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7654719
素 问
上古天真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
生气通天论篇
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离合论篇
阴阳别论篇
五脏生成篇
五脏别论篇
脉要精微论篇
玉机真脏论篇
三部九候论篇
经脉别论篇
脏气法时论篇
八正神明论篇
通评虚实论篇
热论篇
刺热篇
疟论篇
刺疟篇
咳论篇
腹中论篇
风论篇
痹论篇
刺要论篇
刺齐论篇
刺禁论篇
针解篇
皮部论篇
气穴论篇
气府论篇
调经论篇
标本病传论篇
五运行大论篇
六微旨大论篇
本病论篇
灵 枢
九针十二原 法天
本输 法地
邪气脏腑病形 法时
官针 法星
本神 法风
终始 法野
经别
经水
经筋
骨度
五十营
营气
脉度
五邪
寒热病
热病
厥病
病本
肠胃
五乱
胀论
五癃津液别
血络论
病传
本脏
禁服
五色
背腧
卫气
论痛
逆顺
五味
贼风
卫气失常
玉版
五禁
动输
五味
行针
上膈
寒热
官能
论疾诊尺
刺节真邪
卫气行
大惑
痈疽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八十一篇。《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的姐妹篇,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人体内各组成部分统一、联系与协调的关系。“阴阳五行”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阐释了世间万物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机制。“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之道的宝藏。在形式上,它采用了对话的方式,用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来阐述保健思想。后来,人们就用岐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表示《黄帝内经》,所以《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同时,因为它是中医的开创性著作,所以人们又把中医称为“岐黄之术”,把我们的医道称为“岐黄之道”。这再一次证明了《黄帝内经》对中医养生学的深远影响。
从古至今,有不计其数的医学家、养生家学习研究《黄帝内经》,而且每个人都会从中得到不同的灵感、受到不同的启发,很多名医大家,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刘完素、朱丹溪、李时珍等,都是在《黄帝内经》的帮助下,创立了各自的医学健康体系。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运用中医养生,使其成为我们健康长寿的保障,就必须追本溯源从《黄帝内经》入手。
然而,《黄帝内经》作为几千年前的一部医学作品,文字古奥,很难理解不说,我们现代的生活环境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把《黄帝内经》应用到现代社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福音呢?本书以古本为基础,选取治病、防病、养生、益寿等精华部分编写而成。充分做到了精选精译,重点提炼,难点详解,并用图片展现复杂的理论与方法,读者不必再去翻阅汗牛充栋的资料,轻松学得中华养生精要。而且书中注释简明,翻译晓畅,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书。
五脏生成篇
【导读】
五脏,指人体内的心、肺、肝、脾、肾五个脏器。本篇主要讨论了通过诊察色脉以测候五脏之病的问题,因为五色之脉是由五脏的气血所生成的,所以名为“五脏生成”。
【原文】
心之合a脉也,其荣b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c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d;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注释】
a合:配合,外合。心、肝、脾、肺、肾在内,脉、筋、肉、皮、骨在外,外内表里相合,所以叫“心合脉”“肺合皮”等。b荣:荣华。五脏精华在体表的反映。c凝泣(sè):凝结而不畅通。泣,通“涩”。d肉胝(zhòu)而唇揭:肉厚而唇缩。胝,手足老茧。,同“皱”。揭,掀起。
【译文】
心脏与脉络相配合,从面色上就能知道肾的情况,肾脏能制约心脏。肺脏与皮肤相配合,从毛发上就可以推知心脏的情况,心脏能制约肺脏。肝脏与筋脉相配合,从爪甲上就知道肺脏的情况,肺脏能制约肝脏。脾脏与肌肉相配合,从口唇上就能知道肝脏的情况,肝脏能制约脾脏。肾与骨骼相配合,从发毛上就能知道脾脏的情况,脾脏能制约肾脏。
所以,过食咸味,会导致血脉凝涩,面色发生变化;过食苦味,会导致皮肤枯槁,毫毛脱落;过食辛味,会导致筋脉劲急,爪甲枯干;过食酸味,会导致肌肉粗厚皱缩,口唇掀揭;过食甘味,会导致骨骼疼痛,头发脱落。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甘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与五脏之气的相合关系。
【原文】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a者死,赤如衃血b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c;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d;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脏e。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注释】
a炲(tái):黑黄色,色如烟灰。b衃(pēi)血:凝血,色黑赤。c绀(ɡàn):青赤色。d栝(ɡuā)楼实:药名。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果实,熟时橙黄色。e色味当五脏:色味与五脏相合。当,合。
【译文】
五脏外荣于面色上的气色,表现出青黑之色,颜色像死草一样,就是死证;出现黄如枳实之色的,就是死证;出现黑如烟灰之色的,就是死证;出现红如凝血之色的,就是死证;出现白如枯骨之色的,就是死证。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证的情况。
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面色红如鸡冠的,主生;面色黄如蟹腹的,主生;面色白如猪脂的,主生;面色黑如乌鸦毛的,主生。这是从五种面色来判断生气的情况。心有生气,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一样;肺有生气,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红色的东西一样;肝有生气,面色就像白绢裹着红青色的东西一样;脾有生气,面色就像白绢裹着栝楼的果实一样;肾有生气,面色就像白绢裹着紫色的东西一样。这些都是五脏的气血充盈、荣华于外的征象。
五色、五味与五脏的相合关系是这样的:白色和辛味与肺相合,赤色和苦味与心相合,青色和酸味与肝相合,黄色和甘味与脾相合,黑色和咸味与肾相合。因为五脏在外与五体相合,所以白色与皮肤相合,赤色与脉相合,青色与筋相合,黄色与肉相合,黑色与骨相合。
【原文】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a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b,小谿c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注释】
a八谿:指上肢的肘腕,下肢的膝踝,左右共八处,故称“八谿”。朝夕:通“潮汐”。b大谷十二分:大谷,指人体的大关节。在手有肩、肘、腕,在足有髁、膝、髋各三节共计十二处,即“十二分”。c小谿:肉之小会,也就是人体腧穴。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