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8757897
◎这里没有情节精彩的小说,只有小清新式的自然文学随笔
《沙乡年鉴》是自然文学的代表作,被苏珊·福莱誉为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圣经》。这里的文风直朴、清新:“我知道有一幅画,极易被人遗忘,除了从这幅画上经过的鹿,几乎没有人见过它。挥毫创作这幅画的‘画家’是一条河流,我还来不及携同我的朋友们去观赏这一大作,河流就已经把它抹去了。所以它只存在于我的心灵中。”
◎译者有专业的英语背景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有精益求精的翻译精神
姚锦镕,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翻译家,专业度毋庸置疑。更令人感动的是,为了让《沙乡年鉴》保持英文版本的原滋原味,又体现散文之美,译者多次进行字词句、前后文的翻译斟酌、调整。译者对翻译的初心以及完美追求令人折服。
◎注释超过多,只为扫除阅读障碍,营造舒适阅读氛围
为易混淆字词、生僻字词注音、注释,如“西(pì tī),游禽,的一种。外形略像鸭,翅短,不善飞。主要以小鱼等水生生物为食。”
为动植物注释,如“柳穿鱼,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黄白色,细长,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无毛,单叶互生,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夏季开花,小花密集,黄色,蒴果卵圆形。”
为专业名词注释,如“英尺烛光,英美制照度单位,标准烛光一英尺距离的照度即为一英尺烛光。”
还为地名、人名、俗语、典故等注释。全面的注释,不仅方便阅读和理解,还能拓展知识面。
“像风和日出一样,人们一度把获取野生动植物当作理所当然之事。社会进步了,那些理所当然的东西便从我们身边逐渐消失殆尽。”
《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他以一生心血记录的关于人类、动植物、土地、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以一年的十二个月为顺序,记录沙乡景象、动植物的变化;在游历或工作过程中对于乡野的思考;关于动植物、土地、自然的所见所想的随笔;从哲学、伦理学、美学角度阐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
书中五十多年前关于“土地伦理”“生态保护”等的哲学思考,和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理念惊人相似。是一本自然相关的不可多得的文学好书,虽然内容包含部分专业学科知识,但文字清新、优美又略带幽默,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对动植物、土地、大自然的热爱。
作者序
部分 沙乡年鉴
一 月
积雪融化
二 月
好橡木
三 月
大雁归来
四 月
河水高涨
葶 苈
大果橡
空中舞蹈
五 月
从阿根廷归来
六 月
钓鱼田园诗
七 月
庞大的领地
大草原的诞辰
八 月
绿草地
九 月
灌木丛中的欢歌
十 月
暗金色
起得太早
红灯笼
十一月
如果我是风
斧头在握
牢不可破的要塞
十二月
家园的范围
雪地上的松树
65290
第二部分 地貌特质
威斯康星州
沼泽挽歌
沙 郡
奥德赛
旅鸽纪念碑
弗朗波
伊利诺伊州和艾奥瓦州
伊利诺伊巴士之旅
红腿在挣扎
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
山 顶
像山那样思考
艾斯卡迪拉山
奇瓦瓦和索诺拉
瓜卡马亚
绿色环礁湖
加弗兰之歌
俄勒冈州和犹他州
旱雀麦来接班
曼尼托巴省
克兰布依
第三部分 乡野情趣
乡 野
人的休闲
环 河
大自然的历史
美国文化中的野生动植物
观 鹿
大雁的音乐
第四部分 结 论
土地伦理
伦理的演变次序
群落概念
生态良知
土地伦理的替代品
土地金字塔
土地健康和A与B的争论
前景展望
野 地
残余野地
供休闲娱乐的野地
供科学研究的野地
供野生动物生存的野地
野地的捍卫者
环保美学
《沙乡年鉴》是一部科学观察著作,更是一部文学著作。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华杰
《沙乡年鉴》是户外随笔写作的好作品。一本犀利的书,充满了美好、活力和感染力。
——《纽约时报》
今天,《沙乡年鉴》被认为是自然史文献中的一部经典,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圣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利奥波德为一代人指出了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一个用以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
——美国环境史研究的开拓者、密苏里大学历史学教授 苏珊·福莱
据州土地管理员的记载,在这个世界上,属于我的私有土地一共有一百二十英亩。州土地管理员的领导是个瞌睡蒙眬之人,在上午九点钟之前,他是绝不会翻看土地登记册的。不过没关系,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事关破晓时我的农场发生的事,土地登记册上是不会有记录的。
有登记册也好,没登记册也罢,我和我的狗心里都有一本账的。破晓时,我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归我一人所有。我的思想也与我的土地一样辽阔得无边无涯,既不受地域的限制,也不受世俗传统的束缚。我行事既无拘无束,地图上也无法标明。我原本以为,孤独在这个郡已不复存在,可是它并没有消失,却远远延伸出去,有露珠的地方,都有它的影子。
和其他农场主一样,我也会把我的土地租给“农民”。可是,那些“农民”常常忘记上缴地租,而对土地使用权却斤斤计较、百般挑剔。从四月到七月的每个黎明,他们都会彼此宣告自己的土地界线,由此可推论出至少他们承认我是农场的真正主人。
每天宣告土地界线,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必须举行繁文缛节的仪式,我不知道是谁立下的这个规定,每天都要进行这个仪式。七月的清晨,时间刚到三点三十分,我就满脸严肃地走出我的小屋,一只手拿着咖啡壶,一只手拿着笔记本,这两样东西象征着我的农场主身份。面对淡淡的晨星,我坐在一条长凳子上,把咖啡壶放在身边,然后从我胸前的衬衫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杯子,希望没有人看见我这个上不了台面的举动。然后,我拿出手表,倒上咖啡,把笔记本放在我的膝盖上,这意味着宣告仪式即将开始了。
时间到了三点三十五分,在近的某个地方,一只麻雀发出了一声清晰的鸣叫,像是男高音一样。它的这声鸣叫是在告诉大家,从北边的河岸到南边的旧马车道之间的北美短叶松树林是属于麻雀的。接着,只听见田野里的所有麻雀一只接一只地吟唱起来,宣告着它们的地盘。还好,麻雀们彼此间倒还和睦,没有发生过争吵,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从来没有听见过。此刻,我只需静静地倾听,并从心底期待着它们的女同胞——雌鸟们也能默认它们的领地,一起和它们欢歌唱和。
麻雀还没有结束它们的宣告仪式,栖息在高大榆树上的知更鸟就发出了响亮的颤音,大声宣告着它的地盘,那是一根被冰雹砸断的下垂的榆树树枝,以及附属于树枝下面面积不是很大的草坪下的所有蚯蚓。
知更鸟顽固地叫着,黄鹂被它的叫声惊醒了。于是,黄鹂宣告,那根下垂的榆树树枝归它所有,除此之外,它还拥有附近所有富含纤维的马利筋茎、菜园里所有松散的卷须,同时,它那像一团火一样的身子有权力在这些所属物之间来回穿梭。
我的表已经是三点五十分了。山丘上传来靛蓝白颊鸟的叫声,它在宣告着属于自己的财产,那是在1936年的大干旱中留下来的干枯的橡树枝,以及附近各种各样的昆虫和灌木丛。虽然它没有明说,但是,我想它在向人们暗示,因为它的确比所有的蓝鸟及所有黎明中的鸭跖草蓝得更鲜艳。
紧接着一只鹪鹩突然从屋檐下的缝隙中钻出来,兴致勃勃地唱起了歌,于是,其他几只鹪鹩也跟着唱和起来,歌声越来越大,别的鸟儿也加入进来,顿时四周是一片喧闹声。蜡嘴雀、嘲鸫、黄色林莺、蓝鸟、绿鹃、红眼雀、朱红雀……所有的鸟都一齐歌唱起来,热闹极了。一开始,我还按照顺序郑重其事地一一把鸟儿的名字记下来,后来却因为歌声变化得太快,也就来不及记录歌唱者的名字了。这时,我的咖啡壶也空了,太阳眼看要升起来
了。我想,我必须在宣告自己土地所有权前,再去仔细地看看我的土地。
我,还有我的狗,精神抖擞地走着。我的狗对鸟儿的歌声并不感兴趣,因为在它看来,证明某个地方属于你的证据不是歌声,而是气味。甚至在它的眼里,只有那些没有教养的鸟儿,才会在树上叫个不停,制造噪音。我的狗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帮我找到了别的不唱歌的动物夏夜写下的诗歌,每首诗的后都有作者的名字——如果我们看得懂的话。想不到我们碰到了这些东西:突然想搬到别处去的兔子,拍动着翅膀表示弃权的丘鹬,还有一只正在发怒的公雉,因为它在草地上不小心把羽毛弄湿了。
有时候,我们会看见一只浣熊或者水貂,它们肯定是找了一晚上吃的,到天亮后才回家。有时候,我们会赶走一只正在捕鱼的苍鹭,或者吓唬一只正带着孩子们寻找避难所的林鸳鸯。有时候,我们会看见鹿正慢悠悠地走进长满紫苜蓿、婆婆纳和野莴苣的茂密的树丛。但是,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像丝绸一样的露水上,一排排懒洋洋的动物的蹄印组成了黑白相间的线条。
太阳终于升起来了。鸟儿们唱得渐渐没劲了,远处传来牛铃的叮当声,说明有一群牛正走向牧场。拖拉机的轰鸣声告诉我,我的邻居已经起床了,世界又回到了州官员所熟悉的轨道上。于是,我和我的狗也转身回去,早饭时间到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