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794814
编辑推荐
你家有女孩吗?有的话,你一定会有以下疑问:
女孩与男孩有本质区别吗?若有区别,养育方式是否应该不同?
别人家的女孩好像样样出色,是甜心或是辣妹,而我家的青春期女孩似乎样样都不如人家。请帮帮我!
我家青春期女孩情绪如过山车,一分钟前兴奋得发晕,一分钟后沮丧退缩。这正常吗?
作为母亲,我想成为我女儿的”*好朋友”,为什么这好像只是个梦想呢?
父亲的角色?父亲在女儿性格和做决定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父亲怎样影响女儿对未来丈夫的选择?
(外)祖父母的角色?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位健康的孙女?
教育女孩的*好方法是什么?
父母离异对女孩的影响?
滋养下一代女人,我们应该如何做?
《培育女孩》围绕这些困惑展开深入的分析,为你在面对它们的时候提供有效的指引。帮助你培育出文雅、端庄、自信、出色的女孩儿!
女孩与男孩有本质区别吗?若有区别,养育方式是否应该不同?
别人家的女孩好像样样出色,是甜心或是辣妹,而我家的青春期女孩似乎样样都不如人家。请帮帮我!
我家青春期女孩情绪如过山车,一分钟前兴奋得发晕,一分钟后沮丧退缩。这正常吗?
作为母亲,我想成为我女儿的”*好朋友”,为什么这好像只是个梦想呢?
父亲的角色?父亲在女儿性格和做决定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父亲怎样影响女儿对未来丈夫的选择?
(外)祖父母的角色?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位健康的孙女?
教育女孩的*好方法是什么?
父母离异对女孩的影响?
滋养下一代女人,我们应该如何做?
《培育女孩》围绕这些困惑展开深入的分析,为你在面对它们的时候提供有效的指引。帮助你培育出文雅、端庄、自信、出色的女孩儿!
内容简介
《培育女孩:滋养下一代女人》是美国著名家庭问题和儿童教育问题专家、畅销书作家詹姆士杜布森的又一力作。《培育女孩》从不同年龄段女孩成长过程中难以回避的困惑和烦恼入手,集中讲述了学校教育、父母关爱、同龄人的相处对孩子的影响。涉及培育女孩的种种话题,包括自我价值、性觉醒、单身母亲、情感发育等问题,并提供经受了时间考验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极富借鉴价值的参考手册
目 录
致谢
1奇妙的女孩
2处境危险的女孩们
3何为女性
4为什么她就是她
5教养女孩变淑女
6令天使尴尬的文化环境
7女孩和母亲
8少女眼中的爸爸
9为什么爸爸很重要
10爸爸对女儿
11舞会上的灰姑娘
12沉迷于外表美
13问与答:关于外表美
14文化之河
15后果
16关于女孩的好消息
17珍爱女儿
18月经初潮和青春期
19损友、密友、益友
20问与答:初潮和青春期
21保护女儿:警惕来自科技的侵略
22写在结束的话
注释
1奇妙的女孩
2处境危险的女孩们
3何为女性
4为什么她就是她
5教养女孩变淑女
6令天使尴尬的文化环境
7女孩和母亲
8少女眼中的爸爸
9为什么爸爸很重要
10爸爸对女儿
11舞会上的灰姑娘
12沉迷于外表美
13问与答:关于外表美
14文化之河
15后果
16关于女孩的好消息
17珍爱女儿
18月经初潮和青春期
19损友、密友、益友
20问与答:初潮和青春期
21保护女儿:警惕来自科技的侵略
22写在结束的话
注释
前 言
序言
若我们迷失于文化泥沼中,何以教育女孩?
——为人父母者的贫乏与拥有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上海,记忆中全然灰色的影像,构成了成长最浓烈的画面:我们穿着没有花色的衣服、膝盖上打着补丁,有的女孩穿着哥哥穿过的外套,有时难辨男女。蝴蝶结、花钮扣、耳环、高跟皮鞋,在1977年之前,从来没有见过。
在这样一个毫无情调、毫无品味,高调张扬政治斗争的大环境中,我们慢慢长成一名青春少女。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亭亭玉立,我们只知道说话嗲声嗲气是资产阶级的作风,我们要与这种资产阶级作风“势不两立”。
我们从来没有去思考,也从来没有被告知:女孩应该和男孩不一样,我们应当更温柔、更优雅、更有情调。
60年代出生的青春少女们进入了中学,虽然我们见识了蝴蝶结、花钮扣、耳环、高跟鞋,但是,我们被鼓励成为学习尖子。成为学习尖子的女中学生,可不能沾染那些花花东西,这些花花东西会把我们带人平庸、带入一个“女性世界”。我们在80年代初度过了寄宿的中学生活,我们远离生活的柴米油盐,感觉自己非常的“不平庸”。
然后,我们进入了大学。这是何等开放、何等使女孩子如花朵般怒放的岁月呀。我们的大学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人校时有多土,你是想象不出的,一年后有多洋,你也是想象不出的。我们涂口红、烫卷发、上街买好看衣服,我们脚蹬高跟鞋,扭动着腰肢走路,我们真的成为女孩子了。我们多么畅快地呼吸着女孩世界中的新鲜空气,我们成为了作为女孩子的自己。
就在这时,我们被严重地引入迷惘之中:女权主义思想弥漫,它无处不在。我们有时很轻视我们的男同学;我们谈恋爱时,期待有女神般的待遇;我们不高兴时,会冲着男朋友大吼。于是,美女云集的宿舍,经常有男同学膜拜女神的影子。什么是健康的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如何彼此建造?如何彼此取悦而不是单方面男人取悦女人?我们一窍不通。我们只知道: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自己知道。我们信奉:男女双方要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因为80年代与90年代初的思想大解放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90年代初,我们这些女研究生,被一种知识女性的落寞情绪深深地抓住,同时我们困惑于很难拥有女子的正常生活,我们好像知道,我们好像又不知道,我们失去了什么,但是,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我们这些女子正迷失于文化的泥沼中。但是,我们依然信心满满的样子.因为我们看见大多数人都是迷失的,所以,我们昂着头,毫不畏惧地往前走……
于是,我们跌跌撞撞地一下子投入了婚姻,殊不知,婚姻背后有一个网状的家庭关系,之后,我们生儿育女,对于如何教养男孩和女孩,我们摸索着前行。
这样迷失的一代人,就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以上所写,是60后一代受过教育的母亲们的写照。我们没有被以教育女孩的方式培育,而我们又怎样去培育我们的女儿呢?
难道,我们只有泥沼、只有粗糙、只有充满“无性别差异”的文化吗?不是的,那些原本属于女性的特质,在文化迷失的强大冲击之下,依然顽强地闪着光芒,依然如荒漠绿洲那般地生命力强盛。
我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不是天然地贫乏的,我们曾经拥有或正在拥有一些可贵的东西,那些是散落的宝石和珍珠,只不过,我们没有去梳理、去归整。
我的父亲从我懂事起,就教诲我:女孩子永远不可以在外面与人喝酒,因为人一旦喝了酒,就会有非理智的行为,后果不可堪呀。
父亲也教诲我:女孩子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因为若贪恋别人的财物,你可能会以你的贞洁作为代价。
我思前想后,父亲自我懂事起就给予我的教诲,确实陪伴我走人生道路。如果说作为一名女性,我现在没有太大的后悔的事的话,得感谢我父亲的谆谆教诲。
我的母亲是一位世界上最可被称为母亲的人,她在家做“家庭工程师”16年,从我0-6岁,我有一位“全职母亲”整天带着我,虽然母亲在家做“家庭工程师”的代价是家庭收入的减少,但是,在那样灰暗惨淡的文革时代,我敏感易受伤的心灵不至于扭曲,一定得归功于我母亲的付出。因为在婴幼儿时期,我有稳固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之后,我才得以有力量应对灰暗惨淡的外部环境。
虽然在中学和大学时代,我们将远离柴米油盐作为生活的追求,但是,我所生活其间的上海,它深深地给予我生活的气息。我小学好朋友一家人,都是极会制造美好生活的能人:自己炒椒盐小胡桃、自己包鲜肉粽、自己裁剪时装……我只要放假在家,每天都会去我好朋友家里,一碗萧山萝卜干炒毛豆,我们都要确滋有味地品尝……去淘布料,回家照着裁缝书,自己做一条漂亮的裙子……这样有情调的生活,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何处寻觅?
当我将这些散落的宝石和珍珠一一捡拾的时候,我记忆的影院开始放映影像,其中最浓墨重彩,一而再、再而三播映的,是我奶奶的相片。1977年的某一天,我爸爸从箱子底拿出了我奶奶的相片:照片中的奶奶约摸三十岁,高高地盘着发鬓,戴着宝石耳环,温润地、女性味十足地微笑着,那么地高雅、那么地与众不同。这么一个高雅的女人,是我从未谋面的奶奶,她的格调完全地与70年代的生活情况形成了迥异的差别。这是我从10岁起所建立的女人风韵的形象,虽然我爱时尚、爱变迁万端的时尚,但是,偶像女人的模样,在我记忆的影院中珍藏,那就是我奶奶的相片,它一遍遍地上映,影响着我。
这些是我作为女孩(女人)的宝石和珍珠,你呢,你一定拥有属于你的宝石和珍珠。
原来,我们并不贫乏,我们是拥有者。但是,我们所拥有的宝石和珍珠散落于泥沼中,我们呢,则迷失于文化的泥沼之中。
当我们“零星的非系统性的”宝石与珍珠与美国的杜博士相遇,当中国的文化背景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相遇的时候,我们就能用一根牢牢的丝线将宝石和珍珠串起来。
我的迷失感,直至我系统接触杜博士的家庭建造图书时,才慢慢退去。我慢慢感觉到我坚立在一个稳固的根基之上。2003年,我策划并编辑《培育男孩》,男孩和女孩构成了人类,在一个男人不具男人气的社会中,直接的伤害者就是女人:女人在找不到可依靠的男人臂膀的时候,女人将自己变成男人。只有将男孩培养成真正的男人,女人才得以能成为女人自己。
今日,由我策划并组织翻译的《培育女孩》即将面世,我是多么欣喜。同样的道理,只有将女孩培养成真正的女人,男人才得以能成为男人自己。
虽然我们自己的女孩时期充满了粗糙和迷失,但是,现在的女孩,她们比我们那时面对更多的危险和挑战。
女孩子被鼓励像男孩子那样去竞争、去出人头地,女孩子的温柔和女性特质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消失殆尽吗?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保护女孩的温柔和女性特质,同时又可以坚定她们的人格?
愈演愈烈的暴力、纵欲以及心灵的贫瘠,使得我们的女孩迷失于其中。坏女孩是万人迷、好女孩无人理,这样的文化,催生的是得宠的坏女孩。好女孩有出路吗?
忙碌的父亲和母亲,无暇与年幼的女孩建立关系;女孩渴望父亲的肯定,父亲缺席之下,女孩会有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发生。这一块心灵的空缺,父亲你能填补吗?
母亲之于女孩,母亲是女儿触手可及的榜样吗?
女孩对于自我形象的不自信,来源于媒体不遗余力所制造的“超级美女”形象。厌食症、利器划身、隆胸等,形成了文化的趋势,这其中有多少辛酸多少哀叹呀!
网络社交、网络平台、泥沙俱下的媒介信息,女孩子对此有成熟的辨识能力吗?
70后的母亲们早已登场,80后乃至90后的母亲们也陆续登场。这些母亲们是否像我们这些60后母亲们那样跌跌撞撞呢?她们是否如我们那般深陷文化泥沼之中呢?
是的,无论是6()后,还是80后的母亲们,我们都可能深陷文化泥沼之中。但是,被称为美国家庭问题最高顾问的杜博士(Dr.James Dobson),他的《培育女孩》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若你心中相信并在行为上付之坚忍的努力,这种可能将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即优美而浆果般充满汁水的女人生活。
因此,我们怀着欣喜、怀着感恩,开始我们作为父母的学习成长之途。
若我们迷失于文化泥沼中,何以教育女孩?
——为人父母者的贫乏与拥有
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上海,记忆中全然灰色的影像,构成了成长最浓烈的画面:我们穿着没有花色的衣服、膝盖上打着补丁,有的女孩穿着哥哥穿过的外套,有时难辨男女。蝴蝶结、花钮扣、耳环、高跟皮鞋,在1977年之前,从来没有见过。
在这样一个毫无情调、毫无品味,高调张扬政治斗争的大环境中,我们慢慢长成一名青春少女。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亭亭玉立,我们只知道说话嗲声嗲气是资产阶级的作风,我们要与这种资产阶级作风“势不两立”。
我们从来没有去思考,也从来没有被告知:女孩应该和男孩不一样,我们应当更温柔、更优雅、更有情调。
60年代出生的青春少女们进入了中学,虽然我们见识了蝴蝶结、花钮扣、耳环、高跟鞋,但是,我们被鼓励成为学习尖子。成为学习尖子的女中学生,可不能沾染那些花花东西,这些花花东西会把我们带人平庸、带入一个“女性世界”。我们在80年代初度过了寄宿的中学生活,我们远离生活的柴米油盐,感觉自己非常的“不平庸”。
然后,我们进入了大学。这是何等开放、何等使女孩子如花朵般怒放的岁月呀。我们的大学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人校时有多土,你是想象不出的,一年后有多洋,你也是想象不出的。我们涂口红、烫卷发、上街买好看衣服,我们脚蹬高跟鞋,扭动着腰肢走路,我们真的成为女孩子了。我们多么畅快地呼吸着女孩世界中的新鲜空气,我们成为了作为女孩子的自己。
就在这时,我们被严重地引入迷惘之中:女权主义思想弥漫,它无处不在。我们有时很轻视我们的男同学;我们谈恋爱时,期待有女神般的待遇;我们不高兴时,会冲着男朋友大吼。于是,美女云集的宿舍,经常有男同学膜拜女神的影子。什么是健康的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如何彼此建造?如何彼此取悦而不是单方面男人取悦女人?我们一窍不通。我们只知道: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自己知道。我们信奉:男女双方要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因为80年代与90年代初的思想大解放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90年代初,我们这些女研究生,被一种知识女性的落寞情绪深深地抓住,同时我们困惑于很难拥有女子的正常生活,我们好像知道,我们好像又不知道,我们失去了什么,但是,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我们这些女子正迷失于文化的泥沼中。但是,我们依然信心满满的样子.因为我们看见大多数人都是迷失的,所以,我们昂着头,毫不畏惧地往前走……
于是,我们跌跌撞撞地一下子投入了婚姻,殊不知,婚姻背后有一个网状的家庭关系,之后,我们生儿育女,对于如何教养男孩和女孩,我们摸索着前行。
这样迷失的一代人,就是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以上所写,是60后一代受过教育的母亲们的写照。我们没有被以教育女孩的方式培育,而我们又怎样去培育我们的女儿呢?
难道,我们只有泥沼、只有粗糙、只有充满“无性别差异”的文化吗?不是的,那些原本属于女性的特质,在文化迷失的强大冲击之下,依然顽强地闪着光芒,依然如荒漠绿洲那般地生命力强盛。
我们生活其中的文化,不是天然地贫乏的,我们曾经拥有或正在拥有一些可贵的东西,那些是散落的宝石和珍珠,只不过,我们没有去梳理、去归整。
我的父亲从我懂事起,就教诲我:女孩子永远不可以在外面与人喝酒,因为人一旦喝了酒,就会有非理智的行为,后果不可堪呀。
父亲也教诲我:女孩子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因为若贪恋别人的财物,你可能会以你的贞洁作为代价。
我思前想后,父亲自我懂事起就给予我的教诲,确实陪伴我走人生道路。如果说作为一名女性,我现在没有太大的后悔的事的话,得感谢我父亲的谆谆教诲。
我的母亲是一位世界上最可被称为母亲的人,她在家做“家庭工程师”16年,从我0-6岁,我有一位“全职母亲”整天带着我,虽然母亲在家做“家庭工程师”的代价是家庭收入的减少,但是,在那样灰暗惨淡的文革时代,我敏感易受伤的心灵不至于扭曲,一定得归功于我母亲的付出。因为在婴幼儿时期,我有稳固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依恋,之后,我才得以有力量应对灰暗惨淡的外部环境。
虽然在中学和大学时代,我们将远离柴米油盐作为生活的追求,但是,我所生活其间的上海,它深深地给予我生活的气息。我小学好朋友一家人,都是极会制造美好生活的能人:自己炒椒盐小胡桃、自己包鲜肉粽、自己裁剪时装……我只要放假在家,每天都会去我好朋友家里,一碗萧山萝卜干炒毛豆,我们都要确滋有味地品尝……去淘布料,回家照着裁缝书,自己做一条漂亮的裙子……这样有情调的生活,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何处寻觅?
当我将这些散落的宝石和珍珠一一捡拾的时候,我记忆的影院开始放映影像,其中最浓墨重彩,一而再、再而三播映的,是我奶奶的相片。1977年的某一天,我爸爸从箱子底拿出了我奶奶的相片:照片中的奶奶约摸三十岁,高高地盘着发鬓,戴着宝石耳环,温润地、女性味十足地微笑着,那么地高雅、那么地与众不同。这么一个高雅的女人,是我从未谋面的奶奶,她的格调完全地与70年代的生活情况形成了迥异的差别。这是我从10岁起所建立的女人风韵的形象,虽然我爱时尚、爱变迁万端的时尚,但是,偶像女人的模样,在我记忆的影院中珍藏,那就是我奶奶的相片,它一遍遍地上映,影响着我。
这些是我作为女孩(女人)的宝石和珍珠,你呢,你一定拥有属于你的宝石和珍珠。
原来,我们并不贫乏,我们是拥有者。但是,我们所拥有的宝石和珍珠散落于泥沼中,我们呢,则迷失于文化的泥沼之中。
当我们“零星的非系统性的”宝石与珍珠与美国的杜博士相遇,当中国的文化背景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相遇的时候,我们就能用一根牢牢的丝线将宝石和珍珠串起来。
我的迷失感,直至我系统接触杜博士的家庭建造图书时,才慢慢退去。我慢慢感觉到我坚立在一个稳固的根基之上。2003年,我策划并编辑《培育男孩》,男孩和女孩构成了人类,在一个男人不具男人气的社会中,直接的伤害者就是女人:女人在找不到可依靠的男人臂膀的时候,女人将自己变成男人。只有将男孩培养成真正的男人,女人才得以能成为女人自己。
今日,由我策划并组织翻译的《培育女孩》即将面世,我是多么欣喜。同样的道理,只有将女孩培养成真正的女人,男人才得以能成为男人自己。
虽然我们自己的女孩时期充满了粗糙和迷失,但是,现在的女孩,她们比我们那时面对更多的危险和挑战。
女孩子被鼓励像男孩子那样去竞争、去出人头地,女孩子的温柔和女性特质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消失殆尽吗?有没有一种方法,既可以保护女孩的温柔和女性特质,同时又可以坚定她们的人格?
愈演愈烈的暴力、纵欲以及心灵的贫瘠,使得我们的女孩迷失于其中。坏女孩是万人迷、好女孩无人理,这样的文化,催生的是得宠的坏女孩。好女孩有出路吗?
忙碌的父亲和母亲,无暇与年幼的女孩建立关系;女孩渴望父亲的肯定,父亲缺席之下,女孩会有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发生。这一块心灵的空缺,父亲你能填补吗?
母亲之于女孩,母亲是女儿触手可及的榜样吗?
女孩对于自我形象的不自信,来源于媒体不遗余力所制造的“超级美女”形象。厌食症、利器划身、隆胸等,形成了文化的趋势,这其中有多少辛酸多少哀叹呀!
网络社交、网络平台、泥沙俱下的媒介信息,女孩子对此有成熟的辨识能力吗?
70后的母亲们早已登场,80后乃至90后的母亲们也陆续登场。这些母亲们是否像我们这些60后母亲们那样跌跌撞撞呢?她们是否如我们那般深陷文化泥沼之中呢?
是的,无论是6()后,还是80后的母亲们,我们都可能深陷文化泥沼之中。但是,被称为美国家庭问题最高顾问的杜博士(Dr.James Dobson),他的《培育女孩》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若你心中相信并在行为上付之坚忍的努力,这种可能将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即优美而浆果般充满汁水的女人生活。
因此,我们怀着欣喜、怀着感恩,开始我们作为父母的学习成长之途。
2013.7. 26
钱红林
(作者为北京市爱加倍关爱家庭促进中心创始人、总干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学历;系列杜博士家庭建造著作的策划人。)
在线试读
为什么她就是她
一位读过《培育男孩》的母亲给我讲了个幽默故事。她带着4岁的女儿玛尔娜第一次去见她三个堂兄弟,她估计这个小女孩看到那些好斗、顽皮和没规矩的男孩时会大吃一惊,因为他们与她的女孩玩伴太不一样了。回家的路上,玛尔娜摇摇头说:“妈咪,那些男孩子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
玛尔娜很快就发现男孩和女孩不一样,但愿所有的成年人也像她一样善于观察,因为生长于1965年至1995年之间的人们不愿意承认男女有别。在这三十年间,一些知识渊博的人断言,男女除了生育和生理差别以外,没有别的差异。认为男女差异源自父权制社会生长环境的观点风靡一时,据说,男孩们是被迫塑造成传统意义上的男人的。这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成功蒙蔽了多数精神科医生、神经病学者、心理学家、儿科医生、教育家、政治家、作家、社会活动家以及像菲尔唐纳(Phil Donahue)和芭芭拉华特斯(Barbara Walters)那样的电视名嘴,还包括西方世界的广大父亲母亲们,或者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我当时是儿童发展专业的研究生,看到这种无性别差异的观点正得到大学教授和其他本应知道更多的学者们的认同,我很迷惑。他们似乎故意忽视显而易见的区别,包括妇女有而男人没有的绝经期,这个时期很明显地影响着妇女的情绪和行为。男人和女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携带着不同的染色体,如果男孩女孩们的DNA基因都不相同,那他们怎么能是一样的呢?
最后,每一天都与男孩和女孩打交道的经历,使我相信他们生来就是不同的,连玛尔娜都知道这一点。尽管如此,无性别差异的观点在媒体以讹传讹的狂轰滥炸之下如野火烧枯草一样猖獗一时。大众跟风点头认同,就像汽车后窗里的塑料卷毛狗一样只会点头哈腰。
这种关于男性女性的流行观点与数千年以来父母的直觉产生了激烈冲突。到目前为止,这个话题甚至都无须论辩。爸爸妈妈们只是心知肚明地笑笑,便说:“女孩是由糖果香料和一切可爱的东西做成的,而男孩子们就是由蛇、蜗牛和小狗尾巴做成的。”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是其中的事实人人皆知。
显然,社会活动家们不赞同,他们开始游说各方努力改变男孩女孩的培养环境以同化男孩女孩的行为模式。父母们被告知:男孩好斗、浮夸、粗暴,并在许多方面都有缺陷,他们应该进矫正班,在那里玩娃娃过家家,而不是玩卡车踢球;男孩需要多哭一哭,并敏感一些。简言之,这些人劝告各位要尽早修理男孩特征,好使他们更女性化。
相反地,女孩们太被动、情绪化、恭顺以及女性化。这也需要被改变。她们应该主动出击、勇猛、放肆一点、不要情绪化,对了,还要多点肌肉。这些众口一词的观点导致人们一起努力从托幼机构起就开始重新设计抚养孩子的环境,并期望这些努力有利于妇女们的政治地位。曾几何时,广大父母们积极响应,努力实践,却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在与不可抗拒的基因力量对抗。
如我们所知,性别同一性的观点彻头彻尾是个谬误,从来没有科学依据。如果没有影像科技的巨大进步,包括MRIS技术、CAT 扫描和PET 扫描,这种谬论恐怕还将继续主导我们的思想。以上所提到的设备可以让神经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士无需开颅就可以检查人类大脑。屏幕上的一切令他们惊诧万分:男女大脑不仅构造不同,在同样的刺激下反应区也不同。然后,人们对那群令人晕眩的独特的荷尔蒙因子也有了更好的理解。广为流传的观点从头到尾就是谬误。学术界不得不承认,男女行为差别不是因为父权制下的养育环境造成的,而是由受孕那一刻就开始的基因强大影响所致。
好,我们回到我们的主题:为培育女孩这一有难度的任务提供建设性意见。为了正确抚养女孩,我们需要了解女性特征有哪些——从神经学角度、荷尔蒙角度以及情感角度。关于大脑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们行为的书籍估计可以装满许多座图书馆,而且这一研究每一天还会有新发现。恕我不能在此深入展开这个话题,但我可以略略分享一点儿有用信息,以帮助读者了解女儿的行为并知道她为什么是她。神经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辨认孩子个性特征的细微差别,我们来看看我们是否能够清楚地展示一幅容易混淆的图画。
估计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最好的导读书是露安布瑞丁(Louann Brizendine)所著的《女性大脑》(The Female Brain)。布瑞丁博士是在耶鲁大学受训毕业的精神病医生。20世纪70年代,她注意到学术界在女性神经解剖与男性神经解剖显而易见的差异方面的研究是空白的。她开始为一些问题寻求答案,例如,为什么得抑郁症的女性是男性的两倍,为什么女性看问题的角度如此独特。她后来因此开办了一个女性情感和荷尔蒙诊所,挂靠在圣弗朗西斯科的加州大学之下。她从基因、分子神经科学、胎儿和儿童内分泌学、神经荷尔蒙发育学等方面研究过上千案例,之后写成了此书。布瑞丁以令父母和其他入门者感到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这个迷人的医学话题。
例如,关于男女的独特性,布瑞丁这样写道:
常识告诉我们男孩女孩表现行为大有不同。这些不同天天上演在家里、游戏场以及教室。但是,大众文化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是因为男孩女孩的大脑主宰着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孩子们的冲动天生如此,即使成年人企图将他们朝另一个方向训练,孩子的本能冲动也会不请自来。我的一个病人给她3岁半的女孩买了许多无性别倾向的玩具,包括鲜红的救火车而不是娃娃。有一天下午她走进女孩房间,看见她用婴儿毛毯裹着卡车,抱着摇晃,口里念念有词:“不要担心,小卡车,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不是社会环境塑造的结果。这个小女孩哄她的“小卡车”,因为她的大脑并没有因为环境的塑造,就变得无性别倾向。世界上不存在无性别倾向的大脑。她生来就拥有一个女性大脑,携带着女性的内在冲动。女孩生来就已经是女孩,而男孩生来就是男孩。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们的大脑就不一样,而他们的大脑驱使着他们的内在欲望、价值倾向以及现实表现。
迈克尔谷瑞恩(Michael Gurian)在他的《奇妙的女孩》(The Wonder of Girls)一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书中关于女性话题的信息很实用。他引述了堪萨斯市一位中学教师布仁达高夫关于自己家庭的文字,如下:
我在当妈妈以前,我确信男孩女孩的差异是因为社会和家庭抚养方式不同造成的。女孩要学习温柔,男孩要学习刚强。我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在小女孩15个月大的时候,她哭着说自己的袜子上没有花,她想要有花的袜子。这就是她生来就有的某些女性特征,这怎么可能是后天学会的呢?我惊呆了!
后来我有了儿子,我还是相信我可以将儿子培养成不好斗的人——不玩枪、不玩战争游戏,等等。不让他看有打斗场面的电视——实际上,我很少让他接触电视。结果,他刚满两岁的时候就用香蕉向我“开火”,而我吹干头发的吹风机在他3岁的时候变成了太空枪。他与女儿非常不同,而作为父母,我们养育他们的环境基本一样。
谷瑞恩这样回应这件事,“布仁达的经历同样适用于很多爸爸妈妈们。为什么不呢?这是人类天性。”
的确如此!那么,人类天性的哪些因素与男女性别特征有关系呢?男孩和女孩从受孕那一刻就开始了两条不同的发育路线。
这个交叉点将一生影响男女的思考方式、感觉方式和行动方式。男女大脑在受孕8周以前基本都一样,直到8周时男性大脑被睾丸素的巨浪冲击。自此以后,男性大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连颜色也变了。
这种男性荷尔蒙杀死了部分交流细胞,包括部分叫做胼胝体的神经。胼胝体神经是一串连结着主管情感的右脑和主管语言的左脑的纤维。尽管胼胝体神经躲过睾丸激素的大清洗,但男性大脑永远不能够像从前那样畅通无阻地与主管情感的右脑交流了,这也意味着日后男性的情感敏感度降低而力量性特征开始发育。睾丸素还增加了位于男孩性别区和攻击区的神经元和结构体。我们觉得奇怪吗?
男性雄性激素水平高出女性20多倍。这解释了为什么男孩通常爱跑步、跳跃、打闹、抓头发、大声喊叫、玩汽车、卡车、飞机和坦克;他们对臭哄哄的闷屁特别有兴趣;他喜欢扔东西,用玩具枪砰砰“开火”,或者用黄瓜、胡萝卜和任何像枪的东西假装开枪。雄性激素是这一切的根源。这就是为什么爱他的妈妈必须随时保护他,以防止他伤及自己。他毕竟是男孩,男孩就是这样的。
由于女性大脑在孕期及以后没有受到大量雄性激素的冲击,它的交流和情感区域没有受到破坏,而且其结构还在持续增加并通过神经互相连成一片。女孩的胼胝体神经多出男孩的25%7。换句话说,女孩的胼胝体神经相当于8个车道的高速公路,能够将大量情感信息运送到左脑;而男孩的胼胝体神经只相当于乡村公路。
结果,女孩生来就比大多数男孩更擅于表达,也更加情绪化。她可能对事物感觉更加深入,对环境细微差异更加敏锐,而男孩可能丝毫未觉。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和内心动机,她把握得远比男孩准确,虽然她不能用语言来解释原因。她哭的次数较男孩多,即使成年后也是如此。每一个男人都知道这一点,并为此不知所措。女孩就是女孩,她们就是这样的。要理解少女特点和倾向,有必要理解她们的婴儿初潮。在6至13个月大的时候,女婴卵巢产生大量雌激素,水平与成年妇女相当。正如睾丸激素在孕期淹没男婴的大脑一样,雌激素这时淹没了女婴的大脑。雌激素别名叫“亲密素”,因为它刺激大脑产生强烈的亲密需要,诸如连结、呵护和交流。此后,从女孩开始直到成年妇女,她都将是一位朋友、爱人,感觉敏锐、喜欢交谈,甚至有点喋喋不休,这就是她的女性特征。
这就是我在前一章里描述过的女性特性,我们所见女孩的温柔和敏感是神经发育的结果,荷尔蒙力量塑造并影响了她的行为。
我们再来看看布瑞丁博士是怎样帮助我们理解女性大脑结构以及它是怎样影响思维的。她这样描述:
如果左右大脑的交流区比另一侧大脑的交流区大一些会是什么结果呢?如果左右大脑的情绪记忆区比另一侧大脑的情绪记忆区大一些会是什么结果呢?如果某个大脑半球比另一边大脑有能力识别更多线索会是什么结果?如果是这样,你会发现此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明显特征是擅长交流连结、情感敏锐以及反应敏捷。此人的这些特点盖过其他特点,却会遭到不认为这些特点重要的某个人的打击。根本上讲,你会遇到某个拥有典型女性大脑的人。
我们从女婴的行为中可以看到大脑中这些硬体连线和荷尔蒙基础。出生不久,她们注视着带感情的表情并能够理解某个表情和触摸的含义。当女婴看到没有表情的脸,诸如哑剧演员或者脸部注射太多除皱肉毒杆菌素的人,她就显得迷茫。她会扭头去看附近表情更丰富的人。在出生后的头3个月里,女婴与人双目对视的时间增加了40%,而男婴与人双目对视的时间并没有增加。
女孩天生就会观察,包括能够分辨各种频率的人类声调。哈佛医学院发现出生24小时以内的女婴就能够听出房间里混在各种声音中的另一婴儿的哭声。再大一点的女婴们能够听出妈妈稍稍变硬的语气正在告诉她们不应当触摸某个禁区。然而,小男孩就不会较快地分辨出妈妈不高兴的语气,或者他们根本不会在乎,妈妈们不得不采取行动来禁止他。2岁的女孩能够知道成年人是不是在听她说话或者是不是忽视她。如果不被注意,她会生气地离去。
布瑞丁分享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有一天她的心情有点儿沮丧,她18个月的女儿立即就知道不对劲儿。她爬到妈妈的腿上坐着,弄弄妈妈的头、眼镜和耳坠。然后,她盯着妈妈的眼睛,双手捧着妈妈的脸,使妈妈的情绪放松。布瑞丁说:“这个小女孩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知道,这种对他人的呵护预示着日后为人母以后对孩子特有的亲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上文中讲到的3岁女孩会告诉她的“小卡车”“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好的”,她在练习将来怎样当妈妈。
简单地说,女性是调试好的极精美的机器,按固定的时间表运行。我们再次发现,女性的行为来源于幼年时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荷尔蒙激活的天生的感觉器官受点。环境和荷尔蒙互相影响,要么正面,要么负面。例如,孕期母亲的压力可以产生被称为皮质醇的压力荷尔蒙从而打破生物化学平衡,它可以改变正常的神经线路,对婴儿的情感健康造成终生影响。研究还表明女婴在2岁以前大量吸收了家里的情感氛围。在诸如婚姻矛盾和经济紧张的压力之下,孕妇会将焦虑传递给女性后代。因此,父母需要牢记他们敏感的小人儿,特别是女孩,正在随时地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布瑞丁博士进一步说明了幼小的女孩是怎样看待关系的,并将男孩与女孩作比较:
如果你是女孩,你生来就希望社会和谐。即使身处21世纪的社会中,大家不觉得社会和谐如此重要,然而社会和谐对于女孩的大脑却是生死攸关。我们在一对3岁半孪生姐妹的行为上观察到这一点。每一天早上,这对姐妹爬到对方的带镜衣柜上取柜子里的衣服。一个女孩有一套粉色两件套外套,另一个女孩则有一套绿色。她们的妈妈每一次都会笑对这样一个场景:她们换着穿上衣,就变成了一个女孩穿粉色裤却穿着对方的绿色上装,而另一个女孩穿着绿色裤却穿着对方的粉色上衣。这两个女孩从来不会为此争吵。常见的对话就是,“我能借你的粉色上衣穿吗?我以后会还给你的,你可以穿我的绿色上衣。”如果是孪生兄妹,就不会是这样的场景。很可能是这样的:男孩会去抢他想要的衣服,而女孩会试图讲道理,但结果往往是以女孩哭收场,因为男孩没有她那样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雄性激素少而雌性激素多的典型女性非常投入地维护和谐关系。从婴幼儿开始,她们就在和平人际关系中生长得最舒适和愉快。她们喜欢回避冲突,因为不和谐导致争吵,有时她们也争吵,而争吵的目的却是希望彼此融洽或者征得对方同意和爱护。女婴出生后,持续24个月的大量雌激素的刺激带来了女婴初潮,使她们更加渴望通过交流和妥协而达到社交亲密。游戏场上的莱拉和她的新朋友们就是这样的。她们见面几分钟以后,就开始提议玩游戏,她们一起努力,建一个小小的共同体。她们找到了共同点,可以一起玩,并可能发展友谊。还记得(兄弟们)吵闹着掺和进来吗?这通常打破了女孩们精心营造的和谐气氛,使大家那天都很扫兴。
迈克尔谷瑞恩提到这种“亲密倾向”的时候,称之为“不可缺少的亲密”,并定义为“隐藏在每一个女孩和妇女内心的渴望,就是渴望属于一个关系亲密的安全网”。他讲了自己女儿早年踢足球的经历,她与其说是在打比赛还不如说是在社交。比起男孩们在场上的你争我夺,她的女儿不是这样的。她在赛场绊倒对手的时候往往会停下来查看她的伤情,而此时对方球队会得分,父母们也在旁大声喊:“注意!注意目标!”
对于这些女孩们来说,赢球没有友谊和亲密关系重要。女孩们年龄小的时候更是如此。女性的“生化之王”雌激素在起主导作用,它使女性将关系置于首位。
那怎么解释特别害羞的女孩呢?她们可不容易与他人交往,她们与那些爱群居的姐妹们不一样吗?不!谷瑞恩博士写道:“那些女性即使喜欢独处,她们的大脑也集中于想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怎样改善关系。”他发现这个女性特征非常显著,不像其他男性的冲动。他写道:“我知道我与妻子和女儿们不一样。女性亲密经历的某些东西是我永远不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我身上没有这些。”
我们在考虑荷尔蒙如何影响女性特征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忽视大脑的实际构成。女性大脑血液流动量高出男性15%,很可能惠及左右大脑。你对女孩说话的时候,她的左右大脑都在思考,而男孩主要用其中某个大脑思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女性往往在做决定或者采取行动之前会提出想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性对于日常决定感觉痛苦。神经科学家鲁班果(Ruben Gur)观察到“女性大脑活动比男性大脑丰富得多,女性大脑转速快多了”。的确如此,朋友们,的确如此。
随后,谷瑞恩问道:“你是否注意到让女孩或者妇女的大脑‘暂停工作’有多难吗?”这也是真的。当我和雪莉结婚之初,我就发现了这个特点。我们如果因为小事发生了争吵,我会简单地将它丢到脑后,心想明天再谈吧,我认为好好睡一觉以后会找到解决办法的。可是,雪莉会躺在她那半边床上,感觉实在无法忍受沉默,她不得不把我弄醒,说,“你要陪我讲话!”我不得不陪她解决那些让她心烦的问题。除非我愿意清醒过来好好表现,否则我们谁也睡不成觉。因此,我们就商谈我们的不同。当问题解决以后,她就会像个婴儿一样酣睡。真的,这就是男女有别。
谈话在女孩和女性的生命中如此重要,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虽然统计数据稍有出入,男性每一天说话用词大约7000个,而女性是2.2万个单词。妇女不仅说话多,而且享受谈话的感觉也更加强烈。说话连结并刺激了女孩大脑的愉悦区,为女孩提供了大量情感养分。只有青春期的女孩才沉迷于发短信或者网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妇女们对婚姻的最常见的不满就是丈夫们不愿意与她们说话。如果你告诉我某个丈夫不愿意与人分享思想,我就会告诉你他的妻子会有强烈的挫败感。
我曾经多次坐在餐馆里观察邻桌用餐的夫妻是怎样共同进餐的。他们整个用餐时间内彼此都不说话。他们的眼目游离没有集中,要么是妇女们在看其他人。看到这种景象总是令人难受。他们虽为夫妻,各自心中也有各种思绪萦绕心头却找不到值得在一起分享的话题。我总是很同情这种情况下的妇女们,因为我知道她们多么需要交流。她们中的一些人对彼此交流已经不抱希望了。
小女孩以及半大不小的女孩都需要说话,特别是需要谈她们的感觉。忙碌的爸爸妈妈们,我知道你们忙了一天已经太疲劳了,没有精力与你们的孩子说话了,吃饭时不想说,孩子睡觉前也不想说。如果是这样,你们可是犯了严重的错误。你们需要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他们也需要享受与你们谈话的快乐。即使一些多嘴的孩子要把“公羊的双角都说没了”,而你回家后太累了实在不想听了,你也要强迫自己听一会儿,特别是对你的女儿。有一天,他们会主要与自己的同龄人谈心,不太愿意与父母交谈,这一天很快会到来。因此,今天你们不与他们说话而错过了互相了解和亲密时光,其后果一定会在他们长大以后显示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应该让孩子们参加活动并鼓励他们多交谈的原因,这些活动包括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玩桌面游戏,邀请小朋友聚餐,一起做饭,一起搭建东西,领养可爱的小猫小狗,培养共同兴趣以及全家参与诸如滑冰打网球等运动。牢记女儿天生的特点,在她乐意的时候进入她的私人世界,你不会后悔的。
我重申你们已经知道的一点:女孩并不总是甜心,她也会经常不配合。如果她们得不到内心想要的,她们可能与男孩一样吵闹蛮横,在某种情况下,她们可能表现更恶劣。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意志特别强烈的女孩会争辩、尖叫、用力摔门,并让全家人不得安宁。虽然如此,进入青春期以前的女孩总体来说要比男孩容易相处。随着她们的长大,开始有月经,女孩们开始显露凶相,这给那些想与她讲道理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出了不少难题。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讨论过的话题。3到6个月的小女孩经历了女婴初潮。她们那微小的卵巢开始产生相当于成人剂量的荷尔蒙,高出男孩体内荷尔蒙的20倍。这些小女孩将要从生理上行为上向女性特征发育,最后成为“永远的女人”。这种雌激素的冲击行为将一直持续到3岁,然后戛然而止。3岁以后,女孩进入了安静的童年。它会持续5到8年。童年期间,她们的身体为青春期巨量荷尔蒙的冲击在做预备。
这种生理、神经传递素、荷尔蒙、受点以及情感同时相互作用的过程呈现了一幅奇妙的智力设计图,也彰显了造物主的超然技艺。当人类第一个人亚当看见造物主为他特别设计的女人时,他惊叹不已:“这真是我的骨中骨,肉
一位读过《培育男孩》的母亲给我讲了个幽默故事。她带着4岁的女儿玛尔娜第一次去见她三个堂兄弟,她估计这个小女孩看到那些好斗、顽皮和没规矩的男孩时会大吃一惊,因为他们与她的女孩玩伴太不一样了。回家的路上,玛尔娜摇摇头说:“妈咪,那些男孩子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
玛尔娜很快就发现男孩和女孩不一样,但愿所有的成年人也像她一样善于观察,因为生长于1965年至1995年之间的人们不愿意承认男女有别。在这三十年间,一些知识渊博的人断言,男女除了生育和生理差别以外,没有别的差异。认为男女差异源自父权制社会生长环境的观点风靡一时,据说,男孩们是被迫塑造成传统意义上的男人的。这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成功蒙蔽了多数精神科医生、神经病学者、心理学家、儿科医生、教育家、政治家、作家、社会活动家以及像菲尔唐纳(Phil Donahue)和芭芭拉华特斯(Barbara Walters)那样的电视名嘴,还包括西方世界的广大父亲母亲们,或者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我当时是儿童发展专业的研究生,看到这种无性别差异的观点正得到大学教授和其他本应知道更多的学者们的认同,我很迷惑。他们似乎故意忽视显而易见的区别,包括妇女有而男人没有的绝经期,这个时期很明显地影响着妇女的情绪和行为。男人和女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携带着不同的染色体,如果男孩女孩们的DNA基因都不相同,那他们怎么能是一样的呢?
最后,每一天都与男孩和女孩打交道的经历,使我相信他们生来就是不同的,连玛尔娜都知道这一点。尽管如此,无性别差异的观点在媒体以讹传讹的狂轰滥炸之下如野火烧枯草一样猖獗一时。大众跟风点头认同,就像汽车后窗里的塑料卷毛狗一样只会点头哈腰。
这种关于男性女性的流行观点与数千年以来父母的直觉产生了激烈冲突。到目前为止,这个话题甚至都无须论辩。爸爸妈妈们只是心知肚明地笑笑,便说:“女孩是由糖果香料和一切可爱的东西做成的,而男孩子们就是由蛇、蜗牛和小狗尾巴做成的。”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是其中的事实人人皆知。
显然,社会活动家们不赞同,他们开始游说各方努力改变男孩女孩的培养环境以同化男孩女孩的行为模式。父母们被告知:男孩好斗、浮夸、粗暴,并在许多方面都有缺陷,他们应该进矫正班,在那里玩娃娃过家家,而不是玩卡车踢球;男孩需要多哭一哭,并敏感一些。简言之,这些人劝告各位要尽早修理男孩特征,好使他们更女性化。
相反地,女孩们太被动、情绪化、恭顺以及女性化。这也需要被改变。她们应该主动出击、勇猛、放肆一点、不要情绪化,对了,还要多点肌肉。这些众口一词的观点导致人们一起努力从托幼机构起就开始重新设计抚养孩子的环境,并期望这些努力有利于妇女们的政治地位。曾几何时,广大父母们积极响应,努力实践,却收效甚微,因为他们在与不可抗拒的基因力量对抗。
如我们所知,性别同一性的观点彻头彻尾是个谬误,从来没有科学依据。如果没有影像科技的巨大进步,包括MRIS技术、CAT 扫描和PET 扫描,这种谬论恐怕还将继续主导我们的思想。以上所提到的设备可以让神经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士无需开颅就可以检查人类大脑。屏幕上的一切令他们惊诧万分:男女大脑不仅构造不同,在同样的刺激下反应区也不同。然后,人们对那群令人晕眩的独特的荷尔蒙因子也有了更好的理解。广为流传的观点从头到尾就是谬误。学术界不得不承认,男女行为差别不是因为父权制下的养育环境造成的,而是由受孕那一刻就开始的基因强大影响所致。
好,我们回到我们的主题:为培育女孩这一有难度的任务提供建设性意见。为了正确抚养女孩,我们需要了解女性特征有哪些——从神经学角度、荷尔蒙角度以及情感角度。关于大脑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们行为的书籍估计可以装满许多座图书馆,而且这一研究每一天还会有新发现。恕我不能在此深入展开这个话题,但我可以略略分享一点儿有用信息,以帮助读者了解女儿的行为并知道她为什么是她。神经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辨认孩子个性特征的细微差别,我们来看看我们是否能够清楚地展示一幅容易混淆的图画。
估计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最好的导读书是露安布瑞丁(Louann Brizendine)所著的《女性大脑》(The Female Brain)。布瑞丁博士是在耶鲁大学受训毕业的精神病医生。20世纪70年代,她注意到学术界在女性神经解剖与男性神经解剖显而易见的差异方面的研究是空白的。她开始为一些问题寻求答案,例如,为什么得抑郁症的女性是男性的两倍,为什么女性看问题的角度如此独特。她后来因此开办了一个女性情感和荷尔蒙诊所,挂靠在圣弗朗西斯科的加州大学之下。她从基因、分子神经科学、胎儿和儿童内分泌学、神经荷尔蒙发育学等方面研究过上千案例,之后写成了此书。布瑞丁以令父母和其他入门者感到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了这个迷人的医学话题。
例如,关于男女的独特性,布瑞丁这样写道:
常识告诉我们男孩女孩表现行为大有不同。这些不同天天上演在家里、游戏场以及教室。但是,大众文化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是因为男孩女孩的大脑主宰着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孩子们的冲动天生如此,即使成年人企图将他们朝另一个方向训练,孩子的本能冲动也会不请自来。我的一个病人给她3岁半的女孩买了许多无性别倾向的玩具,包括鲜红的救火车而不是娃娃。有一天下午她走进女孩房间,看见她用婴儿毛毯裹着卡车,抱着摇晃,口里念念有词:“不要担心,小卡车,一切都会好起来!”
这不是社会环境塑造的结果。这个小女孩哄她的“小卡车”,因为她的大脑并没有因为环境的塑造,就变得无性别倾向。世界上不存在无性别倾向的大脑。她生来就拥有一个女性大脑,携带着女性的内在冲动。女孩生来就已经是女孩,而男孩生来就是男孩。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他们的大脑就不一样,而他们的大脑驱使着他们的内在欲望、价值倾向以及现实表现。
迈克尔谷瑞恩(Michael Gurian)在他的《奇妙的女孩》(The Wonder of Girls)一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书中关于女性话题的信息很实用。他引述了堪萨斯市一位中学教师布仁达高夫关于自己家庭的文字,如下:
我在当妈妈以前,我确信男孩女孩的差异是因为社会和家庭抚养方式不同造成的。女孩要学习温柔,男孩要学习刚强。我的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在小女孩15个月大的时候,她哭着说自己的袜子上没有花,她想要有花的袜子。这就是她生来就有的某些女性特征,这怎么可能是后天学会的呢?我惊呆了!
后来我有了儿子,我还是相信我可以将儿子培养成不好斗的人——不玩枪、不玩战争游戏,等等。不让他看有打斗场面的电视——实际上,我很少让他接触电视。结果,他刚满两岁的时候就用香蕉向我“开火”,而我吹干头发的吹风机在他3岁的时候变成了太空枪。他与女儿非常不同,而作为父母,我们养育他们的环境基本一样。
谷瑞恩这样回应这件事,“布仁达的经历同样适用于很多爸爸妈妈们。为什么不呢?这是人类天性。”
的确如此!那么,人类天性的哪些因素与男女性别特征有关系呢?男孩和女孩从受孕那一刻就开始了两条不同的发育路线。
这个交叉点将一生影响男女的思考方式、感觉方式和行动方式。男女大脑在受孕8周以前基本都一样,直到8周时男性大脑被睾丸素的巨浪冲击。自此以后,男性大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连颜色也变了。
这种男性荷尔蒙杀死了部分交流细胞,包括部分叫做胼胝体的神经。胼胝体神经是一串连结着主管情感的右脑和主管语言的左脑的纤维。尽管胼胝体神经躲过睾丸激素的大清洗,但男性大脑永远不能够像从前那样畅通无阻地与主管情感的右脑交流了,这也意味着日后男性的情感敏感度降低而力量性特征开始发育。睾丸素还增加了位于男孩性别区和攻击区的神经元和结构体。我们觉得奇怪吗?
男性雄性激素水平高出女性20多倍。这解释了为什么男孩通常爱跑步、跳跃、打闹、抓头发、大声喊叫、玩汽车、卡车、飞机和坦克;他们对臭哄哄的闷屁特别有兴趣;他喜欢扔东西,用玩具枪砰砰“开火”,或者用黄瓜、胡萝卜和任何像枪的东西假装开枪。雄性激素是这一切的根源。这就是为什么爱他的妈妈必须随时保护他,以防止他伤及自己。他毕竟是男孩,男孩就是这样的。
由于女性大脑在孕期及以后没有受到大量雄性激素的冲击,它的交流和情感区域没有受到破坏,而且其结构还在持续增加并通过神经互相连成一片。女孩的胼胝体神经多出男孩的25%7。换句话说,女孩的胼胝体神经相当于8个车道的高速公路,能够将大量情感信息运送到左脑;而男孩的胼胝体神经只相当于乡村公路。
结果,女孩生来就比大多数男孩更擅于表达,也更加情绪化。她可能对事物感觉更加深入,对环境细微差异更加敏锐,而男孩可能丝毫未觉。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和内心动机,她把握得远比男孩准确,虽然她不能用语言来解释原因。她哭的次数较男孩多,即使成年后也是如此。每一个男人都知道这一点,并为此不知所措。女孩就是女孩,她们就是这样的。要理解少女特点和倾向,有必要理解她们的婴儿初潮。在6至13个月大的时候,女婴卵巢产生大量雌激素,水平与成年妇女相当。正如睾丸激素在孕期淹没男婴的大脑一样,雌激素这时淹没了女婴的大脑。雌激素别名叫“亲密素”,因为它刺激大脑产生强烈的亲密需要,诸如连结、呵护和交流。此后,从女孩开始直到成年妇女,她都将是一位朋友、爱人,感觉敏锐、喜欢交谈,甚至有点喋喋不休,这就是她的女性特征。
这就是我在前一章里描述过的女性特性,我们所见女孩的温柔和敏感是神经发育的结果,荷尔蒙力量塑造并影响了她的行为。
我们再来看看布瑞丁博士是怎样帮助我们理解女性大脑结构以及它是怎样影响思维的。她这样描述:
如果左右大脑的交流区比另一侧大脑的交流区大一些会是什么结果呢?如果左右大脑的情绪记忆区比另一侧大脑的情绪记忆区大一些会是什么结果呢?如果某个大脑半球比另一边大脑有能力识别更多线索会是什么结果?如果是这样,你会发现此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明显特征是擅长交流连结、情感敏锐以及反应敏捷。此人的这些特点盖过其他特点,却会遭到不认为这些特点重要的某个人的打击。根本上讲,你会遇到某个拥有典型女性大脑的人。
我们从女婴的行为中可以看到大脑中这些硬体连线和荷尔蒙基础。出生不久,她们注视着带感情的表情并能够理解某个表情和触摸的含义。当女婴看到没有表情的脸,诸如哑剧演员或者脸部注射太多除皱肉毒杆菌素的人,她就显得迷茫。她会扭头去看附近表情更丰富的人。在出生后的头3个月里,女婴与人双目对视的时间增加了40%,而男婴与人双目对视的时间并没有增加。
女孩天生就会观察,包括能够分辨各种频率的人类声调。哈佛医学院发现出生24小时以内的女婴就能够听出房间里混在各种声音中的另一婴儿的哭声。再大一点的女婴们能够听出妈妈稍稍变硬的语气正在告诉她们不应当触摸某个禁区。然而,小男孩就不会较快地分辨出妈妈不高兴的语气,或者他们根本不会在乎,妈妈们不得不采取行动来禁止他。2岁的女孩能够知道成年人是不是在听她说话或者是不是忽视她。如果不被注意,她会生气地离去。
布瑞丁分享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有一天她的心情有点儿沮丧,她18个月的女儿立即就知道不对劲儿。她爬到妈妈的腿上坐着,弄弄妈妈的头、眼镜和耳坠。然后,她盯着妈妈的眼睛,双手捧着妈妈的脸,使妈妈的情绪放松。布瑞丁说:“这个小女孩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知道,这种对他人的呵护预示着日后为人母以后对孩子特有的亲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上文中讲到的3岁女孩会告诉她的“小卡车”“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好的”,她在练习将来怎样当妈妈。
简单地说,女性是调试好的极精美的机器,按固定的时间表运行。我们再次发现,女性的行为来源于幼年时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荷尔蒙激活的天生的感觉器官受点。环境和荷尔蒙互相影响,要么正面,要么负面。例如,孕期母亲的压力可以产生被称为皮质醇的压力荷尔蒙从而打破生物化学平衡,它可以改变正常的神经线路,对婴儿的情感健康造成终生影响。研究还表明女婴在2岁以前大量吸收了家里的情感氛围。在诸如婚姻矛盾和经济紧张的压力之下,孕妇会将焦虑传递给女性后代。因此,父母需要牢记他们敏感的小人儿,特别是女孩,正在随时地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
布瑞丁博士进一步说明了幼小的女孩是怎样看待关系的,并将男孩与女孩作比较:
如果你是女孩,你生来就希望社会和谐。即使身处21世纪的社会中,大家不觉得社会和谐如此重要,然而社会和谐对于女孩的大脑却是生死攸关。我们在一对3岁半孪生姐妹的行为上观察到这一点。每一天早上,这对姐妹爬到对方的带镜衣柜上取柜子里的衣服。一个女孩有一套粉色两件套外套,另一个女孩则有一套绿色。她们的妈妈每一次都会笑对这样一个场景:她们换着穿上衣,就变成了一个女孩穿粉色裤却穿着对方的绿色上装,而另一个女孩穿着绿色裤却穿着对方的粉色上衣。这两个女孩从来不会为此争吵。常见的对话就是,“我能借你的粉色上衣穿吗?我以后会还给你的,你可以穿我的绿色上衣。”如果是孪生兄妹,就不会是这样的场景。很可能是这样的:男孩会去抢他想要的衣服,而女孩会试图讲道理,但结果往往是以女孩哭收场,因为男孩没有她那样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雄性激素少而雌性激素多的典型女性非常投入地维护和谐关系。从婴幼儿开始,她们就在和平人际关系中生长得最舒适和愉快。她们喜欢回避冲突,因为不和谐导致争吵,有时她们也争吵,而争吵的目的却是希望彼此融洽或者征得对方同意和爱护。女婴出生后,持续24个月的大量雌激素的刺激带来了女婴初潮,使她们更加渴望通过交流和妥协而达到社交亲密。游戏场上的莱拉和她的新朋友们就是这样的。她们见面几分钟以后,就开始提议玩游戏,她们一起努力,建一个小小的共同体。她们找到了共同点,可以一起玩,并可能发展友谊。还记得(兄弟们)吵闹着掺和进来吗?这通常打破了女孩们精心营造的和谐气氛,使大家那天都很扫兴。
迈克尔谷瑞恩提到这种“亲密倾向”的时候,称之为“不可缺少的亲密”,并定义为“隐藏在每一个女孩和妇女内心的渴望,就是渴望属于一个关系亲密的安全网”。他讲了自己女儿早年踢足球的经历,她与其说是在打比赛还不如说是在社交。比起男孩们在场上的你争我夺,她的女儿不是这样的。她在赛场绊倒对手的时候往往会停下来查看她的伤情,而此时对方球队会得分,父母们也在旁大声喊:“注意!注意目标!”
对于这些女孩们来说,赢球没有友谊和亲密关系重要。女孩们年龄小的时候更是如此。女性的“生化之王”雌激素在起主导作用,它使女性将关系置于首位。
那怎么解释特别害羞的女孩呢?她们可不容易与他人交往,她们与那些爱群居的姐妹们不一样吗?不!谷瑞恩博士写道:“那些女性即使喜欢独处,她们的大脑也集中于想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怎样改善关系。”他发现这个女性特征非常显著,不像其他男性的冲动。他写道:“我知道我与妻子和女儿们不一样。女性亲密经历的某些东西是我永远不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我身上没有这些。”
我们在考虑荷尔蒙如何影响女性特征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忽视大脑的实际构成。女性大脑血液流动量高出男性15%,很可能惠及左右大脑。你对女孩说话的时候,她的左右大脑都在思考,而男孩主要用其中某个大脑思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女性往往在做决定或者采取行动之前会提出想法;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性对于日常决定感觉痛苦。神经科学家鲁班果(Ruben Gur)观察到“女性大脑活动比男性大脑丰富得多,女性大脑转速快多了”。的确如此,朋友们,的确如此。
随后,谷瑞恩问道:“你是否注意到让女孩或者妇女的大脑‘暂停工作’有多难吗?”这也是真的。当我和雪莉结婚之初,我就发现了这个特点。我们如果因为小事发生了争吵,我会简单地将它丢到脑后,心想明天再谈吧,我认为好好睡一觉以后会找到解决办法的。可是,雪莉会躺在她那半边床上,感觉实在无法忍受沉默,她不得不把我弄醒,说,“你要陪我讲话!”我不得不陪她解决那些让她心烦的问题。除非我愿意清醒过来好好表现,否则我们谁也睡不成觉。因此,我们就商谈我们的不同。当问题解决以后,她就会像个婴儿一样酣睡。真的,这就是男女有别。
谈话在女孩和女性的生命中如此重要,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虽然统计数据稍有出入,男性每一天说话用词大约7000个,而女性是2.2万个单词。妇女不仅说话多,而且享受谈话的感觉也更加强烈。说话连结并刺激了女孩大脑的愉悦区,为女孩提供了大量情感养分。只有青春期的女孩才沉迷于发短信或者网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妇女们对婚姻的最常见的不满就是丈夫们不愿意与她们说话。如果你告诉我某个丈夫不愿意与人分享思想,我就会告诉你他的妻子会有强烈的挫败感。
我曾经多次坐在餐馆里观察邻桌用餐的夫妻是怎样共同进餐的。他们整个用餐时间内彼此都不说话。他们的眼目游离没有集中,要么是妇女们在看其他人。看到这种景象总是令人难受。他们虽为夫妻,各自心中也有各种思绪萦绕心头却找不到值得在一起分享的话题。我总是很同情这种情况下的妇女们,因为我知道她们多么需要交流。她们中的一些人对彼此交流已经不抱希望了。
小女孩以及半大不小的女孩都需要说话,特别是需要谈她们的感觉。忙碌的爸爸妈妈们,我知道你们忙了一天已经太疲劳了,没有精力与你们的孩子说话了,吃饭时不想说,孩子睡觉前也不想说。如果是这样,你们可是犯了严重的错误。你们需要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他们也需要享受与你们谈话的快乐。即使一些多嘴的孩子要把“公羊的双角都说没了”,而你回家后太累了实在不想听了,你也要强迫自己听一会儿,特别是对你的女儿。有一天,他们会主要与自己的同龄人谈心,不太愿意与父母交谈,这一天很快会到来。因此,今天你们不与他们说话而错过了互相了解和亲密时光,其后果一定会在他们长大以后显示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应该让孩子们参加活动并鼓励他们多交谈的原因,这些活动包括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玩桌面游戏,邀请小朋友聚餐,一起做饭,一起搭建东西,领养可爱的小猫小狗,培养共同兴趣以及全家参与诸如滑冰打网球等运动。牢记女儿天生的特点,在她乐意的时候进入她的私人世界,你不会后悔的。
我重申你们已经知道的一点:女孩并不总是甜心,她也会经常不配合。如果她们得不到内心想要的,她们可能与男孩一样吵闹蛮横,在某种情况下,她们可能表现更恶劣。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意志特别强烈的女孩会争辩、尖叫、用力摔门,并让全家人不得安宁。虽然如此,进入青春期以前的女孩总体来说要比男孩容易相处。随着她们的长大,开始有月经,女孩们开始显露凶相,这给那些想与她讲道理的父母特别是母亲出了不少难题。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讨论过的话题。3到6个月的小女孩经历了女婴初潮。她们那微小的卵巢开始产生相当于成人剂量的荷尔蒙,高出男孩体内荷尔蒙的20倍。这些小女孩将要从生理上行为上向女性特征发育,最后成为“永远的女人”。这种雌激素的冲击行为将一直持续到3岁,然后戛然而止。3岁以后,女孩进入了安静的童年。它会持续5到8年。童年期间,她们的身体为青春期巨量荷尔蒙的冲击在做预备。
这种生理、神经传递素、荷尔蒙、受点以及情感同时相互作用的过程呈现了一幅奇妙的智力设计图,也彰显了造物主的超然技艺。当人类第一个人亚当看见造物主为他特别设计的女人时,他惊叹不已:“这真是我的骨中骨,肉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