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611438
本书是作者曹雪在《羊城晚报》上专栏文章的集合,共收录了101篇,也有少量几篇文章是为其他媒体或事件主人邀约而作。全书内容主要对于设计教育、艺术教育、大众艺术品位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作者思维另类、讥刺极准,让读者在一笑过后,回味无穷。
本书是作者曹雪在《羊城晚报》上专栏文章的集合,共收录了101篇,也有少量几篇文章是为其他媒体或事件主人邀约而作。全书内容主要对于设计教育、艺术教育、大众艺术品位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作者思维另类、讥刺极准,让读者在一笑过后,回味无穷。
自序 4
艺术之外
远近陈丹青 15
“小人”得志 19
眼福与手福 21
于是乎 23
精准之过 25
与您相左 27
从听觉到视觉 29
赵无极与肖邦 31
明白与糊涂 33
“脱箱”感 35
给自己 37
艺术的时差 39
放弃之壮美 41
榜样的负作用 43
图与谋 45
片面也是面 47
留白 49
速写之灵 51
分而不裂 53
美丽的误会 55
爱的“写真”? 57
成本与态度 59
不要“脸” 61
艺术之外 63
设计师姿态
请多关照 69
本色或角色 74
设计在转折点 76
好花幽香 78
国之领袖 80
娱乐的方式 82
平与不平 84
炫技 86
汽车“婚礼” 88
画里有话 90
破·财 92
添花与添足 94
品牌的触点 96
妥协的设计 98
祥云与甘霖 100
疯狂原始人? 102
色之误 104
光与色 106
色之计 110
抬头与低头 114
出卖“表情” 116
看哪儿? 118
上帝的旨意 120
谁是上帝? 122
消失的边界 124
“方便”之外 126
同情设计 128
“手头”功夫 130
计与技 132
质感之美 135
日前日后 137
另一种飞行 139
设计师的姿态 142
吝啬与奢侈 144
策划生命 146
大师的夜晚 148
功劳与苦劳 150
广告人无“家” 152
他山之“时” 154
点赞 156
后毕业设计 158
教育的保值期 160
“袖手旁观”
动漫且慢 166
大之昧 170
消费虚荣 173
政治牌楼? 175
无奈进行曲? 177
善待天资 179
一“日”之计 181
幼稚与成熟 183
袖手旁观 185
时与装 187
境界 189
城市的高度 191
好“东西” 193
光脚与穿鞋 195
胡思乱想 197
学术的表情 199
一条龙? 201
艺·考 203
迎“新”? 205
看法与说法 207
末与未 209
“慢”之品 211
低碳相对论 213
回之味 215
善意的扼杀 218
国际玩笑 220
身为一名男士,只因我出生当日,日历上写着“大雪”二字,父母便“轻率”地冠我以曹雪之名,而于别人读来,就有了误会——除产生性别歧义外,似乎我的祖上就理应与曹雪芹或《红楼梦》沾亲带故。更巧的是,我也生长在南京,于是乎,引来热情过度之友,酷似“娱记”,刨根问底,企图帮我与曹雪芹“牵线搭桥”出一个话题。殊不知,此番“沾光”之好意,却令我辈的脸上更无光彩。如今,我所能沾的“光”,只不过是每次向初识者报上自己的姓名时,为求方便,不免就会说:“是曹雪芹去掉那个‘芹’字罢了。”直到有一天,一位客户对我说:“你不如笔名就叫‘曹雪无芹’好了”。
此书所辑录的绝大部分文字,来自于我在《羊城晚报》创意周刊版上开辟的《曹雪无芹》专栏,少几篇文章是为其他媒体或事件主人之邀约而作。
说句实话,在受邀于《羊城晚报》前,我总是懒于写作(之前所出的书,除了教材,即为作品集),甚至,早就有好友规劝过我:要趁早把自己在各个场合所讲的东西写下来。一来,免得日后淡忘与生疏;二来,也可以与更多的人分享、交流——可我还是迟迟未得动笔,直到该报《创意周刊》版的主编刘朝霞女士把我逼上了“梁山”——生生写秃了一支手写板上所配备的电子笔(我不善打字),却换来了一百六十余篇始终“跻身”于条框之中(篇幅所限)的胡言乱语。因为少于写作,全然不顾所谓的文风、文法与文笔,只是把自己肤浅的“看法”直接转译成了“说法”,以至于在文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主观的意念及“不讨喜”的字眼——见谅!而所谓的客观,不正是由若干个主观所组成的?
开始,我总是想着要怎么写,而到了后来,却总要去想写什么。内容上自然不可重复,何况,因专版主题内容所制,我又有着行文上的“权限范围”,至少不能跑题太远。好在——与我何能无关,即便是迂回在一个所谓的大专业圈子之中,仍有着窥不尽的角度及写不完的观点。此刻,再看回我三年多来以每周一篇的节奏所攒下的十几万文字,几乎每一篇,都还有改写乃至重写的冲动,它们不同于我平日里的讲课或讲座,偏颇之处,可以慢慢寻机“自圆其说”——白纸黑字,俨然比改口要难。尽管如此,“不务正业”的写作,还是成了我的活法之一,哪怕它的读者只有自己(早年我所写的近十万字的《旅欧日记》,至今仍被压在箱底)。
承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厚爱,我从专栏及邀约的文稿中挑选并改写了近百篇纳入到本书,并植入了自己少量的美术、设计及摄影作品,以此证明我“创意活法”的不同内容,且弥补了于报纸上的某些缺憾。
我犯有与当下绝大多数人无异的通病——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拼贴成了碎片化的文字。至于本书的作者与读者:能怎样活,想怎样活,就怎样活。于我,总是不忘以创意的名义。
当下,提及文化产业,你要不首先想起“动漫”二字,似乎就显得你思维“太慢”——几乎每一年、每一个城市,都会积极举办一次甚至多次的“动漫艺术节”或与之相关的衍生产品博览会;并且,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地建造所谓的动漫产业园;而各类大专院校已经或正在建设的动漫专业之数量更是无以统计。难怪多年前的一次全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高峰论坛上,一位来自德国的专家就曾严肃地“开了个玩笑”:“你们竟然有如此庞大的动漫专业教学规模,依我看,照此发展速度,恐怕在他们毕业之后,会有70%的人去开出租车。” 虽然,这个“国际”玩笑确实令我们尴尬,却也不能责怪洋人,毕竟洋人们不了解我们的“国情”所需要的速度。国人不也是刚刚从自己“高铁”的项目(盲目提速,酿成大祸)中,才深刻地体会到速度与国情、热情与冷静之间的背后关系么?
而我,实乃无力去劝导动漫产业的降速与降温,更无意去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唱反调。但我想阐明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本身就属于创意产业,也远不止动漫和影视那么几条路。即便是已获得极大成功的动漫或影视作品,亦不该即刻树成新时期的“样板戏”。创意向来都与样板为“敌”。换言之:创意劳动的性质永远都是一次性和性的。
诚然,从《花木兰》的“出走”与“海归”,到《功夫熊猫》里本土熊猫与西洋“功夫”(大制作及商业化炒作)的结缘,我们受到的何止是启发——是刺激!自己的姐妹与国宝都叫洋人先给“霸占”和利用了,爱国之士于情于理难过此关,也难以启齿。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花木兰》等动画片制作过程中的技术活又多半是“MADE IN CHINA”,主创人员则与你无关。故此,今天的“动漫人”似乎要比其“先父”——万氏兄弟更具有使命感与紧迫感。不过且慢,一切靠意气用事和人海战术的发展方式都会叫先人之“兵法”所不耻。慢——并不意味着甘于落后,而是我们的动漫产业已到了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的时候了。我们常常会在发展途中犯同样的错误:头脑一热,自上而下就会搞起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习惯于挤在同一片“红海”里“开运动会”,“做团体操”。
其实,国人早有“动漫”,却鲜见“产业”。《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过猴山》《神笔马良》《三个和尚》《阿凡提的故事》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其原创性和艺术性、娱乐性和思想性,又有哪一部逊色于同时代的洋片?更不用说国人首创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那具有民族性的艺术表现力,不仅荣获了,更是叫日本同行垂涎三尺,以至于他们竭尽诡计,一心想要窃取已被我们定为“国家机密”的该片制作奥秘。如今大名鼎鼎的宫崎骏也曾坦言:他一开始就是师从于中国动画片的。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又何尝不是我辈儿时心目中的“梦工厂”?虽说我们当时的动漫“产业”衍生的“产品”只有几本“小人书”,但那时人们的创作热情,却绝不是被“发展”出来的热情,正是在那股自发的热情下,创作出了许多精品,并远超我们今天的投入产出比!
同样是我们这一代——刚刚无奈地敲响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暮鼓,却又如梦初醒般地再次叩响振兴中国动漫产业的晨钟。好一个令人费解的“太极圈”。而今,用漫画讲故事,我们愧于做张乐平、叶浅予等大师的后人,更失色于丰子恺代表的东方人的思想光辉。我们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却又盲从别人的方向——当下的“动漫人”一出手,便尽是清一色的“美国脸”与“日本面”,生生不知自己的“角色”在哪,更不知道如何去讲叫别人听得懂、听得妙的故事。沟通层面上,视觉与听觉均出现问题。诚然,我们近来是卖出了一只好“羊”,但仅此一点“产业”成果,又岂能匹敌那一批批的“恶狼”?
由于“母体”的自身不良,往往使其衍生之“子”的命运同样堪忧。产业化链条的重要一环——衍生产品设计,我们却依然停留在对某个角色形象的放大与缩小上,并粗放而又简单地应用于玩具或文具。在一夜间泛滥于各大街小巷,其中还包括了大量的“私生子”(盗版货)。就以玩具设计来说:外国的同行们,已经做到了把影片中的每个角色及其重要情节,都对应着设计成一组组玩具——于现实中去“还原”影视作品,玩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衍生”。孩子们玩了还想看,看了更想玩,而剧中的景物和道具,同样是环环相扣地按“配件”进行设计与销售,只要孩子们动了心,一切“扣”你没商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