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579652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
★ 印度于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度,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我离它那么近却又那么远。——V.S.奈保尔
★ 印度是一种疼痛,是一个我会怀着巨大的柔情想起、但之后又总是想要逃离的地方。——V.S.奈保尔
★ 何伟、梁文道、唐诺、麦家、许知远、高晓松、梁鸿、徐则臣、止庵……推荐的纪实文学范本
★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 印度之行使奈保尔发现了他真实的无家程度。——美国作家保罗·索鲁
“印度三部曲”内容简介:
1962年,奈保尔一进印度: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
1975年,奈保尔二进印度:印度吞噬了自己的文明,在垃圾中生产垃圾,在废墟中制造废墟,人民居然能心安理得地生活。
1988年,奈保尔三进印度:穷人的信心源自贫穷,也毁自贫穷;印度死亡于信仰,也复活于信仰。
《幽暗国度》
印度之旅序曲:申请一些证件
章 想象力停驻的地方
第二章 阶级
第三章 来自殖民地的人
第四章 追求浪漫传奇的人
第五章 达尔湖中的童话屋
第六章 中古城市
第七章 进香
第八章 废墟狂想曲
第九章 枕上的花环
第十章 紧急状态
第十一章 还乡记
尾声:奔逃
.
《印度:受伤的文明》
序
前 言
部 受伤的文明
章 旧有平衡
第二章 土崩瓦解的世界
第二部 土地上的新主张
第三章 摩天大楼与分租宿舍
第四章 谷仓
第三部 只有执迷,缺乏思想
第五章 洞察之缺陷
第六章 综合与模仿
第七章 失乐园
第八章 复兴抑或继续
.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虚构与非虚构
章 孟买剧场
第二章 秘书身世──印度百年剪影
第三章 打破禁锢
第四章 小型战争
第五章 战役之后
第六章 势力终端
第七章 妇女时代
第八章 师尊之影
第九章 湖中之屋──重返印度
致谢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奈保尔就是这里面尤其杰出的人。——《时代周刊》
★不论何种文学体裁,奈保尔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纽约书评》
★这就是印度。这样全景式的捕捉能力,我没在别的作家身上见过。——《观察家报》
★奈保尔面对文明的碰撞,贡献了一部出类拔萃的作品。——《纽约时报》
★温暖、宽容、人性,书写了一个在现代化洪流和传统力量夹击下的国度的雄心与悲剧,是真正理解印度的好作品。——《华盛顿邮报》
船上的检疫旗刚降下,孟买港务局卫生处派来的后一批打赤脚、穿蓝色制服的警察刚离开我们这艘轮船,果亚人柯艾略就立刻跑上船来,伸出一根长长的手指头,向我招了招,把我引进船上的酒吧,悄声问道:“您身上有没有起司?”
柯艾略被旅行社派来协助我通关。他身材高瘦,衣着寒酸,脸上带着一副紧张兮兮、焦躁不安的神情。我猜他说的“起司”是某种违禁品。我没猜错。他向我要干奶酪。在印度,这可是寻常人家吃不起的珍贵食品。印度政府限制干奶酪进口,而一般百姓还没学会制作这种食物。说来挺有趣,直到今天,印度人也还没学会漂白新闻用纸。但是,对于柯艾略的要求,我却爱莫能助。这艘希腊货船供应乘客的干奶酪,实在不怎么可口。从埃及亚历山大港起航后,在三个星期的航程中,我常常向那位面无表情的侍应生领班抱怨,他们的干奶酪实在难吃。如今,我怎
么好意思向他开口要一些干奶酪带上岸去呢?
“没关系,没关系。”柯艾略说。他不相信我的说辞,更不愿意浪费时间听我编造理由。他走出酒吧,蹑手蹑脚沿着一条走廊来回逡巡,查看嵌在舱房门上的每一个名牌。
我走进自己的舱房,打开一瓶苏格兰威士忌,凑上嘴巴,啜一小口,接着又打开一瓶梅达克萨斯白兰地,同样啜一小口。我打算把这两瓶酒带进禁酒的孟买市。在印度政府观光局工作的一位朋友事先提醒我:把整瓶酒原封不动带上岸,肯定会被没收。
稍后,我跟柯艾略在船上餐厅会合。他的神态和举止自在多了,不再那么紧张兮兮。他手里抱着一个巨大的希腊娃娃。娃娃身上穿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在柯艾略那身寒碜的衬衫和长裤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亮丽。她脸庞上那两块红扑扑的腮帮子和一双湛蓝的一动不动的眼睛,使柯艾略那张瘦长的脸孔显得更加阴郁浮躁。柯艾略看见我那两瓶已经打开的酒,脸色登时一变。
“干吗把它打开呀?”
“法律规定的,不是吗?”
“把它藏起来啊。”
“这瓶梅达克萨斯白兰地,瓶身太长,怎么藏啊?”
“平着放不就得了?”
“这种瓶子的软木塞并不可靠。朋友告诉我,他们准许你带两瓶酒上岸,不是吗?”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帮我拿这个娃娃,把她抱在手上,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纪念品。你身上带着‘游客介绍卡’吧?好!这份文件很重要!只要亮出这张卡片,他们就不会搜你的身。干吗还不把这两瓶酒藏起来呢?”
柯艾略伸出双手,猛一拍,霎时间,一个身材矮小骨瘦如柴的男子打着赤脚,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二话不说,拎起我们的行李就走。自从柯艾略上船以后,这家伙就一直躲在一旁静悄悄等候着。我们怀里搂着布娃娃,手里拎着那只里面装着两瓶酒的袋子,爬下船舷,跳进一艘汽艇。柯艾略的随从把行李放好,然后独个儿在船尾蹲下来,整个身子蜷缩成一团。跟主人共乘一艘汽艇,让他感到局促不安,仿佛违反了什么戒律似的。这位主子,只偶尔瞄一两眼我怀里的娃娃,在整个航程中,他只管睁着眼睛,凝视前方,脸上写满了不祥的预兆。
对我来说,早在好几个星期以前,东方世界就已经展现在我眼前了。还在希腊时,我就已经感觉到,欧洲在我眼前逐渐隐没消失。希腊的食物甜腻腻的,充满东方风味,有些我小时候曾经品尝过。希腊的街市到处张贴着印度电影海报—据说,希腊观众欣赏的是一个叫娜吉丝的印度女明星。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希腊人热情好客,颇有东方人之风。对我来说,希腊之旅是为埃及之旅作准备的。埃及—黄昏的亚历山大港,宛如一座无比壮阔的、亮晶晶的大拱门矗立在冬季的海洋上。防波堤外,细雨雰雰,前任国王的白色游艇悄无声息,幽然浮现碧波中。船的发动机突然停了,骤然间,码头上响起一阵喧闹声,成群身穿脏兮兮无领长衫的男子仿佛听见信号似的,叫嚷着,争吵着,叽叽喳喳,争相爬上这艘已经满载乘客的轮船,在船中奔跑穿梭着。就在这样的一个国家,而不是在希腊,东方世界正式展现在我眼前:脏乱、盲动、喧嚣、突如其来的不安全感—你突然发觉,四海之内皆非兄弟,你的行李随时都会被人摸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