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54321
自从出现了“网络语言暴力”一词以来,对于“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网络语言暴力泛滥,网络语言施暴者高举人肉搜索的旗号、网络欺凌问题日渐肆虐……当上述现实问题逐步逼近,“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治理”“网络管控”等热门词汇进入各国政府的讨论议程。如何治理网络语言暴力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为全球各国政府的关注热点。我国政府自然也投入到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事业以来,该项研究也迅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
关于“如何打击网络语言暴力?”“如何应对网络语言暴力?”抑或“如何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文献数不胜数,但这样的文献多是从具体的政策操作层面来研究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将“网络语言暴力”等同于一个政策问题而不是一个学术问题来进行分析。而真正从理论视角深入地解读、研究网络语言暴力的文献却不多见。在当前网络暴力越来越普及的形势下,再探讨怎样政策应对网络暴力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从理论研究视角来研究“网络语言暴力”课题才是学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这也正是本书的研究主题。作者根据研究假设对欧盟、中国进行案例检验,分析总结欧盟在治理网络暴力领域的规范性力量与相关经验,对我国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生成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目 录
内容摘要…………………………………………………………………i
一、问题与研究途径 ………………………………………………………… i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领域 …………………………………………………… ii
三、结构安排 ……………………………………………………………… iii
章 研究设计…………………………………………………… 1
一、研究问题及选题原因 ……………………………………………………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估 …………………………………………………… 6
三、前提假定与研究假设 …………………………………………………… 9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 15
五、成果去向与前期准备 …………………………………………………… 20
第二章 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基础…………………………… 23
一、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理论依据 ………………………………………… 23
二、网络语言暴力的理论解释 ……………………………………………… 74
三、网络语言暴力的应对路径 ……………………………………………… 79
四、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类型 ……………………………………………… 81
五、相关概念界定与概念解析 ……………………………………………… 87
第三章 治理网络语言暴力规范生成的理论逻辑………………… 92
一、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践与网络身份验证 …………………………… 92
二、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践与网络语言意义规范化链接 …………… 108
三、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生成与指导新的实践 ……………… 151
第四章 欧盟及成员国维护网络安全和治理网络暴力的实践与规范
……………………………………………………………… 160
一、欧盟及成员国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践与网络身份验证 ………… 160
二、欧盟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践与网络语言意义的规范化要求 …… 172
三、欧盟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生成 …………………………… 178
第五章 中国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践与规范………………… 202
一、中国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践与实名制 …………………………… 202
二、中国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践与要求实名制出台的迫切性 ……… 215
三、中国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践与网络语言意义的规范化 ………… 221
四、中国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规范 ……………………………………… 222
结 语……………………………………………………………… 231
附 录……………………………………………………………… 233
参考文献…………………………………………………………… 273
致 谢……………………………………………………………… 295
内容摘要
自从出现了“网络语言暴力”一词以来,对于“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网络语言暴力泛滥,网络语言施暴者高举人肉搜索的旗号、网络欺凌问题日渐肆虐……当上述现实问题逐步逼近,“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治理”“网络管控”等热门词汇进入各国政府的讨论议程。如何治理网络语言暴力仿佛在一夜之间成为全球各国政府的关注热点。我国政府自然也投入到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事业以来,该项研究也迅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
一方面,各种关于“如何打击网络语言暴力?”“如何应对网络语言暴力?”抑或“如何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文献数不胜数,但这样的文献多是从具体的政策操作层面来研究网络语言暴力问题,将“网络语言暴力”等同于一个政策问题而不是一个学术问题来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真正从理论视角深入地解读、研究网络语言暴力的文献却不多见,但正如迈克尔 · 霍洛维兹(Michael. C.Horowitz)在《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期刊中指出的那样,在当前网络暴力越来越普及的形势下,再探讨怎样政策应对网络暴力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从理论研究视角来研究“网络语言暴力”课题才是学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这就成为笔者的研究主题。
一、问题与研究途径
如何从理论视角来研究网络语言暴力?笔者认为应该借助于建构主义规范研究的视角。当前学界对于“规范”的定义基本可以分为两类:类是较为初步的涉及规范概念的研究者,往往坚持对规范进行狭义界定,即主张将规范与规则等其他行为准则分开探讨,分别加以界定和区分。第二类是对规范概念的研究较为深入的建构主义学者的观点,他们坚持对规范进行广义界定的方式,认为规范本身包含了规则等其他形式的行为准则。规范是主体间的行为准则,不必然与某种特定标准相联系。安德鲁 · 肖特(Andrew Schotter)认为:规范就是行为体之间被共享的信念或准则,它是允许群体内部其他行为体会采取何种行为的概率,并举例说明在任何集团内部都存在自身的“群体规范”。从这一概念界定来看,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规范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规范,其生成与演化的过程,应该视为建构主义规范研究的领域。
在笔者整理建构主义的规范研究成果中,发现当前建构主义规范研究存在着显著的“民主规范和人权规范研究”的偏好,即建构主义学者把民主、人权领域类的西方民主规范和人权规范的生成与传播视为通向更文明世界进化过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既不涉及其他类型的规范,更未探讨其他类型的规范是否得以生成、传播的问题,而把规范研究的本质就等同于西方主导的“民主规范和人权规范”的研究。建构主义学者对于世界上其他类型的规范的总体态度是常常避而不谈,从而使规范研究成为一个只涵盖“民主规范和人权规范”的有趣“伪命题”,但在国际社会中,显然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规范,不是“民主规范和人权规范”,不但生成,且传播得尤为迅速。
以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为例,为何各国政府高举反对暴力旗帜,大力推广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这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规范的研究不能再仅仅关注西方主导的“民主规范和人权规范”的研究问题,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研究其他类型的规范的生成机制,其他类型规范的生成机制与西方“民主规范和人权规范”的生成机制有没有区别,有什么区别,如果这一规范是动态发展的规范,研究该规范的生成与演化机制就能为中国政府提供及时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领域
本研究的前提假定有三:前提假定一,实践本体论。前提假定二,实践动态性论。实践是行为体有意识的活动,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据布迪厄的理解,实践是随机的、变化的和不确定的。实践既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实践主体需要时刻反思自身的实践行为。前提假定三,规范动态性。规范是某一群体所持有的集体信念和行为准则,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前提假定的基础上,且结合规范生成的逻辑,笔者的研究假设是治理网络暴力的实践影响了该领域内的规范生成,那么,具体的规范生成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这就需要依靠两个中介变量,一是 “网络身份验证”,二是“网络语言意义的规范化链接”。当然,笔者提出的研究假设不是试图取代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关于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文献众多,网络语言暴力的诱因也多种多样,笔者的研究只是为了提供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视角。
遵循上述研究思路,笔者将根据研究假设对欧盟、中国进行案例检验。众所周知,欧盟及成员国是治理网络暴力领域的先驱,具备治理网络暴力领域的规范性力量,在规范创设领域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从历史进程的层面上来看,欧盟及成员国治理网络暴力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付出了数代人的努力,这直接影响了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的生成,对我国政府有借鉴意义。
三、结构安排
笔者将本书的章节安排如下:章是绪论。绪论主要分为五节,节介绍了研究问题与选题原因,第二节介绍了国内外研究背景,第三节是前提假定与研究设计,第四节介绍了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五节是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与前期准备。
第二章是研究基础。本章的主要研究任务是诠释了“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基础”“网络语言暴力产生的理论解释”“网络语言暴力的应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界定与表现类型”以及其他相关概念,比如 “治理网络暴力的实践”“网络身份验证”与“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规范”。
第三章是笔者的具体理论逻辑部分。第二章对于网络语言暴力的研究基础,已经做了详尽的阐述,那么第三章对治理网络语言暴力规范生成的理论逻辑进行具体分析。结合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网络情境,分析“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生成的具体原因,即具体解释“治理网络暴力的实践”如何影响“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笔者认为 “治理网络暴力的历史实践”影响了“网络身份验证”与“网络语言意义的规范化链接”,终奠定了“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生成”的基础。
第四章、第五章是笔者的案例检验部分。第四章是对欧盟及成员国的案例检验。在网络身份验证方面,欧盟的公民网络电子身份认证标识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保证了网络安全打击了网络暴力。在网络语言意义方面,欧盟使用信息过滤政策、实行网络实名政策、制定内容分级政策、鼓励社会监督和举报、组织指导、奖励与惩罚政策六种手段。欧盟及成员国普遍实行的治理网络暴力的规范方式分为网络法律治理规范、网络行政管理规范两种形式,两者共同构成欧盟及成员国治理网络暴力的复合型规范系统。第五章是对中国的案例检验。中国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规范设计刚刚起步,中国治理网络暴力领域的规范主要包括如下两列,列是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第二列是司法解释,包括《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上述内容,可以得到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图。部分是问题、假设与文献,包括章、第二章与第三章:文献梳理与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是理论依据与理论逻辑,包括第四章的理论依据与第五章的具体理论逻辑部分;第三部分是案例检验,包括第六章与第七章,第四部分就是笔者研究的结论。
关键词: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网络身份验证;语言意义的规范化
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及选题原因
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Norms),在中文语境中是个新词,是指把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集体信念和行为准则视为一种规范产生的过程,即网络暴力治理规范的根源、发端、生成及现阶段的蔓延与影响。在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一词广为流传之前,曾有人称其为网络治理规则(Regulations)。近年来,在国际报道中,主要侧重于用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一词取代规则。除了用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指涉政府治理网络暴力的信念和准则演化过程之外,网络语言暴力问题也是媒体关注的重要焦点。
“光明网”称:“网络语言暴力:互联网不能承受之重”。大多数普通人面对恶语相向的文字甚至毫无辩解之力。在互联网匿名的掩护下,恶意滥用的人肉搜索、似是而非的谣言和刻薄残忍的人身攻击,正不断地侵犯着人们的基本权利,不断冲击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参考网”报道称:“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网络语言暴力严重损害了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完全有必要对网络语言暴力进行法律规制,公权力和法律是解决网络语言暴力有效的方法。
近年来,“网络语言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铜须门事件” “毒后妈事件”“姜岩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艳照门事件”“陈开心不堪网络舆论跳楼事件”“田亮森碟事件”“攻击贝儿事件”“直播自杀事件”“台湾网络模特杨又颖留下了关于网络霸凌的遗书自杀事件”“乔任梁因网络暴力患抑郁症自杀事件”等接踵而至,参与网民数量形成规模,不仅在网络上声势浩大,更对现实生活形成冲击。
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侮辱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极大创伤。只因在不合适的时间里说了不合适的话,大三学生无奈休学;因犯错而引发男子遭到百万陌生人唾弃。对于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危害与应对,媒体也做出了相应的尖锐评论与预测分析。如“搜狐网”称:“网络语言暴力有多恐怖你知道吗?”说起来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很常见,无论是明星的贴吧微博,还是关于时事热点的网友留言,“脑残!”“变态!”“去死!”等辱骂语言随处可见,这类评论没有观点,更无逻辑可言。但凡当事人为女性的几乎都遭到过语言上的性侮辱。《光明日报》撰文“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的防范与治理”。我们要净化网络环境,实现网络价值的化,解决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就必须从文化、法制、道德、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对网络语言暴力现象进行防范和治理。“中国文明网”撰文称“树立正确价值观,向网络语言暴力说不”,文章中指出言论是自由也是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也可能会化为有形之剑伤害他人,把握尺度,不受他人影响,不盲从,才是网络乃至现实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态度。
除了从一般意义上探讨网络语言暴力引发的社会安全形势外,网络语言暴力对个体权益的侵害也日渐引起人们的警惕。如“腾讯网”撰文:“面对恶毒的网络语言暴力,职业球员应该怎么做?”
评论有褒有贬,但是在理性和尊重的基础上,就事论事发布自己的看法;网络语言暴力则不然,是纯粹针对个体人格的人身攻击。作为公众人物,有必要听取各方的声音,但丝毫没有必要去理会垃圾一般的网络暴力。“民航资源网”撰文指出:“被网络语言暴力频频吊打的空姐,不该为谣言屡次买单”。文章介绍了一个名叫乘务员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两张空姐被拉扯衣服走光的照片,配了激昂文字,看似鼓动广大受众刀俎粗鲁乘客誓拉黑名单的言辞却一时间将国航空姐推到了舆论的刀尖。10个小时后真相大白,这两张照片系PS,并未发生此事,照片系空乘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后,被人取走搞的恶作剧。“21世纪经济网”撰文称“讨伐刘鑫是网络暴力还是伸张正义”。文章指出当我们在网络审判他人时,也不要忘记审判自己人性的弱点,很多时候,他人身上的怯弱,我们同样存在,只不过我们比较幸运,逃离了考验的现场。
网络语言暴力问题也引发了众多组织机构的关注,它们邀请知名人士现身说法,探讨自身经历过的网络语言暴力问题。TEDxNingbo“智造者”发布了演员袁姗姗主题为《在网络暴力中捍卫自己》的演讲视频。视频中袁姗姗谈及自己所承受的网络暴力,现场气氛热烈,爆发了7次掌声。“我想先问问大家,有谁一年365天每天被未曾谋面的陌生人骂过?”面对袁姗姗这句提问式的开场白,在场很多观众都深有感触。随后,袁姗姗从容地向观众分享了自2013年起逐步遭受并面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种种过程。
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网络语言暴力治理问题不是中国独有问题,是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事实上,世界多国不仅越来越重视对网络上鼓吹暴力言论的防范和惩处,而且都在加强对这类言论的监控。全球80%以上的国家在加强对网络鼓吹暴力等言论的监控,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其实更甚。各国的控制手段也多种多样。未来网络监控不会消失,相反会更加立法化。在德国,由联邦内政部总体负责网络监管,其直属的联邦刑警局下设数据网络无嫌疑调查中心的机构,也就是“网络警察”。他们与一般警察工作不同,无须根据具体的嫌疑指控,就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跟踪和分析互联网上的信息,以发现可疑的违法行为。
笔者的研究问题是如何才能治理日益泛滥的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在以前,网络语言暴力还只是少数现象,治理网络语言暴力并未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但在今天,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泛滥已经使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规范迫在眉睫。衡量标准有三点:,袭击对象平民化,现阶段网络语言暴力的袭击对象影响程度的都是普通民众,从早期针对娱乐明星或知名人士转向普通平民。第二,人肉搜索推广化,尤其是2015年以来,“人肉搜索”的案件呈现直线上升趋势。第三,网络语言谩骂泛滥化。国家明确禁止网络造谣和谩骂,可当前不少网友仍把网络造谣和谩骂当有趣,把恶搞某人当玩笑。因此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急需出台,那笔者提出的研究问题也可以这样理解: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规范何以可能?
当然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重要阵地目前仍集中欧美发达国家,向周边与全球辐射的程度还在可控范围之内。因此,要想深入分析治理网络语言暴力领域的规范产生源头与演化路径,就必须认真研究管控网络语言暴力的相关材料,包括控制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背景、政治倾向与演化趋势等。在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
《发达国家如何治理网络暴力言论》:
欧美各国在治理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践过程中,要求各主要网站在网民留言前必须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记录,抵制低俗网络语言意义,并据此建立了相应的规范制度,包括《多媒体法》《联邦禁止利用计算机犯罪法》《计算机安全法》《域名注册规则》《儿童互联网保护法》等。
《网络暴力言论治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借鉴》:
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在探索契合国情的网络内容治理,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网络话语意义的管理。越来越多的政府要求核实身份信息,并设置了《促进使用信息通信网络及信息保护关联法》等规范制度。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两则材料只是众多关于治理网络语言暴力材料中的部分材料。从上述研究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共同点,它们都提到了“治理网络暴力”“语言意义”“身份信息”“规范”这几个关键词,这几者之间到底是否有所关联就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