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417355
培训师被称做“钻石职业”,如何让所谓的“钻石”持续保持光亮,而不被自我或者市场淘汰是一个颇具难度的问题,这恰恰是此文成书的初衷和培训师的理由——揭示支持培训师持续、精细地打磨职业技巧,在职业道路上始终保持恒久动力和热情的因素及行动建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培训师的事业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就自己,一时找不出比“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更合适的语句来介绍我所认识的信琳老师。
——兰州大学教授 心理学博士 张晓蓉
培训师与其在讲,不如在修。样式好学,内功难练。 本书作者为同行奉献了一套内外兼修的好工具!
——亚太地区*影响力的十大金牌培训师,北京三为盛世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培训师 刘逸舟
如何把你的培训师职业道路变成坦途?如何让你的事业长青?
作者结合其长达十几年的培训实践,专门建构了一个培训师自我管理的“洋葱模型”。其中包含十项内容与类似洋葱结构的五个层级,包括:基础层(健康管理)、效能层(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心性层(欲望管理、目标管理和情绪管理)、实践层(知识管理和能力管理)、德行层(人际管理和行为管理)等。
本书围绕培训师自我管理的五个层级,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结合自身体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培训师自我管理体系,为培训师的职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引。
导读 1
自序 4
目录 7
章 自我管理对培训师职业成长与发展的意义 11
一、从培训师自我管理的基本含义说起 11
二、培训师职业角色认知:从概念到实践 13
三、建立培训师的自我管理边界 14
第二章 培训师的健康管理:身心交互、心力合一 18
一、从力不从心的感叹说起 18
二、健康管理的两条主线:生理和心理 20
三、探寻身体的自适应阈值 23
四、影响培训师生理健康的细节与习惯:旅途 饮食 睡眠 27
1.旅途 28
2.饮食 31
3.睡眠 32
五、影响培训师生理健康的细节与习惯:嗓子 运动 安全 33
1.嗓子 33
2.运动 37
3.安全 39
六、当下与未来:培训师心理健康的自主管理 41
七、培训师健康管理的多维图谱 46
第三章 培训师的时间管理:要事、统合综效 50
一、重新辨识时间管理的要义 50
二、时间管理的基本思路 53
三、了解时间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55
四、发掘工具的价值:运用时间管理矩阵 56
五、培训师职业活动的工具价值与思想价值 63
六、扩展时间的宽度:多线程工作方式 64
七、提升时间的价值:把碎片连成区块 68
八、调校时间运转的模式 70
第四章 培训师的精力管理: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71
一、精力管理的三个维度:效率、效力与效能 71
二、招:获取精力的路径与方法 74
三、第二招:训练精力的实践方式 77
四、第三招:精力保护的一些建议 81
五、第四招:精力分配的思路与办法 83
六、第五招:精力调节可以切换“频道” 86
七、精力管理的背后:自己做主 88
第五章 培训师的欲望管理:中节有度、收放平衡 90
一、重新对欲望做一次认知梳理 90
二、培训师职业的两个欲望池:名和利 92
三、为欲望打开一扇窗户:场景想象 98
四、为欲望设立一份奖励:正向反馈 100
五、为欲望确定一个刻度:提前切割 102
六、为欲望准备一盆冷水:分解转移 104
第六章 培训师的目标管理:锚定方向、聚焦价值 105
一、价值依归:厘清目标和方向的关系 105
二、抉择赋能:目标管理的作用与价值 109
三、行动方略:目标管理的过程剖析 112
四、防患未然:注意实施目标管理的陷阱 116
五、做自己的天使:目标管理的背后 118
第七章 培训师的情绪管理:适得其所、善尽其对 120
一、了解情绪与情绪管理的本来面目 120
二、情绪管理的基础:正确看待情绪的作用与价值 124
三、ABC理论在情绪管理实践中的运用 126
四、从根本出发:发展你的情绪智力 131
五、鞭子在你手上:做情绪的主人 135
六、在培训实践中运用情绪工具 144
第八章 培训师的知识管理:夯实基础、持续延展 146
一、关于知识的经典认知 146
二、培训师知识管理的六脉神剑 149
三、神剑脉:设计你的知识地图 154
四、神剑第二脉:积累你的知识量级 158
五、神剑第三脉:梳理你的知识脉络 161
六、神剑第四脉:内化你的知识体认 166
七、神剑第五脉:建构你的知识体系 169
八、神剑第六脉:回归你的知识本源 170
第九章 培训师的能力管理:精益求精与自我训练 173
一、厘清培训师职业能力与技巧的关系 173
二、培训师的能力层级模型 175
三、打破舒适圈:能力提升的法则 176
四、如切如磋:能力改善的进阶法则 179
五、从自发到自觉:能力管理的自我训练 182
第十章 培训师的人际关系管理:分寸有度、随顺机缘 184
一、拨开迷雾:人际关系的前世今生 184
二、分寸有度:把握人际关系的不同层级 186
三、随顺机缘:人际关系管理的基本方略 191
四、心理效应与那些不可忽视的细节 194
第十一章 培训师的行为管理:教养品格、心存敬畏 197
一、行为管理的价值:被看见的教养与品格 197
二、从日常开始:行为管理的基础 201
三、行为管理的五个考量要素:人、事、物、时、空 205
四、心存敬畏:行为管理的内在指引 208
后记 210
回溯身后来时的路,眺望远方
“一心专注TTT,砥砺精进十几载。”
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或者某个特定领域中坚持十几年之后,总是能够积累一些有价值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认知层级的不断提升、相关技能的日益丰富,以及方法、手段、技巧的娴熟运用等)。
但是,当有学员在课间休息期间询问我更加隐秘和更加私人化的“成功经验”时,似乎总是无法给他们一些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方法或者招数。比如:
——“怎样迅速、有效地提高和改善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增强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
——“如何习得更好的应急变通能力?”
——“如何发掘并扩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如何培养自己坚持一件事情的意志力?”
——“如何准确捕捉学员在课堂现场的心理状态?”
——“如何有效应对学员的挑战?”
……
每每碰到类似的问题,除了表面镇定外,其实内心更多的是惶恐和不安。因为从技巧的角度,我都能够提出不少看起来非常有效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是,只有自己知道这些所谓的有效方法或许能够解决眼前的一些问题,但充其量也只是“割掉了长在地面上的那些烦人的杂草”,糟糕的是只要“根”还在,必定“春风吹又生”。
为了掩饰自己的这份惶恐和不安,我大多数时候的选择是:先把学员的问题放在一边,然后与学员分享那些场景的那些人和事(这中间的确用到了某些技巧),学员被“故事”吸引之后,似乎也常常“忘记”了预先准备好的问题。
于是,一次看起来和谐而又有点趣味的交流也就结束了。真可谓“借得远处青山在,忘却眼前没柴烧”!
如是这般日复一日,难免生出一些念头来:面对学员想要某个问题的答案时,那份惶恐到底来自何处?为什么总是对学员普遍津津乐道的技巧保持一种审慎和忐忑的态度?
当这些念头像咒语般反复出现的时候,我确切地认识到,有必要认真追溯一番来时的路,以及一路上的泥泞和沼泽——即便这些过往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风景!
在2000年进入培训行业之前,我曾经长达近八年辗转在不同行业中从事市场、销售工作。当职业天花板来临的时候,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份难以言表、若有若无的职业惶恐:就此得过且过安度余生?可是刚刚人到中年呀!一次又一次类似的诘问之后,才发现自己惶恐的真正源头:不是自己想要做什么,而是自己能够做什么!
到底能够做什么呢?
过往所有的职业经历只有一个特征,就是与人打交道!除此之外呢?似乎没有任何一项能够拿得出手的技能。非要找一个聊以自慰的“优点”,就是自诩为“爱学习”(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职业经历中,读报、看书还真是我的业余爱好)。经过反复了解,发现似乎只有刚刚在国内起步的职业培训行业没有太高的门槛(请原谅我这样评价当时的培训行业),也许适合“一无所长”的自己。在这里,不再赘述中间终选择进入培训行业的诸多过程细节,我只想强调当时发现自己还可能有“用武之地”的欣喜和孤注一掷。
真正值得记忆和回味的是,当我毅然决然辞去工作,接受TTT课程培训期间所遭遇的一幕:当我信心满满走上讲台进行三分钟即席发表演练之后,原想能够得到主训老师(当今TTT业界泰斗刘子熙老师)的夸赞——毕竟我至少拿过不少演讲比赛奖项。没有想到主训老师的一番点评与示范之后,自己仅剩的那点自信也被彻底浇灭了——原来职业转型选择的惶恐变成了忐忑和迷茫:自己能够做好培训吗?自己真的能够成长为一名职业培训师吗?之所以没放弃,不是对自己的选择多么坚定,而是没有了退路!当我离职的时候,理由是那么的骄傲和自豪:我要从事培训工作,我要做一名培训师了。
当十几年之后的今天,回溯身后来时的路,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场景,也是自己职业培训旅途中座驿站——一个提醒自己如何出发的驿站!
类似的驿站,一座又一座,静静地立在曾经走过的路上,就像一双双充满期盼和温暖的眼睛,与自己一起眺望着远方没有尽头,但是有方向、有亮光的路……
有的驿站留着跟随、模仿时期幼稚和机械的印迹;
有的驿站记录的是无人问津、独处苦熬的无奈和艰辛;
有的驿站储存着尝试一个又一个新方法、新技巧的得意和欣喜;
有的驿站铭刻着停滞不前、了无新意的痛苦;
有的驿站或许还有突破瓶颈、更上一层楼痛饮之后的淡淡酒香;
有的驿站自然也留有鲜花和掌声的印痕;
……
回溯身后来时的路,终于明白了面对学员索要那些立竿见影的技巧时,心中那份惶恐和忐忑的根源——因为所有的技巧都像脆嫩的花朵一样,没有滋养的怒放,或许可以惊艳一时,终究还是会枯萎凋谢。所以,我更愿意坐下来,静静旳与你——我亲爱的读者伙伴,聊聊那些技巧背后的事情。
因为我同样期待,一路前行的你,偶尔回望来时的路的时候,会更有勇气眺望远方。
这也算是撰写本书为幽深的缘由。
是为序。
章 自我管理对培训师职业成长与发展的意义
一、从培训师自我管理的基本含义说起
不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种圣人般的职业高标准,单就职业培训师时间相对自由、收入也较为可观(与一般职业经理人相比较而言)这两个显性的职业特征而言,相比其他职业的从业者,对于自我管理有着更为直接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不避讳人人都有懒惰懈怠、偷奸耍滑的一些本能——至少其他很多职业的从业者可以依赖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力量阻止那些本能的释放。
那么什么是自我管理呢?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
“自我管理又称为自我控制,是指利用个人内在力量改变行为的策略,普遍运用在减少不良行为与增加好的行为的方面。”
“自我管理注重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教导及约束的力量,亦即行为的制约是透过内控的力量(自己),而非传统的外控力量(教师、家长)。”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自我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策略”,注重的是“内控的力量(自己)”。
培训师的职业职责恰恰是引导、帮助别人(学员)获得理念认知、技能方法等,继而促进其行为改善并实现职业成长与发展。
单从这个角度看,培训师自身能否做好自我管理,是确保其所倡导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实可信的重要前提和基石。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都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好,是否间接说明其倡导的理念或者方法至少在他身上并没有实际的效果呢?所以,培训师的自我管理是确保其更加有效地履行职业职责的重要因素。此其一。
第二个方面,培训师的职业价值除了可以通过课堂现场“讲出来”的部分对学员产生一定的影响外,真正深刻影响学员的有那些“没有讲出来”的东西(对此,作者在《TTT培训师精进三部曲(上):深度改善现场培训效果》一书中有详尽的阐述)。其中,包括培训师通过自我管理而呈现出来的整体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举止导向。也就是说,培训师的自我管理是实现其职业价值化的有效路径之一。
就作者个人的体会而言,培训师自我管理的作用恰恰是第三个方面,即通过自我管理不断突破并扩展自己的舒适圈。(关于舒适圈的理论和实践,在这里不作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确切知道的一个事实就是,随着舒适圈的扩大,虽然对内而言意味着拥有的已知更多,但对外而言也意味着未知半径越大,也就是未知领域也随之扩展,其直接的效果是会引发自己内心的危机感。而这份危机感恰恰是有效延缓或者阻止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的内在驱动力,从而确保持续并且长久的职业热情,激发其内在驱动力,以推动其职业的成长与发展。只是这一作用是隐蔽的,效果是缓慢的,而且是自我体认的,不太容易被感受,更不容易被别人认同。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实在有点“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的绵绵意味而已。
二、培训师职业角色认知:从概念到实践
在进一步探讨培训师自我管理的具体范畴及相关改善措施和路径之前,有必要再一次审视、解读一下培训师的职业角色。
我们知道,关于培训师的角色定位,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集编、导、演三重角色于一身”。
所谓“编”,就是编剧,指的是培训师需要将自己的课程编成一个“剧本”。而这个剧本的形成,需要动用的是培训师自身所拥有的认知和技能资源,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编写、编撰、编辑、编排等一系列工作,才能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剧情”得以顺利推进。
而“导”和“演”更是一个动态推进的过程。在具体的实践中,更考验培训师对时间的分配与把控;对目标的确立、梳理及调整;对情绪收放的把握;对知识、技能要点的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对言语行为的有效控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涉及培训师对上述三重角色所需“硬知识”(这是作者自创的一个词,是指那些经由前人总结、提炼并有一定实践指导价值的理论层面的东西,包括定义、理念、观点等)的储备,更直接指向培训师“软知识”(指的是培训师经由自身实践体认而形成的认知体系和行为习惯体系等)的有效积累。
所以,仅仅就培训师的角色所需要承担的实践任务来说,从概念到实践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这段“鸿沟”无不需要培训师通过自我管理的反复实践习得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填充,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嫁接。
三、建立培训师的自我管理边界
如果说通过前面的阐述,基本表达清楚了“自我管理对于培训师职业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这一观点,那么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到底什么是培训师自我管理边界的界定尺度?为什么需要以此为尺度对自我管理边界进行界定?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作者愿意先跟读者诸君分享一段经历:
相信绝大多数职业者在从业之初,尤其是这份职业饱含着自己内心很多的期待并且是经过慎重选择的情况下,都会热切期盼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更加专业,甚至是优秀的表现。
所以,和大家一样,作者也同样暗自努力,试图在短的时间内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培训师。可问题在于,经过半年多的苦学、苦练之后,要独立面对几十名陌生面孔的学员完成一堂培训课(至少6个小时以上),仍然是毫无底气,更不敢想学员能否满意这件事情了——因为致命的不是不懂自己主讲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某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是不知道,更无法用更丰富的培训素材去阐述、演绎那些自己想分享给学员的内容。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包括担心自己忘记内容、担心自己语言表达不够精彩、担心有学员不接受自己的观点、担心无法回答学员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等,有时甚至怀疑自己能否做好一名称职的培训师?
正是在这种无比焦虑而又找不到更有效的突破困境方法的时候,一位前辈给了我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建议。他告诉我:“信琳,如果想做好一名培训师,你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你就是一名培训师!”
真可谓“听君点破一句话,胜过低头忙半年”。
必须承认,当我真正按照上述指引实践的时候,的确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除了能够发现、收集到更多可以在课堂现场使用的素材外,我在朋友聚会、家庭聚餐、个人之间交流等纯粹的生活场景中,也念念不忘假定这是一个培训课堂现场,也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培训师的时候,的确找到了一种很美妙的感觉。不但在内容的演绎和解读上找到了更多的方法和思路,更有意思的是,在职业风范上也给了自己很好的约束……
可是,凡事都有两面性:当我一边喜滋滋地感受自己“突飞猛进”的进步的同时,另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已经在悄悄发生了……
直到半年多以后的一天,也是一次家庭成员的节日聚餐。当我接过一个话题,正准备开始以培训师的姿态和感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时候,当时还在小学四年级念书的女儿,竟然提出要提前离开而中断了我的“眉飞色舞”……事后问起缘由,她才告诉我:“爸,我们都支持你做好一名培训师,可是在家里就没有必要给我们上课了吧?”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想起来很多时候也有类似的暗示,只是自己当时“忘乎所以”没有留意,如果不是女儿这么直接地告诉我,估计自己还会深陷在“这条道”上……
事后时常回忆起这段经历,我才慢慢明白并且醒悟过来:一个成年人,除了有职业身份和角色外,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当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与他当下所处场景氛围所属的身份和角色不相符的时候,该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情。
这就引发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人,尤其是一位职业者,是否需要有一个职业身份的边界?这个边界的界定尺度在哪里?
通过对身边各种从业者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形:凡是那些让你相处起来感觉很舒服,甚至能够让你产生自觉尊重意愿的人,都有一个非常重要而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在“那个现场”所有的行为表现,都与人们对其身份和角色的预设相融合、相匹配。否则,总是会有某些时刻让人感觉不舒服,即便对方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其他值得肯定的“成功之处”。
基于这一观察到的事实,我们似乎有理由推导出这样一个观点:
任何一种身份和角色,都有一个对应其身份和角色的边界。
培训师作为一个职业身份和角色,也必定有其相对应的边界。因为任何一名培训师,除了在确定的职业场合中是一名培训师外,在其他更多的生活场景中,还有更多不同的身份和角色。
如果这种看法成立,那么培训师这一角色的边界界定至少要考虑两个维度的因素,即场景和场景中的人。具体包括:
一是当下所处的场景是否需要你履行某些培训师的职责?
二是在当下这个场景中的人是否已经预设了你是培训师的身份?是否已经释放某些明确的信号,需要你通过履行培训师的某些职责向其提供帮助?
这两个维度的因素考量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职业职责。既然培训师的职业边界直接指向其职业职责,那么培训师的自我管理指向和依归,就应该是其职业职责。这形成了培训师自我管理边界的界定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培训师自我管理边界的界定模型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具体到行为模式层面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自己(即培训师)的角色有一个理性判断,即此角色到底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然后进一步了解,社会对此角色的行为规范期望包含哪些重要的内容,并据此对职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的范畴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后,才能确定应该秉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