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0199047
灵峰夏先生墓表周钟岳
夏灵峰先生行实王展成
人道大义录
《人道大义录》序
夫道篇
妇道篇
父道篇
子道篇
君道篇
臣道篇
附录
《大学衍义》讲授
答姚生《大学》疑问
答任生《大学衍义》质疑
答郁生《大学》、四书请益
《〈大学衍义〉讲授》总指
《〈大学衍义〉讲授》目次
明责任
端治本
正学术
孟子讲义
《孟子讲义》序
《孟子讲义》卷上
莅学演说
勉言
述四书源流
述孟
述孟子通五经
辟利篇
往见篇
适梁篇
仁义篇
同乐篇
王道篇
父母篇
无敌篇
定一篇
井田篇
保民篇一
保民篇二
保民篇三
保民篇四
保民篇五
保民篇六
黜霸篇
好乐篇
交邻篇
砭疾篇
进贤篇
守学篇
效死篇
《孟子讲义》卷下
知言篇上
知言篇中
灵峰精舍学规六则
明伦
穷理
灵峰先生集
《灵峰先生集》序
《灵峰先生集》卷一论辨
狄青
于谦
秦桧
王猛
宋高
夏侯
明思宗
魏孝文帝
仲子
李若水
管宁
狄仁杰
黄巢李自成
黄宗羲顾炎武
姜嫄、后稷辨
释言
《灵峰先生集》卷二序跋
《悔言》序
《撷蔬垂训图》跋
《衰说考误》序
《诗序辨》序
《悔言辨正》序
《悔言附记》序
《六礼或问》序
《寤言质疑》序
《黄海门遗集》序
《〈资治通鉴后编〉校勘记》序
《人道大义录》序
《资治通鉴后编》序
《富阳灵峰夏氏宗谱》序
《贺复斋清麓文集》序
《嘉定、长二先生奏议》序
《长白宝竹坡先生年谱》跋
《〈大学衍义〉讲授》总指
《天台茅园张氏宗谱》序
《灵峰夏氏族谱》序
《灵峰先生集》卷三奏议
谨请修明祖制以扶国折
枢臣误国请旨立赐黜责以肃纪纲而保宗社折
约不可从战当早决折
请改定科举新章折
谨请讲学法祖以辅养圣德折
谨请慎选宗室豫教养以重国本折
端本建极正圣心以正天下折
应诏进言谨陈中兴十六策吁请宸断奋发施行以
存宗社而保中国折
要盟不可曲从改约必宜熟计折
枢臣庇逆怀奸请旨立赐处分以除内间而保宗社折
部臣沮遏言路请旨议处折
专命不可稽诛改约必宜遣使折
恳恩俯准前请以重使命折
情轻法重吁恳恩宥以广皇仁而伸公议折
《灵峰先生集》卷四上书牍上
上竹坡先生
上李兰生先生
上张致夫先生
复徐季和先生
复竹坡先生
复张季玕
复应敏斋廉访
复黄藻轩、黄立山、胡仰山、邹秉乾
复周亦韩
复杨正
复周亦韩
复王积成孝廉
复竹坡先生
复廖养泉观察
复张季玕
与张季玕
复邹秉乾
复竹坡先生
复竹坡先生
复鼓山书院董事俞师旦、陈福堂、吕毓昌、陈之
复赵展如中丞
上徐季和先生
复徐季和先生
复徐季和先生
复安晓峰侍御
复袁重黎观察
复孙佩南大令
复金性山孝廉
复袁重黎观察
复徐季和先生
与文叔平学使
复文叔瀛学使
复汪半樵大令
复某
复文叔瀛学使
复文叔瀛学使
复文叔瀛学使
《灵峰先生集》卷四下书牍下
与文叔瀛学使
复文叔瀛学使
复郭蓉汀
复张次陶
复陆凤石侍郎
复文叔瀛学使
复安晓峰侍御
与浙江教育总会会员
复两级师范学生
与两浙父老
与刘幼云总监督
复刘幼总监督
与刘幼云总监督
复陈柯廷
与柯凤孙
复刘幼云总监督
复谭彝仲提调
与分科大学学生
复孙仲玉
与刘幼云总监督
复刘幼云总监督
与刘幼云、安晓峰
复唐元素
复马彝初
复张范卿
复章一山
复朱介人都督
复朱介人都督
与章一山、孙伯琴、张范卿、管向定
复管向定
复管向定
与章一山
复姚仲实
复政事堂
复朱少
复章一山
复吕戴之都督
请代奏起行日期呈
请捐赏津贴银两助赈呈
咨呈浙江巡抚增韫
《灵峰先生集》卷五赠序
赠郑念农序
赠汪莘农序
赠黄新庄序
赠徐侍郎视学安徽序
赠文侍郎视学广东序
赠高太常序
赠马通伯序
赠孙伯琴序
赠楼淡安序
别分科大学诸生序
赠张范卿序
赠姚生梓芳序
赠管向定序
赠王心斋序
赠蔡钟栽序
赠刘宝书序
两级师范训词
勉言
勉言三
勉言四
《灵峰先生集》卷六碑志
亡弟季安墓志铭
夏府君墓表
昆山徐仲武墓志铭
陈再陶墓志铭
孙伯琴权厝志
黄新庄墓表
张补瑕墓表
黄岩管君墓志铭
先妣汪安人行略
外祖母王孺人行略
《灵峰先生集》卷七叙记
上书纪略
永康应氏义田记
召见恭纪
后上书纪略
浙江教育绩品展览会记
《武当纪游二十四图》记
《灵峰先生集》卷八箴铭
五箴
讲座铭
《灵峰先生集》卷九颂赞
林文忠公颂
先圣孔子像赞
先师孟子像赞
《灵峰先生集》卷十哀祭
祭妹蒋叔夏文
祭徐季和先生文
祭竹坡先生文
祭黄藻轩文
祭吴豳农文
分科大学三生哀辞
祭文舜臣侍郎文
祭郑念农姊夫文
祭张补瑕文
祭孙生伯琴文
祭妹黄季夏文
《灵峰先生集》卷十一诗辞
述《骚》
菊
古寺
夜泊
古寺
江干
静坐
痛读
独立
寄诸同志
小园
凉月
幽居
把酒
州雨
哭亡弟季安
其二
哭亡弟季安
城上
长望
高楼
山
寄竹坡先生
昭君
京华
即席口占呈竹坡宫詹
凤凰
寄竹坡先生
醉后
庚辰咏昭君旧作复成一绝
哭周峄涵兼悼朱甫亭
寄坡先生
寄黄藻轩
述学上篇
述学下篇
致崇道堂诸君
读董
读《学海堂经解》、《四库提要》书后
庚子十月再奉朝命召对行在旋即告归过镇江游焦山寺
寺僧出先师竹坡侍郎黄带题句观之感题四绝
闲居独立
来日难
岳仙禽赋诗见怀有“灵峰更比东山秀,应有尧天名世臣”之句
次韵答之
岁寒六咏
山中访隐者不遇
雪后探梅
春日山居即事
夏夕即
月
山居即事
九月龟溪
山中访故人不遇
雨后浙东诸山
山居即事
闭门
七月携迪儿游龟溪作
七月再游龟溪作
八月三游龟溪作
十月游前坞作
重九日携迪儿游阴岸冈
夏日即事
夏日晓起即事
游白岩山
山居咏怀
闰月二十六日作时不雨已四十日矣
龟溪咏
病中咏怀
病中即事
病中晨起观花木有感
王心斋千里来视疾诗以答之
王心斋辞归诗以送之
虞美人
玉连环影
兰陵王
满江红
琐窗寒过方家庄拜舅氏汪榕村先生墓
天仙子
南柯子
好事近
又
满江红
卜算子
又
巫山一段云
满江红
菩萨蛮
《灵峰先生集》跋管赞程
《灵峰先生集》跋刘子民
《灵峰先生集》跋蔡克猷
《灵峰先生集》跋何绍韩
夏震武年谱简编
——章太炎:《革命军约法问答》(1908年7月10日)
夏震武先生虽则只知崇古,不善处今,但是五十年来,像他那样的顽固自尊的亡清遗老,也的确是没有第二个人。比较起现在的那些官迷财迷的南满尚书和东洋宦婢来,他的经术言行,姑且不必去论它,就是以骨头来称称,我想也要比什么罗三郎、郑太郎辈,重到好几百倍。
——郁达夫:《钓台的春昼》(1932年)
论者以灵峰之殿清代程朱派的理学,比之章炳麟之殿汉学的古文派、康有为之殿汉学的今文派。
——蒋伯潜、蒋祖怡:《诸子与理学》
录自《文澜学报》1935年第1期,17~21页。
昔者微言既没,百家蜂起,道术几为天下裂。自子舆氏后,有能窥道之藩篱者,汉董氏、唐韩氏而已。宋诸儒出,大道复明,而源远末分,伪儒间作,亦时有佛老之难,门户之争。然圣道炳若日星,则异端不得肆其辞,天下亦不至遽罹其祸。晚清之季,西学勃兴,陋儒炫其富强之术,欲举吾中国衣冠礼教而从之,弃纲常伦埋如敝屣,视诗书礼乐为土苴,生民之患,至斯而极。于时有昌明正学,毅然以斯道为己任,思拨乱世反之正者,独灵峰先生一人而已。
先生讳震武,字伯定,号涤庵,浙江富阳人。世居邑之灵峰山下,学者称为灵峰先生。其先本姒姓,周时受封于杞,杞亡,改姓夏。后回会稽,又析居永兴,元时乃徙今里。曾祖讳宏业,祖讳文昭,皆未仕。祖早世,以兄讳文华子为后,即先生父,讳范金,贡生也。先生为长子。父师法宋儒,践履笃实。母为同邑汪讳廷栻之女,习礼明书,谨严有法度。先生幼承庭训,动止凝重如成人。五岁受读于母,学《毛诗》、《大学》、《中庸》,皆成诵。稍长,遍通诸经,遭乱未尝辍读。喜纵览史鉴,见前哲忠孝大节,往往欷歔爱慕,欲效其所为。
同治十二年举于乡,明年成进士,会试总裁万公青藜见之,叹为不可一世之才。适先生以疾未覆试归。侍郎宗室宝公廷,故为乡试举主,亟称先生资性近道,当研穷理学,为等人。先生少负经世之志,慷慨以诸葛武侯、李忠定自期,闻公言,乃日孳孳于程朱之学,顾陆王犹兼取之。后四年入京,先生名已起,朝贵人争欲致门下,不可,益竞竞持名节。适朝考又以疾未赴。越三年,考授主事,选职工部营缮司。先生入则正色危坐,凛然不可以非义干;出则读书私舍,未尝通名姓于势要之门。同列已严惮之。既而乞养改教职,先生父诫以仕当听上所授,毋自择。又部曹俸薄,向皆仰给于印结钱,先生父诫勿取,曰吾能斥产资汝。于是先生安于职,而慨然有致君之思矣。
光绪六年八月,上疏请修明祖制以扶国本,不报。时收复新疆,与俄画界,遣使订约,多违失。先生愤甚,以九月疏劾柄臣沈桂芬、王文韶,乞赐罢责;又劾恭亲王、宝鋆、景廉,下部严议。复具疏言俄事有五误、十可战、一不可战,陈战守十六策,皆人所不能言者。故事,司员上封事,必请于尚书,乃得代奏。尚书翁公同龢,以先生辞多激切,尼之。先生曰:疏既具,志早决矣,尚书不代奏,司员顾不可至都察院劾尚书乎?翁公谓战守十六策甚当,独司员参大臣,本朝无此例。先生曰:有钦定台规在,司员何不可参大臣?本朝二百余年无参大臣之司员者,非例不可,人不为也。明杨椒山参严嵩,刘念台参魏忠贤,彼皆司员也。尚书受国厚恩,视枢臣主议误国不力争,反沮遏言路,何面目见天下士大夫?翁公闻言,乃代奏。旨下留中。先生以言不用,遂乞归。
先是南皮张公之洞与先生论学不合,及张公巡抚山西,疏荐先生曰:夏某学赡才高,潜心理学,贞固谠直,有古人之风,稍加历练,其材器实迈凡庸。早年论事,与臣龃龉,然荐贤为公,臣不敢是己非人,致蹈蔽贤之咎。先生以家居养亲,故不出。父殁,遗命以礼治丧。既葬,犹寝苫枕块于墓侧。母殁,遗命治丧亦如之。新昌士绅固请主讲鼓山书院,先生拒之曰:三年之内,誓不出墓庐一步。会甲午,我与日本战失利,明年,和议成。先生以主辱臣死之义,无分贵贱,欲效吴可读故事,草疏千言,以死谏。戚旧交书切责,谓墓庐非死谏之地,废员无死谏之责。先生默然,为毁其草乃止。
当是时,朝臣益泄沓无振作气。赵公舒翘被命巡抚江苏,贻书商先生出挽厄运,辞之。徽宁池太广道袁公昶,请主讲中江书院,亦以疾固辞。二十四年七月,朝命吏民得上书言事,先生已草疏乞改科举新章,防流弊。康有为、梁启超等谋变法,间两宫,变卒作,朝旨遂寝前诏。先生疏不得上,虑宫闱有非常,书抵浙江学使徐公致祥,速入奏调和两宫,请太后旨,广求忠孝儒臣,置上左右,朝夕纳诲。公故以乡试举主知先生,得书即驰奏。
二十六年七月,京畿乱民以拳教肇祸,杀外使,八国联军陷京师,两宫狩陕西。浙江学使文公治,疏荐先生可大用,恐先生终不出,踵至劝先生急君父难速行。先生痛各省疆帅拥兵不勤王,九月闻召,疾奔行在。以外兵蹂宫禁为国大辱,奏两宫罢和决战;外人胁戮亲贵大臣,损国体,必〈不〉可从;乞急召云南提督冯子材,付以战守事。先后七上疏,皆军国大计。荣禄、王文韶、鹿传霖皆袖手俟和议,恶先生言伉直,辄龁之。太后召诸臣,挥涕责之曰:夏震武一草莽小臣,眷眷爱国若此,尔等身为大臣,乃竟不若彼耶?时先生直声震海内,一时正人皆倚以为重,交章荐先生,朝廷始有军机处存记之命。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李鸿章,奏洋人言朝廷果有意议和,当先罢黜夏某。而先生固已乞归矣。既归,外人恶先生主战,犹列祸从,胁朝廷并治。太后忿然曰:夏震武家居二十年,拳乱时足迹未至京城,焉得诬?力持不可。
逾年,两宫回銮,甘肃提督董福祥阴集旧部,欲留车驾还都关中,不听,则奉皇子监国,起先生主内政,而自率师东出复两京。遣使以书来商,先生复书力止之。既再归,省吏邑宰以修邑志、任学校来聘,皆不就。宣统元年,浙江教育总会公推先生为会长。既而学务公所议长陆公元鼎、巡抚增公韫、提学使李公傅元复固请监督两级师范。先生至教育会,则以廉耻教育宣于众。及任师校,亦以是励诸生,谓大乱将作,救亡之策,莫急于倡廉耻以正人心,闻者感奋。受任六月,绝干请,杜奔走,忤当事意,诸教习亦不便其所为,私相结以讦先生,先生遂引去。
时宝公早逝,两公子以庚子殉节京师,三孙复相继物故。先生恸之,逾年至京吊其家,搜公疏稿刻之。刘公廷琛方为京师大学总监督,聘先生总教七科。固辞不获,乃受任,以《孟子讲义》、《〈大学衍义〉讲授》教诸生,学风为之一变。未几,举御史安公维峻自代以去。刘公复强先生出,再至则武昌兵事起,先生亦遂还居故里矣。大总统袁世凯,浙江都督朱瑞、吕公望,以书币聘先生,悉辞不就。自是杜门不出,足迹不及城市。尝谓元世祖起自漠北,用一许鲁斋,而能存中国衣冠;清圣祖屡议复古,而辫发胡服,终为满族所尼,仍其陋俗,亡我古制。当时如安溪李文贞游钓台诗曰,笄发乏筠节,读之已不胜其祖国之思。当宝公未薨,先生惓惓以衣冠为请,公曰:我若当国,必以君言上于朝。乃公以偃蹇终,先生亦不获遽行其志。悲夫!
先生更辛亥之役,谓今日大变,儒者当为先圣先王之道法守节,而非拘拘于一姓之存亡,乃笄发委貌,玄衣垂绅,昭其志节。闻望既隆,从学之士,自江、浙、鲁、豫、秦、晋、滇、粤以迄朝鲜,咸以得及门请业为幸。先生尝自任曰:达而在上,救天下以政;穷而在下,救天下以学。国无道,至死不变,今其时矣。其教门人曰:敬义夹持,文行并进,以勇行实践为入德之门。
自言少时为学,亦喜老氏观妙观窍及释氏认取本来面目之说,鸡鸣而起,静坐达旦。既而悟静坐乃异端放任自由所为,非圣门居敬之学,以用敬不用静为程朱晚年定论。又以陆王认心为性,必至猖狂无忌,自此确守程朱,以居敬穷理力行交修为用力之途,以穷理为知言之本,以居敬力行为养气集义之功,合孟子、程朱而一之。其规模气象,得乎孟子者为多。目睹邪说横行,全国波靡,将有蔑伦背理亡国灭种之祸,著《人道大义录》,历引经传以明三纲五常之为六经古义,以传贤为君道之极则,以一夫一妇男外女内为人道不易之理,以父子天伦,不可变易,泛然等父母于路人为禽兽,昌言纠正,而伦教灿然复明。
晚年屏居乡里,而轸念斯世斯民,如疾痛疴痒之在身,未尝一日间。每谆谆励及门以广圣学,正人心。谓士当以道救民,若闭户自守,外天下家国以治心,不足以为士。平居处己接物,动必以礼。两居亲丧,衰绖庐墓。居妻丧、弟丧及女兄弟之丧,衰绖履杖,一遵《仪礼》。又推朋友缌之义以及师门,为举主宝公制服三月。隆裕太后崩于国变后,先生曰:礼为旧君,为旧君母妻,皆齐衰三月,不以国之存亡改易,亦持服三月。尝应召行在时,先生以外兵深入,宗社震惊,既上中兴十六策,尤请两宫援太庙毁例,素服减膳,为十六策先。两宫既崩之十九年,盗发高宗、孝钦陵寝,先生即援太庙毁例,为位而哭,其制服则以弟丧齐衰在身,不复变易。门人孙乃瑶卒先生家,先生哭而敛之,告其孤归葬。每闻门人之丧,痛悼哭泣,或至废食,累数日不已。其祀祖则守父遗法,谓舅妇不能同席,家堂地窒,四亲不能异席,则合四代之考居右,妣皆居左,分为二席,忌日则考妣合祀,求通于情,亦不背礼。祀圣则就精舍广其堂楹,中奉孔子神主,周四子颜、曾、思、孟,宋五子周、程、张、朱,皆直接道统,配飨两序。临祭席地陈馔,奉主就席,仪物器数,则尊周制。为子娶妇,先行冠礼,嫁女先行笄礼。昏礼以《仪礼》为本,辅以《书仪》、《家礼》。
先生精气内充,神明外溢,自少至老,日必昧旦兴起。读书处事,巨细精审,终日不见倦容。周旋宾客,揖让雍容。对越神明,登降肃穆。严下拜之仪,植立庭中,虽风雨不避。殁之前三日,为母忌日,具衣冠致祀,拜跪不须扶掖。盖先生执礼之恭,类如此。先生著书已梓行者,《悔言》、《悔言辨正》、《人道大义录》、《衰说考误》、《寤言质疑》、《资治通鉴后编校勘记》、《孟子讲义》、《〈大学衍义〉讲授》、《诗文集》、《富阳夏氏族谱》若干卷,续著有《论语讲义》,及遗稿待辑梓。先生以咸丰三年癸丑十二月十八日生,享年七十八岁。其殁也,庚午岁五月朔日。娶何氏,先先生卒。子男一,成吉,能嗣家学。女一,适四川马边贺昌群。
戊辰秋,钟岳至富阳,以肃君石斋介,执贽于先生之门,先生所以敦勖之者甚至。己巳春还滇,甫逾年,遽闻先生讣。既自痛亲炙未久,学焉无成,而益念天下滔滔,欲求守先待后如先生者不可复得,则尤有学绝道丧之忧也已。同门友王君雪庵,述先生行实,邮书属为表墓之文。谨掇辑先生生平行诣及论学大旨著于篇,以稔同学,并以备将来编国史儒林传者之有所参稽焉。
庚午闰六月门人周钟岳谨撰。
夏灵峰先生行实
夏灵峰先生行实
录自《国风》1933年第2卷第2期,40~44页。
先生讳震武,字伯定,号涤庵,浙江富阳人。世居邑之灵峰山,学者称为灵峰先生。其先本姒姓,周时受封于杞,杞亡,遂改姓夏。后回会稽,又析居永兴。吴时有五官中郎将讳曰方者,以孝子显,晋表其乡为夏孝三都。永兴今萧山也。元时乃徙今里。曾祖讳宏业,祖讳文昭,皆未仕。祖早世,以兄讳文华子为后,即先生父,讳范金,贡生也。先生为长子。父好宋儒之学,以强己恕人求实践,因榜其堂曰强恕,户牖间遍贴格言,谓古人槃匜几杖皆有铭,乃取以自警。粤贼之乱,拯活里闬戚族数十百人,聚匿山谷中,己则奔走致粟以食人,食尽则粥,人饱而己尝饥,有请自顾者,则对曰何忍独饱,食罄则同尽耳。母为同邑汪讳廷栻之女。外大母王氏早寡,著贤声,以经史教女弟子,讲气节,贼至,从学者多以节烈称。先生三岁即不闻啼泣声,五岁受读于母,举《毛诗》、《大学》、《中庸》章句,辄能成诵。稍长,端坐竟日,足不易处,动止每异常儿。母教先生严,乱时犹不使辍读,曾语先生父曰:令儿曹稍知义理,即死亦无憾。后所延师惟教以时文,苦之,乃窃取史鉴、诗古文辞窥览,见前哲忠孝大节,往往欷吁爱慕,欲效其所为。
同治十二年举于乡,明年成进士,会试总裁万公清黎﹝青藜﹞见而再三叹曰:举头天外,实不可一世之才。乃出其二子见曰:不可不一识此人。先生以疾未覆试辞归。侍郎宗室宝公廷,故为乡试举主,乃饯先生于昆明湖上,赠诗曰:去年典试至杭州,西湖到处穷登搜。取士喜得涤庵子,地灵人杰夸兼收。将别又语先生曰:吾阅海内士大夫多矣,未有如君坚定者。君既思为等人,当读等书。程朱理学等书也。吾内多欲,理学非可空言,读其书而不能躬行,吾又耻之。君性近道,有志于学,吾以己所不能者望于君。先生少负经世之志,慷慨以诸葛武侯、李忠定自期,闻公言,乃日孳孳于程朱,顾陆王犹兼取之。
后四年入京覆试,先生名已起,朝贵人争欲致门下,不可,益兢兢持名节。时宝公以直谏闻中外,先生殿试对策多谠言,复为时称道。公以先生通显可即至,乃益自喜。会朝考又以疾未赴。将归,公复赠诗曰:涤庵一身都是胆,泰山压项强不折。涤庵一腔都是血,洒遍四海水皆热。又三年,朝考授主事,选职工部营缮司。先生入则正色危坐,凛然不可以非义干;出则读书私舍,未尝通名姓于势要之门。同部已严惮之。既而乞养改教职,先生父曰:吾所望于汝者,岂养哉?仕当听上所授,毋自择便。故事,部曹仰给于印结钱,先生父曰:吾能毁产资汝于官,戒勿取。于是先生安其职,而慨然有致君之思矣。
光绪六年八月,上疏请修明祖制以扶国本,不报。时收复新疆,与俄画界,遣官订约,多违失,受俄胁制,中枢不知所为。先生愤甚,以九月疏劾柄臣沈桂芬、王文韶,乞赐罢责;又效﹝劾﹞恭亲王、宝鋆、景廉,请下部严议。复具疏言俄事有五误、十可战、一不可战,陈战守十六策,皆人所不能言者。故事,司员上封事,必请于尚书,乃得代奏。尚书不尝至,先生乞本司掌印白尚书,封事不可以私达,请尚书到衙视疏存体制,全士名节。管部务大学士、尚书、侍郎等至揭封,相顾失色,谓不可,多危词以止先生。先生曰:疏既具,志早决矣,尚书不代奏,司员顾不可至都察院劾尚书乎?尚书翁公同龢也。既而尚书言战守十六策甚当,安敢不代奏,独司员参大臣,本朝无此例。先生谓:钦定台规现在,何司员有不可参大臣例?本朝二百余年无参大臣之司员者,非例不可,人不为也。非例所必禁,即义所当言。杨椒山参严嵩,刘念台参魏忠贤,彼皆司员也。尚书受国厚恩,视枢臣主议误国不力争,反为沮遏言路如此,何面目对士大夫?天下后世其谓尚书何等人?司员何等人?尚书闻言乃代奏。旨下留览。既而被劾诸臣摘疏中贼臣语,环慈安太后前请曰:臣等果贼臣,愿按治。夏某所言诬,岂可不问?太后谕以俟商西太后,乃退。西太后,西宫慈禧也。先生以言不用,遂乞归。
先是先生与南皮张公之洞论学不合,斥公主持汉学、西学误国。既归之明年,张公巡抚山西,疏荐先生曰:夏某学赡才高,能潜心理学,贞固谠直,有古人之风,稍加历练,其材器实迈凡庸。早年论事与臣龃龉,然荐贤为公,臣不敢是己非人,致蹈蔽贤之咎。先生以父命尝曰:与其进而无为,不若退而有守。故不出。先生既获终养,于父所教,必书于册。父殁,先生遵遗命以礼治丧,不饮酒,不食肉,不脱衰绖,僧道悉屏不用。既葬,犹寝苫枕块于墓侧。母殁,遗命治丧亦如之。先生再庐母墓,新昌士绅辄以鼓山书院固请主讲,先生矢志绝之曰:三年之内,誓不出墓庐一步。会甲午,我与日本战失利,明年,和议成。先生以主辱臣死之义,无分贵贱,乃欲效吴可读故事,草疏千言以死谏。戚旧交书切责,谓墓庐非死谏之地,废员无死谏之责。先生默然,为毁其草乃止,二十一年二月也。
自是朝臣益泄沓无振作气,赵公舒翘既被命巡抚江苏,贻书商先生出挽厄运,辞之。徽宁池太广道袁公昶请主讲中江书院,浙绅汤君寿潜复以袁公命造庐踵请,皆以疾固辞。二十四年七月,朝廷下诏吏民皆得上书言事,先生已草疏乞改科举新章,防流弊。康有为、梁启超等谋危两宫,变卒作,朝旨遂罢前诏。先生疏不得上,虑宫闱有非常,书抵浙江学使徐公致祥,速入奏调和两宫,请太后旨,广求忠孝儒臣,置上左右,朝夕纳诲。公故以乡试举主知先生,得书即驰奏。
二十六年七月,京畿乱民以拳教肇祸,杀外使,八国联军陷京师,两宫狩陕西。浙江学使文公治闻先生名,乃立疏荐,恐先生终不出,踵至劝先生急君父难速行。先生痛各省疆帅拥兵不勤王,九月闻召,疾奔行在。以外兵蹂宫禁为国大辱,奏两宫罢和决战;外人胁戮亲贵大臣,损国体,必不可从;乞急召云南提督冯子材,付以战守事。冯公中兴宿将,闻召疾至。奏谓战有十利,和有十害,愿阖家系刑部,而自率师复畿辅,不胜,阖家甘就戮。乃议格不用。先生七上疏,皆军国大计,太后阅奏痛哭,以朝臣有如先生忠,国何至是?顾己势孤,左右莫肯助,亦无如何,谕先生以所奏定国是一条寄议和全权李鸿章。恐鸿章置不顾,遣先生至鸿章所宣谕。先生奏命臣宣谕李鸿章,不如命臣宣谕洋人,臣愿以死力争。时荣禄、王文韶、鹿传霖皆袖手俟和议,恶先生言。太后召诸臣,挥涕而责之曰:夏震武一草莽小臣,知主忧臣辱之义,眷眷爱国若此,汝等身为朝廷大臣,受国厚恩,乃竟不若彼草莽小臣耶?先生直言极谏,声震中外,一时正人君子皆倚以为重,交章荐先生,朝廷始有存记命下军机处。太常寺少卿高公赓恩奏曰:臣伏愿皇太后、皇上用一夏震武之言,宣布中外,开言路之先声,即用一夏震武之为人,不空空于存记,以为求人才之实际。其他人与其言皆以夏震武例之,天下不响应而起者,臣不信也。不报。时全权庆王、李鸿章奏洋人言朝廷果有意议和,当先罢黜夏某。而先生固已乞归,朝官遮道请留者络绎,谓上终擢用,勿急求去。既归,外人恶先生主战,犹列祸从,胁朝廷并治。太后忿然曰:夏震武家居二十年,拳乱时足迹未至京城,焉得诬?力持不可。先生以言事为众所忌,前后皆赖太后保全,论者谓母后仁慈,古所罕有。
逾年,两宫回銮,甘肃提督董福祥阴集旧部,欲留车驾还都关中,不听,则奉皇子监国,起先生主内政,而自率师东出复两京。遣使以书来商先生,先生复书力止之。先生既再归,省吏邑宰交相推重,前后以修邑志、任学校来聘,皆不就。宣统元年,浙江教育总会以投票法公举先生为会长,十一府代表又踵门交请,乃允受代三月。既而学务公所议长陆公元鼎、巡抚增公韫、提学使司李公傅元复请监督两级师范校,亦受代三月。初,先生任教育会长,受众欢迎,既至,则以廉耻教育为词宣于众。及任师校,亦以是勉诸生,谓今日大乱将作,救亡之策,莫急于倡廉耻以正人心,闻者汗浃。受任六月,绝干请,杜奔走,忤当事意,有所谓教习同盟会者,惑诸生以绝先生。日本教习喟然告诸生曰:中国必亡,顾忠孝节义有一字即可立国。夏某庐墓六年,孝子也;弹劾亲贵,奔走行在,忠臣也。若此则四字有其二,在我国则欢迎不暇,而中国乃拒之,惟恐不速,中国必亡。浙绅蒋麐振等五十余人具词当路,挽先生复出,引日教习语用相诰诫,众不能听,而先生则已归矣。
时宝公早薨,两公子以庚子殉节京城,至是三孙相继殂亡。先生痛之,逾年至京吊其家,搜公疏稿刻之。而刘公廷琛方总监督大学,以总教七科聘先生,有前请矣。先生固辞,刘公复固请,于是受总教任,手《孟子讲义》、《〈大学衍义〉讲授》教七科诸生,才数月,而平等自由之风,戢然以止。未几,举御史安公维峻自代以去。刘公复强先出生,再至则武昌之难作,先生亦还居故里矣,宣统三年八月也。袁世凯既称大总统,其浙江都督朱瑞、吕公望皆以书来,政事堂遣吏赍玄聘辞至,复书皆辞之。自是杜门讲学,足迹不及城市。尝谓元世祖起自漠北,用一许鲁斋而能存中国衣冠;清圣祖屡议复古,而辫发胡服,终为满族所尼,仍其陃俗,亡我古制。当时如安溪李文贞游钓一诗曰,笄发乏筠节,读之已不胜其祖国之思。当宝公未薨,先生惓惓以衣冠为请。公曰:我若当国,必以君言上于朝。乃公以偃蹇终,先生竟不获稍施其绪。悲夫!
先生更辛亥之役,则谓今日大变,儒者当为先圣先王之道法守节,而拘拘于一姓之存亡者,乃匹夫之小谅,非儒者节也。自是笄发委貌,玄衣垂绅,昭其志节。闻望既隆,从学之士,北地秦、晋,南极滇、粤,中有鲁、豫,东越朝鲜,咸以北面师事为幸,十数年间,络绎于道。先生固自任曰:达而在上,救天下以政;穷而在下,救天下以学。国无道,至死不变,今其时矣。其教门人曰:敬义夹持,文行并进,以勇行实践为入德之途。当共产之祸方萌,举世嬉恬无事,先生曰:乱作矣,非极至暴俄残杀不得已也。盖先生尝感侯官林文忠言俄为中国大患,其后公妻共产之说起,康有为首扬其焰,益患之。当行在召见,辄欲俟国事稍定,随使说俄以弭乱华之祸。及总教大学,极言其祸之烈,后验先生语如烛照算计。先生不幸亲见祸至,悲愤不能自安,谓儒者于此,当自验其定力所以自见者何如。孔门弟子,汲汲皇皇,权门有所不避,而孔子不非之者,圣贤救世之心,非后人所能知,于是责望后人,乃不欲其以陶潜为高。而门下私议,以为救人心莫急于广圣学,广圣学莫先于求友声,辅仁之义可思也。伏羲、孔子乃开物成务之圣人,学者莫能逃其指,讲圣人之学,归其名于圣人,谁曰不宜?于是以学称其会,以羲、孔范其学,窃请于先生主之。或又谓士可兼耕,其力能致远者,察边土以勤东作,亦先生当日究心疆域之意。于是有请营垦关外者,先生皆许之。
先生自言为学,少尝喜老氏说,专主静坐,观妙观窍,参以佛氏说,认取本来面目,鸡鸣而起,静坐达旦。既而悟静坐乃异端放任自由所为,非圣门居敬之学,以用敬不用静为程朱晚年定论。又以陆王认心为性,必至猖狂无忌,其害不止,阳儒阴释,自此确守程朱,以居敬穷理力行交修为用力之途,以穷理为知言之本,以居敬力行为养气集义之功,合孟子、程朱而一之。其气象规模,得乎孟子为多。
平居处己接物,动必以礼。礼又致严于丧祭,求备于冠昏。两居亲丧,既衰绖庐墓,而妻丧衰绖履杖,一遵《仪礼》。妹丧,为之卜地治葬,既窆,挂片席,居旬日乃去。姊弟之丧,多在暮年,衰绖疏食,不以老辞。前居宝公之丧,推朋友缌之义以及师门,制服三月。隆裕太后崩于国变以后,先生则曰:礼为旧君,为旧君母妻,皆齐衰三月,不以国之存亡改易。前居穆宗、德宗、孝贞、孝钦帝后之丧,皆已行之,今于后不忍有异,亦持服三月。昔应召行在,先生以外兵深入,宗社震惊,既七上疏,有中兴十六策,尤请两宫援太庙毁例,素服减膳,为十六策先。两宫既崩之十九年,盗发高宗、孝钦陵寝,先生即援太庙毁例,为位而哭,其制服则以弟丧齐衰在身,不复变易。时已国变后十六年也。门人孙乃瑶卒先生家,先生哭而敛之,告其孤归葬。晚年闻门人之丧,痛悼哭泣,或至废食,累数日不已。其祀祖则守父遗法,谓舅妇不能同席,家堂地窒,四亲不能异席,则合四代之考居右,妣皆居左,分为二席,忌日则考妣合祀,求通于情,亦不背礼。祀圣则就精舍广其堂楹,中奉孔子神主,周四子颜、曾、思、孟,宋五子周、程、张、朱,皆直接道统,配飨两序,其他则不得与。临祭席地陈馔,奉主就席,仪物器数,则尊周制。为子娶妇,先行冠礼,嫁女先行笄礼。昏礼以《仪礼》为本,辅以《书仪》、《家礼》。
先生精气内充,神明外溢,自少至老,日必昧旦兴起。读书处事,巨细精审,终日不见倦容。周旋宾客,揖让雍容。对越神明,登降肃穆。严下拜之仪,植立庭中,虽风雨不避。殁之前三日,为母忌日,具衣冠致祀,拜跪不须扶持。盖先生执礼之恭,类如此。先生论学,有专著已梓行者,《悔言辨证》、《人道大义录》、《衰绖〔说〕考误》、《资治通鉴后编校勘记》、《孟子讲义》、《〈大学衍义〉讲授》、《文集》,续著有《论语讲义》,及遗稿待辑梓。先生以咸丰三年癸丑十二月十八日生,享年七十八岁。其殁也,庚午年岁五月朔日。娶何氏,先先生卒。子男一,成吉,嗣家学不出。女一,适四川马边贺昌群。
展成于先生为同州,而晚进,接先生家近,以时请谒。先生不以为不肖,辄进而教诲,一有不当,虽违侍训谕,立时邮至。久之视展成如家人,讲论外日用细小,故老遗传,无所不道,具悉先生家世行谊。其孤成吉既以礼为先生饰终,呼展成前视敛具,相与绞敛先生毕,乃请先生遗文及所亲闻诠次其实,以告世之知先生者。
门人王展成谨述。
评论
还没有评论。