一线教师提供若干“课堂转型”的基本思路,为打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特征的“学习共同体”的新天地提供实践样本。《学习型课堂丛书》的这种尝试是值得我国基础教育界关注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