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682080
★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的文章,*初发表于1939年—1940年间的生活书店自办的内部刊物《店务通讯》上。本书体现了邹韬奋在管理、经营、服务诸方面的理念与精神,这些经验和体会也可供社会上其他机关以及一般服务社会的青年参考。
★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民主与集中、干部与待遇偏于事业管理,服务的态度、工作与学习偏于职业修养,共辑录文章47篇。其中,关于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研究和阐释,以及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书店的管理之中,是韬奋在其事业管理中特别值得重视的亮点。
★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中另外一条值得关注的亮点是韬奋关于事业性与商业性的论述,也可说是职业修养部分的核心要义。韬奋认为,“事业性和商业性是要兼顾而不应该是对立的”,倡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和统一,是今天出版人的共识,而韬奋先生在近八十年前已经有上述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阐释,不能不让我们对这位出版前辈的睿见卓识心生敬佩。
★
如果说《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偏重于理念阐释和经验总结的话,作为附录的《生活史话》则可说是韬奋办刊办报做出版的历史叙事。
★
精选韬奋先生生前编订的别集,辑为这套文丛,希望既能反映韬奋先生文字生涯的基本面貌、韬奋思想的主要脉络,又适合普通读者购藏阅读。为呈现韬奋原作的完整面貌,按照文丛的体例设计,保留当年的语言特色和韬奋的书写风格,同时参校以《韬奋文集》和《韬奋全集》,有所变通处理。“韬奋著译文丛”增加了《写在前面》作为每册图书的导读,后面增加《韬奋生平与著述简表》。
弁言/ 001
关于民主与集中
一
对民主集中的正确了解/ 003
二
关于领导机构的几个要点/ 007
三
管理上的改革/ 012
四
民主的纪律/ 016
五
民主的主要程序/ 020
六
民主的构成分子/ 025
七
热烈欢迎同人自治会小组干事会/ 029
八
我们的言论机关/ 032
九
意见的沟通/ 036
十
当面和背后/ 040
十一
对于同人意见的处理/ 044
十二
店务会议的效用与权限/ 047
十三
会议中的听话和说话/ 051
关于干部与待遇
一
主持事业主要的基本态度/ 057
二
爱护干部与维持纪律/ 061
三
慰问散处各地的本店同人/ 065
四
干部间的互相爱护/ 069
五
中坚干部的重要/ 073
六
中坚干部应有的几个共同点/ 077
七
各部门中的中坚干部/ 082
八
对于奖励劳动英雄的正确的认识/ 086
九
关于工作报酬的几个要点/ 091
十
在过渡社会中的薪水与津贴/ 095
十一
同人福利普遍性的研究/ 100
十二
关于调整薪水与津贴的办法/ 105
十三
奖励与处分的意义/ 110
十四
痛悼子桂同事/ 114
关于服务的态度
一
加强认识我们服务的广大对象/ 121
二
本店同人的做人问题/ 123
三
我们对外应有的态度/ 127
四
旁观的态度与参加的态度/ 131
五
事业性与商业性的问题/ 135
六
本店参加义卖的影响/ 139
七
热烈响应政府五十万封慰劳信的号召/ 142
八
对十万封慰劳信的再接再厉/ 145
九
作风问题与本店的个性/ 148
十
艰苦困难中奋斗/ 152
十一
沉痛中的检讨/ 155
关于工作与学习
一
我们的工作原则/ 161
二
工作实践中的学习/ 164
三
工作与学习的问题/ 168
四
尊重技术/ 172
五
友谊与职权/ 176
六
工作的检讨/ 180
七
检讨一年来的工作/ 183
八
发现困难与克服困难/ 187
九
节约和我们的事业/ 191
附录一
生活史话
一
生活书店的前身/ 197
二
空手起家的《生活》周刊/ 199
三
光杆编辑/ 201
四
四毛钱一千字的特约撰述/ 203
五
光杆编辑兼光杆书记/ 205
六
生活与服务/ 207
七
《生活》周刊的发展/ 209
八
批同事的增加/ 211
九
怎样扩充起来/ 213
十
拉洋广告/ 215
十一
大拉广告与自力更生/ 217
十二
广告的广大联系/ 219
十三
赚钱干什么?/ 221
十四
第二批的老同事/ 223
十五
请不起三十元一月的总务主任/ 225
十六
人才主义的用人政策/ 227
十七
件轰动的事情/ 229
十八
第二件轰动的事情/ 231
十九
第三件轰动的事情/ 233
二十
少不了的会计师/ 235
二十一
长足的发展/ 237
二十二
惊风骇浪中迈进/ 239
附录二
为生活书店辟谣——敬告海内外读者及朋友们书
附录三
殉职四战士简历
增订本后记/ 253
写在前面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为韬奋图书馆拟写的嵌名联,今天仍挂在韬奋图书馆的门口。今年适值三联书店成立八十五周年,经邹嘉骊先生提议,我们合议出版一套“韬奋著译文丛”,以纪念三联书店创始人韬奋先生。
韬奋先生倡导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宗旨,开创的书刊互动的事业格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既是当年生活书店的特色,也是三联书店延承至今的传统。我们相信,纪念韬奋先生好的方式莫过于读他的作品,传承与弘扬韬奋精神,好的方式莫过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能展现韬奋先生著译实绩和基本面相的代表作品。因此,我们精选其生前编订的别集,辑为这套文丛,希望既能反映韬奋先生文字生涯的基本面貌、韬奋思想的主要脉络,又适合普通读者购藏阅读。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的文章,初发表于1939年—1940年间的《店务通讯》上。《店务通讯》是生活书店自办的内部刊物,当时生活书店在全国已有三四十家分店,为沟通意见和报告工作,由总管理处编印《店务通讯》,每周一次。韬奋每期“发表一篇文字,当作与全体同人的面谈,所谈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事业的管理与职业的修养”(《弁言》)。生活书店积十五年的经验,从实践中发展出来,形成自己事业管理和职业修养上的特点,这些经验和体会也可供社会上其他机关以及一般服务社会的青年参考。基于这种考虑,韬奋接受了老友毕云程的提议,把这些文章略加选辑,编成本书,又采信了徐伯昕的建议,取定本书名。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是韬奋在抗战期间重要的著作。本书由四部分组成,分别讨论了民主与集中、干部与待遇、服务的态度、工作与学习等问题,“前二类偏于事业管理,后二类偏于职业修养”,共辑录文章47篇。其中,关于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研究和阐释,以及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书店的管理之中,是韬奋在其事业管理中特别值得重视的亮点。韬奋将民主集中制的内容概括为四点:一是领导机构,一律由选举产生;二是领导机构须定期对整个组织做工作报告;三是严格的纪律和少数服从多数;四是下级机构和全体人员,务必执行上级机构的决议和上级负责人的指示。他特别强调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民主不是无政府状态,集中也不是独裁的意义。不民主的集中才是独裁;不集中的民主才是无政府状态;两者都是要不得的。我们需要的是不折不扣的民主集中,不能把它任意分裂开来。”韬奋把民主集中制视为生活书店的基本管理原则,视为从《生活》周刊到生活书店事业发展十五年所积累下的宝贵的成功经验,并简洁明了地概括为“大家共同规定的原则,是民主;把这原则交给负责人去负责执行,是集中”;落实到实际操作中,“所谓少数服从多数,是指任何人都须服从大家所共同规定的原则;是指领导性质机构的会议中,少数人须服从多数通过的决议”。(《对民主集中的正确了解》)在今天民主集中制早已是耳熟能详的组织原则,在当年韬奋先生却能有如此深刻的见解,而且身体力行,施行于他领导的生活
书店,一方面可见韬奋先生的民主和睿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后起之秀的生活书店,何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大放异彩,迅猛发展到和几家创办早、资金雄厚的老牌出版企业并驾齐驱的地步的原因。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中另外一条值得关注的亮点是韬奋关于事业性与商业性的论述,也可说是职业修养部分的核心要义。韬奋认为,“事业性和商业性是要兼顾而不应该是对立的”,不可偏执一端:“倘若因为顾到事业性而在经济上作无限的牺牲,其势必致使店的整个经济破产不止,实际上便要使店无法生存,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机构消灭,事业又何从支持,发展更谈不到了。在另一方面,如果因为顾到商业性而对于文化食粮的内容不加注意,那也是自杀政策,事业必然要一天天衰落,商业也将随之衰落,所谓两败俱伤。”因此,他强调事业性和商业性是“应该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对立起来的”,就是因为“我们所共同努力的是文化事业,所以必须顾到事业性,同时因为我们是自食其力,是靠自己的收入来支持事业,来发展事业,所以必须同时顾到商业性”。倡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和统一,是今天出版人的共识,而韬奋先生在近八十年前已经有上述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阐释,不能不让我们对这位出版前辈的睿见卓识心生敬佩。
如果说《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偏重于理念阐释和经验总结的话,作为附录的《生活史话》则可说是韬奋办刊办报做出版的历史叙事——正如其题目“史话”所揭示的一样。自1939年10月起,韬奋在生活书店内部刊物《店务通讯》上,陆续发表22篇回忆文章,从接手周刊的“光杆编辑”“两个半的同事”到批同事、第二批同事,从起步以赠阅为主的两千多份印量发展到两万份、十二万份,以至后来经过公证的155000份,从“空手起家”到“引起上海整个广告界的震惊”的“大拉广告”,从“不仅轰动了全沪,简直轰动了全国”的为马占山将军捐款到销量多时达到二十万份的《大众生活》和团结抗战的《生活日报》……从主持《生活》周刊到创办生活书店,再到形成报刊群落和书刊并举,十五年中艰苦奋斗的经过,在“生活”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徐伯昕、毕云程、艾寒松、金仲华等人物形象,也都在这22篇“史话”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史话”文笔轻松诙谐,读来脍炙人口,可见作者甘于清贫,人不堪其苦,作者却乐在其中的乐观精神。
本书于1940年11月由生活书店在重庆初版。1945年11月抗战胜利后,韬奋出版社重印出版,由当时的生活书店编辑部撰写了《增订本后记》。此集后有多种版本行世。此次出版,即选用1945年版为底本。由于当时环境所限,出版时删去部分文字,这次加以恢复,以呈现韬奋原作的完整面貌。按照文丛的体例设计,保留当年的语言特色和韬奋的书写风格,同时参校以《韬奋文集》和《韬奋全集》,有所变通处理时,酌加以编者注。
本文丛和本集的编选成书,得到了韬奋先生的亲属,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邹家华、资深编辑家邹嘉骊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上海韬奋纪念馆、出版博物馆慷慨援手提供图片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编辑部
生活书店
2017年9月
九
关于工作报酬的几个要点
关于这个问题,我现在在这篇短文里,在比较原则的方面,提出几个要点来商榷一下。
,本店关于工作报酬的考虑,只有“整个经济的健全”和“同人待遇的改善”两者之间兼筹并顾、加以斟酌的问题,而丝毫没有“老板要顾到个人利润”的问题夹在里面:这可以说是本店的一个特色。这个特色的根据很简单,就是本店全体同人都是工资劳动者,都是在靠自己的工作得工作报酬。关于这一点,同人都知道,我在这里用不着多说。但是在这一点却可以引申出另一个很重要的要点,那就是本店同人工作报酬的提高,不是原则的问题,而是办法的问题。换句话说,在我们里面没有任何人认为工作报酬的提高是不应该的,没有人反对同人待遇是应改善的,所要考虑的只是整个支出的增加要和整个收入的增加联系起来考虑。同人生活太苦要影响到工作情绪,这对于整个事业是的损失,所以应该努力顾到。整个收入顾不到整个支出,或整个支出妨碍到事业上资金的运用,对于整个事业也是莫大的损失,这两方面所以要兼筹并顾,加以斟酌,都是以本店整个生存和事业发展为前提。说得再简单些,也就是要顾到整个店的利益。本店自创始到现在,因为发展得快,整个资金的缺少成为经常的现象,于是分配调度,是一件艰苦的工作,但是从初到现在,在勉强顾到整个店的利益的原则下,个人的待遇,在事实上是逐渐向上提高的。这是参加本店工作较久的同事所知道,为节省篇幅计,我在这里不想多举烦屑的事实。这种倾向是应该的,正确的,但是我们当然不能满意,我们仍希望在顾到整个店的利益的原则下,还有更多的进展。
第二,我们向来的态度是尽可能先顾到工作报酬比较水准的部分,这也有种种事实上的表现。近的例子是三十元以下薪水的同事不必参加储金办法,以及本届加薪以先顾到三十元以下者为原则等等,这当然是应该的,正确的。我们以后还要根据这个原则,在顾到整个店的利益的原则下,及营业收入的许可范围内,尽可能把水准逐渐提高。但我们一方面要尽可能把水准逐渐提高,一方面却不可误会,认为比较高的薪水是不应该的。即使在社会主义已实现的国家里,他们所废除的只是生产手段的私有,而对于工作报酬的差异还是有的;不但有,而且在积极努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还被认为是必要的。工作的性质和责任特别重要的、服务期间较久的,工作报酬较多,我们从店的事业方面看,认为是应该的。在我们这个机关里工作报酬较多的,比别的机关并不算多,我们同事中有人宁愿不干月薪四五百元的教务长或教授的事情,而来本店担任月薪一百余元的编审工作,我们只有敬重感激心情。我在上面用“先顾到”三字,颇有意思。我认为从我们的整个事业着想,我们也应该在可能范围内相当顾到工作责任较重要、服务期间较长久者的需要,尤其不可误会他们是不应得到他们所应得到的工作报酬。
第三,我们是一群努力于文化工作者,我们是有着共同努力的事业,一切都以有益于这事业为前提,对于待遇的考虑,也要和这一点联系起来,并不是单纯地顾到个人的需要。假定有甲乙两位同事,他们同样地在生活上有着迫切加薪的需要(例如家累特重等等),但甲在本店的工作是特别重要或特别得力,我们的事业少不了他。乙在本店的工作是比较不重要或不甚得力,他因须厚薪而另作高就,而我们只得割爱。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当然要“先顾到”甲,不能因有同等的迫切需要而作同样的考虑。
近因物价增高,各地同人在生活上受到了很大影响。关于这一点,本店人事委员会已给予严重的注意。目前感困难的是因为本店近在营业上受了意外打击,在暂时有“力不从心”之苦,可是我们已在严密地注意着这件事,一俟营业较为好转,整个经济能减轻一些困难,仍须积极努力补救的。
我后还要提起:工作报酬的改善,或同人待遇的改善,在本店不是原则的问题,而只是办法的问题。重要负责人当时时加以密切的注意,同人如有卓见,也希望随时提出,以供参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