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72485
目 录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周人的星空与道德律……………………………… 1
观星定历:时间的参照系… …………………………………………… 3
观星作诵:周人眼中的星野… ………………………………………… 9
敬天保民:治国者的理想… …………………………………………… 15
观象预事:人事的预警系统… ………………………………………… 21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诸《国风》及其地理风土……………………… 27
拓土南服:《二南》与江汉… ………………………………………… 30
瞻彼淇奥:淇水畔的《卫风》… ……………………………………… 38
周室之东:洛邑与《王风》… ………………………………………… 44
溱洧之间:极意声色的《郑风》… …………………………………… 53
表东海者:东夷故地的《齐风》… …………………………………… 58
地接虞夏:河水之曲的《魏风》… …………………………………… 66
山河表里:忧深思远的《唐风》… …………………………………… 69
岐周旧地:刚毅雍容的《秦风》… …………………………………… 78
宛丘之上:巫风轻靡的《陈风》… …………………………………… 84
周之始基:周公东征与《豳风》… …………………………………… 89
附:桧、曹、鲁诸国… ………………………………………………… 94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节序轮转与四时生活………………………… 105
敬授人时:先秦之历法… …………………………………………… 107
与时偕行:物候与人事… …………………………………………… 110
农桑画卷:农人的四时… …………………………………………… 122
附:婚嫁与时节… …………………………………………………… 133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祭祀传统与天人秩序………………………… 137
昊天成命:百神与先祖… …………………………………………… 139
鼓舞相合:祭祀用乐… ……………………………………………… 146
尽物与志:器用与供奉… …………………………………………… 153
王于出征,以匡王国——周王朝的军事活动…………………………… 163
战事的名目:征、伐、侵及其他… ………………………………… 165
四时田猎:讲武与备战… …………………………………………… 170
狁孔炽:西周的大敌……………………………………………… 174
附:征人的忧叹… …………………………………………………… 180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内政外交中的赋诗传统……………………… 185
周爰咨诹:使臣的歌章… …………………………………………… 187
赋诗断章:典雅的机锋… …………………………………………… 194
因言察志:会盟与观人… …………………………………………… 201
《诗》之义理:政教与立德… ……………………………………… 210
后 记……………………………………………………………………… 219
三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平原上的古人抬头仰望日升月恒、星汉流转时,已经具备了较为精确的时间意识,察觉到身边的昼夜更迭、四时轮替、作物生长,都与天象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他们朴素的自然观中,人们辛勤劳作所谋求的稼穑蚕桑,一衣一食,都源自上天的滋养生发,而天时的运转却是人事所无法干预的。于是由商至周,他们逐渐赋予“天”种种善好的品质与功能,提出天地有生人之德,天道决定人世运转、掌握人的祸福寿夭等思想,并进而将之引入早期的社会秩序构建之中,认为天与人、自然规律与社会法则,应当是彼此谐和的,作为人,应当修身养德,尽人事而俟天命。因此,在反映周代思想的《尚书·尧典》篇中,帝尧的第一条政令就是“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观测天文、制定历法的目的,不独是探求其规律,指导人间的四时生活,更是为了构建一套协和天人、垂于百世的政治秩序。天道的运转带来昼夜四时,节律分明,人间的秩序应效法天道,与天道协调发展,永不相悖。《诗经》中许多篇章的书写,都是以这种思想为背景展开的。
周人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它决定着人世运转,并掌握人的祸福寿夭,且会以异常的天象对人间的不妥发出预警。春秋时期的早期儒家以《诗经》等周代文献为基础,发展了这种思想,进而认为,天与人、自然规律与社会法则,应当是彼此谐和的。作为人,应当修身养德,以遵循天道。道德与政治在“天”这个概念之中的结合,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秩序建构的一种范式。
观星定历:时间的参照系
在各个文明的早期,无论东西方世界,古人都通过观察天体运动区分昼夜,并由此产生了时间意识。他们将时间与天体的运动联系起来,并以天体运动为参照系,结合不同人类文明的主要生活需求,建立时间概念。
日月星辰都可以作为时间的参照系。比如古代苏美尔(公元前 3200—公元前 2300 年)的人们用月圆来计算时间,以月圆 1 次为 1 个月,12 个月为 1 年。为与太阳、季节相适应,每三、四年增加 1 个月。古代巴比伦(公元前 2100—公元前 700 年)人则将 1 年划分为 12 个月,6 个月 30 天,6 个月 29 天,几年一闰,以符合季节变化,1 个月分为 4 周,以符合月亮的盈亏。古埃及在约公元前 4000 年前后制定历法,将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升起的一天,也是尼罗河水涨得最高的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因此,他们称天狼星为“水上之星”。
在古代中国,《尚书·尧典》篇中就有如下记载: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 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尚书》追述古代圣贤的事迹,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自尧舜时代一直叙述到周代,而以周代思想为主脉。《尧典》作为《尚书》的第一篇,在概述帝尧的德性和功业之后,立刻便开始叙述尧命令羲氏与和氏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轨迹与规律、计算日期、制定历法的过程,更不厌其烦地叙述二至二分的天象依据与物候变化。可见在先秦早期的历史中,华夏先民们已经意识到天文历法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篇是目前中国已知最早的历法,其成书年代不晚于春秋时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历的系统与规模。孔子十分推崇夏朝的历法,《论语·卫灵公》篇讨论治国方略,就有“行夏之时”的叙述,《礼记·礼运》篇也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东汉郑玄又注:“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记》中也有“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之说。
《夏小正》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指向确定月份,记述每个月重要的星象,包括各亮星与银河的位置,并根据主要亮星“中、流、伏、内”的状态细化历法。“中、流、伏、内”是对亮星移动态势的描述,“中”指星辰黄昏时位于正南天空,“流”指星辰自正南天空向西方旁移,“伏”指黄昏时星辰隐入日光中或西方地平线下,无法以肉眼观见,“内”指星辰完全隐没不见。
《夏小正》按“中、流、伏、内”记载的一年天文变化如下:
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县在下。”
三月:“参则伏。”
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
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
八月:“辰则伏。参中则旦。”
九月:“内火。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南门见。织女正北乡,则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