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73768
《马丁·菲耶罗》是阿根廷民族史诗,拉丁美洲家喻户晓的文学典范,被誉为“高乔人的《圣经》”。博尔赫斯曾说:“假如阿根廷有文学,那就是《马丁·菲耶罗》。”著名西班牙语诗歌翻译家赵振江译本,真正呈现原汁原味的阿根廷经典巨著。
博尔赫斯曾说:“假如阿根廷有文学,那就是《马丁·菲耶罗》。”《马丁·菲耶罗》是阿根廷民族史诗,拉丁美洲家喻户晓的文学典范,被誉为“高乔人的《圣经》”。
著名西班牙语诗歌翻译家赵振江译本,真正呈现原汁原味的阿根廷经典巨著。
前言
译序
部:高乔人马丁·菲耶罗
第二部:马丁·菲耶罗归来
译序——高乔英雄史诗的绝唱
在拉丁美洲争取政治独立的过程中,文学上的美洲主义也开始成长。作家们不仅描绘美洲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而且开始追求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拉丁美洲,这种执着的追求一直延续至今。在民族文学的发展方面,拉普拉塔河地区的高乔诗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高乔诗歌的昌盛和发展过程是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同步进行的。它既有前者注重文学社会功能的特点,又有后者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一些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高乔人是辽阔无垠的潘帕草原上的牧民。在西班牙征服者到来之前,那里居住着潘帕族印第安人。至于高乔人何时在草原上出现,史书上无确切记载。曾在阿根廷边界地区生活了二十年的阿尔瓦罗·巴洛斯对高乔人的起源持这样的见解:
“……惊恐万状的印第安男人逃往沙漠,妇女就成了征服者的奴仆。逃亡的印第安人在孤独、放纵的生活中意识到那种欺凌是极不公正的,于是便进行报复,同样掳走文明者的妻子。因此,印第安女子是城市高乔人的母亲,而沙漠里的高乔人则是女基督徒的儿子。”
诚然,这只是高乔人早的起源,至于大批的高乔人还是后来到草原上去谋生的印欧混血种人:
“混血种人不如黑人那样适于在城里当仆役,就被黑人所取代;由于工业活动不发达,他们找不到事情可干,于是便离开城市到印第安人地区,那里成了他们当然的安身之处。 就这样,我们有了以高乔人为典型的过渡民族的开端。”
这些潘帕草原上的“浪子”“孤儿”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过着半原始的游牧生活。 他们性格粗犷,生活散漫,游荡在整个潘帕草原。 著名学者达尔文就认为,从人类学的综合特征上看,“高乔人比城里人高级得多”。尤其是他们那具有鲜明特征的服饰更是引人注目,当时许多阿根廷画家都为高乔人画过肖像。 他们头戴礼帽,脖子上系着围巾,身上披着篷秋,内穿绣花衬衣,罩一条罗马围裙似的“契里帕”,足蹬马皮靴。 刀柄护盘呈犛形的“法弓”挂在镶嵌着银币的皮带上。 当然,这样的装束只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而时代是随着“人事代谢、古往今来”而前进的。 在“五月革命”“国内战争”“拖拉机和脱粒机兴起”的不同时期,高乔人作为牧牛人、庄园短工和领取月薪的农牧业工人的面貌是很不相同的。 高乔人的演变与阿根廷的历史进程是完全一致的。 今天,高乔人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复存在,偶尔碰见的身骑高头大马的“壮汉”不过是招揽游客和抚慰人们怀旧情绪的陈列品。
正是高乔人的起源和生活环境孕育了他们勇敢、豪放、狂傲、鲁莽、放荡不羁、酷爱自由、善于应付各种事变的典型性格。他们在荒凉的原野上,信马由缰,四处漂泊,过着海阔天空、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了战胜寂寞与孤独,除了骏马、法弓、套锁之外,高乔人还有一个亲密伙伴,那就是六弦琴。在潘帕草原上,几乎每个高乔人都是歌手,不会弹吉他是丢脸的事情。歌手中的佼佼者就成了行吟诗人——巴雅多尔。他们的演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当时流行的民间舞蹈“西埃利托”“维达利塔” “特里斯特”等伴唱,另一种是对歌。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没有固定的歌词,而是见景生情,即兴演唱。
对巴雅多尔的描述,早见诸文字的是在一七七三年出版的《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利马的瞎子领路人》中。书中说当时的巴雅多尔“用一把难以演奏的劣质小小吉他伴奏,不时走调地唱些民间小曲,歌词都是结结巴巴地临时杜撰出来的,内容是一些爱情故事”。然而就是这些民间歌手,到处受到群众尤其是年轻妇女的欢迎。他们骑着马,背着吉他,从一个乡村酒店走到另一个乡村酒店,为人们的节日助兴。由于歌手们喜欢讽刺,有时一次兴高采烈的集会竟以拔刀搏斗而告终。巴雅多尔不仅是出色的歌手,往往也是无畏的勇士,正如马丁·菲耶罗一样。
巴雅多尔的演唱就是高乔诗歌的起源。到一八一〇年前后,在拉普拉塔河地区出现了两种诗歌的同化与竞争:一方面是巴雅多尔创作的顺口溜式的民歌走向没落,另一方面是模仿巴雅多尔的诗人创作正在兴起。诗人创作的高乔诗歌一般有以下特点:
(一)作者并非高乔人,而是城里的文化人,但他们熟悉巴雅多尔的演唱,熟悉高乔人的生活、性格和语言。
(二) 诗句都由八音节组成,通俗易懂,便于吟唱,是西班牙谣曲的移植。
(三) 诗中运用高乔人的语言,但已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艺术创作。
(四) 一般采取高乔人自己叙述或相互对话的方式,诗人则隐藏在人物的后面。
(五) 高乔诗歌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有的作品虽然没有明确的政治意图,只是描述高乔人在城市中的见闻和感受,但作者对诗中的主人公却充满深厚的感情。 高乔诗歌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 表现独立战争中的高乔人,以巴尔托洛梅·伊达尔戈(1788—1823)的作品为代表,这些作品多是用为舞蹈伴唱的“西埃利托”的形式写成的,如《爱国对话》。
② 表现国内战争中的高乔人,以伊拉里奥·阿斯卡苏比(1807—1875)的《桑托斯·维加,又名拉弗洛尔的孪生兄弟》为代表。
③ 表现国家建设时期的高乔人,以埃斯塔尼斯劳·德尔坎波(1834—1880)的《浮士德》为代表。
④ 表现在文明社会中无依无靠的高乔人,以何塞·埃尔南德斯(1834—1886)的《马丁·菲耶罗》为代表。
在高乔诗歌中,真正达到了史诗的规模和水平的是《马丁·菲耶罗》,说它是阿根廷的“国粹”、高乔人的《圣经》,并不为过。 西班牙著名文学家米格尔·乌纳穆诺就时常在萨拉曼卡大学的课堂上,将《马丁·菲耶罗》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一起向学生们朗诵。 据不完全统计,它已被译成约三十种文字。 诗人的诞辰被命名为阿根廷的传统节日。
一
我在此放声歌唱,
伴随着琴声悠扬。
有个人夜不能寐,
都只为莫大悲伤。
像一只离群孤鸟,
借歌声以慰凄凉。
我乞求上苍神明,
帮我把思绪梳拢:
因为在此时此刻,
我要将往事吟咏。
请让我记忆分明,
并使我理智清醒。
求神圣各显奇能,
来助我一臂之力。
眼发花无法看清,
舌打结不能言语。
求上帝将我佑护,
度过这窘迫时机。
曾见过多少歌手,
俱都已功成名就。
可就是从此以后,
未能将声誉久留。
起跑前耗尽气力,
岂能够独占鳌头。
克里约所到之处,
菲耶罗更能到达。
征途中从不却步,
鬼怪也无奈于他。
人人在高歌吟咏,
我也将豪情抒发。
我情愿吟唱而死,
一直到入殓盖棺。
我本当引吭高歌,
直唱到圣父跟前:
在母亲腹中孕育,
已神往人世歌坛。
愿舌儿莫要失灵,
愿新词无尽无穷:
我要把光荣业绩,
在此处开怀吟咏。
我定要放声高歌,
哪怕它地陷天倾!
坐在这山脚平地,
唱一段佳话传奇。
宛似那清风习习,
牧草儿瑟瑟寒栗。
各种牌应有尽有,
出什么随心所欲。
我根本不通文墨,
但却要引吭高歌。
歌喉将永无休止,
直唱到耳聋齿落。
音色清清如泉水,
似浪花滚滚成河。
轻抚这六弦古琴,
喜格调高雅清新。
一旦我开怀吟咏,
自当是盖世超群。
挑大弦嫠妇哀怨,
拨小弦游子沉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