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199949
本书系统回顾了2000~2017年A股的行情走势,并且在方法上更加注重使用量化的经验证据去解释行情变化。笔者尝试构建一个“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进行复盘,即宏观经济、企业盈利、利率水平、资产比价。本书每章内容主要分四部分展开:*部分大事回顾,对影响资本市场的重点事件进行叙事性描述;第二部分经济形势,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及上市公司盈利和估值变化;第三部分行情特征,剖析并解释当年股市行情的结构性特征;第四部分策略专题,是对相关热点问题的专题性深度研究。
章
2000年:站上2000点
节
大事回顾:A股十周年,全球牛
第二节
经济形势:大转机,七年经济下滑终结
第三节
行情特征:资产重组浪潮盛况空前
第四节
策略专题:2000~2017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趋势
第二章
2001年:监管年,2245
节
大事回顾:铁腕治理,打击造假
第二节
经济形势:全球经济衰退中二次探底
第三节
行情特征:当“入世”遇到“国有股减持”
第四节
策略专题:历次IPO暂停及重启背景及A股表现
第三章2002年:时运不济
节
大事回顾:高密度政策利好下依然弱市
第二节
经济形势:经济超预期、央行再降息
第三节
行情特征:新的成长性行业开始出现
第四节
策略专题:企业所得税对上市公司业绩的重大影响
第四章
2003年:价值投资与核心资产
节
大事回顾:多事之秋
第二节
经济形势:投资高歌猛进、货币开始收紧
第三节
行情特征:“五朵金花”
第四节
策略专题:价值投资在中国股市到底是否有效
第五章
2004年:夭折的牛市
节
大事回顾:“国九条”的制度建设
第二节
经济形势:暴风雨下的“宏观调控”
第三节
行情特征:从“五朵金花”到“煤电油运”
第四节
策略专题:A股市场的“春季躁动”与“日历效应”
第六章
2005年:998,历史大底
节
大事回顾:改革年:股改 汇改
第二节
经济形势:宏观好、微观差
第三节
行情特征:“遍地黄金”可以回看很难预见
第四节
策略专题:从2245到998,对股市与经济背离反思
第七章
2006年:天时、地利、人和
节
大事回顾:制度建设完成
第二节
经济形势:近乎完美的经济状态
第三节
行情特征:人民币升值的狂欢
第四节
策略专题:压制中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探讨
第八章
2007年:6124,死了都不卖
节
大事回顾:站上6000点
第二节
经济形势:政策收紧强音
第三节
行情特征:超级大牛市
第四节
策略专题:对于公募基金“定价权”的探讨
第九章
2008年:信心比黄金更可贵
节
大事回顾:次贷危机升级引发全球股市暴跌
第二节
经济形势:从“双防”到“四万亿”
第三节
行情特征:A股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第四节
策略专题:“四万亿”投资的功过是非
第十章
2009年:V型反转
节
大事回顾:“四万亿”与“宽货币”共铸牛市
第二节
经济形势:不断被错判的经济形势
第三节
行情特征:全方位的政策刺激
第四节
策略专题:股票市场上涨是经济复苏的领先指标
第十一章
2010年:繁荣的顶点
节
大事回顾:严控房地产价格上涨
第二节
经济形势:一波三折,政策再转向
第三节
行情特征:科技和后周期板块时代
第四节
策略专题:区域政策主题(炒地图)投资脉络
第十二章
2011年:盛世之后急转直下
节
大事回顾:后危机时期高通胀后遗症
第二节
经济形势:“低增长、高通胀”
第三节
行情特征: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第四节
策略专题:A股估值国际化的可能性探讨
第十三章
2012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节
大事回顾:再破2000点
第二节
经济形势:真正的“衰退”
第三节
行情特征:欣欣向荣的地产周期
第四节
策略专题:房地产周期对消费结构的显著影响
第十四章
2013年:主板、创业板冰火两重天
节
大事回顾:IPO停发、钱荒、乌龙指
第二节
经济形势:“钱荒”压倒了一切
第三节
行情特征:创业板的天下
第四节
策略专题:远比“四万亿”更积极的财政刺激
第十五章
2014年:又是一年大牛市
节
大事回顾:结束五年熊市
第二节
经济形势:“三期”叠加
第三节
行情特征:“一带一路”横扫千军
第四节
策略专题:A股市场中年复一年的“高送转行情”
第十六章
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
节
大事回顾:“杠杆牛”被打死了
第二节
经济形势:严重的通缩,困难的时刻
第三节
行情特征:创新、并购、互联网+
第四节
策略专题:构建自上而下的整体盈利预测模型
第十七章
2016年:白马蓝筹,龙头崛起
节
大事回顾:风险因素迟迟不散
第二节
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节
行情特征:ROE回升的大逻辑
第四节
策略专题:金融危机后A股八次大跌反弹表现特征
第十八章
2017年:“慢牛”要来了?!
节
大事回顾:强监管下的“漂亮50”行情
第二节
经济形势:经济“L”型
第三节
行情特征:中国的“漂亮50”
第四节
策略专题:回顾美国“漂亮50”行情
第十九章
2000~2017年资本市场风险事件回顾
附录
主要经济市场数据汇总
参考文献
本书的写作目的
市场上关于中国股市历史发展的图书和资料已经有不少,为我们了解中国股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相关资料大多是从历史事件或者制度变化的角度去描述的,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股市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制度变迁,例如“国有股减持”的前因后果、“股市赌场论”的争论焦点等等。作为一名证券市场参与者,我们感觉以股票价格为研究对象,系统回顾A股行情整体走势的材料还比较稀缺。
我们想写一本回顾A股历史行情的书,并且在方法上更加注重使用数据,用量化的经验证据去解释行情变化。这就决定了本书写作有三个目标:描述行情、解释行情、总结规律。实际上这三个工作都不好做,相比于其他大类资产价格,股票市场的特点是结构性的变量着实太多,信息量太大。在总量指数之外,大家往往更加关心的也是股市的结构性行情特征。
2017年A股的行情特征是“漂亮50”,这个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因为时间近。时间一长,面对一条条各式各样的指数曲线以及行业个股涨跌幅榜,光凭记忆就已经很难搞清楚当时行情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了。因此即使步,要把行情特征描述清楚也不是易事。为了尽可能做好上述三个工作,本书在底层基础资料的积累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包括《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市场周刊》等十几种报刊以及各类相关的图书资料。同时,我们构建了非常完备的宏观、行业、市场、行情、个股、财务数据库,从而使我们可以非常系统地去分析宏观经济、行业发展、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估值水平的变化情况。
写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行情的细节特征往往只能够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才能够发现。比如说,2000年时A股行情特征确实就是不价值,当时是ROE越低收益率越高,亏损股组合平均涨幅,然后市值越小表现越好,这个和2015年的行情就非常相似了。又比如,2017年时大家所说的“价值投资”“核心资产”实际上早在2003年就基本一模一样地发生过了,不但是用的词一样,行情的各个细节特征,包括二八现象,对高ROE、大市值高溢价等,都基本完全一样,2004年初市场也都在说“慢牛”。再比如,2013年的时候因为“钱荒”,你会发现负债率越低的公司组合收益率越高,这个特征跟2018年上半年“去杠杆”下的情况有惊人的相似处。
构建“四位一体”的策略分析框架
描述行情、解释行情、总结规律,终目的一定是为了指导投资实践。能不能总结出规律指导实践,关键看我们怎么样去解释行情了。如果从历史事件的角度去解释行情变化,比如说认为2001年2245点下来是因为“国有股减持”,2006年行情启动是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等,就会陷入不知可论的窘境,因为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不会重复发生的。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这样才能去找到行情变化背后的“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是会重复发生的。比如在本书中我们会提到,我们认为2000~2017年一共发生过三次“后周期属性”的大消费行情。再比如说,还是回到2001年2245点跌下来的问题,从基本面的角度看,你会发现当时因为全球经济衰退以及打击财务造假,2001年上市公司业绩是大幅下滑的,可比口径利润增速-42%,是A股历差的一年,利润差不多砍一半,能不跌吗?用这种业绩增速变化的“共同特征”去解释行情,是可以有重复性的。
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四位一体”的策略分析框架,即宏观经济、企业盈利、利率水平、资产比价。其中对宏观经济的判断是出发点,宏观经济的变化决定了企业盈利和利率水平的变化。从历史经验来看,对股票市场有利的宏观环境,并不是经济特别不好或者特别好的时候,前者企业盈利差、后者货币政策紧,对股市有利的是宏观经济相对平稳的时候,这种经济环境下企业盈利能力稳定、ROE高,而且通常利率也不会太高。
从宏观经济到企业盈利和利率水平,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这个传导链条中是非常可能出现背离的,而这种背离往往是值得研究而且是有意思的。股价对公司利润反映,公司利润受宏观经济影响,我们常说的“股票价格是经济的晴雨表”其逻辑前提是公司利润和经济走势是一致的。
而从2001~2005年,中国经济表现非常好,但上证综指愣是从2245点跌到了998点,被称为“五年熊市”。恰恰在这“五年熊市”中,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与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就是不一致。五年里中国名义GDP累计增长87%,宏观经济确实很好。但上市公司按可比口径净利润累计增长仅17%。五年零增长,股市怎么涨?!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背离,后续有详细分析,前言中就不具体展开了。所以,脱离企业盈利这个中心环节,去讨论股票价格有没有反映宏观经济,意义不是很大,好比说GDP好了我们个人的工资也并不必然会涨。
宏观、盈利、利率之外,我们认为另一个对股市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资产比价”,即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对性价比。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金永远都是逐利的。往大了说,资产比价决定了大类资产之间的性价比,房地产市场预期收益率特别高的时候,股市整体一般很难有出色的表现,固定收益产品与高股息率股票资产之间是典型的资产比价跷跷板。往股市内部看,资产比价决定了行情的不同结构性特征。我们认为,2015年“小票”行情的爆发,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资产比价”现象的发生。2015年的股市行情行业特征实际上并不是太显著,显著的就是市值越小表现越好。为什么大家突然在2015年就这么“不价值”了呢?我们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基本面”的价值股业绩全军覆没,导致了“没有基本面”股票性价比的相对抬升。这好比一个高中班上,一般都是学习成绩好的是好学生定价高,如果忽然有一天说大家都考不上大学了,那或许就是那些脑子活会出格的学生更有看头了。
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之路
本书题目是“追寻价值之路”,我们认为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各方的努力都旨在为A股市场塑造一个更加适合价值投资的环境与土壤,而投资者追寻价值的脚步也从未停歇过。成熟资本市场中“价值投资”的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使得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得以完成。2000年时A股才刚刚十岁,你说他的各项制度都已经建设好了,可以像成熟市场一样按照价值投资的逻辑运作,显然是做不到的。
典型的情况就是,如果当所有股票的估值都远远脱离价值投资讨论的合理范围之时,你怎么再去用那套理论做判断?不可能的。那为什么会出现几乎所有股票估值都不能看呢?制度因素造成的。因为大量的蓝筹公司没有上市,因为IPO是审批制是受限制的,因为还没有引入机构投资者,更因为将近2/3的股份是法人股不能流通的。然后,我们看到的是各项制度的完善,2000年新股发行从审批制转到了核准制、“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2001年开始打击财务造假、A股市场有了家退市公司,2003年引入外资QFII和社保基金,2005年以后大批蓝筹公司开始上市,2006年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解决全流通问题,2010年推出股指期货可以做空,2017年IPO基本实现“准注册制”。等等这些才奠定了A股市场能够去做价值投资的根基。
回顾历史,A股市场到底“价值不价值”?我们认为A股市场有“价值”的一面,也有“不价值”的一面,总体来看还是“价值”的。“价值”的一面体现在好公司确实涨得好。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在于分享企业长期利润的增长,长期来看投资者赚到的钱就是企业利润的钱,股价上涨的斜率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是趋同的。中国股市中但凡ROE持续稳定较高的上市公司,股价都有非常好的涨幅。但这个有效性更多的是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就是说好公司股价长期看会涨得好,但反之不然,涨得好的公司不一定都是好公司。这就是A股市场“不价值”的一面,市场的波动性确实很大,各种概念主题热点远多于海外市场,高估值低盈利公司大涨的情况也经常会发生。
本书内容的逻辑架构
本书每章的内容主要分四部分展开:部分是大事回顾,这部分主要是叙事,对当年影响股票市场的主要事件和相应的行情变化进行描述。第二部分是经济形势,自上而下分析宏观经济、经济政策,以及上市公司盈利和估值水平的变化。第三部分是行情特征,分析和讨论股市行情的结构性特征,什么板块涨得好为什么。第四部分是策略专题,分享了我们对一些特定问题的研究和看法。
在撰写本书时,作者尽努力去查询资料、校对数据,希望能提高可读性提供增量信息。但股票市场确实过于复杂,且作者水平有限资历尚浅,错误和对某些问题的判断不准确预计是难免的,所以我们特别期望读者能不吝赐教给予更多的批评指正,使我们再修订时能够有更多的改进和提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