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04051
1. 企鹅出版集团力邀欧美史学大家,十余年打造的多卷本欧洲通史
作为大众图书出版的一大标杆,八十多年来,企鹅出版集团以高品质的图书为数代人的智识生活奠定了根基。自2004年起陆续出版的皇皇九卷“企鹅欧洲史”,是企鹅出版集团打磨了十余年的雄心之作,被誉为“绝妙结合广度与深度”的“当代出版界巨制”。
“企鹅欧洲史”系列由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戴维•坎纳丁主编,集九大学者之力,以其完整、可靠、亲切成为多卷本欧洲通史的典范之作。其完整,在于呈现从古典欧洲的诞生到当今欧盟的动荡,从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2017年这近4000年的欧洲历史;其可靠,是基于九位史学界支柱性学者的真确认知,他们对各段历史的认知经过反复的打磨和历练,呈现的不仅是可靠的史实,更有对历史趋势的精辟把握;其亲切,在于用平易的语言、抓人的叙事,将历史的大势与细节呈于纸面。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400—1000》是牛津大学中世纪史荣休教授克里斯•威克姆的集大成之作,填补了中世纪早期研究的巨大空白。他视野宏大,驾驭复杂的文献档案和考古成果,不断挑战常识和流俗的见解。在他笔下,西罗马帝国陨落后的中世纪早期绝非“黑暗时代”,而是欧洲各处继承、改变帝国制度与记忆遗产的异彩时代。
2.为历史研究与写作设立新基准的史诗巨制,结合学术品质与大众阅读的惊喜之作
为“企鹅欧洲史”系列执笔的九位享誉世界的欧洲史学者,分别任教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知名学府,其中多位具有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员、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的身份。他们以在各自领域深耕数十年的积累与见地,在历史学界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独特的谋篇布局、明晰的主线,传达出对各段历史的体认,描画出欧洲近四千年演进历程背后的动力。
史家的责任与学养使他们书写的历史可靠、可信,而他们合力撰写的“企鹅欧洲史”系列,又是面向大众的写作。摒弃学术体例和学界行话,用闪烁着洞见的叙述,将历史的洪流与涓流、大小人物的境遇和事件的发端及余波编织到一起,连缀成各个历史时期的全景图。通过主线把握发展大势,用细节与时人共情,带出有兴味、有乐趣、有冲击、有所得的阅读体验。如此写作,让读者不需要学术背景,也能从学术共同体多年来研究、思辨的成果中获益;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储备,就能直接进入历史,看欧洲如何改变世界,又被世界改变。
3.访昨日欧洲,知今日世界。反思欧洲历史,将成为我们应对动荡世界的根基、想象未来的起点
我们所生活的现代世界曾被欧洲创造、为欧洲所主宰。对于以现代缔结者之姿强力闯入世界各个角落的欧洲,它行动的理由、强大的基础,衰落的缘由,都能在历史中找到线索。从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2017年,欧洲历史步步展开,改变、撼动整个世界,也被世界改变和塑造。它曾是文明的标尺,以古代希腊罗马立下文化之根,用信仰和理性塑造人类的精神世界;它也被视为罪恶的渊薮,酝酿搅动世界的战争与冲突。依靠工业文明、帝国扩张,欧洲曾雄踞世界之巅,也在权力的竞逐中,将世界一度拖入黑暗的深渊。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如今这般格局的动摇、世界的动荡,在欧洲与世界交互演变的历史中,都有线索可循。完整、可靠、亲切的“企鹅欧洲史”系列,是建立整全认知坐标系的开始,对历史的审视与再思,可以成为应对动荡世界的根基、想象未来的起点。
4. 欧美主流媒体力荐:透过这套书,才能真正读懂欧洲!
2004年,“企鹅欧洲史”系列的开篇作、普林斯顿大学威廉•乔丹教授的《中世纪盛期的欧洲》问世,被誉为这一出版界巨制的恢宏开篇。自那以来的十几年中,“企鹅欧洲史”系列备受期待,每有新作推出,无不大受赞赏,不仅在学界广受推崇,还深得大众认可,获得《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年度好书、《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书等多项赞誉,被视为“代表学术精神的典范”,“仿佛站在奥林匹斯山上俯瞰近代欧洲的历史”,“一百年后还会有人读”,“几十年未见的历史佳作”。透过这套书,才能真正读懂欧洲。
5. 翻译、编校、审读层层打磨,遵循高品质标准将这套恢宏巨制译介中文世界。
“企鹅欧洲史”系列皇皇九卷的汉译工程,借力包括两名联合国翻译在内的译者,经两年翻译,两年编校,学者审读,以高品质的译文和高标准的译校,去除语言的隔阂,以求呈现翻译品质经得起考验的欧洲通史,将历史的丰盈、名家的洞见、学界的真知带入中文世界。北京大学彭小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林海教授、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复旦大学李宏图教授、浙江大学吕一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更是欣然为“企鹅欧洲史”各卷撰写推荐序言,引导中国读者进入欧洲史的宏大世界。
6. 沿袭企鹅革新性的设计美学,精进印制工艺,完成由书到艺术品的蜕变。
“企鹅欧洲史”全套九卷,封面设计采用革新理念,以及浮雕、烫金等匠心工艺。从1到9的阿拉伯数字把这一整套书连缀起来,数字既代表这一时期在四千年漫长进程中所处的位置,更是窥见历史的窗口。这个时期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片段,从数字背后的深广世界里迫不及待地跃出,肌理分明的立体浮雕,呼应的是内里一打开书页,就能跳出纸面的鲜活历史。
丛书名“企鹅欧洲史”和主书名烫金,体现集半世纪学界大成、经十余年打磨后,整套书精金般的品质。选用的金色打眼而不张扬,正像阅读这套书的感受:读时冲击力扑面而来,读罢悠长余韵久久不息。
有人说,公元400—1000年仿佛野蛮的黑暗之海,古代世界的种种成就是海那边的一束微光,而西罗马帝国在5世纪的陨落是一次根本性的失败。然而,是时候重新审视被误解和迷思掩蔽的中世纪早期了。
公元400年时,罗马帝国统治着欧洲西部、南部,以及地中海地区,在北方完全没有对手。当时谁也不曾想到,不到一百年,这样的景况就在西方终结了。5世纪,西罗马帝国解体,但罗马的模式与精神仍继起的王国中运转。7世纪,东罗马面对阿拉伯人的征服行动,勉力维持,走上了比西方更军事化的轨道。8—9世纪,查理曼及其继承者让道德进入了政治。10世纪,西方的加洛林世界走向终结,东方的哈里发国崩溃,拜占庭帝国开启为期一个世纪的军事辉煌。与此同时在北方,兴起了丹麦人、波兰人、波希米亚人、罗斯人的政权。
从爱尔兰到君士坦丁堡,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在全然不同的社群里,哥特人、法兰克人、汪达尔人、阿拉伯人、萨克森人、维京人回应着罗马帝国的遗产。这变迁、动荡的六个世纪,塑造出了与古典时期完全不同的欧洲。
“企鹅欧洲史”系列中文版总序
第1章 引言
第一部分 罗马帝国及其分裂,400—550
第2 章 帝国的分量
第3 章 基督教罗马世界的文化和信仰
第4 章 危机与延续,400—550
第二部分 后罗马时代的西方,550—750
第5章 墨洛温时期的高卢和日耳曼,500—751
第6章 地中海西部诸王国:西班牙和意大利,550—750
第7 章 无国之王:不列颠和爱尔兰,400—800
第8 章 后罗马时代的价值观:文化、信仰和政治规范,550—750
第9 章 财富、贸易和农民社会
第10 章 有形的力量:物质文化与展示,从罗马帝国到加洛林王朝
第三部分 东方诸帝国,550—1100
第11 章 残存的拜占庭,550—850
第12 章 阿拉伯政治势力的形成,630—750
第13 章 拜占庭的复兴,850—1000
第14 章 从阿拔斯的巴格达到倭马亚的科尔多瓦,750—1000
第15 章 国家与经济:地中海东部的贸易网络,600—1000
第四部分 加洛林和后加洛林时代的西方,750—1000
第16 章 加洛林世纪,751—887
第17 章 知识分子和政治
第18 章 10 世纪的继起国家
第19 章 “加洛林的”英格兰,800—1000
第20 章 欧洲边缘地区
第21 章 加洛林世界与“封建”世界之间的贵族
第22 章 农民阶层的囚笼化,800—1000
第23 章 总结:欧洲历史的规律,400—1000
附 录
致谢
注释及参考书目
★威克姆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驾驭史料的能力和叙事手法都令人惊叹。他在比较视野下呈现了广阔地域中千差万别的社会,眼界宏大,几乎每一页都有迷人的细节和洞见。
——英国《电讯报》
★难以逾越的历史巨著。
——英国《文学评论》
★威克姆重新审视被误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早期,摒弃了流俗的道德论断、宏大理论和民族主义的迷思,以高超的比较研究展现了至少七股主要势力在六个世纪里的起落。
——美国《纽约客》
第23 章
总结:欧洲历史的规律,400—1000
本书提出了一个观点:中世纪早期不仅在整体上需要在当时的语境下分析,存在于这个时期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社会也都需如此,不能做事后诸葛亮。有鉴于此,再做总结似乎已无必要,因为我在书中始终强调各地的差异。我在全书中所做的工作大多是对比,而不是归纳,其目的是尊重这些差异并指出这些差异的意义。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往往用道德批判的方式对待中世纪早期的历史,我反对这种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认为那个时代的人“和我们一样”,更不应该对那个时代抱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怀旧情结。这是因为中世纪早期显然和我写书的时代—21 世纪的西欧—截然不同。当代的一些价值观,如自由主义、世俗主义、宽容、讽刺性、对他人观点的兴趣等等,无论在我们的社会里是多么根深蒂固,在中世纪早期的时候都是压根不存在的,最多也就是刚有了一些苗头。实际上,这些价值观在过去的绝大多数社会中都是不存在的。中世纪早期的人无疑是有幽默感的,但是他们的笑点(大部分是嘲弄式的模仿或者令人不快的双关语)跟我们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们也会讽刺,但风格往往相当粗野刻薄。那个时代的几乎所有作者—包括那些信奉《新约》或《古兰经》中平等主义思想的严守教义者在内—都认为社会的阶层分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贵族阶层天生具有道德上的优势。这些作者自己大多来自贵族阶层。下等人对上等人的奴性,以及上等人对下等人的自觉压迫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甚至被认为是美德。男人也(就我们掌握的情况而言)被普遍认为天生就比女人优越。当今社会的各种恶行之中只有一样是在中世纪早期找不到的,那就是本质主义的种族主义,不过中世纪早期那种认为异族人低等且愚蠢的泛沙文主义思想填补了这个空白。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想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古典时代晚期或中世纪早期的所有作者中,是否有人能让我在与之在见面时不感到厌恶。这样的人屈指可数:居鲁斯的狄奥多勒、大格列高利、艾因哈德,或许还有萨拉戈萨的布劳略,奥古斯丁也勉强算一个,这是因为他惊人的智慧和自我认识,而不是因为他的宽容。但是,正因为中世纪早期和我们的时代截然不同,这个时代以及其中各种不同的现实状况才显得有趣。我在本书中尽最大努力描述并展现的,正是这些有趣的地方,而不是这个时代笼统的结构性规律。如果要展示笼统的结构性规律,那么这本书就会变成一本元史学(metahistorical)著作,而当今的元史学叙述大多捏造成分很大,这么说的理由已经在本书第一章里提过了。
不过,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历史中确实存在趋势,最后一章的任务就是把这些趋势提炼出来并解释清楚,尽管本书中已多少提及所有这些趋势。在本书所涵盖的六个世纪的历史中,我认为有六种重要的变化(或称转折),三种在西方,两种在东方,一种在北方。我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分析它们。此外,我还想在本章的最后重点分析一系列基础结构,正是这些基础结构支撑起了这个时代所有的政治和社会体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